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经典语录

寄李儋元锡赏析(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寄李儋元锡赏析(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寄李儋元锡赏析(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远游歌谣:

《寄李儋元锡》鉴赏与新唱

文/伴奏/演唱 马莉娅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一 、悠远细腻的古调

《毛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正义》注:“《释乐》云:‘徒歌谓之谣。’孙炎曰:‘声消摇也。’”无乐的“谣”强调歌唱者的心灵自由,强调一种自然无拘束的情感流露。韦应物的这首《寄李儋元锡》,就可以作为谣来读。张世炜评:“此等诗只家常话,烂熟调耳。然少时读之,白首而不厌者,何也?”《四溟诗话》:“律诗八句皆淡者……非笔力纯粹必有偏枯之病。”王夫之赞曰“纯”,周启琦称其“此等真诗”。这首诗的特征有三: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浅近易懂,情感强烈。且其不流于俗,于是成为一支被广泛传唱、经久而不衰的谣。

首联二句,刘学锴先生称其“完全是七言古风的风调”。如果将这句诗与《代悲白头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几句对比,会觉得笔调有很相似之处:对仗松散自然,以最常见、最朴素的事物,烘托人事变迁之感,激发无限的联想。只是韦应物所写之事,更加贴近其个人的生活,情感细腻而不苍凉。“逢君别”中一个“君”字,道出柔和深切的无穷情意,同样,“已一年”也是初唐时期的七言古诗写不出的词语,那时人们对于天地、宇宙、时间的认识很广阔,他们注意的是沧海桑田那般浩渺的变化,而“已一年”,却暗含着对每一天流逝的细数之意。

二、怨而不怒的反思

颔联与颈联,贯穿了韦应物倾诉式的笔法。颔联中,韦应物连用“茫茫”、“黯黯”、“难”和“独”四个词,一股脑儿地倾吐自己的忧愁。时间的愁绪是“春愁”。一方面,“春愁”暗含“蹉跎”之意。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他为官正直,但因朝廷法律所束缚,无法减轻民生疾苦,如“凋氓积逋税,华鬓集新秋”、“为郡访凋瘵,守程难损益”所写,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有志而不能成事,看着年华白白流逝,不禁产生了伤时之感,于是就有了“尽日高斋无一事”、“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的感叹。又“春愁”与“花开”暗合,故颔联在内容已跳开首联所写之事,在意境又与首联浑融一体、衔接自然。空间的愁绪是“世事”。既指连续不断的国家动乱,亦与下联“邑有流亡”相合。建中二年至四年,全国各地藩镇割据加剧、诸镇叛乱,李希烈等人结盟称王。后来,在震动全国的朱泚之乱中,德宗出奔奉天、梁州,长安为朱泚所盘踞,国家形势十分危急,安史之乱的情形似乎在重演。

韦应物对安史之乱有切肤之感。韦应物出生于长安,祖辈都是朝廷高官,他十五入侍皇闱,唯游山玩水而已。少年时期的他,如自传诗《逢杨开府》“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所写,算是一方恶霸了。安史之乱发生,韦应物从京师奔逃至蜀。762年玄宗死,韦应物随之失职,其因家族权势养尊处优的生活就此结束。其实自唐隆政变以来,韦氏家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只是情况尚不危急。现在,韦应物落入了“家贫无旧业,薄宦各飘飏”的境地,才觉飞扬跋扈的年少时光只似幻梦,发出了“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的感慨。韦应物的感慨,主要是对于国家、家族衰败的痛惜与反思。他由自身纨绔子弟的恶习,联想到国家和家道的衰落,曾经“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现在才知道“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不能不感到愧疚和警醒。

韦应物伤时怀人的诗具有自责与忏悔的底色,虽写战事之苦和朝政的黑暗,但是怨而不怒。当时的滁州虽未直接受到战争的破坏,但长期的苛政、百姓的穷苦,造成了这座城市极其荒凉破败的景象。韦应物本来不太愿意在滁州做官,赴滁州上任时作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表明心中的无奈。但当他上任以后,目睹了“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风物殊京国,邑里但荒榛”等等景况,又产生了对人民深深的同情,心中总是萦绕着忧虑与愧疚之情。

颈联里,韦应物自道“身多疾病”。他可能生病已久,前一年秋有诗《寄别李儋》“远郡卧残疾”、《答杨丰礼》“多病守山郡”。接着他表达了“思田里”的意愿。他屡次思归,如“氓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责逋甘首免,岁晏当归田”、“谁言恋虎符,终当还旧丘”等诗所写。“愧俸钱”的心态也并不突兀,有诗如“赋繁属军兴,政拙愧斯人”、“为政无异术,当责岂望迁”。当一个人深刻地看到世事的黑暗,又自觉身体不好,他的心情陷入忧伤暗淡之中,思维却不由自主地弥漫开去,想到更多的事,每一件事都塑造着更深刻的忧伤。借鲁迅一句话便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韦应物由对自身流离之苦的体会,推及至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亦由对朝廷实行苛政的不满,推及至对自身为官无能的自责与反思。“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其行恕道而不自觉,无怪“邑有流亡愧俸钱”历来被称“仁者之言”。

三、充满仪式感的怀念

尾联“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一句,将话题回合到了首联中:相别后盼望相逢。《唐律偶评》评析“今日花开已一年”一句“暗藏‘望’字”。以花纪日,这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思念。“望月几回圆”,也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中“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四句诗,写主人公思念远人而失眠,观察了无数个夜晚的月亮,乃至能数出月圆月缺的变化规律。而“西楼望月几回圆”正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从字面来看,它写的仅仅是月圆之夜;事实上,诗人不可能只在月圆之夜前往西楼,而是日复一日地去望。这一句意象化的语言,其背后凝练了一系列的心理与动作:奔赴西楼、仰观天空、计算时日、期待思念,极富张力。

话说回来,《孟冬寒气至》是一首思妇诗。女子将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男方身上,这是一种倾其自身的思念。有意思的是,韦应物将同样虔诚的情感,投注在了对朋友的思念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韦应物思念的不仅是朋友,也是长安。他在滁州出仕期间,很爱登楼。有诗“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坐忆故园人已老,宁知远郡雁还来。长瞻西北是归路,独上城楼日几回”等,意境与“西楼望月”相似。登高,是一种盼望与怀念的姿态。他常常写诗怀念在长安作官的生活,如《滁城对雪》“晨起满闱雪,忆朝阊阖时。玉座分曙早,金炉上烟迟。……今朝覆山郡,寂寞复何为”、《秋夜一绝》“忆在南宫直,夜长钟漏稀”等。《寄李儋元锡》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正是身在长安的李儋和元锡。想着他们从长安远道而来,并且带来长安的音信,诗人的盼望就更加热切。

韦应物一生怀念着长安,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写下“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始有故园思,且喜众宾来”等诗句。然而,他出任滁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都没有回到家乡,晚年在苏州永定寺寓居至终。他在滁州所写《答裴丞说归京所献》“执事颇勤久,行去亦伤乖。家贫无僮仆,吏卒升寝斋。衣服藏内箧,药草曝前阶。谁复知次第,濩落且安排”道出了这种复杂的心情。长安已没有他丰厚的家业,已不是属于他的长安。然而这一刻,他在“西楼望月”,望见那轮照耀长安的月亮,长安对于他,虽然遥不可及,又是近在咫尺的。

“三十年自说自话/入世却沉默如哑/……故乡远/明月下/远处灯火是谁家/游子归去已无乡/恍睹故人泪横颊……”杨蔺的《离乡谣》,写的是游子思乡。从某种程度来说,韦应物就是长安的游子,也是唐王朝的游子,他眷恋的盛世、记忆里的家乡,想回去而回不去。游子终日在外奔波,却碌碌无为,对父母及家人思念亦愧疚;而韦应物居官不能为百姓谋利,只能空等岁月蹉跎。他多次感叹:“蹉跎二十载,世务各所营”、“蹉跎三十载,今日海隅行”……这也是《离乡谣》歌词的倾诉。对时间流逝的自觉与自省,是游子感知偌大世界的基础方式。我将韦应物的诗配上杨蔺的曲,辅之钢琴伴奏,谣合上乐,便成了歌。就让中唐游子的心声,在今乐中有所回响。

作者简介

马莉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