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励志句子

举荐人才观后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读后感

举荐人才观后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读后感



举荐人才观后感目录

王旦荐贤观后感400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读后感

我非常赞同电影《举荐人才》中所呈现的人才观。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人才猎头的故事,通过主角和他的客户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这不仅体现了猎头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人才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就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竞争力。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中的人才短缺现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方面需要更加注重。

总的来说,《举荐人才》这部电影很好地呈现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注重人才的招聘和培养。我相信,只有不断发掘和培养人才,才能让企业持续发展和壮大。"。

王旦荐贤观后感400

王旦,字子明,是宋朝一位著名的宰相。

王旦的曾祖父、祖父都曾是当朝重臣。

父亲王佑,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官至尚书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学识渊博。

他为天下百姓效命,曾经解救因冤狱被连坐的人,高达近千人左右,人们都说他为后代子孙积了许多阴德。

王佑曾亲手在他家亭前种植了三株槐荫树,并说道:「我们家后世为官者,必定有可以当到三公位置之人,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王旦出生在这样一个德范高超的仕宦之家,从小自然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古圣先贤的德行令他敬慕,长辈的风范潜移默化了他,幼年他就显得沉稳静默、器宇非凡。

他勤奋好学,并具博大深远的胸襟。

因此,王佑十分器重这个儿子,说道:「此儿定当位至公相。

」人们见到少年王旦气度不凡,称他颇有乃父之风。

宋真宗时期,王旦担任朝廷宰相之职,位高权重,但他朝夕惕励,处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谨慎小心、细致周到。

皇上十分器重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大臣,因此长期让他担任宰相,国家大小事情都特别放心交付他办。

有一次王旦奏事完毕退下,皇上目送他离去,情不自禁地说道:「能为朕致太平者,必是此人。

当时朝廷还有一位大臣——寇准,刚直忠正,也是皇帝身边的左右手。

但寇准见王旦官职在自己之上,心里有点不大服气,隐隐约约感到自己屈才。

所以他在见到皇上的时候,言语之间不知不觉就会提到王旦,而且不由自主地对王旦的言行有所诋毁。

在朝廷之上,寇准也曾公开指责王旦的缺点,当然这缺点可能只是寇准自己认为的,但王旦全都虚心领纳,可谓从善如流。

反过来,因为寇准作为国家重臣,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王旦认为寇准忠心耿耿,足堪当重责大任。

因此,每次在皇上面前,王旦都专门称赞寇准的优点,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

真宗觉得非常惊讶,有一次,他和王旦私人交谈的时候,就问道:「你经常称美寇准,寇准他却数次说你的短处,你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王旦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在相位已经这么久了,缺失一定很多,但因职位较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能够直陈我的不足,可见他是如何地忠贞直率,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

有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皇上听了,不禁开怀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一个宰相啊!」

做宰相的,说话份量比较重,因此有很多人辗转拜托王旦荐举人才或提拔新秀,王旦从来不接受任何私人形式的求情。

有一次,寇准私下来找王旦,希望他能向皇上推荐自己当宰相。

王旦很是震惊,义正词严地对他说:「当将军当宰相这样的职位,怎么可以去求得来?」寇准听到王旦这样的回答,感到非常惭愧,遗憾地告退了,同时也担心自己或许再也无法当上相位了。

寇准后来被朝廷派官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万分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入朝拜谢皇上,眼眶涌出泪水,激动地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会有臣下的今天?」皇上特意把事实真相告诉寇准,他说:「你能当节度使,又能当同平章事,都是王旦为你推荐的。

寇准听说了这样的内情,不禁非常羞愧,对王旦的正直宽宏自叹不如。

王旦就是这样一位称职的大臣,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了真正的良才,就绝对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而且他施恩从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做。

后来朝廷整理宋真宗的遗稿与修订史料时,他们无意发觉原来朝廷当中,有许多大臣,及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全部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后来,王旦病重之际,真宗忧心忡忡地问他:「将来朕该把天下大事托付给谁啊?」王旦勉强举起奏事的板笏,一字一句地说:「以微臣的愚见,莫若寇准最为合适。

」王旦病逝之后不久,真宗果然启用寇准为相。

王旦一生忠正清廉,而且度量之大,实在少见。

在传记里头,有这样的记载:平常在家,家人从来没有见过他发怒。

有一次家人要来考验他是不是真正涵养好,就在他的肉羹汤里撒了一些脏的东西。

王旦看了也不生气,他就只吃饭,也不讲一句话。

旁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就说:「我偶然有点不喜欢吃肉。

」后来家人又在他饭里头给弄了一些脏东西,王旦就说:「我今天不喜欢吃饭,是不是可以另外做点粥?」家里人无不为他的修持,他的涵养包容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人评价说:魏国公(王旦封号)德量恢弘,从容大度,为国家举荐贤才,真诚地为国为民,是一个真正的忠臣。

但他却经常称赞别人忠正,而且是不露痕迹地做,让对方没有感觉,也不会跟对方邀功,他的心胸、度量是何其地宽广!

王旦也是一个非常廉洁之人,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置田宅家产?为什么不留经营给你的儿孙?王旦当时就讲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

而事实上,如果其中一德做到了,八德也做到了。

王旦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八德具足,非常完美之人。

的确,古圣先贤的点点滴滴,无不垂范后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效仿啊!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读后感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

卫灵公》

  意思是: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指在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仅凭听他的言谈就提拔他;在听取意见时,不管他的人品、地位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意见都要采纳。

  

  读后感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

”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

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令狐荐贤》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

令狐绹认定李远的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句经典名句和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思想的表达,所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但是语言不是行为,言语所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还不一定是事实的东西。

所以,光是有言不行,而且孔子尤其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行为和语言的一致,同时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的人是没有好的品德的。

他以言辞浮夸、华而不实为耻,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有的人能干但是口才不好,有的人呢,则是能说,口若悬河,但是却不能真正地做什么事。

所以,决定对一个人的任用,不能只看他会不会说话,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事。

  有些用人者常常被别人的言辞迷惑而轻率地用人。

历史上这样“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孔子所说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句话是千古以来言语虽简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人们常常说“人微言轻”,其实这句话就是以人废言的一个典型例证,理解“人微言轻”的含义,正是希望能够重视所有人,不使言论之道单一或者堵塞,减少因忽视一般人的见解所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