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描写三苏祠的句子

描写三苏祠的句子



描写三苏祠的句子

描写道观的句子

1、三苏祠的堂廊之间、亭殿之间,隔不多远就有一道装饰精美的间墙。

2、法云寺在山岚深浓的山顶上,气魄恢宏的庙宇盖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

3、远眺五祖寺,它高踞于险峻突起的孤峰之上,与庐山隔江对峙,近看五祖寺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

4、这座古老的寺庙掩映在几棵苍劲的银杏树下。

进人草堂,只见游人寥寥,一派幽静、肃穆气氛:古木参天,松柏森森,秀竹郁郁,芳草青青。

5、新都城北200米左右,就可以看见长长的一道红墙,墙内翠竹绿树中隐现出闪闪发光的塔尖,这就是因拥有五百罗汉而驰名中外的宝光寺。

6、登上石阶,只见屈子祠就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周围的树木花草为这座雄伟壮丽的祠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7、俯瞰南完寺全景,庙廓绿树环抱,花草簇拥,还有那栩栩如生的摩崖雕像,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无限快活。

8、山巅耸立着一座古楼,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墙,巍峨的门楼庄严肃穆。

门上“金沙寺”三个赤金大字,赫然醒目。

北极楼内,许多墙壁和碑石上还保留着历代名人的诗词。

每间佛殿门媚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精美的神仙、花卉图案,富丽堂皇。

走进大雄宝殿,映人眼帘的是三尊大佛像,担露胸膛,双膝盘坐,双手合I面泛笑容,惟妙惟肖,生趣盎然。

走过大雄宝殿便是大士殿,这里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

观世音对面是一尊金甲金刚,全身披挂,威风凛凛。

楼上是著名的吕仙楼,喜欢托梦的人则要在此楼虔诚祷告,睡上一晚。

听说,托梦还挺灵验呢。

写夏天游三苏祠的写景游记作文怎么写

游览三苏祠感悟 我们乘车去游览三苏坟,三苏坟既是北宋文豪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之墓,它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

我们风尘仆仆下了摩托车,首先来到了 旅游景点广庆寺,步入广庆寺便见松柏苍翠,竹林掩映,清净而幽雅,东侧钟楼 晨钟高悬,西侧鼓楼硕鼓悬空,好奇的游人间或敲打着晨钟与暮鼓之声打破了寺 院的寂静,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

穿过广庆寺便是三苏祠,祠内三苏的塑像是从 元代留传下来,至今完好无损实在不宜,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

据导游讲:文 革期间这座寺院曾被改为学校,教师们深知这座文物塑像的重要,便砌了一道夹 墙并在夹墙上贴了的画像,方才使这一文物得以幸存。

塑像的两侧墙边各竖 立一块墓碑,乃是苏辙次子苏仲南及儿媳黄氏的墓志铭,正是有了这两块墓碑的 记载,才结束三苏坟的多处争议,终使郏县的三苏坟得以确证。

三苏祠的东西厢房裱有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贬黄洲后 自号“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他历任北宋四代朝廷,做了四十年的命官,先 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二十余种官位,期间仕途坎坷多次被 贬,即使受到政敌的,他仍然是:虽废业未忘为国家虑。

看了苏轼的生平简介, 使我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 同时又是一位爱国爱民的贤明的官员,正是他那文人的气质与豁达豪放的风度, 才会有时挥毫而就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 磅礴的千古绝唱。

怀着对三苏的崇仰,我们徒步来到三苏坟墓地,这里绿意盈野幽静安宁,这 样的环境对于三位大文豪着实是一处绝好的灵魂栖泊地。

东西两侧各为苏轼与苏 辙之墓,中间是其父苏洵的衣冠墓,衣冠墓是后人为圆三苏坟而造,站在三苏坟 前不禁感慨万千,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抗拒自然规律,每个风尘身躯迟早都将化 为一掊黄土,然而文学家的精神却已穿越时空,将永远感召激励着后人。

求眉山三苏祠里所有对联

“三苏祠”大殿有清人杨庆远题的一副对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三苏祠”三个黑匾镀金大字,是清人何绍基所书,门两边是张鹏翮的题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

方毅。

三苏祠,位于城西南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祀祠。

原为苏氏故宅,明初改建为祠,清代屡有重建和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启贤堂碑亭等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三苏祠导游词

你到51导游词网找下吧。

有的

很多

三苏祠景点:木假山堂导游讲解词。

眉山祠导游词: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

祠位于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

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

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

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

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

不过三苏故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

正殿有苏洵、苏轼、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的休憩场所。

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

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

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

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

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

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

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

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

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盘陀塑像。

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

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

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父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在三苏祠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祠内拥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

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他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作文,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秘千字的好文章。

嘉右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国以来的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成了宋代的著名文学家。

治平三年(1066)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丧运回四川,葬于眉山眉安镇乡可,后追赠为“文安公”。

苏轼(1037——1101),字,号东坡,苏洵之子。

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

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

他曾一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

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

苏轼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苏轼之弟。

十九岁时与兄同登进士,又同试制策,因直言入四等。

他初为商州、大名推官,后做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他的仕途崎岖曲折,因与王安石下放政见不合,贬为河南推官;其兄以诗得罪,他亦遭株连,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后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再度受到打击,谪贬汝州、循州。

徽宗赵佶即位,后为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自号颖滨遗老,终日默坐,不与人相见近十年。

逝世后与兄同葬一地,追谥“文定公”。

他学识渊博,著作颇多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3217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