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唯美句子

死于威尼斯观后感,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读后感

死于威尼斯观后感,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读后感



死于威尼斯观后感目录

求电影 《死在威尼斯》的一些资料!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读后感

威尼斯朱自清读后感800

求电影 《死在威尼斯》的一些资料!

威尼斯这样一个地方,注定与死亡有关,太美丽的地方就连死亡都是美丽的,像一朵血莲花,娇艳欲滴,欲罢不能。

影片的镜头里,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注视;音乐家千方百计地欣赏着少年的美丽,少年也有意无意的打量着这个暮年的老男人,双方都好像在寻找着一些什么。

从音乐家下船的那一刻,就发现了他的痛苦;看似是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悲伤,其实不然,音乐家最痛苦的是对艺术的挣扎,一个对完美的疑惑,一个对纯粹艺术的疑惑,一个对“我”的疑惑。

他发现了少年的美丽,像古希腊的雕像一般,美的无懈可击,白皙的皮肤,湛蓝清澈的眼睛,挺拔的鼻梁,薄薄而饱满的嘴唇,当然还有那青春的年华,比任何音符都来得美丽,都来得令人陶醉。

音乐家顿时忘却了一切,只想贪婪的望着眼前的这美少年,餐厅里优雅的少年,沙滩上奔跑的少年,长廊上安静的少年,音乐家越来越陶醉于这种“陶醉”之中,最后竟化为一种痴恋,不惜生命的痴恋。

最后,音乐家死了,死在这如诗般美丽的威尼斯。

明明知道威尼斯已经爆发了霍乱,明明可以安全离开;只为了再多看看这少年,只为了贪恋这美丽,最后,就在死的那最后瞬间,音乐家还是痴痴的望着少年,或许还在疑惑,这少年为何这般的美丽?或许,死去就是音乐家最想要的结局,死在陶醉之中,对于一个追求艺术的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影片的一切处理得都很得当,每一道光线,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表情,悠悠的悲伤中总有种挣扎的痕迹,这可能就是艺术独特的气质。

影片想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一种镜头,而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怀疑”,一种对“存在”的怀疑,一种不安的病态思维,没有错与对之分,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怀疑,最终毫无结果可言。

历史延续着时间,宇宙扩展着空间,一个渺小的人怎么会看得清楚他们,弄得明白呢?

无畏的挣扎,倒不如死在威尼斯,死在痴迷之中!

我没看过,

上网查的,这个电影的资料好少哦

希望对你有用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悲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确实是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悲喜剧皆有,可以说他的戏剧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含义。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杰出的作家、艺术家一样,他的创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如诗人一样满怀激情的对白、如哲人一样深邃的思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正是其中的代表。

悲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时代的剧作家,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都是以悲剧扬名希腊。

一部不朽的《俄底甫斯王》被后人研究了几千年也不能穷尽其中的奥妙,心理学、宗教学、文学都从这部剧作中得到了启发。

莎士比亚的悲剧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多产的作家相媲美。

这些作品就像甘泉一样不可干涸,总能让我们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意义。

我认为悲剧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元素,无论是哪出悲剧,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这四种基本的元素。

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

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

《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

可是这出戏中的悲剧并不是奥塞罗的性格作祟,也不能归罪于那个蛇蝎心肠的恶汗亚果(我甚至有点喜欢这个敢于剖析自己心理的阴谋家),在戏剧的刚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

玳丝德摩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一句话她只喜欢一个浪漫的理想。

当亚果的妻子告诫玳丝德摩娜当心奥塞罗的妒忌的时候,她却说“我想他在出生地让阳光把这种气质(妒忌)都吸去了。

”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或者说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玳丝德摩娜又爱又恨又怕。

最终,亚果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药却在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身上。

由此看来这出悲剧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是这种惩罚太重了——以男女主人公的死而结束,所以才有了很强的悲剧色彩。

《里亚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毕竟我们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

可是我们要注意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政治斗争,政治可以让一切变的肮脏,对触手可及的权力和财富的谋求可以让人变成魔鬼。

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讨论人性的,有一个善良的牧羊人,他绝对是一个正直的人,可是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枚戒指,戴上它之后可以隐身。

于是这个牧羊人可以做一些他以前不能做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进入了王宫,勾引了王后并密谋杀死了国王,从此他和以前的自己判若两人,成了一个十足的暴君。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得到那枚充满魔力的戒指,他一定还是一位善良的人。

叔本华说过,人每时每刻都是有作恶的想法的,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关键是人有时候没有作恶的能力而已。

里亚王的悲剧的根源也许就在这里。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力作《乱》就是根据《里亚王》改编的,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这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了,如果是太平盛世,毫无权力的寻常百姓中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呢?。

其实我们翻一翻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为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简直太多了。

里亚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的沦落,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也时刻反思着人性的本质。

《里亚王》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注意,我们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结局,那么悲剧就能够马上变成喜剧。

如果最后,里亚王的小女儿考黛丽亚活着,里亚王也没有死,那么这就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悲剧就能够成为喜剧。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样也可以很简单的转变成悲剧。

结局可以这样设计,伪君子答尔丢夫很顺利的霸占了奥尔恭的财产,他的女儿玛丽亚娜也不得已嫁给答尔丢夫,玛丽亚娜的情人瓦赖尔刺杀答尔丢夫未遂而入狱,奥尔恭的妻子郁郁而逝,奥尔恭沦为乞丐。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这是比较形象的说法但似乎也没有涉及到悲剧的根源。

《麦克白斯》颇似古希腊悲剧,其中很强调命运对人嘲弄。

麦克白斯原本功成名就,可是他却相信三女巫的预言,最终预言一一应验,但是麦克白斯也身败名裂。

这让我想起索福克勒斯的《俄底甫斯王》以及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王》,人的举动都受到神的干涉,当然其中也体现着主人公性格的缺陷。

可是《俄底甫斯王》中几乎没有表现出俄底甫斯王的人格或者是性格带来必然的毁灭,可以说俄底甫斯是一个生性善良的人,当必然的命运来袭却无力逃避。

也许悲剧的悲就体现在人的无辜和无助上,悲剧的美表现为主人公的抗争上,虽然看起来是徒劳的。

可以看到悲剧中必然会出现痛苦和死亡,人们喜欢悲剧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主角,因为同悲剧一样,人的一生也要以死亡作为结局而谢幕。

但是悲剧并不是悲观,我们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暂的悲剧中却表达了一种不妥协的永恒的精神。

因此,明知理想遥不可及我们还是执著追求,明知人无完人但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知命运无常可是一点也不畏惧,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不是生命存在的目标。

威尼斯朱自清读后感800

读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古城的美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掩上书,一个名词却忽然跳了出来:“东方威尼斯,"不禁哑然。

“东方威尼斯”何许地也?就我所知,仿佛是用来称呼苏州的苏州有水,有园林,有历史,似乎和这称号很配了。

可是仔细一想,威尼斯的水多干净呀,苏州的水现在能比吗?威尼斯的古迹保留得多好,可苏州呢?除几个园林外,古巷子是一条接一条地拆呀。

戴着这顶帽子而两相对比,整个给自己脸上抹黑。

于是悄悄的,好像现在多有人把浙江周庄称为“东方威尼斯”了。

称呼的人得意了:周庄环保不错,老房子也没拆,这顶帽子大约可以戴稳了吧?可戴帽子的人却不想一想,威尼斯何许地位也?是地中海商业的心脏,论文化则有丁托莱托、提香、卡奴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有拜伦的英雄,有柔媚的夜曲,这些无论在世界政治经济史上还是文化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的名字,周庄能比吗?这顶帽子大得过分,戴在头上怎么看怎么像偷来的。

我们还有过“东方巴黎”、“东方纽约”等等等等。

就连观音菩萨也一度被好事者称为“东方维纳斯”。

这真是岂有此理!维纳斯,也就是希腊人的阿佛洛狄特,生于海水泡沫,专习爱与美,整天没事做,就知道背着丈夫偷情,和天上人间的美男子瞎闹。

这种“荡妇”能跟咱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相比吗? 说到底,安上“东方”两个字就有一种默认了低人一等的味道,且预先摆出了一付无赖嘴脸:怎么样?不像?听好了,我这可是“东方”的!这类称号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甚嚣尘上,风行一时,现在不太多见了。

大约是长袍而礼帽的先生们也觉得这顶帽子不大合适了,只是走出衣帽铺换了一身打扮的时候,竟鹤鳖而纶巾的少,西服而礼帽的多了。

要知道,中国人穿西装十个有九个难看。

要么不知道怎么穿,要么穿上不合体,要么气质就不对,还是像偷来的,现在这顶帽子,大约是因为有衣服相配,底气足了一些吧,不再号为 “东方的”而高举名牌:“中国的。

”我们有“中国的硅谷”中关村。

这样的口号提出来,总还算是一个有志气的目标吧。

可我就不懂了,干嘛非得是“硅谷”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呢?人家“硅谷”十了多少年了,你再学人家就无论如何谈不上超越,永远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了。

说到底还是信心不足。

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呢?比尔?盖茨来中国,IT业的老总们一窝蜂地南下给他捧场,值得吗?格局狭小,胸襟狭窄,目光局促,就算能说出几句“豪言壮语”,还是像硬着头皮,打肿了脸充胖子。

从威尼斯开始,谈了这么多。

其实我无非是想说,苏州也好,周庄也好,中关村也好,站稳了脚跟自己要做好。

当全世界瞩目不能不看你时,那些来自西方的帽子,就可以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