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篇文章,常常看师们都习惯给文章写点评,有时老师也学生对同学的习作互动点评。
这时,你是否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呢?为此,老师就指导你如何给文章写评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点评文章,主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语言是否优美,内容是否充实,想象是否丰富,立意是否深刻,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牢记三大文体的一些常见术语 常见的三大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记叙文,我们要看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是否交代清楚,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是否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事件与事件的衔接和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恰当。
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散文和小说,谈到散文,我们就要想到散文的形散而神聚,散文中的排比铺陈,散文的象征等技巧。
谈到小说,我们要分析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人物的描写(与记叙文同);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小小说,还要注意其结尾往往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
从顺序安排来看,有顺序、倒叙、插叙和平叙。
下面我们来说说议论文,第一要看它的三要素:论点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正确;论点是开门见山还是在文中或文末;论据用的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还要看它是否新颖,是否贴近时代等选择论据;论证方法多种多样,有立论、驳论和正反论证等。
还要看论证结构是否严密等。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看论据是否为论点服务等。
再看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之分。
事物说明文,其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清楚事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事理说明文要在文中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发展等。
从写作顺序来看,事理说明文是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是时间、空间和程序顺序。
以上就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三大文体的一些信息。
要想点评到位,必须了解这些基本信息,记住一些术语,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二、必须了解文章评判的标准 作文评判的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
内容包括题意、中心、内容和感情;表达包括文体、结构、文字和书写;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意。
作文的评分标准共12项,每项又包括四个等级。
对这12项四个等级的术语,我们必须了然于心。
因为这是我们给作文下评语的依据。
三、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点评 点评文章,切忌抛开原文,空洞抽象地说教,那些不着边际的评析是毫无意义的,这是我们给文章写点评的大忌。
如2006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清茶”、“快餐”两相宜》,如果我们将评语写成:“运用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气势宏大,底蕴深厚,是一篇考场优秀习作。
”这就是无效点评,因为读者读后根本不清楚文章好在哪里
所以我们还应该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点评。
如将评语写成:“这篇考场作文很好地理解了作文题中所给的材料,那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读书方式在变。
作者能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话题展开论述,形象地将‘读书’比喻为‘品茶’,生动又贴切,让我们仿佛看到:午后,一杯清茶,一卷泛黄的古书,一个陶醉其中的读者。
好不惬意
读书中,人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作者将网上阅读称作‘读网’,来与‘读书’相对应,恰到好处
作者又将‘读网’比作吃‘快餐’,让我们联想到‘麦当劳’里火爆的生意。
那里是年轻人的乐园。
是的,‘读网’,大部分不就是年轻人吗
营养学家一再呼吁,说它没有什么营养,但你能否认它不能充饥吗
这就是‘读网’。
真是够丰富的想象!令人叫绝。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方法,文章气势宏大、底蕴丰富,给人很强的感染力。
”这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写点评,使文章的优缺点具体化,给人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意见,使点评显示出其价值来。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原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点评,使点评言之有文。
四、点评时应有所侧重点 点评文章,万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选择自己要评析的侧重点进行,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就不能凸现文章的特色。
我们或从文章的思想,或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或从文章的创新角度等入手,选择文章最具特色的亮点进行,使点评能抓住文章的特点,避免避重就轻。
综上所述,掌握了以上四点,我们就可以给文章写点评了。
这是文学从美术那里借来的词汇。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
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
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
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肯定好不了。
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
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
”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