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唯美句子

钱学森观后感心得,谁有一篇《走近钱学森》的读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心得,谁有一篇《走近钱学森》的读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心得目录

《钱学森传》读后感

谁有一篇《走近钱学森》的读后感

《钱学森传》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著名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虽然美国给了钱学森很高的荣誉,但他有一个愿望:“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后就决定马上回国。

美国要留住钱学森,但还是没动摇他回国的心。

几年的努力,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他带领着中国人民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看了钱学森爷爷的故事以后,我觉得钱学森爷爷很了不起,因为钱学森爷爷心里始终想着祖国,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

我也是中国人,每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每当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得金牌的时候、当我国的“神州六号”飞上太空时……我都会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我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有一颗一直想着祖国的心。

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在班里做一个心中有班级,心中有同学,心中有父母的好孩子。

谁有一篇《走近钱学森》的读后感

《走近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二十八岁时即为知名世界的空气动力学家,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走近钱学森》这本书向我们深入介绍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在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令人感动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的事迹让我们不胜敬佩!从钱学森的学习经历中,我们探寻到一些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如此成就,我认为首先要归功于他所受的良好教育。

钱氏家学渊源,历来重视教育,其家训中有这么一句话: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清末秀才,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兴趣广泛,对于儿子的教育更是倾尽心力,他也因此被儿子认为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

启示一:家庭教育对孩子启蒙极端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

钱学森懂绘画、音乐、摄影,是当时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会员,源于其父对现代教育的重视和推行,钱学森小时候不仅要学理工,还系统地学习了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钱学森回忆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启示二:学习应全方位,即使所学内容与专业完全不相关。

不相关的知识可能也会让你不自觉的受益。

因为出身豪门,财力雄厚,钱学森有条件接受新式教育;因为父母开明,在培养孩子上不遗余力,且父亲是留学日本归来的教育家,自小钱学森就接受了正确的学习路径,即“蒙养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同时,也因为钱学森钱学森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且认真,所以他最终学有所成,成为了知名世界的名牌科学家。

启示三:搞好学习,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方法正确,事半功倍。

钱学森在一份文件里写明了对他一生具有深刻影响的人,共17位,而其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的老师就有7位,则更加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在学校实施的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临考时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钱学森说:“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看了许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

启示四:中学是打基础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理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一味死记硬背和书山题海,考分不应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办法。

钱学森对我国教育非常关注。

在《钱学森最后的一次谈话》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在钱学森看来,存在问题的原因则是我国大学缺乏弥足珍贵的创新精神,并给我们开出了药方:“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从中小学开始抓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究竟缺乏什么呢?我认为,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互动,缺乏课堂讨论,缺乏让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总之一句话,缺乏研究性学习”。

启示五:提高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应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同时,也应是学校努力的方向。

教育思维应该改一改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