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励志句子

论语中庸观后感,读完《中庸》让生活在当今的你有哪些新的思考?

论语中庸观后感,读完《中庸》让生活在当今的你有哪些新的思考?



论语中庸观后感目录

《中庸》读后感

读完《中庸》让生活在当今的你有哪些新的思考?

首先,中庸观是指在处理事情时要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见,保持平衡和稳定。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并成为了许多人的处世原则。

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了中庸之道,如“中庸之道,一言以蔽之,曰“不偏不倚””、“中庸之道,致中和而已矣”等。这些语言表达了孔子对中庸观的认可和推崇,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参考。

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庸观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在政治上,中庸观可以帮助政治家避免走极端和偏激的路线,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在经济上,中庸观可以帮助企业避免盲目扩张和冒险投资,保持稳健发展和长期盈利。在文化上,中庸观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保持社会公正和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论语中庸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它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和偏见,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庸观,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进步。"。

《中庸》读后感

  中庸,为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下面是我我为您准备的“《中庸》读后感”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一   我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

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

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

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子曰“过犹不及。

”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

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

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

“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

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

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读后感二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

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

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

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读后感三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读完《中庸》让生活在当今的你有哪些新的思考?

面对当今的快时代,我们应当保持一份从容。

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

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

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

这是一种大智慧。

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

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

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

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

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读后感·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

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

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

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