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励志句子

尼采在哭泣观后感,《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

尼采在哭泣观后感,《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



尼采在哭泣观后感目录

电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

尼采的《哭泣的灵魂》让我深思。在这本书中,尼采表达了对于现代社会的担忧和忧虑,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失去了爱、信仰和意义,他们的灵魂在哭泣。

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过于注重物质和功利,忽视了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被社会所规范和限制,他们失去了自由和个性。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的灵魂变得贫瘠和空虚,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电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弗洛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有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逃避孤独,一种是人对自由的需求以排除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

如果人与同类的交往、对自由的需求同时满足,人就能使自己与自然界、他人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因而是人们所追求的自由。

因此,要维持一颗健全的内心,人的这两种需求必须同时得到满足。

如果一味地逃避孤独,会造成“自我”的湮灭而沦为他人或集体的工具,同时潜意识里对“个性”的需求也会让人陷入矛盾的斗争中而无法自拔。

然而,一味地追求“自我”的独立,拒绝与他人发生连结又会如何呢?

  来看看《当尼采哭泣》中的尼采吧。

作为一位伟大的哲人,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保持独立,他维持着强大的心理防御,他赞美孤独,也让自己成为了一名绝对的孤独者,朋友和爱人的“背叛”更是让他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

他甚至拒绝心理医生的帮助,认为这会让自己受制于人。

其实在尼采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呼喊着,它呼喊着想要摆脱孤独的困境,呼喊着想要与他人交谈与他人拥抱与他人互相安慰;而在意识层面里尼采又努力地压制着这个声音。

呼喊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尼采内心的挣扎也越来激烈。

终于,尼采开始压制不住这个呼喊声了,最终潜意识的能量冲破了尼采的抵抗,他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之中。

  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告诉我们,“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

在遭遇他人之前,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我们只是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去经验这个世界(就像被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就像动物受本能驱动那样),当我感觉到了“他人”,才反思到了“我自己”。

想象一下,当你全神贯注地透过锁孔偷窥房间里的人,此时你沉浸于所窥视的对象,并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

但如果你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就会马上意识到有另一个人正在看着我,我就会产生“自我羞愧感”,自我意识就此产生。

在这一瞬间,你好像就变成了走廊里的那个人,并从他的眼睛里观察并鄙视那个偷窥的家伙,接着,你忽然发现那个偷窥的家伙就是你自己,从而产生自我羞愧感。

当然,门廊里也许并没有人,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有一双外在于我的眼睛在盯着我。

(这个例子引自百度百科,作为一个纯洁的人我是想不出这么猥琐的例子的!)所以人的自我意识真的是个非常奇妙的,在遭遇他人时产生,在完全依赖他人时湮灭。

  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当人在现实中受挫时,会无意识地制造一些虚幻的.情节,人沉浸于其中使愿望获得变相的满足(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遭遇失败或遇到糗事的时候,虚构一些理由或情节,并且自己好像还真的相信了这些理由,典型的“别人不信我信了”,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地放松了理性的判断,达到自欺的目的)。

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而我们亲切的称之为“YY”。

如果一个人拒绝与他人交流,维持独自一人的状态,他将意识不到他正处于虚幻的梦境中,神经症就会产生。

弗洛伊德在评价话剧的作用时说,观看话剧中带有神经症特点的剧中人的行为能帮助人们预防神经症的发生,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看不到他人也就意识不到自己。

  所以,自我意识在我们遭遇他人时产生,并且维持清醒的“自我”也有赖于他人,但是过分地依赖他人又会使”自我“湮灭。

于是,我们又再次想起了叔本华的刺猬理论。

  ”这是一个悖论: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如果你把自己完全地呈现给尼采,也许你会留住他,一旦获得了他的信任,他就会像蒸蛤蜊一样完全敞开“。

在弗洛伊德的提示下,布雷尔医生首先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获得了尼采的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布雷尔医生运用”谈话疗法“成功地治愈了尼采的神经症,同时,有赖于与尼采的这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他自己的困扰也得以解除。

曾经孤独的尼采在与布雷尔医生的亲密关系中获得了彻底的治愈和极大的安慰,但是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他不可以过分地依赖,为了维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他必须离开。

于是就有了影片最后那感人的一幕:尼采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车厢,这一刻他犹豫了,他向身后望去,眼神中充满着留恋,可是最终他还是踏上了漫长了旅途。

以下是面对布雷尔医生的挽留,尼采说出的最后一段话:

  ”我们会有朋友,然后会渐渐形同陌路,这就是应当的结果。

我们不愿彼此隐瞒或遮蔽真相,就像我们必须为它感到羞愧。

我们是两条船,各种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路线。

最后,布雷尔医生,我们必须成为彼此的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定律。

  向伟大的孤独者致敬!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

《当尼采在哭泣》以真实的人物虚构出心理治疗的推理故事。

故事节奏紧凑,思维缜密,步步推进核心,看着两个主人公心中疑惑渐渐明朗,自己心理的一些问题也得到觉察。

是一本很有启发的书呢。

现摘抄部分内容如下:

1、

被别人关注,会为一个人带来多强的满足感啊。

布雷尔深信,年老、死别、比朋友长命的痛苦,就在于缺少了被人关心的机会,过不受关注的生活,就是一种痛苦。

(所以,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双方之间如果缺少关注,两人会越来越疏远,最终留下遗憾。

反观我自己,就因为童年时父母对我的关注太少而心存遗憾。

毕业工作后就总有一种期望领导关注自己、指导自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2、

我的疾病属于我的身体,但是我的身体并不是我。

我是我的病痛与我的身体,但它们不是我。

二者必须被超越,如果不是在物理层次上,那就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

(这段话还是比较难理解,我目前的理解是“我”这个整体除了肉身,还有超越身体的意识形态。

就比如弗兰克·维克多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到的,即使身处纳粹集中营,但他还是有着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自由。

3、

必须首先彻底地认识自己。

为了做到这点,人必须把自己从习惯的观点移开,甚至离开一个人本身的年代与国家,并从一段距离之外来检查自己。

(要认识自己,就要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因为旁观者清。

为了做一个旁观者,就得跳出原来的框架,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来省事自己。

践行清单:周末花一整段(至少是两个小时)在一个从未去过的咖啡馆、书店,剖析自己。

4、

任何杀不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即使在痛苦过的昨夜,一觉醒来,似乎也变得更有力量。

晚上似乎是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

积压在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的瞬间,能量也得到了积攒)

5、你爱的是欲望,不是欲望对象

(第一次从冲哥口中听说这句话时,还无法完全理解。

多看几遍,再结合自己的例子,发现很多时候买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大多时候是非理性的。

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空虚。

6、

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完全为了他人。

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

7、

一个人借由选择一种产生压力的生活方式,而无心地选择了病痛。

当这种压力变得足够强大或足够长久时,它会反过来触发易受牵连的器官系统,在偏头疼的案例中,就是血管系统。

所有,你看得出来,我所说的是间接选择。

严格来说,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