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观后感保密目录
【急】电影《风声》影评一篇!
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 《风声》观后感
《风声》看后观感
风声的缺点: 1、没有张力,虽然有个悬念撑着,但总没有让人有参与的感觉,无关的因素(比如酷刑)消解了对观众智力的要求,明显不如阿加莎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你可以说这是风格的不同。
2、故事怎么带给人感动?需要外在的动力还是内在的?即便风声这个故事本身就有一种阴森的“动人”之处,末尾给有些观众带来的感慨却很像是在以往所有的抗日爱国电影的大背景下的生硬加入——这种情感不是内生的,不是沿着故事的逻辑而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智力游戏和情感铺陈往往两难。
导演想兼得又两方面都做得不好。
关于托儿的问题:我只认为大家是被利用了,心甘情愿的也算。
如果连这都不承认,那我只能认为这些人对商业规则完全没有概念了。
至于百分之二百——懂点修辞好不好? 不更正的更正:今日早场在美嘉看了《风声》,评价还是三星不变。
没有出乎我的意料,这片子只是比别的糟糕大片好了两个级别,但没有吸引我。
优点:情节紧凑,因为故事还算完整;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可以。
缺点:1、宣传浮夸,“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一话让人笑掉大牙,导演和编剧如此不自量力。
而有些媒体叫好的态度,让我对中国媒体再次失望。
2、不喜欢末尾煽情的主旋律。
虽然有些人认为这很好,而且哭了。
3、故事无悬疑感,就是一个血腥版的杀人游戏,还有脸说模仿阿加莎,再多看点阿加莎的著作吧。
4、太血腥,这样的大片不鼓励拖家带口去看,也不鼓励对这种口味没兴趣的朋友们去看。
简单概括完毕,说我没看过电影的,可以放过此节了。
从初次发表次电影的评论以来,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实在没有想到,就大家有分歧的一些问题,我想再次做一下澄清: 1、感谢对我声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朋友们,我尊重你们的意见,但我想希望你们明白,我评论的本意并没有指向电影的内容本身,而是其浮夸和宣传的问题。
就评论中我不反对的一些话,我无需讨论。
以下分析针对个别言论,请对号入座或勿庸人自扰: 2、关于“非看不可”论:我认为向来没有非看不可的电影,尤其是要买票去电影院看,所以,说这话,不负责任。
3、关于“非常好看”论:也许吧,也许。
既然所谓的豆瓣牛人都颇有支持《风声》的,看来差不到哪里去。
但是,别人的评判依旧是别人的,比如有人就是不喜欢Wall-E,比如有人就是认为《黄金甲》很好看。
哪怕十二亿人说《风声》很好看,那我就认为“不那麽好看”,又怎样呢?中国人总爱搞集体主义,说的不好点是没有主见。
4、关于“中国电影出路”论:真的么?至于么?一部电影就找到出路了?以前古装大片武侠大片没找到的路,一个谍战片就开天辟地了,往前看看,还有多少糟糕的大片在等着我们,这种“出路”真可谓出奇啊。
再说,中国商业电影的整体质量,也不是一部电影和一个类型的电影决定的;想想好莱坞的多样和成熟,就知道,路还远着呢,甚至,我们连自己的门都没找到。
就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有些电影会让人眼前一亮,但这抹色彩,也许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时,一颗唤起感觉的照明弹吧。
5、关于“我没有参与商业宣传”论:没准你没意识到,在这个消费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消费的一环。
你的好评,你的推荐,都是商业运作所利用的。
这无可厚非,但不能否认。
影响更恶劣的,就是拿了钱做事的,我毫不怀疑豆瓣上也有;值得敬佩的,是不拿钱做事儿的,也许多数人都是这个类型的。
但商业就是商业,一部大片和一部普通电影、好片和烂片在消费的特征上都是一样一样的。
(提示,这里只是假设)要是《风声》是当作艺术电影来放映,而口碑很好,那我就不会非难任何商业宣传的问题了。
有时候宣传和影片本身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比如很多人看到的《巫山云雨》DVD的封面,比如一些极尽挑逗的宣传语,都常和电影本身的优秀形成反差。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表达我对商业宣传的反感,都不可以?你希望别人去买票看,我希望大家有自己的判断意见,也不可以? 我对一场争论暂时持存疑的态度。
个人认为这不单单是态度的问题,而是一种明晰自己责任的方式。
《风声》最近的宣传有些夸张,有感而发。
什么叫最好?最好的商业片?最好的电影?最好的国产大片? 都不可能,一是定论太早,二是盲目乐观。
尤其是在上映的当口大喊这电影很好的人,我百分之二百的以为这些人是托儿。
有意还是无意,都一样。
曾经多少商业片在浮躁到让人恶心的宣传中铩羽而归?想一想吧。
也许我会去买张票看看到底怎么样,但这不是为了夸它,而是看看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商业宣传机器的丑恶嘴脸能善良到什么程度。
“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这是电影《风声》里周迅扮演的特工顾晓梦在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牺牲之后的内心独白……这部电影是我唯一一个看完两个小时之后还对此心有余悸的电影,不仅是电影里出现的残忍的行刑场面让我毛骨悚然,更是影片中所营造的氛围,并且在那种氛围下演员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人物的情绪状态让我颇有感受。
怯懦的白小年,他起初当然是觉得自己不是老鬼所以也不是很害怕,在被黄晓明扮演的武田盘问时,更极力靠自己与司令的关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只是,这种证据是毫无说服力的,所以单单只凭字迹,他就被认为是老鬼而被第一个施加刑法,面对刑法的白小年是懦弱的,这是他的本性,他明知自己是冤枉的却拿不出证据,只能向司令诉说彼此之间的感情以请求司令替他求情,尽管司令看见他那样也会心疼,可是当司令知道这样会危及到自己后也不会替他求情,反而带着忿恨用皮鞭把他抽死。
戏里苏有朋把白小年的一举一动都表演的非常带有女性化,我想这是有根据的。
因为白小年不仅只平时的仪态,而是整个思想内心都是极其女性化的。
关键时刻,拿不出切实的证据只是靠自己与谁谁谁的深厚“感情”来为自己证明,最后还想倚仗着感情来请别人为他求情,感情牌是女人最管用的手法。
只是俗不知在自己的安全与利益面前,感情是傲物说服力的,有些感情,只是大家相安无事时让大家开心的一种方式,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白小年真傻,好些女人也真傻。
他们傻在对自己和自己付出感情的自信,傻在对这个世界的权衡利益看不清。
英达扮演的金生火,在我认为是本片中最懦弱的人物,但也可以说是比较“聪明”的人物,他知道王田香他们的手段,他害怕,所以他自己了结了自己,避免接受那种生不如死的折磨。
而在之前接受武田盘问时,他虽然自己是“清白”的,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害怕,所以他用跟武田套近乎的说话方式,极力澄清大家都是自己人,我想这也是人懦弱时经常表现的状态吧,极力套近乎,拉关系,镜头里的英达表演的如此卑微,也许大家会觉得好笑,但看看现实生活中,当面临一些困难时,我们是不是也会如此的表现,事后是不是还会觉得说点软话就把事办了是件明智之举,符合现在社会的情况。
真是悲哀。
再来说说张涵予扮演的吴志国,用姐妹儿的一句话就是:张涵予演啥都像好人。
是的,所以影片刚开始我们就潜意识的感觉到也许吴志国就是老鬼。
片中他唱家乡戏,动手打顾晓梦,冲进顾晓梦的房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粗俗硬汉,可是粗中有细,越是这样越让我们觉得他有问题,同样在接受武田盘问时他露出胸膛展示这几年历经沙场为WWZF效力所挨得刀疤,这是比较聪明的硬汉们经常使用的办法,这是个比较有力的证据,表忠心,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尤其是在那些赤裸裸的疤痕下,也许我们都认为他是被冤枉的。
只是,对于那些宁可枉杀,也不漏杀的残暴者,这些证据根本就不算什么。
他们的目的只是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才不会在意在此过程中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做出了多少牺牲。
反而他的鲁莽,更加引起了武田的注意,而对清洁工眼神的躲闪,更加让武田把目标锁定为他。
所以再加上顾晓梦的一个“有力”的证据,他就被认定是老鬼了。
面对酷刑,我们的硬汉表现的确是让我们十分赞赏,最后即使在身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后,他也抓住了机会,讲情报送了出去。
后来,割下武田喉咙那一刀,也着实让大家出了口气,为他自己,更为晓梦。
李宁玉,之前还说过我比较喜欢李冰冰的。
他是那种妩媚中带有硬气的女子。
就像武田形容他的长相,他的心思很重。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和他日后的工作地位是她高傲的资本,所以面对武田盘问的时候他如此高傲,他知道自己不是老鬼,所以不心虚,也不怕,可是纵然他表面傲慢硬气,终究还是个女子。
从进入裘庄,她心里的苦恼不是自己如何脱身,而是思念着她的男朋友。
其实我刚开始以为他是装的,以为以思念他的男友为名义的担忧,可以掩饰他内心真正的担忧。
看了电影, 最难忘的是李冰冰扮演的"李宁玉", 精通"电码破译"的译电组组长,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才生, 喜欢李冰冰在这个剧里表现出的人物气质, 她是一个崇尚精神自由的人,不追求权力,远离残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工作中严谨的学术气息, 生活中的高贵气质, 感情上被利用,受到欺骗,显得有些脆弱, 但内心是有坚定信仰的人.被囚禁在"裘庄"后经受了各方面的考验和折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尤为珍贵. 片尾的时候, 李宁玉仿佛大时代里的一片落叶, 步履轻盈, 表情淡定, 却仍然散发朴素光芒的样子. 我喜欢这种有深度的女人. 李冰冰越来越有味道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lizhi/30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