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坊七巷观后感目录
跪求福州三坊七巷旅游心得·
三坊七巷
描写三坊七巷的作文400急~~~~~~!
这只是一个提示,你还可以在中间自己加上一天当天的心情,和景色的描写
三坊七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对于三坊七巷,我们到底了解有多少?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后,卸下身上的负担,静下了心,慢慢感受三坊七巷的历史与沧桑。
时值金秋,又逢九九,将是一年登高时,您曾在何处登山、望远?望着脚下的土地,回首逝去的岁月,那份温馨与感动。
故乡之于我们的,除了那生生不息的灵气,还有先人们用自己的热血、灵魂和浩然正气谱写的一首首赞歌。
曾几何时,先人们所缔造的历史与文化正在滚滚的车轮声中慢慢逝去!听到了吗?先人们低泣与叹息的灵魂,您有多久没有走进历史,走进先贤们的摇篮——三坊七巷。
故地重游,儿时的回忆,如秋波般悄悄漾开,仿佛一刹那,又仿佛永恒。
☆ 探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
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
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
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
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
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 听地方伬唱
几件简单的民族乐器、三五名轻妆淡抹的演员、一台精彩的戏曲演出。
自拉、自弹、自唱、辅以说、演、舞,声情并茂,蕴含浓郁的地方特色,被首批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伬唱。
在欢快的器乐声中,著名的伬唱演艺大家陈润春的嫡传弟子倾情演绎《七遛八遛莫敌福州》、《和尚娶亲》、《甘国宝与王莲莲盘答》等经典老段子。
☆ 品风味小吃
在享过三坊七巷的历史盛宴后,继续食之行旅,把看到的,听到的古朴与沧桑和着福州的饮食文化一起慢慢回味,做一个真正的饕客。
国营百年老店——安泰楼,把老福州的韵味尽情发挥。
古朴优雅的环境,传统的特色风味小吃:锅边糊、海蛎饼、萝卜糕、鱼丸燕、包春卷……
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在泥泞的路上,心里不由得有些阴霾:三坊七巷,真的有那么好吗?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徘徊在这条似乎跟不上时代脚步的街上呢?疑惑与不理解的思绪溢满了整个心房。
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撑着伞走路,雨丝就这样肆无忌惮地打在脸上。
冷冷清清的马路,载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也载着我独自的沉默——为什么他们的心充满喜悦?拐过一个转角,却忽然感到眼前一亮,这条修复过的街道,竟是如此清新、明亮。
跨过那个大门洞,仿佛进入了时光长廊,我慢慢地走着,抬头看那火红的大灯笼挂在二楼房间的窗前,与竖立在巷口的电线杠子打着招呼;老字号的店牌端端正正地架在那些仿古建筑的房梁上,正眯着眼睛望着对面的奶茶店。
我似乎看到,在两者眼神交际的那一瞬间,天空中擦出了古与今的火花;一个小孩儿光着屁股,蹒跚地走向“刻板印书”的雕塑,伸出那只胖嘟嘟的小手,轻轻触摸着,随即“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雨渐渐小了,我们沿着宽达十几米的石板路向前,认真品读着右边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左边的七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杨桥巷。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衣锦坊这 片房子已经拥有252年历史了,当时房子四周是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墙上方的雕塑生动形象,一组“吴刚嫦娥”,一组“张生红娘”,这曾让住在这里的欧阳家族骄傲了很久很久。
衣锦坊还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水池塘之上,在轻风细雨之中,闽戏就在这里飞翔着。
不知不觉间,我站在了文儒坊前,细细聆听,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达官鸿儒谈笑往来的脚步声,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仿佛听见《陈若霖斩皇子》的声音,仿佛看见当年李鸿章在这奋笔疾书,写下“冠盖今螺渚,诗书古颖川”的楹联。
光禄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吉庇巷一起被辟为马路,其旧貌已是现代高科技不能复原了的,于是带着一点点失望,我转过身子,往回走去。
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的郎官巷,那里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老人的居所。
那居所在当时看来,颇具现代化:门斗两侧山墙紧连着侧墙,突出了其门面排场的气氛;走廊、栏杆上的花纹也均为民国时期流行的仿西方建筑纹饰。
出三坊七巷向左拐,在那条最先被改建成马路的地方,还存在着两个名人深深的脚印。
林觉民、谢婉莹,这两个闪亮亮的名字,都出自杨桥路17号。
在那“风光月霁襟怀”之间,在那“红紫青蓝白绿黄城”之里,无不洋溢着谢家人对自己居所的热爱与赞美。
这些就是冰心奶奶所眷恋的老屋,所眷恋的回忆吧。
也许是在这喧嚣的大城市里生活了太久太久,以至于感觉到寻找那纯净的一小方土地好难好难;也许是沉浸在繁忙的生活里,似乎早已失去了对福州城的热情,以至于没有发现,就在市中心的这条长廊可以让疲倦的人们重新获得对过去的悸动与沉醉。
它,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将来,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与憧憬,慢慢地品,慢慢地在细雨中,回味着。
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在这条时光长廊里,我沉醉了。
这事我已经盼望了很久很久。
十月二日,我和爸爸去游玩三坊七巷。
要说什么叫三坊七巷,指的是三个坊和七条巷。
巷是什么?就是屋子之间的通道比街道窄,有的地方叫胡同,在福州也叫“弄”。
坊是什么?坊是人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是由明砖清瓦构筑的传统街区,位于福州古城的中心。
它东临南街,西靠通湖路,南到吉庇路(巷)和光禄坊,北接杨桥路(巷)。
历来是福州官绅、富豪和文化人较集中的住宅区。
自北而南的三坊的排列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排列是杨桥巷、郎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我们先来到了郎官巷。
一进巷口,只见门牌上写着:郎官巷。
来到郎官巷的二十号:严复故居。
进了门,我先去严复生平介绍室,津津有味地看起图片来。
爸爸来了,说:“去看看别的吧。
”于是,我们去了严复故居的后花园。
那里有一棵小杨柳,鸟儿在枝头歌唱,地上还盛开着喇叭花,一派生机,非常惹人喜爱。
水泥地上一口水井,一个石磨,房口有一个花门,窗子也是花窗,人在其中,就像回到了古代。
后来又来到了安民巷,安民巷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前,外国(古代的时候中国分为好多个国家)打到我们国家的附近,老百姓们都害怕极了。
于是,外国派了一名士兵在这条巷门口贴了一张安民告示:老百姓,你们不要害怕,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
老百姓这才放心。
于是,后人就给它起名字叫安民巷。
接着我们又准备去塔巷。
走到塔巷得经过一条很弯弯曲曲的路,害得我都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这时突然下起了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去其他坊和巷的美梦浇灭了。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lizhi/31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