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励志句子

宗匠计划观后感,读张九龄《感遇二》有感

宗匠计划观后感,读张九龄《感遇二》有感



宗匠计划观后感目录

求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篇,600字的

读张九龄《感遇二》有感

根据我收集的观后感,宗匠计划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观众们赞扬了电影的动作场面、视觉效果和演员的表演。电影的故事情节也被赞誉为富有创意和深度,尤其是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主题引起了观众们的思考。

此外,宗匠计划还被称为是一部很好的国产科幻电影,它展示了中国电影业的进步和实力。观众们对电影的制作团队和导演也表示了肯定和感谢。

求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篇,600字的

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

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

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

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

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

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

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

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

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

水的柔波,水的涓涓流淌,是最容易打动诗人心扉的。

不仅康河是灵感的载体,他山他水也常令作者触动。

在作者一篇寄情文章中,就这样写,“流、流、流、流到阿诺河去。

”显见在多情的作家眼里,河水好像是能通情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悄悄的他终于要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了。

淡淡的忧伤如同迷蒙的轻雾打湿了诗人的心情,他甚至有些贪婪地望着眼前美好的一切,他多想带着这里的一切归去啊。

但他却连天边的一片云彩也不忍带走。

那么,就让他满怀着对康桥的眷恋作最后的告别吧!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

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

“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

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

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全篇诗,文行流水,自然流畅,寄情寓景,含蓄隽永,片片云彩,片片痴情。

和谐的句式,美妙的比喻。

诗的节奏。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

我想,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诗的美感吧!

人类的精神中永远有永恒的东西,唯如此,才有如此多的文学艺术经典;也唯如此,我们在捧读先贤经典作品时,仍能遥远地回应作者,重拾昨日的感动。

所以说,阅读是对文本作者审美体验的还原、再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代表作中最优秀的诗作,研究徐志摩的学者多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建筑美和图画美,对诗人写这首诗时怅然的情怀却所述甚少。

重回康桥(英国剑桥大学)时的诗人早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徐志摩了,曾经的理想都如肥皂泡般一个个破碎了,剩下的只是追忆,而重回曾留下最多回忆的康桥,怎不让多情的诗人怅然!也许他想起了在此求学的昨日,也许他还想起了和林徽茵欲说还休的昨日,也许……

因此,这首诗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既有故地重游的喜悦,又有物是人非的感叹。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都被小作者感受到了,而且行云流水般写了下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

所以在所有没想到中我又想到一点:让学生勇敢尝试,他们往往会创造出令我们惊叹的结果!

读张九龄《感遇二》有感

全书开篇第一首诗就是张九龄的《感遇》。

《感遇一》和《感遇二》可以说是姊妹篇。

《感遇一》道出了生命本来特性的美好。

《感遇二》则给人一种安于天命,修德为善的精神追求。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古文诗词,用语皆有根有据,通过用词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修养。

前四句写丹橘冬天不凋谢,仍然有绿色,写出了丹橘忍冬耐寒的本性。

暗喻作者自己也能够忍受被贬谪的境遇,而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品性。

“江南丹橘”来自《楚辞》中的典故: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王逸注:橘受天命生于南国。

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天的安排之中,就连橘生于南国都是受天命而行的,可见“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深入古人的骨髓中了。

“经冬绿”引自李尤的《七叹》:梁土清尘,卢橘是生。

白华绿叶,扶疏冬荣。

写的是卢橘白色的果实,绿色的枝叶,到了冬天依然葱茏茂盛。

“地气暖”则引自《周礼.冬官》: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曹植《橘赋》:背江洲之暖气。

诗词中也讲述了一些地理知识。

“岁寒”引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李元操《咏橘》诗:能守岁寒心。

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也是暗喻人在危难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节操,所谓“能守岁寒心”也。

五、六句表面上希望把丹橘献给 “嘉客”,实际上是在表白自己的忠君之心,奈何阻难深重,无法献给尊贵的客人,为国尽忠。

真乃济世之良臣也。

“嘉客”引自《诗经》: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刘桢诗:滔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暗指皇帝。

张九龄是大臣,同时也是一位心胸豁达,通晓命运之理的人。

七、八句明显的表达出作者的达观心态。

“运命”引自李康论: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

对于“运”和“命”,古人有清晰的认识。

所在国家的太平和混乱,被称为是“运”,而自身的贫穷和富贵,被称为“命”。

“运”是外界因素,“命”是自身因素。

“循环”引自《史记.高祖纪.赞》: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谢灵运诗:四时循环转,寒暑自相承。

即表明国家的稳定与动荡是天理循环运动下产生的。

四季的更替也是天理循环的结果。

这两句表明作者对于家国运命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对于命运的安排只能“遇”,而不能“寻”。

随遇而安,无求而得。

能够保持这种心态,虽处逆境,也不会丧失志气。

最后两句则是“言志”之语。

引自《吴都赋》:椰叶无阴。

《韩诗外传》: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树桃李”多用来比喻教书育人。

如现实中的栽种桃李树,夏天可以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可以吃它的果实。

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诗人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都在当时奖拔众多优秀诗人,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

《感遇.二》既表明自己忠君爱国,不丧志,守节操的品性,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修德济世,奖拔后进人才的心境,立意深厚。

读诗不可不知作者的经历、德行,结合作者自身的情况,就更能了解诗文的内涵。

仅仅两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一位在穷达进退中依然保持高洁操守的贤臣名相,人们都说生在唐朝是最幸福的,有这样豁达大度的宰相,人们怎么会不幸福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