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世家观后感目录
求先秦经典名句的赏析、读后感!
读《千秋太史公》有感
。
“外戚世家”指的是皇帝的亲属中,尤其是皇后、皇太后的家族和成员,他们在宫廷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些家族通常与皇帝有着亲缘关系,或者通过婚姻联姻进入皇室。
。
在中国古代,外戚世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可以通过与皇室的关系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优势,掌握大量的权力和财富。但是,他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因为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容易受到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威胁和限制。
。
在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中,外戚世家通常被描绘为阴险、狡诈和权力欲望极强的人物。他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关系来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和暴力来达到目的。
。
总的来说,“外戚世家”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 [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求:找寻。
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廪(lǐn):粮仓。
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
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事实证明, 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
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
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
责:责备,要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解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
这句名言是商朝开国贤君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
刻在洗涤的盘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
这里借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
日新: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
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
砺(lì):磨刀石。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自序,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大概由一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叙述了司马氏一族的渊源,二是概括了自身前半生的经历及写《史记》的目的和艰难过程,三是对《史记》各篇所作之序。
全文结构分明,言真意切,耐人深思。
读完此文,我的最大印象和最大的感触是感受到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不容易:
首先,《史记》内容繁杂,规模宏大,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司马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宏伟作品,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而且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史学功底也是不行的,从这点上看,司马迁一定是个文笔较好、熟读历史、有足够耐心和毅力的人,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所有已经完成或者想完成史学着作者所必需具备的素质,算是司马迁这类史学家的共同点了。
其次,司马迁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在及其困难和失落的.情况下完成的《史记》,原文中有“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都知道在李陵被俘之后,司马迁因为其求情而受宫刑,一种对身体和心灵都是巨大羞辱的刑罚,我想很多人宁愿选择死也不会忍受这种痛苦的,对于身处逆境者来说死是最好的解脱方式,但是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身处逆境却忍辱负重,在宫刑之后毅然完成这部伟大的着作。
从这点来看,司马迁是个孝顺、具有极强责任感的人,同时他也是个勇敢克服困难,具有百折不挠品质的精神大师。
虽然历史上也有不少对历史有所作为的太监,比如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他改进造纸术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推进社会,而是争权夺利,进行政治斗争。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很明确,就为完成对父亲临终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
再次,从本文最后一个部分,即各序中可以看出《史记》记述人物之广泛。
在本纪中,既有者的事例也有败寇者的身影,如西楚霸王项羽,他不算真正王朝的国君,但是司马迁把他列为本纪,有褒有贬,也是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怜惜,但是他毕竟是当朝建立者刘邦的死敌,所以批评大于了赞美。
世家中,既有正宗王者,也有农民起义的领袖,如陈涉,也有外戚世家,列传中涉及的人物就更加广泛了,有肱骨之臣,有文有武,有擅长医术的扁鹊,有酷吏,有刺客,有馋臣……说明司马迁观察细致,留心百态。
另外,司马迁作为人臣者,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是作为汉代史官,明显对当朝历史刻画更加详细,如十二本纪中,五帝至秦朝,都是以一个朝代作为一个本纪,而从汉高祖开始,则是每个帝王一个本纪,有古略今祥的嫌疑,不太像在写史。
二是在人治社会里,作为统治者的代言人,司马迁明显有维护正统统治的痕迹,比如上段提到的项羽,又如汉初三杰,韩信因为有谋反迹象而只能被列为列传,逊于张良和萧何的世家,虽然韩信后被贬为淮阴侯,但是同样为绛侯的周勃就被列在了世家,是因为有后来的周勃安刘。
吴王刘濞因为发起七国之乱也被列在了列传,同时梁孝王虽然恃宠生娇,但是因为他在七国之乱中坚持抵抗叛乱者,于是他就很明显的依然在世家里。
另外吕后称制的八年,虽然重吕轻刘,但实际是稳定了汉初的统治秩序,继续高祖的无为政策,为后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应该来说在《吕后本纪》里 ,是应该功大于过的,而司马迁仅以“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来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这些都可以看出,作为史官,司马迁还没有完全抛开宗族和阶级的局限来公平公正的记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lizhi/33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