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唯美句子

校园吕剧观后感,吕剧进校园的文化意义

校园吕剧观后感,吕剧进校园的文化意义



校园吕剧观后感目录

看吕剧观后感

吕剧进校园的文化意义

校园吕剧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吕剧表演,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最近在校园里观看了一场吕剧表演,让我对这种表演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吕剧表演的服饰和化妆非常精致,色彩鲜艳,让人印象深刻。演员们的表演动作也非常细腻,配合着悠扬的音乐,让整个表演场面生动而富有韵味。

其次,吕剧表演的剧情也很精彩,通常是以古代传统故事为背景,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观众可以通过吕剧表演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吕剧表演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在校园里开展吕剧表演,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触到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校园吕剧观后感让我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活动和表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吕剧的魅力和韵味。"。

看吕剧观后感

  时殿元首创化装扬琴获得成功后,其他琴书艺人纷纷效仿,化装扬琴在山东各地广泛传播。

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欣赏要求,并与其它剧种相抗衡,化装扬琴在角色、唱腔、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更加戏剧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

吕剧名称由来说法有三,一是:当地群众根据《王小赶脚》采用驴形道具, 给化装扬琴起名为"驴戏" ;二是:根据坠琴演奏时手指上下不断"捋"的特点,称为"捋戏";三是:由于所演剧目中多有爱情故事,所以人们称之为"侣戏"。

1952年,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根据"驴"、"捋"、"侣"之谐音,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阴律"六吕"的"吕"字,正式定名为"吕戏"。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吕剧"在境内广为流传,每逢年节、庆典,演唱"吕剧"成为习俗。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

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

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

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

1984年,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

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

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

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

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

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

  时殿元先生可是给我们做出好榜样!我很佩服!

吕剧进校园的文化意义

吕剧进校园的文化意义如下: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目前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审美教育模式,主要是音乐加美术的传统结构,在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足的。

将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精粹引进校园,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还能促使他们在欣赏戏曲之美、体味人生百态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传播弘扬吕剧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不尽相同,吕剧是齐鲁文化的戏曲表现形式。

吕剧的唱腔风格和代表剧目,处处体现着齐鲁文化的思想准则和山东人民淳厚质朴的性格特征。

可以说,传播弘扬吕剧,是继承优良传统的有力举措,是传承齐鲁文化的重要抓手。

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人们的文化选择越来越多,吕剧与诸多戏曲剧种一样,都处于文化竞争的漩涡之中。

如此一来,保护与发展吕剧,不仅重要而且更有必要。

三、提升民族文化实力。

戏曲是一门现场的艺术,演员在实践中利用台上台下的交流而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表演方法。

戏曲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单向文化传输,而是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在校学生是戏曲表演的欣赏者和感受者,也是戏曲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被传统戏曲感染的同时,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新素材和新思路。

戏曲会因为青少年的参与而得到发展,而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也将因此提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