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海啸观后感目录
日本地震和海啸有感日记
求一篇海啸奇迹的观后感,600字左右
日本沉没时的场景读后感
。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它可以瞬间摧毁人类的家园,让人们失去亲人和财产。而当地震发生在海底时,就会引发海啸,这种巨浪可以把海岸线上的城市和镇庄淹没,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
。
在这些自然灾害中,人们往往感到无助和恐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应急准备来降低地震和海啸对人类的影响。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坚固和安全的建筑物,制定更加完善的应急预案,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
总之,地震和海啸是人们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和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减轻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希望人类能够更加警觉和谨慎,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点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
似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地震之于日本,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平常;而对地震的恐惧感可以从他们将地震列为日本人“最害怕的4个东西”之首看得出来。
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的地震预报水平以及防灾救灾机制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地震后,我们几乎所有人能想象到的情景都是一片废墟,大街小巷破败一片,毫无秩序可以言,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警惕着周围的一切。
但是在这次的日本地震之后,井然有序是你对这些受灾城市能想出来的最恰当的形容词,无所不在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日本的政府以及公共社会的文明和人性化。
强烈地震后,居民们安静有序地地寻找回家的路。
他们虽然也会害怕,会恐慌,但是陌生人之间的拥抱就是在给彼此安慰与鼓励,东京的地铁广播中长一直在播放:“东京地铁为延误了您的列车服务而致歉。
这是因为一场很大的地震。
”
日本对防灾做得好世人皆知,但灾后的井然有序还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
文明细节是一种习惯,它建立在个人慢慢的养成过程中,但更建立在全社会的集体行动中;在这次日本地震中这些细节表现的尤为明显。
那些细节的地方不难看出这个国度文明的影子,与文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本片丰富而又精致的细节描绘,极大的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并以此来放大在灾难发生后不同的人对于生命不同的看法。
亨利一家来到泰国本想欢度圣诞,却遭逢了始料未及的海啸,理想和现实的悬殊构成了极致的戏剧冲突;影片开始卢卡斯拿上又放下的那瓶可乐又再次回到了他的手中,前后呼应,解决了身处危境中无水可饮的难题;玛利亚医生身份的设定,不仅让她和儿子的自救显示出说服力,更为角色增加了一重人性光辉,除了母爱使然,她在自己承受苦难的同时,亦不忘叮嘱卢卡斯对他人施以援手;手术前,玛利亚依稀望见丈夫的身影,却无能为力;手术中,潜意识里海啸的来袭、尖锐的树枝、碎落的石块如梦魇般定格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红色的沙滩球牵引了彼此寻找的目光,成为骨肉重逢的关键道具;而结尾处,飞机徐徐启动,卢卡斯扯下写有自己名字的便签,回想起与母亲分离后的所见所闻;父亲拿出瘸腿男人给的纸片,寻亲路上的遭遇还历历在目;母亲的镜头落在手臂上的名字,医院里的她曾经与死亡抗争;父亲打开纸片,鲜红的字迹写着“We are at the beach”,可纸片上两个名字的主人却湮没于人世,无从寻得。
此时,稍嫌零碎的多线叙事终于被有条不紊地串联到一起,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线索和伏笔终于在这里汇集、完结,平铺直叙的镜头、简单的眼神和表情,伴随着悠扬的钢琴和弦乐声,用最返璞归真的方式将其娓娓道来,劫后余生中折射出了灾难中的万象。
除了丰富而精致的细节外,影片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的态度。
虽然影片是由编剧写就,但它绝非胡编乱造的凭空创造,它是依托了多少埋葬在海啸中的悲剧而迸发出的呐喊,但更是一次抚平伤痛的慈悲救赎。
观者通过此片了解到在灾难之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但正因为基于事实,影片并没有像《2012》一样,把面临死亡大环境下各类人或自私或无私的表现进行对比而发出对人性的道德拷问,而是以客观的态度表现出人性的美善。
《日本沉没》观后感这篇随笔算是第一篇发自内心的观后感了。
以前小学里的那种观后感、读后感都是凑数的,做不得真。
不是说这部电影多感人,情节多吸引人(主线都被我猜到了),或是教育意义多深刻,而是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人生与生死。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死生算是人生第一等的重要事了(不是说最重要)。
我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个男主人公我会不会去引爆炸药。
我的理智和思想告诉我,我还不够成熟,我不一定会去做的(有做的可能)。
我一直在探求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觉得有二:别人与自己。
狭义的别人是自己认识的人,家人朋友等。
广义的是指全世界的人。
或许我的认识层次还不够高,无法包容这世上的其他生物(否则我就做佛门高僧了)。
低层次的人生目标是让自己的家人活的幸福,同时自己得到身心愉悦。
高层次的就是让全世界的人,再低些,让你力所能及的人们活的好,让一切好人都欢乐,当然自己也要快乐。
我觉得佛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但有一点我无法理解,就是众生平等。
自然的法则是弱肉强食(当然是指不同种类间的)。
这世界本就存在强与弱。
人要做的是维持平衡。
人是管理者,同样也是消费者,要依靠别的生物活下去。
如果生死无差别(佛门说的轮回),众生无差别,人岂非压根不能生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有点偏激。
但我认为大部分是对的(除了应用于特殊场合,特殊人物)。
你很难反驳这句话。
而我却可以轻易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所以自己应高于任意一个他人(略高于),但又应低于许多人的总和。
这样,我们才有原则才有根本,才能依照它去享受生活,同时也能为别人牺牲,为人民、祖国、世界牺牲。
生死只隔一步路,但这一步路却可长可短。
在自私的人看来,这步路异常艰难。
我们不该轻生,也不该过重的看重生。
这行动起来很难的。
因为生命结束,我们就长眠在地下,就消失于黑暗,就什么也不知道也。
这是我们恐惧的来源。
人人都知道生命宝贵(除了疯子与特殊的人)。
我们虽念叨着“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心理却不以为然,认为肉体的活才是真正的活,精神的活是虚的空的。
是啊,几乎没人能看透。
我不能,也不愿,因为看透后生命就太明白,太清楚了,看透后恐惧就消失了。
我觉得恐惧也是一种珍贵的感觉,是种值得回味的感觉。
我很推崇古龙的一句话:“有勇气死的人并不可贵,可贵的是带着微笑而死。
”我不了解那些烈士与自杀人的感受。
我只能猜。
我猜他们都是出于极浓烈的感情才选择死的。
如果让他们重来一次,将他们的人生重想一遍,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再次选择死的(包括部分烈士)。
感情很能左右人的行为。
真正理智的人选择死后是不会后悔的。
他们的死一定是有意义与价值的。
毕竟死只有一次。
我的理想是尝遍人生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你可以把这文章忘了,可以把它骂一顿,可以干任何你喜欢干的事。
毕竟我们还活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weimei/32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