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经名言警句目录
“礼者,人道之极也”是什么意思?
孔子有哪些名言?
1. “礼之用,和为贵。”——《礼记·大同》。
2. “礼尚往来,如之何其不和?”——《论语·颜渊》。
3. “知足之足,常足矣。”——《礼记·中庸》。
4. “为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雍也》。
5.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礼记·大学》。
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卫灵公》。
7.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危或安。”——《论语·述而》。
8.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礼记·大同》。
9.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尽心上》。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礼者,人道之极也,意思是;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出自:战国荀子
原文:礼者,人道之极也。
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译文:不崇尚礼法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法,那就是没有教养之民,知道礼法的人,则知书达礼,可以说是有教养之士,这是根本,并不是胡说八道。
荀子认为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
因此,荀子把“隆礼”作为了自己的理论落点,同时也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扩展资料:
“礼”的现实意义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
礼仪文明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以礼服人,打造谦谦君子之国的思想已为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礼仪文明成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无礼不立。
立人就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礼貌,人的文明礼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
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交礼仪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人生旅途中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
文明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名片,和谐是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
社会文明和谐、国家繁荣昌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学礼、懂礼、守礼、用礼,做一个讲文明、高素质、高品位的人。
1、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2、孔子问礼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3、孔子访乐
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
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
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4、孟子受教
《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5、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
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weimei/33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