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画作观后感目录
我眼中的弗里达·卡罗
寻找关于艺术油画的电影
艺术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情感表达方式
有些人,当你看到她的第一眼,便不愿再将目光移开。
坚毅、果敢,像一团充满力量的火焰,特立独行又极具吸引力的美丽女人。
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 1907-1954)一位命运坎坷而又传奇的墨西哥著名女画家。
独特的一字眉是她的标志,多年前,因为一部叫做《弗里达》的传记电影,让我初识这位画家,那时我感兴趣的是她的爱情,学校的一次偶遇,让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紧密的相吸在一起,迅速坠入爱河的他们很快便结了婚,她的丈夫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1886-1957),墨西哥著名画家,20世纪最负盛名的壁画家之一,被视为墨西哥国宝级人物,整整大了她21岁,正像外界所评,他们的婚姻组合就像“大象与鸽子的结合”,这主要是因为里维拉巨大的块头和弗里达娇小身材的对比,但其实,真正吸引他们走到一起的却是艺术,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第一次见面时,他正站在高高的架子上绘制走廊棚顶的壁画,而她娇俏着蹦跶过来,仰着头、眨着迷人的眼睛,大声而又大胆的提出质疑。
我不知道国外对里维拉的作品有多推崇,抑或是他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但对我来说,因为弗里达才知道了里维拉,其实我觉得大多数人也都是和我一样的。
正如弗里达所说:“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灾难,一次是被车撞了,另一次是我的丈夫。
”
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小儿麻痹,虽然对走路造成一点影响,但父亲对她的爱,让她快乐、自信的成长,1925年,她遭遇了第一次改变命运的灾难,她乘坐的巴士与一辆电车相撞,脊椎被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一只脚也被压碎。
一根金属扶手穿进她的腹部,直穿透她的阴部。
这次事故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没有人会相信她会活下来,此后她又经历了大大小小35次手术,1926年在病愈过程中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从此她开始以绘画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情感。
可能真的就像我们先哲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弗里达大部分的画作都是她自己,你能看到这些作品中的她,虽然身体在经历各种创伤与痛苦,但她的表情始终如一的坚定,她独自一人勇敢的去承受这一切,这些触动我内心的画作,让我觉得很痛,但同时也为她表达、传递出的自己而鼓掌,现实的痛只有当事者才知,我觉得她真的是太过的坚强与勇敢了。
她生命中的第二次巨大打击来自于丈夫里维拉,为什么不能有更多像达利那样终身只爱一人的大师呢?生性多情的里维拉外遇不断,但最可怕的是其中的一个竟然是弗里达的亲妹妹,这对她的伤害真的是太大了,虽然后来他和丈夫离婚、再婚,不断的分分合合,弗里达自己也成为了双性恋者,但整个一生之中,她与里维拉的感情纠缠一直不断,他们也在一次次的互相伤害中,更认识到互相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毕加索曾说:“当我第一次瞧见弗里达的作品,我无比惊讶,我想了想,这是只有弗里达才能画出的作品。
”
的确,她的经历成就了她的作品,她的才华支撑了她的一生,所以回过头,再看看她所说过的话:“勇敢地去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吧,跟我比起来,你们的生活都足够美好。
我都可以克服,你为什么不行?”
的,你没有什么不行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讲维米尔的
《莫迪里阿尼》
《波多尔的欲望天堂》讲戈雅的
《梵高传》
《高更传》
《卡拉瓦乔》(又名浮世绘)
《毕加索》
《爱德华》
《 蒙克 》
《夜巡》讲伦勃朗的,每个镜头都是一张油画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眼中艺术家好像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孤独地行走于世间,我时常自嘲“自己就是一个俗人,不懂艺术”,在学习这门课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艺术家的情感要远比我们丰富、热烈,他们也是把这种情感表达的最淋漓尽致的人,他们的作品会让我们产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
艺术家是一个少数人组成的群体,能够欣赏艺术作品的人也是少数。
艺术是情感的依托,每一副画作、一个曲子、一段舞蹈等等都是创作人的情感,而那些传世的大作往往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
对于不懂艺术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作品所带来的最直接感受,令人激动、让人陶醉、令人振奋,比如一副画作,普通的作品人们会说“画得很像,就像活了一样”,对于更高深的作品,人们不会评价它的技艺有多高超,而是会说“这幅画有灵魂”,是来自创作者的灵魂。
艺术源于兴趣,是最初对于图像、声音、语言的兴趣。
技艺的磨炼是艺术作品的保障,这时艺术家与工匠很像,通过不断的重复提高技艺,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心血,用一生做一件事。
艺术家与工匠的不同在于,艺术家的作品是用来表达情感,工匠的作品是用于生活。
不能说谁的作品更好,也无法用金钱衡量,艺术家的作品传递的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展现了一个戴着蓝色和金色头巾的年轻女孩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凝视。
这幅画会让人想象它背后的故事,电影讲述了画中女孩葛丽叶和维米尔似有若无的爱情。
达芬奇曾说“最崇高的乐趣在于理解的喜悦”。
我想对于艺术家而言最开心的事就是理解。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葛丽叶挪开了维米尔布景中的椅子,第二天,揭开外面画布,看到了他的画,她笑了。
因为看到画面左边是空的,画面里的椅子,他抹掉了。
后来他问她,为什么挪开了椅子,她说,像被围在中间。
椅子的存在令她有不舒服的感觉,我猜。
一个挪开椅子的举动默默去提示他。
而他,看懂了。
弗里达的画作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仿佛是来自生命最深处呐喊,无法用言语表达。
弗里达对自己的画是这样解释的——“他们认为我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但我不是。
我从不画梦,我画我自己的现实。
”弗里达的一生可以这样概括
我们透过弗里达的作品体会到了她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弗里达传奇而瑰丽的一生。
人生本就是路漫漫苦难相伴,但我们应该像一朵花姿态傲娇地过完一生。
绘画也是一种记录的方式。
《戈雅之魂》中的戈雅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个面容光洁、阳光可爱、周身散发着淡淡的花香的如同天使一样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面容枯槁、身体佝偻、浑身散发着恶臭的巫婆一样的妇人,一个少女的悲惨经历反映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颠沛流离。
戈雅的这种旁观者记录者的姿态让我想起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好像我们才是画中的人,而画中的画师、公主、宫女、仆人都看着我们,也许在画师看来,他的画就是一个世界,而画师自己则是记录者。
尼采将艺术家定义为“患病的动物。
”诚如他所言,历史上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可谓如天上繁星恒河沙数。
许多伟大的作品往往正是在其作者们陷入心理失常的状态下创作的——梵高自囚于疯人院时,时常痛苦自责。
某天画家透过铁栅栏看见了院外的一丛蝴蝶花,生命的曼妙美感触动了他,画家迅速取出画具,在绝望与希望、痛苦与释缓间找到了微妙平衡,完成了《蓝蝴蝶花》。
偏执患者封闭于自我的世界中,但这些敏感有疯狂的人们,对这种混乱的心理状态无所适从,只渴望早日逃离得到解脱,在逃避的过程中,往往抓住某种象征物作为精神寄托,如艺术、如无休止的进行强迫式研究,终有一日,谱写了绝世之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weimei/30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