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观后感班级目录
《浪潮》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讲述的是德国的一所高中,温格老师为了让学生们理解独裁政治的含义,全班成立了名为“浪潮”的集体组织。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们越来越投入其中。一个极端分子开枪打死了他的同学。
导演用这个疯狂的故事告诉我们,纳粹并没有离我们很远,只要条件允许,七天就能组成一个疯狂的集团。
我想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是从“警惕纳粹主义”的角度来看的,但是从这个角度分析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想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这部电影。
电影中,对“浪潮”组织狂热而积极的人,仔细一看是没有归属感的人,极端狂热者蒂姆就是典型。
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爱,和父母的对话也只是餐桌上的简单交流。提姆在学校里毫无存在感,在剧中第一次聚会上,有几个同学给他提供了,当他们问他的价格时,提姆说:“可以!我们是朋友!”
“朋友”是为了寻求归属感所必需的东西,必须存在于紧密的社群中,只有在社群中发出的信息在与他人接触后被反弹回来,才会成为可以确认自己的存在。
只可惜蒂姆的一片真心,得到的只是对方轻蔑的调侃,“嗯,我们是‘朋友’。
吗?”
马可是卡罗尔的男朋友,因为某种原因住在卡罗尔的家里,很明显他有一个不幸的家庭。
因为住在她家会有流言蜚语,所以carol的三个弟弟很淡定地问她:“你为什么不来我家?”可以说是。马可爱卡洛,卡洛也爱卡洛,但就像所有情侣都会遇到的问题一样,两人之间的沟通不畅。
在他加入浪潮之后,他在这个集团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穿着同样的衣服,做着同样的手势,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明确的一部分。
由于大家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实现了目标的一致,最初一盘散沙的水球队,通过“波浪”变得井然有序。
当疯狂的集体运动被卡罗尔破坏时,他在争吵中打伤了他的女朋友卡罗尔。
其实除了他们,其他加入浪潮的人或多或少都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从平凡小姐Lisa到卡罗尔的后尾好友成功上位和马可在剧中第二次会上偷偷交换了一个吻;话剧女演员当女主人进行了精彩的排练。
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对老师的尊称和服从,以及每个班级的服装、签名、手势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东西,为什么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没有。
但是,虽说已经习惯了,但并不意味着同样的东西就不能通用。只要是“自发”的。
多数集团“自发”执行,大多数人赞成,少数反对派就没有了选择权。比如,因为觉得白衬衫不好看而不穿的卡罗尔踏入教室的那一刻,穿红色t恤的她就是集体中的异端,这种不一致就会被排斥。
因为“穿白衬衫”这件事,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只有选择穿的权利。不穿这件衣服,此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它表明了卡罗尔是这场集体运动的破坏者。
这样一来,多数人会获得归属感,自发地维护群体的稳定,而出现的少数派则是破坏群体稳定的因子,需要被排除和同化。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只是可能没有电影中表现的那么激烈。
我在学生时代经常使用这个法则,就是在需要表达某种意思的时候。
如果我想承认某件事,只要问反对者是谁就可以了。你可以补充一句,让反对者站起来,数数。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能接受,但谁也不想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不同。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人的行动法则。
归属感是很模糊的,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于家庭中,如果有人无法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或者无法给他更多的归属感,那么他就会想要融入集体。
这个集体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群体的结合,比如班级的同学、朋友、伴侣;也许是精神上的东西,比如读书、思考。
换个角度来看,归属感既是他人的认可,也是自己的认可。
在电影中,莫娜是追求自我认同的最佳代表人物,她博学多识,不断思考,所以从一开始就能不断怀疑温格的活动正确性。
她很快意识到,很快抽身,她换了课,换了老师。
就我个人而言,比起寻求自我认同、向内寻求、控制风险、向内寻求归属感、向外寻求归属感,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自己才知道。
《浪潮》用六天的时间描写了“浪潮”这一小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始,到野火般蔓延,到难以名状的狂热,再到惨淡收场的全过程。
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样本,生动地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有他不可缺少的要素。意识形态、政党(组织)、战略等。
意义形态是有阶级性的。
如果把《浪潮》中登场的中学生们看作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由于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在精神上没有任何皈依。
这种共通的感觉可以称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
而且,温格先生创造了人人平等、充满希望的生活的“浪潮意识形态”。
无法在自己身上找到真正自我价值的人,或者无法在自己身上找到真正自我价值的人,就会开始与其他主流派或非主流派步调一致。
即便是空虚的东西,也会让自己充满归依感,觉得自己是混杂在人群中的人,并没有被人群抛弃。
蒂姆无疑就是这种典型的类型,他没有基本的爱情,过着经常被欺负的生活。
他在“浪潮意识形态”中寻求安慰。
许多像他一样的人不断改进意识形态。
一个政党需要领袖,领袖需要忠诚。
领袖和他的忠实人士构成了政党的核心,是其主力。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经明确了全体政党的特征。
如果把温格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全体政党的领袖,那么蒂姆以及最后拉着马尔科出场的学生们,可以说是领袖的忠诚。
“浪潮”的参加者几乎都是被其神秘魅力所吸引的外围人士。
它就像一堵墙,让在外面的人感觉自己所在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同。
开始敌视外部世界,把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视为敌人。
所以,在电影中,希南半开玩笑地把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波”的成员吃,这很符合这样的组织特性。
与此同时,他们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敌人,那就是无政府主义阶级。
与敌人的矛盾使这个组织更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要有风度,要有风度。
通过共同的象征和统一的仪式,组织内部的成员和外部的成员被明确地区分开来。
这种区别会让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政党的壮大需要战略。
无论是什么样的战略,都必须与人的心理暗合。
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纳曾提出过“沉睡者”的概念。这是指封闭在正常状态下,偶尔会被唤醒的残酷的潜在能力。
由此判断,温格所在的班级,都是暴力的可能性被“浪潮”唤醒,不断滑向邪恶深渊的“沉睡者”。
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精神上无所归依,使“浪潮意识形态”的入侵有了可乘之机。
差别化、平等,而且与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着隐秘的联系。
不久,他们的暴力可能性被唤醒,浪潮涌向学校和城市。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lizhi/28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