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经典语录

曹操蒿里行全文及译文(蒿里行写作背景及赏析)

曹操蒿里行全文及译文(蒿里行写作背景及赏析)



曹操蒿里行全文及译文(蒿里行写作背景及赏析)

杰出的诗人曹操在《蒿里行》里不仅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做了客观的反映,还对经年征战士卒和社会底层黎民的悲惨生活做了如实的描写。既有对在战争中深受煎熬的普通百姓的怜悯,也有对将士远离故土,思乡心切之感同身受。韵得叶用,得句即佳,令人断肠、如泣如歌。曹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各地军阀割据,各怀异心、各自为政的上层社会之现实。

此诗歌中“乃心在咸阳”一句据考证,出自于《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读之令人断肠,其情窃窃乎。而且,操其对音乐之贡献,亦不容小觑,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魏公。他今存的二十余首诗全是乐府歌辞,以旧题乐府写时事,曾配乐演唱,”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注引《魏书》)。

曹操

他的作品,有一部分直接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的现实和人民的不幸与苦难。如《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据说父亲曹嵩乃夏侯氏,被曹腾收为养子,后‬又‬隐晦‬地‬说他是”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蒿本姓夏侯。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其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并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艺术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操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也。

曹操乃世之枭雄,自治世以来,礼贤下士、唯才是举,内外兼修、赏罚分明,曾讥讽河北袁绍儿女情长,却一生英雄气短。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作曲家和诗人,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但他的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使得当时乃至后世之人都觉得他是一位极其残暴自私之人。而与他同时期的人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们对曹操的评价是贬多褒少,《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反面印象。

操有经天纬地之才、惊世骇俗之谋,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开创乱世权臣篡权典范和先例。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发现生产,使其统治地区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他还整顿吏治,用人惟才、不计门第,加强中央集权。

《蒿里行》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们一致推举势大兵强、外强中干的渤海太守袁绍为讨伐卓之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篡权乱政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旧事,各部会师于盟津,吊民以伐罪,万众一心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表面上看,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可是,袁绍一众心怀异心,干大事而无谋、做小事而息身,儿女情长、优柔寡断。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一己之私利,进之互相掣肘、竞相残杀。

操诫之不成,以诗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了无情和铿锵有力地揭露和隐喻,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了严厉的抨击。在诗的末尾,操清晰得描绘出因战乱而间接造成的凄凉悲惨和悲壮的疾苦,连年战乱,士兵们却不能解甲归田、亲人团聚,人民死亡惨重,生民百不余一,使富饶的东汉末年的北方,变得一片满目痍瘦、哀鸿遍野之凄惨景象。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犬吠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呐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此诗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之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讥讽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更是现实也。操虽居高位,从不以个人好恶和恩怨排挤、打击异己,心怀国殇,通过毕生努力,平定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北方,为其长子曹丕篡权、建立魏国买下了伏笔。操在世时对司马氏一干人没有斩草除根、一并杀之,是最大的政治败笔,进而导致后世司马师仿照曹丕篡汉而篡魏,建立了后期政权——晋,令后人叹息。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作曲家和诗人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品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的现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和诗歌才气。这首诗风格朴实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概和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为人民疾苦而呼与鼓,道出了诗人对人世间的苍凉和政治家对现实的悲叹,接地气、断人肠。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清初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里评价这首《蒿里行》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wěi mén)之词,数者而已。”

官渡之战

评价

1、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老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是,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精熟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揭露和刻画了当时的社会颠沛流离的现状和百姓民不聊生的疾苦,抒发了当时诗人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时局动乱的无奈,作为诗人,操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接地气的诗歌,不失列为“建安风骨”之首,其情也戚戚、其诗也怯怯;

2、历史无法回溯、时间不可退却。我们无意贬谪和当时各派军阀各怀异心、各为其主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但是在东汉末年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欲立于世、先必存乎己,此人性之弱点具有先天之优势,无法岂止。曹公性情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汉末时天下大乱、雄豪并起的时代,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操正是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溃了四世三公的袁绍,树立了曹公之地位;

3、曹操凭一己之力,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操可以说是非常之人,超过了当世之杰矣.人只有到了一定的地位,抑或才有心怀国是的忧患乎。民为生苦、操为尔呼,是为真实的社会写照,操抓住了一生难得的机会,登高一呼、一呼百应。历史成就了操,其当为后人仰止、膜拜之。操在《蒿里行》中抑或违心地为下层为生计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厉声疾呼,实为自己笼络民心,兼有天地人和,为日后问鼎威权积聚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