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观后感16字目录
观书画展有感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有哪些相同点?
读书,心灵之窗开启,思想之花绽放。"周末,应冯老师的提议,陪同小孩到了刘海粟纪念馆观看中小学生书画展,不大的展厅,空空荡荡,参观者甚少,略显清冷。
书法作品中,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均有入选,略带稚气,但也不乏精品。
习书法者,多了解汉字的演绎,1955年汉字的简化,是对历代书法的一个切割,造成了认识上的断层。
比如,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宝”的繁体字“宝”的体形和意义,历朝历代书法作品中,有的人把“王”写成了“玉”,有的人把“缶”写成了“尔”,不一而足,其实初学者,只要掌握了繁体字的基本体型,其他的写法万变不离其宗。
理性认识“缺笔”现象,由于书法作品载体的特殊性,纸张昂贵,真正通过布帛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反而是刻在石头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由于风化作用,许多字的点横不见了,后来者拓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造成了缺笔的现象,后学者却把这种残缺当成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值得提倡。
比如有位小作者的写得“流”,就少了上面的一点,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而且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纸品已经进入了百姓人家,初学者,大可不必缺笔了。
不建议孩提时代去练草书,本次参展作品里有三幅草书作品,仅得其形而未得其意。
大家可能知道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出自颜真卿之手,地位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前面情绪平稳,下笔错落有致,及至文末,忆及侄子季明惨死安禄山之手,悲愤之情难抑,走笔如神来,删改之处,清晰可见。
以一个初学者的功力,当然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往往是画猫类虎。
初学者,当以楷书为宗。
说到楷书,必然说到“颜肥柳瘦”,点横撇捺,下笔之精妙,运笔之道,都是基本功之所在。
俗话说“练力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前段时间去山西晋祠,参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艺术家傅山纪念馆,拍了一些作品,供大家欣赏。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共同点是:都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治学道理。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已经包含了“深”。
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第二首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突出春水的重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weimei/32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