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生观后感目录
读周易感悟人生
易经的人生智慧曾仕强观后感
听曾仕强讲易经与人生有什么感悟
展开全部
这里有一点例句,你自己归纳整合一下吧,自己的,也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啊,是吧!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易经的人生哲学拾零
缘起
子曰:四十而不惑。
到了奔四的日子,困惑反而更多了。
一张宁静的书桌、一张飞扬的讲台、身后灿烂的群星是六年前离开舒适安逸的国企来学校的梦想,可理想与现实出了一点偏差,此困惑之一也。
“书生事业无限江山”,然而,法学世界的公平美、正义美、和谐秩序美回到中国现实的大地却如舒曼的梦幻曲,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此困惑之二也。
徘徊在音乐的雨巷、哲学的山谷、法学的丛林,寻寻觅觅二十载,乡关何处始终是一题无解的代数,此困惑之三也。
......
苍茫时分读周易,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让我又重拾过去的从容、淡定与自信,对孔子的乐天知命、仁者无忧有了更深的体会。
易经所蕴含的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确是其浩无涯,姑且留下我隐约聆听到的阵阵涛声。
生生不息话易经,乐天知命故无忧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如是说。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大禹云,生是来观光的,死就是回去,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一切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头看人生,所以悲天悯人。
只有易经看人生是乐观的,永远站在天亮的那边看,站在生的一面,认为人生是生生不已。
太阳将落是夕阳无限好,今天的太阳落下去了,明天又有太阳升上来。
佛学《华严经》看世界也一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在华严境界,世界充满了美丽幸福。
——南怀瑾先生如是说。
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了解生命的真谛和自己生命的价值。
学易者无忧,因为痛苦与欢乐、失意与得意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知晓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的道理,就能随遇而安。
神秘的宇宙全息学
大学物理实验课上,拍过全息照片,每一点都是一个完整的被摄物体图象。
易经就是宇宙的全息图景,是经历几千万年实证的科学。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易经在中华文华的地位,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
老子、孔子、庄子,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源于易经。
佛学传入中国后,古时懂佛学者必定通易,二者殊途同归。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牛顿晚年沉迷神学,爱因斯坦晚年寻求宇宙统一场论,两位科学巨匠生于西方,无缘识得易经面,欧陆文明之遗憾也。
得失成败平常心
成就事业一要有真才实学,二要有机遇。
通《易经》的人善于把握机遇。
时间空间把握得好,霉运不一定倒霉,把握得不好,好运也不一定带来幸福。
见微知著,察往知来,才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立于长治久安之地。
老子的“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孟子的“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王勃的“君子固贫,达人知命”都是说的时位问题。
乾卦初九爻的潜龙勿用也是这个道理,孔子的一生就是潜龙勿用的一生,他的时位在千秋后代。
对芸芸众生而言,经历挫折与失败是人生的幸事。
如果一个人总是一帆风顺,便不会有大的作为,且好梦由来最易醒,光景万千留不住。
不经过困难而成功,并不是好事。
轻易得到的,很快就会失去。
经历过挫折又能战胜自我,自助者得天助,在风云际会之时才能大有作为。
失败成功两相依,得意时淡然处之,失意时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本色保持平常心,这便是易经中不易的人生哲学
易经的人生智慧曾仕2113强2010年时候开始讲的《易经》指《连山》《归藏》《周5261易》三本易书。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4102的只有《周易》一本。
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
从本质上来讲,1653《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回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答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易经》是部经典巨作。
据史书记载《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已经失传。
具体内容无法查考,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因此人们常说的《易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周易》。
《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题、爻辞等。
古时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说法不一。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
广义的《易经》还包括《易传》。
《易传》又称“十翼”,“翼”就是翅膀,意思是说《易经》像只鸟,《易传》就像这鸟儿的翅膀。
《易传》是全面解释《易经》的七种十篇文章即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
因为《易传》不但继承《易经》经义,而且对《易经》创造性地阐发,富有辩证哲理,所以从西汉开始人们已把《易传》也作“经”来研读,与《易经》并列通行。
《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
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或秦、汉间的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lizhi/30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