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戏曲观后感目录
求传统戏剧观后感一篇(急)
京剧<拾玉镯>观后感1000字
一篇越剧的观后感400至500字
《五女拜寿》观后感
岁寒方知松柏健,
患难相守品德全。
寿堂重叙天伦乐,
情深和睦笑开颜。
这部戏主要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因对奸臣严嵩的专权不满,欲告老还乡。
他六十寿诞之际,众女儿、女婿奉厚礼进京拜寿,并争迎二老去欢度晚年。
贫寒的三女杨三春偕胸怀大志的三女婿邹应龙前来拜寿,却受到冷遇,二姐双桃恃宠欺凌,并挑唆杨夫人将三春夫妇赶出杨府。
杨继康的族弟杨继盛诛奸未成,株连杨继康削职抄家,逐出京都。
顷刻之间,合家逃散,骨肉分离。
只有婢女翠云仗义相伴二老千里投亲。
不料二女双桃见二老落魄,拒绝奉养。
同窗兼亲家陈松年惧怕严嵩淫威,也不敢接纳。
大女婿为图飞黄腾达,竟认严嵩为义父。
杨继康夫妇和翠云流落街头,濒于绝境,巧逢三女杨三春,将二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
三女婿邹应龙出仕朝堂,施计斗倒奸臣严嵩,杨家冤案昭雪。
适逢杨老夫人六十寿期,众女儿、女婿又前来拜寿。
杨老夫妇逐走寡廉鲜耻的大女婿,惟利是图的二女双桃见二老已将患难相从的翠云收为义女,无地自容,羞愧离去,亲家陈松年也前来赔礼道歉。
杨家经受了一场兴衰荣辱的变迁,寿堂上呈现出一派乐享天伦的动人景象。
在这部戏中的演员,虽然没有哪个余音绕梁,但每个都把角色表现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台上哪个可爱,哪个可恨,哪个看了让人同情,哪个看了让人谩骂,历历在目!没有主角,没有配色,这是一个整体的杰作!
记忆,也许是人类所有感知当中,最有灵性最富人情味的一部分。
它把伤痛与美好,温暖和感动一一过滤,最后洗磨成为歌咏传奇。
贫寒的三春夫妇,也许是《五女拜寿》里,最让人感觉神清气朗的存在。
邹应龙掷地有声的回答,渗透着人们对气节的深深期许。
借着小丫头翠云的口,顾锡东说,一个人,应该学问好,骨气好,心肠好。
这是世事沧桑颠扑不破的,做人的大智慧。
人生不会总是那样明媚无忧,要经历风雨,才会看到生活,真正的颜色。
志得意满的大女婿俞子云,刁蛮的二女儿二女婿,不谙世事的四女和五凤,那一张张曾经如花鲜妍的笑脸,在生活的催逼面前,渐渐惶乱失色。
年青的演员曾经诧异,反面人物,为什么会让观众那么动情?也许是因为,那些藏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伤痛,赋予了这些角色别样的魅力。
杨继康的一生,或许都将为这样一些瞬间而骄傲。
他经受得起任何霜雪刀剑,生命因为尊严而璀璨。
人格的光芒,映照着在故事里一起成长的人们。
艰难波折,磨砺出人性中最美丽的一面。
如果不是这千里相伴的风雨旅程,谁能够事先预想得到,小小丫头的翠云,有着那样的义胆柔肠?翠云也不会知道,在风寒雪冷的时候,南京城外,有一双手,等待着,把她扶到温暖的草堂。
有很多人在猜,是不是因为要给翠云安排一个归宿,才有了邹士龙这个角色。
也许是吧,谁不希望善良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暖意呢。
在创作者们体恤的设置下,这个归宿,是那么的可爱
为了那些动人的点滴,他们是如此精心的磨合着。
这个温文纯朴的少年书生,是风雪旅途中,最好的慰藉。
有谁不会爱上这样热腾腾的一碗姜汤呢?
也许,《五女拜寿》算不上是一个足够快乐的故事,曾经有过背弃与伤害,也有磨难和痛苦。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有着正义和温情,可以让人信赖。
在故事的结尾,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一切阴蔼都散尽了。
一扇门合上的时候,另一段人生历程已经在转角处等待。
记忆,把岁月的点滴一一定格,成为生命中的传奇。
在这个我们曾经传唱过的故事里,什么让人如此的念念难忘?是生命的尊严,真情的温暖,还是气节的坚定,人性的美好?
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有着多少这样让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的珍藏啊!
《五女拜寿》这一经典让我久久回味……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京剧折子戏,叫做《拾玉镯》,它是京剧《法门寺》的一折。
整个内容充满动感,丰富有趣。
以花旦做工为主,虽然唱词不多,但是却十分的引人入胜。
演员仅仅通过眼神,肢体的配合,表现出了小姑娘孙玉娇的丰富内心情感。
我十分的喜爱这出戏。
这折戏没有如《西厢记》一样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像《龙凤呈祥》一样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它因是京剧旬派的代表作而在戏迷票友中广为流传。
剧中讲述了一个芳龄小姑娘在家里边做刺绣边在门口等山上进香还愿母亲,恰巧年轻男子付鹏打门口经过,便产生了爱慕之情。
付鹏因礼数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愿,只好在门口假意失落一只玉镯。
小姑娘孙玉娇扭扭捏捏,三起三落才把玉镯拾起来。
恰巧这些被刘媒婆看见了。
刘媒婆便要去了孙玉娇的刺绣撮合成了二人的喜事。
其实,我觉得这个剧情十分的简单可爱。
最引人入胜的就是三拾玉镯。
孙玉娇小心翼翼的打开门,看到付鹏已经离开,然后欠身先前观望,十分欣喜的发现地上有一个漂亮的玉镯。
这时候,演员走小碎步倒退并双手做成圆形,告诉大家自己发现了这只镯子。
兴冲冲地向前去捡,却又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转转眼珠想了一个计策,神不自知鬼不觉的把这只玉镯拾起。
孙玉娇一会儿兴奋先前跑, 一会儿佯装淡定,手绢一甩,指着玉镯虽然心情急切但又一板一眼。
最后自己羞答答的笑起来。
我看到这里忍俊不禁还为那个小姑娘着急,她怎么还是不捡起来啊。
演员翻起手腕,兰花指遮挡脸颊然后再一次像前欲拾玉镯,还是因为怕丢脸而向后退缩。
只见她手指自己的脸颊,向我们表达她自己真是不害臊。
本想关门再也不见玉镯,但是最后还是因为舍不得而回头。
她两只手搓着自己的身体,着急,羞涩,好奇等等复杂的情绪,被演员极其到位的表达出来。
京剧不愧是艺术的瑰宝,能够用手眼身步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情感!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最后,小姑娘前前后后的看着,最后装作喊自己的母亲,用手绢盖住镯子。
她扭捏的捂着双颊,一步一挪,合着欢快清脆的琴音,终于把玉镯拾了起来。
孙玉娇三拾玉镯,月老巧引红线,成就了美满的姻缘。
拾玉镯蕴含了多种京剧的艺术表演特征。
特别能够在这里体现的就是虚拟性。
在剧情的开始,孙玉娇打开大门,先是推门后是用手拉门闩,最后是两只手一起开门,同时身体向后倾。
脚下的圆场,花旦挑逗的眼神与形象的动作相互配合。
虽然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表示门的道具,但是却真的是像演员拉动了一个活生生的门。
还有后面孙玉娇轰赶公鸡,发现少了一只出门捉鸡的场面,演员小心翼翼的两臂展开,简直是活灵活现。
我充分感受到了京剧那一桌一椅一世界的独特魅力。
曲终幕落,观众们久久不愿意离开。
为京剧演员的精彩演技而连连叫好。
真的,京剧没有十分华丽的背景,没有大型交响乐的衬托,没有发达的科技支持,只有演员们在舞台上精彩绝伦的表演,跌宕起伏,美不胜收。
每次看完戏,我都一种灵魂被洗刷了的感觉,没有喧闹与浮华,留下的是传统的经典,价值非常。
越剧藏书之家观后感
越剧《藏书之家》是近年来浙江小百花的新排剧目,可以说从舞台布景到人物服装、唱腔上都与传统越剧有着很大的不同。
故事讲述了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在明末清初时藏书守书的故事。
天一阁主范容与姨娘侍书夫人皆痴书之人,才女花如笺更是痴书十年,自嫁范门。
不料新郎从军,尚未谋面而身先殉国。
三个人的命运皆与书楼紧紧相连。
在一片富有文化气息的大幕中,《天一生水》的主题曲响起,缓慢的曲调似乎又把人们带回了百年前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大幕拉开,在一片急促的节奏中原本优雅的花旦台步显得匆忙而凌乱,而天一阁的藏书故事就在两个小人物的叙述中开场了。
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是洪瑛饰演的侍书夫人,在经历了《陆游与唐婉》一剧的转型之后,洪瑛的表演显得更老练自如了,无论唱念还是人物的眼神动作都表现不俗。
一小段戏就初步塑造了一个既痴爱书卷又持家艰难的掌门女子的形象。
相对于洪瑛的表演,茅威涛饰演的范容在刚出场时似乎没怎么进入状态,只见一个继承祖业的守书人脸上充满了光辉与自信,还有一股自以为是的潇洒。
与其说这样的表情适合范容倒不如说它更适合现在功成名就、炙手可热的茅威涛。
好在这样情况很快不见了,茅茅的表演也慢慢的进入了角色,作为一个名角,其表演还是有许多可圈点之处的。
但我个人认为,在祭拜李贽一场戏中,范容的寻觅先生阴灵的眼神坐得太实了,受祭阴魂想来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某些飘忽不定的空间内,用这般确定的眼神岂能与之交流?所以我认为,此处的眼神还是飘忽一些的好。
第二场开始,呈现给大家的是范门晒书之场景,唯一觉得别扭的是当孙知府到来时,晒书人一个个以缓慢而整齐划一的动作游魂似的退场,看起来挺不自然。
说句刻薄的话,这些人此时的表现像是中了什么魔咒。
在这一场中,由于《焚书》的出现,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的感情开始萌发和显现。
范容与其嫂花如笺因“卖田收书”一事实现了心灵的第一次交汇,知音之意含而微露,这最能把越剧的含蓄之美发挥出来。
而范容与姨娘侍书夫人的感情也似乎不止于表面显现的这么简单。
这台戏对观众心灵的震撼开始于第三场的抄书,范家在经济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藏书守书之志,上下一心,毅然决定抄书以藏。
这场面不仅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夫亡欲去的花如笺的心灵。
在“清贫不失志,肝胆照先贤。
一句一慷慨,书罢乾坤现”的大气咏叹的唱腔中,范门的藏书精神初步显现。
花如笺这个人物对书楼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决定永留范门,还拿出自己的嫁妆助范容收书。
在第四场中,最精彩的唱段要数“三跪求书”,不仅唱词精练,而且曲调由慢板逐渐过渡到快版,感情层层递进,把一个藏书人迷茫、坚毅、不计荣辱的复杂内心演变过程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
美中不足的是三跪的动作设计有些粗放,缺少越剧的美感。
为求《焚书》,花如笺不得不决定走出范门。
然而天一阁主范容此刻方才知晓“此情亦深”,因而决定留人别书。
别书一场中有大段念白,这让我不禁开始怀疑如今的越剧有话剧化的发展方向。
其实后面的唱词中有些意思是与这段念白重复的,我认为这段念白大可以与后面的唱词精简合并。
我一直以为舞台剧的一大魅力就是能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的脑子中搭建出本不存在的虚幻的景物。
比如,从下楼的动作中看到了楼梯;从两只手的推送中看到了门窗等等。
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场戏却抛弃了这一大魅力,硬是弄来了一大堆塑像来代表天一阁的历代藏书人,还让范容与花如笺穿梭其间兴奋的来了长长的一段话剧式的念白。
为什么不能用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唱词腔调来招唤出历代藏书护书之人,让他们永驻观众心头呢?这在技术上也许难度大了些,但效果一定要比用一大堆塑像好得多。
全剧的尾声部分把戏剧推向了***,在一封情深意切的书信中,一切的迷底都揭开了,孙知府的形象也在些时更加复杂而丰满。
在一片悲壮的音乐烘托中,天一阁主范容终于实现了双书合壁的夙愿,他以一种近乎仪式的神圣将双书封存。
然而为了斯文永继,我们的藏书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
初观此剧时总觉得故事不够连贯,总感觉讲不出具体是个什么故事。
人物形象虽然丰满,然而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深刻主题不易被清楚挖掘。
这大概是几易其稿的结果吧。
该剧最早名为《藏》,故事性比现在看到的要强,据说是公演后又根据观众意见做了几次大的修改,可惜由于条件所限,我至今未见《藏》剧,故无从比较
剧中人物的服装不必说,自然华丽,但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演员的服装上都少了一件可以辅助表达人物感情的重要道具——水袖。
我们知道,水袖的表演也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精华,如果仅仅是为了服装华丽而取消之,不免因小失大。
另外,整台戏的有歌剧化与话剧化的倾向,这让我不太能接受。
诚然,越剧还是一个较年轻的不成熟的剧种,它的发展需要向兄弟艺术学习,但我想这种学习不能丢开越剧的根本吧。
希望越剧不因循守旧,希望越剧能有更多的改革,但我更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看到的越剧还是越味十足,有越人特色的越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lizhi/30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