洋山港观后感结尾目录
40年上海的变迁故事观后感
关于三峡的文化名人和神话传说。
关于上海洋山港
总之,参观洋山港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海运业的巨大成就,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全球物流运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洋山港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观40年上海的变迁故事有感
40年来,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究竟上演了怎样的传奇?今起,10集系列动画短片《40年,上海的变迁故事》,带我坐上“时光穿梭机”,重温改革开放那些难忘的“上海时刻”。
40年前浦东这片被繁华遗忘的荒寂乡野,陡然冒出离世界最近的现代化新城,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从一穷二白,到云集3万家外资企业,28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多年前,上海在自家“翻箱倒柜”找了个遍,始终找不到可建深水港的地方,最后,他们到了阳山,风平浪静,水深也理想,于是,上海和洋山港就合作,2005年,洋山港开港连天,吞没量达16000标箱;30多年前上海人“螺丝壳”里的生活,要通过土地批租才能好转,现在他们从香港批租土地,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啊,仅40年功夫,我们上海的变化这么多,让我们能过得这样幸福!啊,我爱上海!
这些是我的基础部分,请适当更改
1、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
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
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
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
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
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
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
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
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
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
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
爷爷见了点头
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
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
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
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
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
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
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
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
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巫山有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就带着她的十一个姐妹来此治水,并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治水结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3、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孙中山先生当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构思,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没有着手实施。
4、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
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
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
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5、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
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
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
出上海市区,走完32.5公里长的中国第一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一座世界集装箱大港便出现在眼前。
而3年前,这里还是个孤悬于茫茫外海的弹丸小岛,没有淡水,没有电力。
作为世界上唯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离岸式集装箱码头,洋山港受到世界的瞩目。
洋山港一期泊位从2005年12月10日正式开港以来,完全按成熟的码头进行作业和管理,连创船时量、台时量的最高纪录。
12月10日至2月6日,洋山港共有400多艘次船舶靠泊,其中大型集装箱船130多艘次,最大的船舶为8500个标准箱位,共装卸37万多标准箱。
1月26日,法国达飞公司的“达飞﹒奥赛罗”号抵达洋山港,装卸公司用20小时就卸下4300个集装箱,创下了单船小时卸箱量和每台桥吊小时卸箱量的最高纪录。
1月29日大年初一,洋山港再创纪录,昼夜日作业量达13358箱。
洋山深水港建设指挥部港口分指挥部指挥归墨说,2006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吞吐量突破300万箱没有问题,连同上海港现有的泊位能力,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可望达2100万箱,接近位居世界排位第一、第二的新加坡和香港。
洋山深水港区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离岸式集装箱码头,从深海里“造”出135万平方米(相当于2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海拔7米的新大陆;要在最深达39米的海底打桩,不仅在中国建港史上未曾经历,也是世界级难题。
洋山港的建设者们创造性地使用“斜顶桩板桩承台结构”,成功地筑起一道密排的桩墙,形成洋山港坚固的驳岸。
飞卧于陆地与小洋山之间的东海大桥是中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也是中国首次将设计基准期定为100年的大桥。
作为洋山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大桥从打下第一根桩到全线贯通,仅用了35个月。
洋山港从前期论证到竣工开港历经10年,7000多名科研人员展开了20项全新的科研专题研究,洋山深水港工程迄今已有50多项技术成果申请专利。
洋山港还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保税港区。
洋山保税港区实行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港区的“三区合一”。
经济界人士认为,保税港将成为国内外经济接轨的场所,对于推动长三角、长江流域及全国的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洋山港一期开港后,洋山港的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设。
二期工程码头岸线总长1400米,陆域面积约70万平方米,将建设4个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为250万标准箱,预计于2006年底建成。
洋山港二期工程项目竣工后将采取合资经营的模式。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和记黄埔、A.P.穆勒﹒马士基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等5家中外港航巨头共同投资设立合资经营公司,参与洋山二期的投资经营。
根据规划,到2012年,在北港区小洋山一侧,可形成11公里的深水岸线,布置近30个泊位,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500万个标准箱以上。
业内专家预测,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和投入运营,将大大提升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weimei/36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