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馆观后感目录
电影记住乡愁观后感300到400字如何写
回到自己思念的故乡,没想到故乡的变化如此之大,心情自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思乡题材的电影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
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
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
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
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
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
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
余先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
但是,这又让我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
相比之下,余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是感慨万千 我回故乡本是喜的,因为故乡在我想象中是很美好的,可是来到之后,发现全部是以前的那个故乡,自然失落,同时,以前很要好的的润哥,和那个美丽的杨嫂,他们的变化,简直让我惊叹不已。
封建社会的潜规则让他们变了,守旧、呆板。
由喜到悲到无所谓了。
我这一形象用的是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通过对现在故乡景物的一些描写、还有杨嫂、润哥他们对他的一个态度描写,衬托出我,是一个归乡无奈感慨的游子形象。
《乡愁》电影观后感
舒浩仑的《乡愁》是一部关于上海的私人影像记忆,记录了一个将要拆迁的静安区石库门小区大中里的当下和往昔,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和导演生活记忆息息相关的亲人和邻居,舒浩仑导演以平实的心态记录了作为宁波移民的祖孙三代在这个城市变迁过程里经历的一切,在这些耄耋老人的回忆里我们甚至可以感到我们自己的童年,这部记录片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论,怎样在一个小的题材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境遇。
《乡愁》电影观后感
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一位梦幻般的导演,他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如此少的作品,却与伯格曼、费里尼并称电影界的“圣三位一体”,地位崇高可想而知。
他是所有艺术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专业学生的噩梦——他的影片大都十分晦涩,看的时候极其痛苦。
但他的影片又是这些人必读的东西,毕竟少了他,电影艺术就不完整,我和很多朋友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塔”。
老塔的毕业作品就拿下了纽约学生影展首奖,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一举夺下1962年的金狮奖。
此后多次获得戛纳影展的评审团大奖,1983年《乡愁》拿下戛纳最佳导演奖。
若不是苏联电影体制的问题,老塔可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就我的观点来看,老塔是真正属于源头意义上的导演。
他开创了“诗电影”的电影方法,并在探索电影语言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到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复杂的电影语言,它超越时代太多了。
所谓天才创造艺术的范式,老塔创造的范式,竟然到现在都无法被模仿。
而评论家们则在努力的试图阐述老塔梦幻影像中的涵义,到今天也不甚成功——所以老塔真的是一个噩梦,在他的影像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无地自容:那种表达太伟大,而我们太渺小。
甚至连与老塔齐名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说:“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仿佛是个奇迹,蓦然我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的门口,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交给我。
这房间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一窥堂奥,而他却能够在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
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竟然有人将我长久以来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种种都展现出来。
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
”以幽暗晦涩著称的伯格曼尚且如此,老塔影像的精妙可想而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lizhi/31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