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励志句子

电影观后感对比,冯小刚与张艺谋电影看完之后观后感 两人的对比

电影观后感对比,冯小刚与张艺谋电影看完之后观后感 两人的对比



电影观后感对比目录

珍珠港电影的观后感

冯小刚与张艺谋电影看完之后观后感 两人的对比

三个白痴 印度影片 观后感

珍珠港电影的观后感

唉,抄答案的。

告诉你。

看了被称为是《泰坦尼克号》之战争版的《珍珠港》之后我真有再看一遍的冲动,尽管泪水还挂在腮边。

是的,珍珠港的确好看,不仅仅因为有美丽的女主角,帅气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丽迷人的风景,还因为影片制作精细且手法较好,所以有看头。

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且气氛渲染比较好,二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有了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

其中的几个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棒球场,美国的小朋友们正在开心的玩棒球;飞机飞过小山坡,美国的小朋友们正欢快的采野花;飞机飞过足球场,孩子们正尽情的玩橄榄球;飞过树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这紧张的战争气氛与愉快而放松的和平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战前的幸福,快乐与战后的悲惨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又体现了当时战争的紧张气氛又暗示了战后的悲惨。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正在欢乐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却不知道这些飞机将会带来怎样的消息,让观众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气愤……

日本天皇讨论当时日本的形式时说美国终止了石油的供应如同切断了日本的“生命线”,他回头呆呆的看着正在山坡上放风筝的孩子们,眼里充满了慈爱,之后他回过头来,慎重的决定发动战争;而另一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足球场时,玩橄榄球的美国孩子们抬头观。

你自己改吧。

哈哈哈。

冯小刚与张艺谋电影看完之后观后感 两人的对比

就我的感觉来讲:冯导在调侃生活,通过一种调侃来反应一些事和现状,或者就是为了消遣。

但是却让人感到很温馨。

而张导,我觉得看他电影有种感觉就是他想掏心窝子跟你讲话,再种就是想展示一种理想的美。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一个好的导演拍的电影应该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拍出来为了让观众感叹,让观众觉得NB,我觉得他们俩都是不错的导演。

三个白痴 印度影片 观后感

一所印度有名的理工科高等学府里,三个好朋友兰乔(Rancho),法兰(Farhran)和拉杜(Raju)所经历的种种趣事。

兰乔天资聪颖,却不喜欢循规蹈矩和照本宣科,他不满现有的教育体制,经常跟严厉而死板教导主任作对,是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

拉杜家里贫困,全家都寄希望于他以后找个好工作飞黄腾达,以致他精神压力巨大不得不虔心于神明。

法兰也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他的父母和无数中国家长一样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物质条件都让给了他,却不知道自己儿子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丝毫没有热情和动力。

  

  三位主角的性格反差形成了第一组对比。

兰乔是一个光辉的存在。

其他两位则不敢放下心中的包袱,心底还是希望能按世俗意义上的标准生活下去。

拉杜一度甚至觉得兰乔是个不切实际满嘴跑火车的家伙而不愿与他来往。

但最终,在兰乔的指引下,法兰和拉杜也渐渐走出最初的懦弱胆怯,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兰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朋友的弱点。

法兰是没有热情,把生命消耗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上。

拉杜是对未来过于畏惧。

“如此害怕明天,今天怎么生活?”

  

  而第二组对比来自外号叫“病毒”的教导主任和三位主人公之间的冲突。

“病毒”的理念很简单,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地随时干掉对手,只有第一才有意义,就像人们都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却不知道第二个登上月球的是谁。

他对学生冷酷无情,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

在学校里,这种优胜劣汰的达尔文学说是靠成绩说话的。

像中国孩子所经历的一样,分数是判别一切的标志,连照毕业照的位置也要根据排名来安排。

特立独行的兰乔的出现,成了他眼中的尖刺。

这小子大言不惭:“我要教你们如何去教。

”“病毒”自然不容许别人这样蔑视他的权威。

  

  除了“病毒”之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正面的角色“消音器”,他是一个所谓的好学生,玩命的念书,恨不能把所有的公式都记入脑海,甚至不惜买药来吃,不料此药的副作用是放闷屁,为此人送外号“消音器”。

他秉承了“病毒”的处世哲学,以打倒一切对手为快事。

为了考试第一,除了自己拼命之外,还要影响别人,在考试前夜把playboy塞到其他同学的寝室里。

他和“病毒”是天然的同盟,自然也被兰乔等人所憎恶,从而组成了影片的第三组对比。

  

  电影的一开始,是毕业多年之后,法兰,拉杜和“消音器”一起去找兰乔。

毕业伊始,他们就断了联系。

法兰和拉杜是急着和好友相聚,而“消音器”是为了炫耀自己美国的豪宅和跑车,以此来证明他的活法才是最正确最光明的。

寻找的过程一波三折,再加上不断穿插他们校园里发生的往事,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架构。

  

  这部电影在商业上是极为成功的。

人物鲜活,细节丰满,各种伏笔天衣无缝。

尽管几个桥段有些似曾相识,但绝不突兀,和故事走向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很少有这样的一部片子能让人看得全情投入,完全进入了影片的情境中,跟着主角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手舞足蹈而不自知。

  

  在观影过程中,我经历了若干次的情感变化。

先是欣赏兰乔的活泼机智,蔑视权威,接着又渐渐对他嚷嚷的“为自己活着”,“做你所喜欢的”之类口号不以为然。

因为这种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很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

每个人都会这么去说,但每个人都不会这么去做。

那个叫“现实”的可怕怪物会轻易地把我们变成口是心非的家伙,靠着自我欺骗过活。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又慢慢修正了自己的想法,兰乔确实在践行自己的信念。

他的道理不是苍白的,而是有很充实的行动作为根基,这也使得他周围的人能被深深地感召。

到了影片最后,我甚至都忘了这是一部皆大欢喜为标准结局的印度电影,而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

理由很简单,理想主义者被现实击垮是一件非常杯具的事情。

  

  理想主义的胜利总是因为稀有而令人激动。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中,理想最容易被拿来作点缀,而一旦遇上抉择,最容易牺牲的也是理想,与社会同化的过程往往也是理想破灭的过程。

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在现实中,还是“消音器”这样的人往往成为标准定义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也不断会有新的模仿者前赴后继。

而一个人的理想太过纯粹,往往会遁入虚无。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