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中国著名音乐家格言

中国著名音乐家格言



中国著名音乐家格言

著名音乐家的名言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 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他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 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舒 曼

关于音乐家名人名言

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

———柴科夫斯基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罗杰·诺斯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够,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拥抱音乐,是不够的。

———拉赫曼尼诺夫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毕达克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福楼拜音乐只对安宁的心境具有魅力。

———蒲柏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大声不入里耳、 曲高和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古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贝多芬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冼星海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

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舒曼艺术正如生活那样,他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也不可能有什幺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罗曼.罗兰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

——艾涅斯库人们时常埋怨音乐是这样的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

但每个人对文学总是能够理解的。

不过,对我来说……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不是因为音乐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了。

因此,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一段音乐时,好象是说过了,但又好象说的都不令人满意。

——门德尔松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

——威尔第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

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莫扎特不同生活接触,不能为其生活的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

——聂耳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

——格林卡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 贝多芬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 海顿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 雨果音乐常使死亡迟延。

—— 伊索不爱音乐不配作人。

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

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 黑格尔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

—— 歌德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 卢梭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

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

—— 叔本华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

—— 柏拉图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 贝多芬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

—— 格鲁克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 门德尔松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 海顿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

—— 李斯特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 门德尔松最好是创作出真实情景,而不是照搬。

—— 威尔弟我在旋律上花费很多功夫。

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旋律的开始,而是把它继续下去,发展成完满的艺术形象。

—— R.斯特劳斯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

—— 勃拉姆斯作曲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是全力以赴的。

他轮番地经历了相信、怀疑、热心、绝望、欣喜和痛苦。

—— 比才我非常热爱音乐。

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

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 德彪西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罗杰.诺斯人们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这是错误的。

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没有一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

—— 沃.阿.莫扎特音乐是心灵的迸发。

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

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对一个作曲家来说,从他对农民音乐的研究中获得全部益处的方法是什幺呢

那就是要完整地吸收农民音乐的语汇,以致达到除这种语汇以外忘掉一切的地步,并把这种语汇作为自己的音乐母语来使用。

—— 巴托克当你演奏的时候,别管你的听众是谁。

当你演奏的时候,要永远觉得有一位大师在谤听。

———舒曼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他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舒 曼

音乐家的名言

莫扎特 mò zhā tè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享年35岁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智商:165当他死后,他的大脑被解剖,发现有一大群肥硕健康的旋毛虫寄生在他的脑中,它们快乐地钻进钻出于这位音乐家千创百孔的大脑,贪婪地吮吸和吞噬着,显然,它们已经幸福地繁衍了好几代.哦.可怜的莫扎特啊,在场的主刀医生们当场吐了.现代医学的主流的观点认为是他吃了不干净的猪肉而被感染.并认为这是导致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创作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

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余部。

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

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

1787年首演。

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

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

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

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

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

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

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

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

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

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

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

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

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

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交响曲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

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

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

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

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

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协奏曲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

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

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

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

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

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

共写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

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

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

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奏鸣曲套曲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

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

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

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

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

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

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

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

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

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

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

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安魂曲的结构:ⅠIntroitus 进堂咏Ⅱ Kyrie 垂怜经Ⅲ Sequenz 继抒咏1. Dies irae 末日经2. Tuba mirum 神奇号声3. Rex tremendae 赫赫君王4. Recordare 求你垂怜5. Confutatis 受判之徒6. Lacrimosa 爱怜颂IV Offertorium 奉献经1. Domine Jesu 圣主耶稣2. Hostias 牺牲祈祷V Sanctus 圣哉经Ⅵ Benedictus 迎主曲Ⅶ Agnus Dei 羔羊赞Ⅷ Communio 领主曲弗雷得利克·肖邦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职业:作曲所属地区:波兰生日:1810年3月1日称号:钢琴诗人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传世名作1.《夜曲》《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

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

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

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

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

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

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

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

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

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

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

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

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

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

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

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

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

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

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

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

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

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

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

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

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

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

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

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

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

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

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

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

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

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

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

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

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

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

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

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

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

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

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

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

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这是我很喜欢的两位音乐家,你可以去仔细感受一下。

著名音乐家郎朗的成长记。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概况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

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

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

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

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

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

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

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

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详细情况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

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

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

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

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

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

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

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

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

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

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

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

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

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

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

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

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编辑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1)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席勒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

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克拉拉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

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

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

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

年轻人,天才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

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

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

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

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

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

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

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2)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

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

他父亲死于精神病。

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

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

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

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

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

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

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

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

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

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

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

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

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

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

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

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

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

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

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

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

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

她也原谅他的稚气。

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3)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

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

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

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

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

他也解脱了。

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

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

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

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

”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

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

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

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4)即使化为尘土 CLARA你死去的最爱依然填满我们之间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这样我怎能拥有你,CLARA-----布拉姆斯布拉姆斯将对CLARA的爱,转化为音符,坚持着CLARA的相信布拉姆斯G大调第一号奏鸣曲,第一乐章一段哀怨无法实现的爱情,单纯、深刻的无奈因为布拉姆斯爱上的是对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而CLARA对她的爱人舒曼说,我会永远追随你,即使死亡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

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

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

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

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

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

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

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

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

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

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

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

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

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

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

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

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舒曼-《狂欢节》狂欢节写于1835年,这时的舒曼25岁,在音乐事业上蒸蒸日上,正在走向成功之巅。

在这部作品中既洋溢着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精神,又反映出他的音乐批评个性。

舒曼不仅在文字上能够写出犀利而个性鲜明的音乐评论,在作曲时也爱用音符表现自己的批判精神。

《狂欢节》不同于自巴罗克时期以来逐渐形成一定规范的套曲形式——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个乐章,体式较为庞大,每个乐章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

舒曼的钢琴套曲形式自由,由许多活泼灵动的短曲组成,或者几乎就是由一串钢琴小品连缀而成,而整部作品又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思想。

《狂欢节》套曲由21首短曲组成舒曼为这部钢琴套曲取名为《狂欢节》,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欢节风俗,又戏剧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谜游戏。

狂欢节是天主教国家在大斋前举行的欢庆活动,起源于古代庆祝新年的到来和大自然复苏的节日。

各国的狂欢节日期不尽相同,但狂欢节的庆祝方式基本一致,即化装游行和歌舞狂欢。

历史上最热烈的狂欢节是罗马狂欢节,现代最著名的当属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近些年一些西方城市又有恢复狂欢节的趋势。

舒曼的《狂欢节》套曲假借狂欢节上化装舞会的习俗,21首小品各代表一个人物的音乐素描,性格化的音乐就是人物的化装面具。

其中的几首小品中还用音符字谜拆解的主题贯穿,这个做法又出自舒曼的一次爱情经历。

他在写《狂欢节》时,用阿什这个地名拼写的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音乐主题,这四个字母又是舒曼自己姓氏中的字母,四个字母变换组合方式,又形成这个主导动机的变体。

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部分曲目的音乐主题由这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这样一来,整部套曲的内部就贯穿着一个主题音型,使各首单曲之间有着听感上的关联,就像是一组连贯的主题变奏曲。

舒曼在套曲的总标题《狂欢节》之下,还加了一个副题:“四个音符的玩笑”,后来出版时定名为《狂欢节:四音美景》。

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写音乐不是舒曼的创举,在西方,人们很爱玩字母拼合的字谜游戏,这种游戏带到音乐里,就成了音符游戏,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写过这类音乐。

在《狂欢节》里,经过第一首《前奏曲》之后,各色人等便相继粉墨登场。

这里有法国传统丑角皮埃罗,皮埃罗白衣粉面,神色忧郁,他以哲学家的身份自比,常说些故作高深的格言,引人发笑。

在皮埃罗之后出现的是他的搭档阿尔列金,阿尔列金蹦蹦跳跳、吆喝不停,挥舞手中长鞭,丑态百出。

后面出场的还有意大利喜歌剧中的丑角潘塔隆和克隆宾娜,有《卖弄风情的女人》在搔首弄姿,有《蝴蝶》在其间穿梭往来,《跳舞的字母》忽闪跳跃,穿插其中。

狂欢节上的主要群体是向庸夫俗子进攻的“大卫同盟”。

大卫同盟是舒曼主编《新音乐杂志》时虚构的音乐盟友会,他把符合自己音乐主张的音乐家的名字列入同盟会,用这些名字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音乐主张,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门德尔松、莫舍列斯基,甚至包括诗人海涅。

这个假设的组织取名“大卫同盟”,是取古以色列王大卫为同盟的庇护者,大卫王是强有力的战士,又是传奇性的歌手,是美好理想的化身。

“大卫同盟”里最主要的两位盟员是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这两个名字其实是舒曼自己的两个笔名,两个人代表着舒曼的两个侧面,弗罗列斯坦热情而尖锐,态度直率易冲动,约瑟比乌斯沉静文雅,是富于幻想的诗人。

在《狂欢节》里出现的“大卫同盟”盟员除了形影不离的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还有冯•弗立肯、后来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维克、肖邦、帕格尼尼。

盟友们在狂欢节舞会上快乐地联合起来跳舞狂欢,最后把庸夫俗子彻底打败。

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构想非常奇特,音乐形象素描很成功,曲作者以快乐又辛辣的嘲弄来讽刺当时德国音乐愚钝保守的评论家。

作品发表以后第二天,就有人对号入座,来批评《狂欢节》,结果又招来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的更强烈的讽刺。

现在人们在欣赏钢琴套曲《狂欢节》时,往往只注意在音乐里寻找那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的主题,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精巧和浪漫主义特性,更少想到做为音乐评论家的舒曼在为浪漫派音乐开拓道路所付出的努力。

本曲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问世,在当时不仅仅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曼弗雷德》序曲 英国诗人拜伦的哲学诗剧《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个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的人。

他怀疑知识、科学,鄙视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远离爱情,宁愿忍受折磨和熬煎,独自过着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

与此同时,他也摒弃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现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现出一种任何反动势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

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他同舒曼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舒曼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舒曼为拜伦的这部诗剧写了十六段配乐,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诵伴奏和器乐间奏。

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说,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气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如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划取胜。

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划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片段1)。

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

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

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

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舒曼-《诗人之恋》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作品创作于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这一年作者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

作品共包括十六首声乐作品,歌词来自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六十五首诗。

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

《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 (片段1), 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 (片段2)、《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辽阔严肃史诗性的《莱茵河》 (片段3)等等,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声乐作品。

舒曼-书籍《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 (德)迈尔 著,杜新华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舒曼简易钢琴小品集锦》 (德)特佩尔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舒曼钢琴曲选》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舒曼-参考资料《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德)迈尔 著,杜新华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舒曼简易钢琴小品集锦》(德)特佩尔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回答者: 11111ju - 一级 2010-2-6 18:35我提供点第二个问题的资料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

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此外,因为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显示出浪漫式的倾向,所以古典乐派就以一八二○年做为终点(不久,贝多芬逝世)。

贝多芬的逝世可以看作古典音乐时代结束的标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307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