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谁提出来的,只知是商鞅留下的千古流芳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典故《礼记.曲礼上》记载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我国奴隶社会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体现。
奴隶制的刑法是公开的不平等,大夫和庶人在刑法上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成为奴隶社会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的历史舞台,其政治代表为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等人,在反对奴隶社会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同时,提出符合地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依据法家的主张:“绳不绕曲,法不阿贵”,违法犯罪,一律绳之以法。
商鞅佐秦孝公变法时,太子的师傅公孙虔为阻止商鞅变法,唆使太子违法,商鞅以太子系国之储君,不能加刑,遂刑其师傅公孙虔,劓其鼻。
这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谚语的由来。
分析:仅就法律而言,古代是从不承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
从史籍的记载来看,王子犯普通的罪行和平民同样按照法律处罚的事例也实在是太少有了。
敢于明显和法律对着干的俗谚是很少会被记录在小说、戏曲里的。
如果仔细查阅古代的小说、戏曲材料,就会发现在明朝以后的文艺作品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才成为常见的俗谚。
给现代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秦香莲》、《铡美案》等包公戏实际上是在将近20世纪时才出现的剧目,里面宣传的法律观念实际和故事所描绘的宋代社会差别很大。
元代杂剧里的包公戏,如《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林招得三负心》、《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龙图智勘后庭花》、《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断叮叮当当盆儿鬼》、《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等等,都是把包公描绘成一个能够侦破疑案的大侦探。
和权贵斗争、执法如山的故事仅有《包待制智斩鲁斋郎》,这部戏的台词里引了一句“王法无亲”的俗谚,说的是法律不可偏私包庇,和“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意思有所不同。
在明代小说里很难找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句俗谚,而清代的戏曲小说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俗谚就很常见。
比如讲宋太祖赵匡胤故事的《飞龙全传》第二回、讲元末轮回报应故事的《灯草和尚》第四回、讲本朝爱情故事的《比目鱼》第八回(写做“皇亲犯法,庶民同罪”。
但在清初剧作家李渔所写的该书原作《连城璧》第一卷“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里并无此语)等都引了这条俗谚。
笑类肚子疼★河南人到北京买布, 河南人问售货员说: 嫩这布咋嫩苦楚啊 售货员不解 河南人又说: 苦楚斗是不平展 售货员扔是不解 河南人怒了.说 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树上有个马机妞---- 夜儿黑,树上有个马机妞,叫乐一黑,今儿个轻到切,我一瞅,打扎子
恁大,想送给你,就爬到毛子上去够,某召护好一夏版药仰摆叉,可疼。
★那家伙豁类是开水---- 一河南人到,刚好遇到泼水节,他破口大骂: 谁豁里
谁豁里
导游告诉他:水泼到你身上是祝福你里
他说:你不着
你不着
那鳖孙豁里是开水
★母鸟与公鸟----树克叉上估兑着俩鸟,母鸟说:“格义人,往边启估兑估兑,把俺哩毛都弄枯处了”公鸟说:“看你那不竹贵样,枯处了补拉补拉不斗光牛了
鞋活啥勒鞋活
” ★----甲:你手里拿个啥 乙:破棉袄 甲:你杂不穿上里 乙:筛老咬 甲:你杂不逮逮里 乙:眼老小 甲:你杂不上吊里 乙:绳老糟 甲:你杂不撞墙里 乙:墙老倒 ★俺咋恁不中用类----夜黑,外先,树上有个嘛几扭,一效叫唤一贺晌,青岛起俺爬到树上够它,木站牢稳,一效掉泻来磕住不老盖,快疼死俺了都。
胖妮儿要是该这多美,给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儿想类一贺一贺的睡不啄。
天刚亮俺就窜到她家当院斜货:胖妮儿
胖妮儿
她一翁门看见俺她的脸可红了,问:恁弄啥类,咋了呀
俺上去捞住她类胖手说:咱到集上吃油馍。
到了炸油馍摊,俺两手一摸步袋,卓兜空壳喽,诺兜某任扇儿。
俺心里骂:去火,钱放在枕头嗲忘带个兔孙了。
俺说:妥
木带钱。
胖妮儿说:恁花椒俺类不是
呲闹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气儿了,唉
俺咋恁不中用类
~~~~~~~~~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
”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 凡是看过此文章的老乡,请一定要支
有什么涵义
民国年军阀韩复渠出任山东省主席,此人不学无术,大字认识不了一罗筐,闹出数不清的笑话,可是他却浑然不觉,喜欢百姓称他为“韩青天”,并以此而自鸣得意。
下面是他的诗作: 1、咏泰山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类似的还有:2、咏闪电 忽然天空一火燫 可能神仙要抽烟 如果不是要抽烟 为何又是一火燫3、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韩复渠,河北霸县人,系民国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曾任山东省主席七年之久,成为蒋介石统治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
他任山东省主席时,军政、财经、司法一把抓,俨然是个割据一省的“土皇帝”,成为一代枭雄。
一、叛冯投蒋 韩复渠最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入伍,投入到冯玉祥门下,并成为冯玉祥的一员得力干将。
随着冯玉祥势力的不断强大,韩复渠的职位也不断上升,到一九二○年,韩复渠已当上了旅长。
且当时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培养军事人才,还保送韩复渠到北京陆军大学旁听。
到了一九二八年时,韩复渠已成为冯玉祥辖下的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了,与此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冯玉祥势力范围中的河南省省主席,可见冯玉祥对韩复渠的看重了。
一九二九年,冯玉祥与蒋介石因为国民革命军“编遣”问题矛盾激发,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
在当时的蒋桂战争一结束,蒋冯战争就开始酝酿,冯玉祥集中兵力,令部下通电讨蒋。
此时,蒋介石获悉冯玉祥靡下的韩复渠、石友三两人对冯玉祥心存不满。
原来,冯玉祥一向治军很严,对于犯了错误的部下毫不留情,都要严厉处罚,象韩复渠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能例外,有时犯了小错,也要受到“罚立正、战门岗”的处分,使韩复渠感到面子上很难看,于是对冯玉祥日渐不满。
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乘机派人收买韩复渠、石友三二人,当即送给他们二人军费各一百万元,并许诺韩复渠的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变,同时在以后的每个月将给他们二人军费六十万元。
韩复渠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立即投向了蒋介石,一瞬间,讨蒋的主力便变成了蒋介石的生力军,冯玉祥逼迫无奈,只好通电下野,末战先败。
二、“韩青天德政”面面观 一九三0年,蒋介石调韩复渠到山东省任主席。
到了山东后,韩复渠被人们戏称为“韩青天”。
因为他经常坐在省政府大堂上审问盗窃犯、毒犯、赌徒等各种刑事案件,对司法越俎越庖,而且他审案并不根据法律,全凭个人喜怒,任意胡为。
他审案时,两旁站立着执法队军法官等,他点名让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一、二分钟,给犯人相面,观气色,不多开口。
他用右手向下一掳,再把手向右边一伸摆,执法队兵士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右边站着,用准备好的行刑汽车拉去枪毙。
如果他右手向上一掳,再把手向左边伸摆,执法队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左边站着,这是被认为无罪,准备释放的。
不管有多少犯人,他都这样相面、观气色、掳手示意完事。
有一次,山东省政府参议沙月波雇用的一个叫小道的听差,当时才十五岁,沙参议派他去省政府给秘书长张绍堂送信,当时正值这位“韩青天”坐堂审问一批盗犯。
小道一时好奇,站到大堂右边看。
执法队竟把这个看审案子的小听并差也居然推上行刑汽车。
这个孩子吓得大声喊叫:“我是送信的
”韩复渠听见就问什么事
执法兵说:“报告主席,他说他是送信的。
”韩立即回答说:“送信的也该枪毙
”原来“韩青天”错误地认为是他是给土匪送信的。
孩子吓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被拉出去枪毙了。
事后,沙月波等到吃午饭时,还不见小道回来,就向省政府秘书长张绍堂询问,正值这个时候,军法处核对死者名单,却多了一具尸首,经查明之下,证明是误将小道杀了。
沙月波获悉后,连忙带同小道的母亲哭到了省政府找韩复渠,说执法队误将小道推上汽车枪毙了。
“韩青天”笑了一笑说:“现在他是小道,如不杀掉他,将来就是大盗
我也不叫沙参议为难,给他娘五百块钱过日子吧。
”事情竟然就这样了结了。
韩常常出外巡视各地,美其名曰“视察民间疾苦”,其实是到处滥杀一阵,草菅人命。
有一次,“韩青天”到了临沂县,又照例升堂查案,那天审讯的是一件两姓相互仇杀的案子。
有唐姓一家在一九二五年时被王姓杀死六口之多;一九三0年,唐姓复仇,把王姓杀死七口人。
原来鲁南人民强悍,在打官司花不起钱时,因此多采取直接行动,互相仇杀,并不报官。
谁知这位“韩青天”在一九三五年秋天巡视到那里,当时闻悉临沂的这起仇杀事件,大为震怒,随即下令传来王、唐两家,他只简单地一问,便问姓唐的全家还有多少人
唐姓说:“家有十一口人,老的已八十四岁,小的才十二岁。
”韩毫不思索地说道:“把唐姓全家十一口人全部抓起来,一律枪毙
”当时临沂县长对提醒韩复渠:“王姓也杀了人。
”他却说:“民国十四年我没有来山东作主席,当时的事我不管;民国十九年我作了山东省主席,唐姓敢于乱杀人,那不成
你不要多说话
”吓得县长再不敢声响了。
当时顾问张联升在旁劝说:“请主席把八十四的老头子放了吧。
”韩却表示:“留着他也会哭死的,还是一齐杀掉了好。
”于是唐姓一家老小十一口人全被杀光。
三、 抗日战场的“飞腿将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里出了两个震惊全国的“飞腿将军”,一个是刘峙,另一个就是韩复渠。
“八一三”事变后,韩复渠被委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在山东方面对日作战,并担任防守日军不得越渡黄河的责任。
十月日军侵入山东,蒋介石命令韩复渠拨两个师归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指挥,起初颇为得手。
当时韩复渠部展玉堂率领第八十一师在冯玉祥的指挥下,自禹城反击日军,连克复德州、桑园等地,正要乘胜追击时,却接到韩复渠的电令,要求他们停止进攻,在十小时内撤回禹城。
韩复渠的命令令所有官兵都莫明其妙。
原来,韩复渠在接受了守黄河的任务后,要求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配发三十门重炮在黄河南岸,李宗仁满口答应,然而当蒋介石得知后,心中却不以为然,竟将已到位的重炮旅调走了。
韩复渠知道后,愤怒得破口大骂蒋介石,说蒋介石这样做,不是抗日,而是想牺牲他韩复渠的实力,消灭他的军队,于是,他韩复渠也只好保存实力了。
因此,他便要求他的所有部队撤退。
当这些队伍撤走后,日军大批增援反攻,并渡过黄河,与韩复渠部谷良民的第二十二师发生激战。
韩复渠闻知后,以没有大炮挡不住为由命令谷良民率第二十二师撤退。
同时,韩复渠又命令他的其它部队向泰安、兖州方面相机撤退。
蒋介石知道后,给韩复渠发了一个万分火急的电报,命令韩不得撤退,但韩复渠已退到了泰安,蒋又命令他必须固守泰安,可韩复渠却置若罔闻,又退到了兖州,继而退到济宁,最后退到了曹县,这才停了下来,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飞腿将军”。
随着韩复渠的逃跑,日军没有得到什么抵抗就把山东侵占了,大面积国土随着“飞腿将军”的脚步声沦丧了。
四、韩复渠之死 其实,自从韩复渠投靠蒋介石后,两人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韩复渠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就有了反蒋的预谋。
韩任山东省主席时,他又一再打击蒋介石在山东的亲信,试图将蒋的势力排出齐鲁大地,这就招致了蒋的痛恨,蒋也就进一步想杀韩以后快,在韩复渠为保存实力坐视国土沦陷事情发生后,蒋介石终于找到了杀韩的借口。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预先通知说为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
韩复渠也被通知到会,到了开会的时候,韩复渠坐车到了河南省政府门口,即看见电灯旁贴着一张写着“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的通知,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把车辆排列到旁边的空地上,韩当时和很多与会的将领,一样下车向里走。
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于是韩带去的三个卫士都被留在接待处。
韩复渠同一些参加会议的将领,一路说说笑笑地来了“副官处”,看见贴有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奉委座谕:今晚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到会将领,不可携带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长保管,给予临时的收据,待会议完毕后凭收据取回。
”看到不少将领纷纷将手枪从腰间掏出来交给副官处,韩也不疑有他,就将自己身上带的两支手枪,也掏出来交给副官处,然后跟着大家一齐进入会议厅。
开会时,韩的左边坐着刘峙。
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他开口便说:“我们抗日是全国一致的,这个重大的责任应该说是我们每一个将领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
”韩复渠也是有胆量的,他听了蒋介石的话,毫不客气地顶上去说:“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
”韩的话还未说完,蒋介石声色俱厉地截住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
”韩正想开口反驳,刘峙就拉着韩地手说“向方(韩的号),委座正在冒火的时候,你先到我办公室室里休息一下吧
”于是他拉着韩从会议厅边门走了出来。
刘峙握着韩的手走到院内,来到一辆早预备好的小车边,刘峙说:“坐上吧,这是我的车子
”韩那里知道这个汽车就是逮捕他的工具。
他上了车,刘峙却说:“我还要参加会议去。
”说时就车门关上了,在这个时候,汽车前坐上有两个人爬到后车箱里来,分左右坐在韩的两旁,并出示预先写好的逮捕令,对韩说道:“你已经被捕了。
”韩起先还以为前坐上两个人是刘峙的随从副官,看见了逮捕令,至此才知道这两个人是军统特务,又向外边一看,沿途布满了宪兵岗哨。
汽车飞快地开驶到了火车站月台上,由两个特务拉着韩的双手,并肩登上了预先备好的一列升火待发的专车,并有大批荷枪实弹的宪兵、特务等分布在车箱内,直达汉口车站。
然后用专车将他押送到武昌,即把韩交“军法执行总监部”管理押在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一座二层楼上。
这时已到了一月十二日夜晚, 一直到一月十九日,国民党才组织高等军法会审,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
然而,在审讯中,韩只昂着头微笑,一句也不答复,也不请求宽恕。
法官再问,还是一言不发。
这个审问,其实就等于宣判,因为在逮捕令上,已注明了韩罪状和革除韩的二级上将及本兼一切军政职务。
因此,韩已拿定主意见,一句话也不回答,到了二十四日晚上七时左右,有一个特务走到韩的面前说:“何审判长请你谈话,跟我就去
”韩当时还以为真的是何应钦找他谈话,就随着下楼。
到楼梯半腰中一看,院子里满布了持枪待放的哨兵,他方知道自己死将临头,当时便说:“我脚上的鞋小骨些挤脚,我回去换双鞋再去。
”他边说边回头,就在他回头上楼的脚刚迈了一步,站在楼梯边的特务已开枪向韩头上打去,韩一回头,说了一句:“打我……”此时连续的枪已打倒了他,歪在楼梯血泊中。
他头部中两弹,身上中五弹,计打七枪而死。
一代枭雄就此完结。
930年,韩复榘被蒋介石封为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山东省政府主席,至“七·七事变”韩复梁在鲁七年,多次来济宁视察工作。
现将其在济宁的轶闻趣事,辍选几则: 商民怒告官 韩复榘以一介武夫成为封疆大吏,掌握山东全省军政大权,可谓青云直上。
在当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他的亲信随从、至亲好友也随着他的高升而飞黄腾达。
韩的马弁(随从警卫、侍从)李玉瓒被韩派来济宁县任警察局长。
李走马上任后,本着“千里为官只为财”,应大捞一—把的信条,对商号、群众派夫派捐,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时济宁商民同业公会会长袁绍光带头,联合济宁知名人士、商民代表共13人签名,撰写呈文,历述李玉瓒在济宁的罪状,上告到济南韩复榘处,请求处理。
不几日韩派他的政法处长到济宁,通知原、被告——齐去济南,说韩主席将亲自审理此案。
原告整理好李玉瓒在济宁派夫派捐、贪污受贿的证据材料,并把他公开张贴的派捐布告拍成照片带上,一起去济南打官司。
在省府大堂,韩亲自审案,省府大堂警卫森严,气氛紧张,韩复榘坐在大堂后面的太师椅上。
文书递上状纸,韩看后说:“带袁绍先”,下面无回话,文书上去更正:“没有袁绍先,是袁绍光”。
韩大为不悦:“不管什‘么袁绍光袁绍先的,将原告一齐带—亡来”。
众人心中暗笑,堂堂省府主席竟把“光”字错读成“先”字。
韩发问:“你们告李玉瓒,有什么凭据?”大家把证据材料、照片等交上。
韩看后陡然色变,大喊:“把李玉瓒带上来1”质问李:“这些材料是否属实?”李看到人证物证俱在,实难抵赖,只得低头认罪。
韩命 令:“拉下去枪毙!”军警错以为都拉下去,故一拥而上,两人架一人,将原告、被告等十数人拉了就走。
这时韩方觉说得过于笼统,就指着李玉瓒说:“把他一人拉下去”。
军警方撕掉李的胸章、警徽,将其拉了下去。
这样原告等14人才得以无事放开。
审理结束,大家感到这是一次死里逃生的告状,虽然胜诉,犹心有余悸。
回到住处,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据事后闻知,韩虽然表面上做出“清官为民”、“大公无私”的样子,但李玉瓒终究是他的亲信,在李被拉下去之后,韩即暗中指使把李放走。
民女拦车告状 1933年韩复榘来济宁巡视,发现一青年女子拦车喊冤,状告其弟杀害其母。
这位自称“韩青天”的大人物,责令县长林开泰立即调卷,他要亲自问案。
原来,被告叫程吉人,是南门外偏东莲亭附近的民众教育馆办事员。
程家住在西门大街路南、济宁县政府对过。
程父有一妻一妾,其妻生程寿人、程吉人兄弟二人,其妾生有一女即拦车告状人,是被告的同父异母姐。
由于两房互相嫉妒,动辄恶语相加,终至矛盾激化,程吉人受其生母指使用磨快的菜刀连砍其庶母十三刀,将其活活杀死。
因县长及山东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仅判处程有期徒刑,所以其姐不服而上告。
韩重审后,认为原判太轻,杀人理当偿命,遂命政警(俗称衙役)将程吉人五花大绑,枪决在土山城根,此事一时震动鲁西南。
逃亡济宁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北路侵华日军进攻济南时,韩复柒却公开说:“我们有这些部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
带着民生银行,到哪里都有花的,也有吃的”。
并认为:“只要有了枪有了钱到哪里都可以做土皇帝”。
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在日军进攻面前,韩复榘不是率兵积极抗日,而是保存实力,弃地逃跑。
1937年12月22日,日军有1000多人从周林以北黄河渡口和济 阳河过了黄河。
蒋介石得知韩复榘有撤退的迹象后,给韩复榘发了十万火急的电报,命令他不得放弃济南。
但就在蒋介石发电报之时,韩复榘已经逃到了泰安。
随即日军占领了济南。
12月 28日,韩复榘得知济南失守和日军乘胜追往泰安的消息后,仍继续逃跑。
蒋介石又发急电,要韩“死守泰安”,但韩已经逃到了济宁,龟藏在济宁潘家大楼。
不仅如此,韩复榘还给从南京迁到武汉的国民党统帅部发了“南京已失,何守泰安”的电报。
这次事件以后,蒋介石与韩复榘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
1936年1月11日,蒋介石策划了一个诱捕韩复榘的骗局,就是所谓的河南开封“北方抗日将领会议”,将其骗至开封。
会议以后,控制了韩复榘,将其直接押至汉口国民党“军法执行总监部”,并组织了审讯,判处死刑。
1月24日晚,在关押小楼的楼梯上,将其乱枪打死,时年48岁。
显赫一时的军阀土皇帝韩复渠就此呜呼。
尸体后来埋葬于豫南鸡公山。
于宝林、冯宝本甲:这个京剧大家都爱听。
乙啊。
甲:啊,他有爱有看戏的有听戏的。
乙:噢,这还有分别
甲:真正的达到了看戏了——乙:嗯
甲:得、得有,起码得有三年至五年。
乙:噢,是是是。
甲:尤其是这个生旦净末丑。
乙:呵,各个行子。
甲:在舞台上这个演员大卖力气。
乙:嗯。
甲:群众喝采。
乙:哎,观众都欢迎。
甲:但是后台有很多的无名英雄。
乙:噢,那你说一说都有什么
甲:脑子啊——乙:啊
甲:最费脑力的——乙:是
甲:就是那个剧务。
乙:哦,就是派节目的那位。
甲:那位得动脑子。
乙:他怎么会费脑子呢
甲:折子戏呀,比方说。
乙:哦,对,现在净是折子戏,一段儿一段儿的。
甲:一出儿一出儿的。
乙:是啦。
甲:头一出——乙:嗯。
甲:一开戏——。
乙:啊
甲:来出武戏。
乙:噢,这是为什么呢
甲:因为群众有的来不齐呀。
乙:嗯。
甲:到这儿来啦。
乙:嗯。
甲:街坊啦邻居啦朋友啦同事啦。
乙:啊
甲:老没见面儿。
乙:是
甲:今儿见面儿必须寒暄几句。
乙:唉,说说闲话儿。
甲:他一唱武戏呢。
乙:嗯
甲:就把这个声音给压下去了。
乙:噢,是了。
甲:第二出就不唱这戏了。
乙:二一出换一出。
甲:改。
乙:嗯
甲:来出《女起解》。
乙:哦,这是唱功戏。
甲:第三一出。
乙:是
甲:来出《小放牛儿》。
乙:哦,滑稽逗乐儿。
甲:最后,全部的。
乙:什么
甲:《将相和》。
乙:您看看,唱的练的文的武的这里边儿全有了。
甲:尤其《将相和》这戏。
乙:是
甲:直到今天。
乙:嗯
甲:它是个传统剧目。
乙:是。
甲: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乙:一点儿不假。
甲:这样儿观众就满意了。
乙:啊,高兴了。
甲:啊,听完了之后。
乙:嗯。
甲:心里特别的高兴。
乙:是是是。
甲:如果不这样。
乙:啊
甲:就不成了。
乙:怎么呢
甲:千篇一律。
乙:怎么叫千篇一律呢
甲:要是武戏全演武戏。
乙:啊,那有什么关系
甲:那不成啊,乱啊。
乙:呵,是啊
甲:头一出,刚一开。
乙:嗯
甲:《三岔口》。
乙:噢。
甲:观众一瞧,嘿,高兴。
乙:啊。
甲:哎,呵呵(拍手)啪啪啪好
乙:好。
甲:太棒了。
乙:嗯!甲:第二出又换了。
乙:哦,换的什么呢
甲:《长坂坡》。
乙:哦,赵云。
甲:靠背戏。
乙:呵!!甲:第三一出。
乙:是
甲:《恶虎村》。
乙:喔,好。
甲:第四一出。
乙:是
甲:《闹天宫》乙:哦,猴儿戏。
甲:尤其我们天津观众。
乙:嗯。
甲:热情。
乙:是了。
甲:哎,喔,好 (拍手)啪
乙:好。
甲:(天津话)这戏
呀乙:嗯。
甲:(天津话)这戏闹天宫。
乙:嗯。
甲:(天津话)这小伙子叫李英杰呀。
乙:是啊。
甲:(天津话)说是李万春先生的徒弟。
乙:呵!甲:呵,嗯!好好
乙:好甲:太好了,嗯!!!(手舞足蹈)乙:哎呀呵
甲:嗯。
乙:怎么啦
甲:(天津话)我说。
乙:啊
甲:(天津话)我说。
乙:啊
甲:(天津话)您老留神街坊。
乙:旁边儿那位怎么了
甲:(天津话)你留神呐。
乙:嗯。
甲:(天津话)您也不言语。
乙:嗯。
甲:(天津话)好嘛,您这五根大冰棍儿。
乙:啊
甲:(天津话)冰凉棒硬,咔就过来了乙:嚯!甲:(天津话)受得了吗
乙:说的是啊。
甲:(天津话)这到家一拉门儿,家里都不认识我啦。
乙:为什么呢
甲:(天津话)我来个大乌眼儿青。
乙:嗐呀呀哟呵,这么说光武戏是差点儿。
甲:要是光逗乐儿的也不行。
乙:哎
那提精神呐。
甲:滑稽的。
乙:嗯。
甲:头一出一开。
乙:什么呢
。
甲:来一出哇。
乙:嗯
甲:《双怕婆》。
乙:喔,是是。
甲:观众一看可乐了。
乙:啊。
甲:呵!哎呀
乙:噢。
甲:(天津话)这戏呀。
乙:嗯。
甲:(天津话)这是传统的。
乙:哦甲:(天津话)《双怕婆儿》。
乙:嘿,是
甲:(天津话)就是怕媳妇儿。
乙:喔,是呀甲:(天津话)现在新话儿叫嘛呢
乙:叫什么
甲:(天津话)叫妻管严。
乙:哈哈,你看。
甲:(天津话)好
乙:嘿。
甲:(天津话)又换啦。
乙:换的
甲:(天津话)《王大娘锔大缸》。
乙:还是滑稽逗乐儿。
甲:(天津话)哈哈哈,嘿忒有意思啦
乙:嗯。
甲:(天津话)这戏太哏儿啦。
乙:嗯
甲:(天津话)叫《百鸟朝凤》。
乙:是呀。
甲:(天津话)哈哈哈哈,哎
乙:嗯甲:(天津话)这更好啊。
乙:哦
这出是
甲:(天津话)《打面缸》。
乙:哦。
甲:哈哈哈哈,嘿嘿。
乙:你看看。
甲:(天津话)哎哟呵,又换啦。
乙:噢,又是什么
甲:(天津话)《三不愿意》——乙:呵呵,哎,怎么啦
甲:——轴儿掉了。
乙:好嘛。
甲:戏散了上医院。
乙:干嘛
甲:接轴儿去了。
乙:哦,现安轴儿去啊。
甲:就不成了。
乙:哦,光是这也不行。
甲:都是苦戏也不行。
乙:哎,苦戏可富于在感情。
甲:错了。
乙:啊
怎么呢
甲:尤其演苦戏。
乙:嗯。
甲:大姐们,女士们——乙:女同志
甲:都爱听。
乙:为什么呢
甲:是女同志都心地善良。
乙:噢,是是。
甲:接受不了。
乙:喔,一听苦戏呢
甲:心里难过呀。
乙:就哭了。
甲:就是啊。
乙:哦,是是。
甲:所以说不能——乙:哦
甲:看这苦戏。
乙:看起来,女同志别听这个苦戏。
甲:不一定.乙:男同志行吗
甲:不不,不是。
男同志也有这人。
乙:哦,这男同志听苦戏也有哭嗒
甲:可不是嘛,我们有个街坊。
乙:是啊
甲:他不听苦戏还则罢了。
乙:要一听呢
甲:要听苦戏在剧场里头,就放声痛哭。
乙:哎呀,那影响别人听戏啊。
甲:那天晚上遇一块儿聊天。
乙:嗯
甲:我说再听戏去,你别在剧场里哭。
乙:噢,那怎么办
甲:影响人家演出啊。
乙:是啊。
甲:再听苦戏。
乙:嗯甲:当然他演的逼真,你心里难过。
乙:嗯甲:你可以跟傍边儿那位,不认识也可以跟他聊天儿。
乙:喔甲:讲戏的内容。
乙:哦,就是分化个人的思想。
甲:哎,一会儿那劲儿就过去了。
乙:就不难过了。
甲:就是啊。
乙:他赶上过苦戏吗
甲:赶上啦。
乙:嗯。
甲:有一次上中国大戏院。
乙:嗯。
甲:头一出就是苦戏。
乙:什么戏呢
甲:《韩琦杀庙》。
乙:哦,《秦香莲》中的一个片段。
甲:那,那个场面最难过。
乙:嗯,那点儿是苦点儿。
甲:韩琦带着刀。
乙:嗯。
甲:追到那叫,那庙——乙:土地祠。
甲:一抬腿,咣乙:这是
甲:把门踹开。
乙:嗯。
甲:伸手把刀拉出来。
乙:嗯。
甲:抓过秦香莲举刀就杀。
乙:啊
甲:秦香莲诉说自己的苦衷。
乙:是啊。
甲:放声痛哭。
乙:嗯。
甲:啊……呀……乙:嗯。
甲:俩孩子妈呀,妈呀不不,不是。
。
乙:哎呀。
甲:哇……乙:开店的张三阳:您饶命啊。
甲:啊……。
乙:惨。
甲:受不了了。
乙:哦。
甲:(天津话)告你说。
乙:啊甲:(天津话)没想到。
乙:是
甲:(天津话)怕嘛儿有嘛儿。
乙:呵呵甲:(天津话)怕听苦戏怕听苦戏。
乙:嗯,是
甲:(天津话)今儿倒不错。
乙:是
甲:(天津话)船上的烟囱——乙:这怎么讲
甲:(天津话)赶上啦。
乙:呵,赶上这出戏了。
甲:(天津话)我告诉您啊。
乙:啊。
甲:(天津话)虽然不认识啊。
乙:是是。
甲:(天津话)坐一块儿听戏呢。
乙:啊。
甲:(天津话)说句旧话儿。
乙:嗯
。
甲:(天津话)都是有缘的。
乙:对,不假。
甲:(天津话)尤其这戏。
乙:嗯
甲:(天津话)内容好。
乙:哦,这么说您听过
甲:(天津话)听过您啦。
乙:啊
甲:(天津话)小时候儿那阵儿啊,我记得啊。
乙:啊
甲:(天津话) 我还留个小歪辫儿呢。
乙:是啊。
甲:(天津话)我姥姥抱着我。
乙:哦。
甲:(天津话)就听这戏。
乙:哦,这么说内容您清楚了。
甲:(天津话)这戏说明了包公。
乙:嗯
甲:(天津话)铁面无私。
乙:对。
甲:(天津话)公正廉明。
乙:是啊。
甲:(天津话)那个官儿,少有!乙:对。
甲:(天津话)就歌颂那老包。
乙:不错呀。
甲:(天津话)秦香莲呢。
乙:是
甲:(天津话)在那个社会。
乙:嗯
甲:(天津话)那了不起的人。
乙:哟,是啊
甲:(天津话)那个,陈世美是个南方人。
乙:哎,湖广荆州。
甲:(天津话)上东京赶考去。
乙:哎,那会儿讲究赶考哇。
甲:(天津话)那年头儿做官儿就得赶考。
乙:对呀。
甲:(天津话)赶考那时得上东京。
乙:是啊,京城嘛。
甲:(天津话)东京不是三步两步儿就走到了的。
乙:嘿嘿,是啊。
甲:(天津话)得跋山涉水。
乙:嗯,对。
甲:(天津话)漂洋过海。
乙:嗯
甲:(天津话)到东京一看呢。
乙:啊
甲:(天津话)也没现在好。
乙:是
甲:(天津话)工业也落后。
乙:我,呵!甲:(天津话)结果上……那个横滨了乙:我哎哎哎甲:(天津话)上横滨一看呢。
乙:哎哎哎甲:(天津话)名古屋那块儿……乙:哎哎哎,合着说着说着你把陈世美给蹂到日本去啦。
甲:(天津话)不是东京吗你说
乙:嗐,东京汴梁。
甲:(天津话)汴梁
乙: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甲:(天津话)您老别笑话啊。
乙:啊。
甲:(天津话)我没出过门儿。
乙:嗐。
甲:(天津话)到东京了,好你了。
乙:啊。
甲:(天津话)这文化不能没有啊。
乙:哎,是有学问。
甲:(天津话)上学就用了功了。
乙:对啊。
甲:(天津话)到这儿啪一下子。
乙:怎么样
甲:(天津话)点状元了。
乙:嚯!中了状元!甲:(天津话)不光点状元。
乙:怎么样
甲:(天津话)还,还招了驸马了。
乙:哎,东床驸马。
甲:(天津话)好你啦。
乙:是啊。
甲:(天津话)平步青云呐。
乙:嗯。
甲:(天津话)一步登天。
乙:阔了。
甲:(天津话)小闷葫芦儿——乙:怎么讲
甲:(天津话)抖起来了。
乙:嚯。
甲:(天津话)马槽改棺材——乙:这是
甲:(天津话)盛(成)人了。
乙:嘿,瞧这俏皮话儿啊。
甲:(天津话)就说这他人了吧,就这样啊。
乙:是啊。
甲:(天津话)地位一变了。
乙:啊
甲:(天津话)思想就变。
乙:跟着就变了。
甲:(天津话)离家三年呐。
乙:哦。
甲:(天津话)没给家里写过一回信。
乙:真是不对。
甲:(天津话)家里父母哇。
乙:嗯。
甲:(天津话)尤其那个封建时代。
乙:哎,那种社会。
甲:(天津话)一赶上荒旱不收。
乙:哎呀。
甲:(天津话)农民倒了血霉了。
乙:是呀。
甲:(天津话)活活饿死人。
乙:哎,是。
甲:(天津话)把他爹跟他妈活活给饿死。
乙:你看看,多惨哪。
甲:(天津话)没钱葬埋。
乙:是啊。
甲:(天津话)秦香莲呐,那个,那个人了不起啊。
乙:是啊。
甲:(天津话)把剪子拿起来。
乙:嗯
甲:(天津话)咔嚓把头发铰了。
乙:铰下了青丝。
甲:(天津话)拿这到废品店儿一卖。
乙:我,哎哎哎等会儿,那会儿有废品店儿吗
甲:(天津话)老废品店儿。
乙:没听说过,叫长街去卖。
甲:(天津话)长街去卖,打那会儿乙:嗯。
甲:(天津话)埋了以后。
乙:嗯。
甲:(天津话)过不了。
乙:是啊。
甲:(天津话)没办法。
乙:怎么办呢
甲:(天津话)就一条道儿。
乙:是
甲:(天津话)找自己丈夫。
乙:哎,遘奔京城。
甲:(天津话)带着孩子。
乙:俩孩子甲:(天津话)走着来的。
乙:嗯,可不是就得走嘛。
甲:(天津话)尤其封建时代。
乙:嗯。
甲:(天津话)那妇女受压迫。
乙:是啊。
甲:(天津话)首先来说。
乙:是
甲:(天津话)缠足。
乙:哦,对,小脚儿。
甲:(天津话)裹脚。
乙:嗯。
甲:(天津话)缺德呀。
乙:嗯,是
甲:(天津话)把五个脚豆儿裹一块儿。
乙:哎,都给挝折了。
甲:(天津话)打麻将好了——乙:怎么
甲:(天津话)扣四晾一,乙:我嘁,嘿,好嘛,哎呀。
甲:(天津话)好容易找到了驸马府。
乙:是啊
那不是叫紫樨宫甲:(天津话)闯宫嘛。
乙:嗯。
甲:(天津话)一进书房。
乙:嗯。
甲:(天津话)瞧见陈世美了。
乙:呵。
甲:(天津话)心里高兴了。
乙:是啊。
甲:(天津话)一看现在好,陈世美原先什么模样。
乙:那会儿
甲:(天津话)现在了不起啦。
乙:哦,是
甲:(天津话)又白又胖,小辫儿发亮。
乙:嘿嘿。
甲:(天津话)那阵儿又黑又瘦。
乙:是
甲:(天津话)小辫儿发锈。
乙:嘿!!!!!!,真是。
甲:(天津话)心里非常高兴。
乙:俩口子见面了。
甲:(天津话)说说话儿吧。
乙:嗯。
甲:(天津话)陈世美一看。
乙:嗯。
甲:(天津话)秦香莲!乙:嗯。
甲:(天津话)徐娘半老。
乙:哎呀。
甲:(天津话)农村的。
乙:你看这就坏了。
甲:(天津话)土里土气。
乙:嗯。
甲:(天津话)变啦。
乙:是
甲:(喝)赶了出去。
乙:嚯!甲:(天津话)给赶出去了。
乙:哎!甲:(哭)哼……,乙:嗐。
甲:(天津话)谁你就赶出去!乙:真是啊。
甲:(天津话)俩口子。
乙:啊。
甲:(天津话)最近就是夫妻。
乙:是是。
甲:(天津话)一日夫妻百日恩。
乙:不假。
甲:(天津话)百日夫妻似海深。
乙:嘿,你看看。
甲:(天津话)最近的就是俩口子。
乙:嗯。
甲:(天津话)有年长的老兄。
乙:嗯。
. 甲:(天津话)记住喽。
乙:是
甲:(天津话)就疼老婆儿。
乙:哈哈哈。
甲:(天津话)儿子都瞎掰。
乙:嗐。
甲:(天津话)给你一个月送十块钱。
乙:是啊。
甲:(天津话)来三口儿。
乙:是
甲:(天津话)连吃带喝儿。
乙:哎呀。
甲:(天津话)明儿上早班儿。
乙:嘿。
甲:(天津话)拿饭盒儿,还拿走。
乙:还得带着。
'甲:(天津话)谁对得起谁呀。
乙:说得是呀。
甲:(天津话)就说。
乙:哎呀。
甲:(天津话)赶出去那还不算。
乙:是。
甲:(天津话)连口水都没得喝。
乙:哎呀,真差。
甲:(天津话)不懂人情啊你。
乙:一点儿不假。
甲:(天津话)别说俩口子给你生儿养女。
乙:是呀。
甲:(天津话)他爹妈是人家给埋的
(敲桌子)咚咚咚咚咚咚乙:真是呀。
甲:(天津话)哪儿找这么好的小媳妇儿去
乙:哎,你真同情啊。
甲:(天津话)他还杀人家,要韩琦拿刀回来把人给宰喽。
乙:呵,真是啊。
甲:(天津话)别说俩口子,亲戚朋友千里遥远到咱家里来喽。
乙:啊
甲:(天津话)起码得管顿饭吃。
乙:这是应该的。
甲:(天津话)别说吃好的您啦。
乙:是
甲:(天津话)哪不来顿疙瘩汤呢。
乙:嗐,瞧吃的这东西。
甲:(天津话)甭管好坏吃肚子里是热呼的。
乙:是呀。
甲:(天津话)这是人心。
乙:哎,你看。
甲:(天津话)你说他这人。
.乙:嗯。
甲:(天津话)有人心吗
.乙:嗐,您呐,不必这么难过 甲:呜…………乙:您呐,不愿意听这出,它折子戏,您盼着它换了戏他不就好了嘛甲:(天津话)还是您了脑子好。
乙:哎,盼着吧。
甲:(天津话)盼着好的啦。
乙:哎,对。
甲:(天津话)好了您了,坏了。
乙:这出是
甲:(天津话)《孟姜女》乙:嚯。
甲:(天津话)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呐。
乙:呵。
甲:(天津话)差不离都到旅游去过,长城。
乙:嗯。
甲:(天津话)能哭的倒吗
乙:哭不倒。
甲:(天津话)他就象征性的。
乙:啊。
甲:(天津话)就说明啊。
乙:嗯。
甲:(天津话)那个时代。
乙:是是
甲:(天津话)那个万喜良。
乙:啊
甲:(天津话)跟孟姜女结婚刚三天。
乙:对呀。
甲:(天津话)就给抓走了。
乙:修长城去了。
甲:(天津话)啊,嘛叫度蜜月
乙:嗯甲:(天津话)没那个您啦。
乙:嗐。
甲:(天津话)现在年青的都想那个吧。
乙:是呀。
甲:(天津话)他知道他不那么做。
乙:嗐。
甲:(天津话)短一个彩电呐。
乙:嗯
甲:(天津话)就把老头儿老婆儿急的满世界跺脚儿,满……嘁……乙:哎呀。
甲:(天津话)啊,看是受得了受不了。
乙:您呐也不必难过,你盼着呀,他再换了戏不就好了嘛。
甲:(天津话)盼着吧您啦
!乙:哎,盼着吧。
甲:(天津话)盼着吧
乙:盼着吧。
甲:(天津话)换了。
乙:哦,这出什么。
甲:(天津话)《白毛女》乙:嚯,又是苦戏。
甲:哎……呀……嗐嗐嗐乙:您
甲:(天津话)《白毛女》更苦了。
乙:是呀。
甲:(天津话)农村的姑娘。
乙:是啊。
甲:(天津话)是农村的姑娘。
乙:嗯。
甲:(天津话)身体健康。
乙:人家是劳动嘛。
甲:(天津话)她叫喜儿。
乙:呀,喜儿呀。
甲:(天津话)多好的姑娘。
乙:是啊。
.甲:(天津话)就那个黄世仁。
乙:啊。
甲:(天津话)逼得往山里呆着去了。
乙:哎,把人给压迫的那个样。
甲:(天津话)过得嘛生活啊。
乙:哎呀。
甲:(天津话)十九岁头发就白了。
乙:是。
甲:(天津话)这叫未老先衰。
乙:啊
这真是。
甲:(天津话)尤其农村的姑娘。
乙:嗯。
甲:(天津话)简朴。
乙:哦,是是。
甲:(天津话)会过日子。
乙:哎,对啊。
甲:(天津话)到了春耕忙,冬天得抓时间。
乙:嗯。
甲:(天津话)还不闲着。
乙:干什么呢
甲:(天津话)骑自行车胡同儿一转悠。
乙:干嘛。
甲:(天津话)换稻米——乙:啊
哈哈哈,嗐呀。
甲:(天津话)换鸡蛋——.乙:嗐,行了行了行了,这喜儿是换稻米去啊。
甲:(天津话)是啊,喜儿不换大米,现在那么多换大米的。
乙:没听说过。
甲:(天津话)尤其那杨白劳。
乙:是
甲:(天津话)那位杨大爷。
乙:杨大爷
甲:(天津话)多好的人。
乙:您打哪儿论的啊
甲:(天津话)打哪儿论啊,见年长的叫大爷,没亏儿吃。
乙:是是是。
甲:(天津话)老头儿多好。
乙:是是。
甲:(天津话)结果怎么个下场。
(敲桌子)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乙:结果是
甲:(天津话)喝盐卤死了。
'乙:哎,是真惨呐。
甲:(天津话)受得了吗受……乙:您呐,不必难过喽,盼着吧,再换戏就好啦。
甲:(天津话)没盼头儿了。
乙:嗯,为什么呢
甲:(天津话)那都唱上了。
乙:这是什么戏
甲:(天津话)《祥林嫂》……乙:嘿!好嘛
甲:哎呀…………呀……哎哎哎乙:哎呀。
甲:(天津话)就这祥林嫂。
乙:是
甲:(天津话)打结婚以后。
乙:嗯
甲:(天津话)倒楣……乙:哎,净受了罪了。
甲:(天津话)先嫁给那叫什么那嘛。
. 乙:祥林呐。
甲:(天津话)祥林嫂嘛,祥林。
乙:是呀。
甲:(天津话)死了是吧。
乙:守了寡了。
甲:(天津话)撩下一胖小子。
.乙:是。
甲:(天津话)五岁的阿毛。
乙:又改嫁了嘛。
甲:(天津话)嫁的那叫嘛
乙:贺老六。
甲:(天津话)贺老六。
! 乙:嗯甲:(天津话)贺老六也死了。
乙:嚯,守二次寡。
甲:(天津话)就那小胖小儿五岁叫阿毛。
乙:对啊。
甲:(天津话)让狼给叨走了。
乙:呵!!怎么那么苦哇。
甲:(天津话)倒楣呀,好有一比。
乙:比什么呢
甲:(天津话)喝凉水塞牙啊。
乙:是。
甲:(天津话)放屁把脚后跟都砸啦。
乙:那么寸呐。
甲:(天津话)你说他那个叫嘛社会
!乙:说的是啊。
, 甲:(天津话)女的把男的一死就守寡就倒了楣了咚咚咚咚乙:就受人的歧视。
甲:(天津话)寡妇叫人看不起。
乙:是啊。
甲:(天津话)尤其是我今晚半响儿。
.乙:嗯。
甲:(天津话)我花四块钱买票。
乙:啊。
甲:(天津话)我坐这儿这算怎么回事
乙:他说的是啊。
甲:(天津话)我到这儿我就整哭了四出。
乙:噢,是。
甲:(天津话)我是听戏来了
乙:啊
甲:(天津话)我还是吊孝来了
乙:吊孝哇
飞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翻江鼠蒋平、钻山鼠徐庆、锦毛鼠白玉堂北宋时期,江湖上有著名的“五鼠一猫”:飞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翻江鼠蒋平、钻山鼠徐庆、锦毛鼠白玉堂和展昭。
鼠猫虽同为侠道中人,但却因绰号相克的关系而心存芥蒂,并无来往。
展昭辅佐包拯后,因武功高强人品出众,被皇帝封为“御猫”,盛名遍传江湖,引起了五鼠的不满。
心高气傲冲动卤莽的白玉堂首先沉不住气,一个人离开玄空岛,上京找展昭挑战。
途中遇上善良正直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赶考书生颜查散遭强人抢掠,于是暗中出手相助,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
白玉堂抵京后,意欲犯桩大案把展昭逼入困境,以显示自己的本领,挫挫展昭的锐气。
于是夜入皇宫盗宝伤人。
二人因此展开一番针锋相对斗智斗力的较量。
并引出了一场“五鼠闹东京”。
后经包拯等人的多方调解,双方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五鼠对包大人的正直无私钦佩不已,决定留下来与展昭共同辅佐包大人,造福百姓。
时值梁王网罗了一帮江湖人士密谋造反,并将龙袍王冠和其它造反的证据都藏在遍布机关的冲霄楼里。
白玉堂不顾众人反对,只身夜探冲霄楼。
不慎触动机关,万箭穿心,死于非命。
单口相声 糊涂县官 文本: 在旧社会有一句话:“同行是冤家。
”有些人就相信了这句话,吃了不少亏,上了不少当。
同行与同行之间闹对立,连出家的和尚老道都闹别扭,古书里有很多和尚与老道互相争斗的故事,他们念的经就有矛盾。
谁家死了人,请棚和尚来念经,超度亡魂,叫鬼魂到西方去,因为西方是极乐世界,西方接引。
可是老道一念经,叫鬼魂到东方去,因为东方是白阳世界。
要是换尼姑念经,就叫鬼魂到南方去,因为南海大士不是在南边儿吗
可是喇嘛来念经,就叫鬼魂到北方去。
世界上没有鬼,如果真有鬼,这就麻烦大啦。
怎么哪
要是请和尚、老道、尼姑、喇嘛在一块儿冲这死人念经,叫鬼魂也为难哪
到底上哪方好呢
听谁的对呢
这鬼魂没准主意啦,只好站在那儿转吧。
您看马路上刮的旋风,大概就是他们念经念的,不
这不像话啦。
从前有这么一段笑话。
有一个和尚,四海云游,到处为家,指着化缘维持生活。
有一天在茶馆里遇见一个老道,跟和尚一边喝茶一边盘道,每人都在夸奖自己,互相都有点儿看不起,谈来谈去就谈到经卷和学问上了。
老道说:“出家最好当道士,打扮潇洒大方,我做一首诗,请你听听:头戴道冠,身穿蓝衫,手拿拂尘,亚似神仙。
” 和尚说:“你不是神仙,神仙没有像你这样儿的,你看我才真像神仙呢,我也做一首诗:吃斋行善,常把经念,身披偏衫,好像罗汉。
我看你是:发长不便(就是说老道的头发太长不方便),每天打扮,非男非女,实在难看。
” 和尚说老道不像女的,不像男的。
老道不乐意啦,当时给和尚也做了四句:“身披袈裟,头上无发,割掉耳朵,好像西瓜。
” 嚄
这一句话可把和尚气急啦,俩人越说越恼,最后还真打起来啦。
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什么希奇古怪的事儿都能发生,和尚抓住老道的头发,左右开弓,打了十几个大嘴巴。
老道也抓和尚,抓了半天什么也没抓着,因为和尚没有头发,老道七抓八抓把和尚的耳朵抓着啦,往上一提,一张嘴,吭哧,把和尚的鼻子咬了一块。
这一下子可坏了
和尚弄得满脸都是血,茶馆里看热闹的人都围满喽。
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这个说:“这是什么世道
”那个说:“出家人真不像话,他们要是这样儿,我们俗家人该怎么办哪
” 正在这个时候,地方来啦,一看两个出家人打架,还把鼻子咬下来啦。
见血就归刑事案子,不能私休,一定要惊官动府。
把和尚、老道带到县衙门,偏偏又碰上了一位糊涂县官。
这位县官,是用钱运动来的,上任日期不久,问了几件案子,一件也没问清楚。
县官 不但糊涂,并且还怕太太。
县官一听来了打官司的,马上吩咐升堂。
三班衙役齐声一喊“威武”,县官往堂上一坐,差人们站立两旁。
县官一看堂下跪着一个和尚一个老道,再看和尚满脸净是血。
县官问和尚:“为什么打官司
” 和尚说:“他咬我的鼻子。
” 县官又问老道:“你为什么咬他鼻子
” 这个老道不承认,说:“老爷,不是我,是他自己咬的。
” 县官说:“和尚,你自己咬的,为什么反告人家
” 和尚一听,心里这个气就大啦。
我自己怎能咬自己的鼻子
忙说:“老爷,我自己咬鼻子够不着哇。
” 老爷一听,说:“对,对,对
自己是够不着咬。
”向老道说:“他自己够不着咬。
” 老道说:“他站在板凳上咬的。
” 老爷一听认为完全有理,自己咬自己的鼻子,如果够不着,一站高点儿,那准能够着。
责问和尚说: “好你大胆的和尚,站在凳子上把自己的鼻子咬下来,还要逐赖好人。
来呀,拉下去重打四十
” 您看这和尚多倒霉,让人家把鼻子咬掉了,还挨了四十板子,挨了打不算,还给押起来啦,派差人跟老道上街找保,就这样马马虎虎的退堂啦。
县官回到后宅,太太就问: “老爷,今天是什么案子,为什么这么快就退堂啦
” 县官说:“太太你不知道,是两个出家人打官司,一个狡猾的和尚,自己把鼻子咬下来,不说实话,反告老道。
愣说是老道咬下来的。
当时我把和尚打了四十板子押起来啦,老道找保释放。
太太,我今天这件案子审得不错吧
” 太太一听,就知道又弄错啦。
说道: “老爷,自己咬自己的鼻子,天大的本事也够不着哇
” 老爷说;“我也是这样问的,可是老道说他站在板凳上咬的。
太太请想,无论够什么够不着,一站高点儿,不就够着了吗
” 太太说:“站得再高也不能咬着自己的鼻子呀。
我给你搬个凳子,你站上去咬咬自己的鼻子,试试怎么样
” 老爷有点儿怕太太,他真站在凳子上,够了半天,张着大嘴,怎么样也咬不着自己的鼻子,可是他还不明白,又问道: “太太,这个凳子是不是太矮啦
” 太太说:“好吧,来,你上房去够够看
”老爷当时到了院里,蹬上梯子就上了房啦,站在房顶上够了半天,没够着,这才明白。
太太又生气又是乐,说:“你快给我下来吧,赶快派人把老道捉回来,重新过堂。
把老道得重重地打一顿,给和尚出出气。
不然的话,老百姓也不服,说不定你这个官儿做不长啦。
可是我又怕你问不清楚。
这可怎么办呢
干脆这样儿吧
过堂的时候我躲在旁边,我跟你打哑谜,到时候听我的,叫你对老道怎么样,就怎样。
好不好
” 老爷一听,太高兴啦。
“就这么办吧
”马上派人把老道捉回来,二次升堂,老爷早早坐在堂上,太太蹲在老爷身后,三班衙役站立两边。
把老道带到堂上往那儿一跪,老道心想:这回要倒霉。
老爷一怕惊堂木,说:“老道
和尚的鼻子是谁咬的
” 老道说:“您不是问过了吗,是他自己咬的。
” 老爷说:“不对
他自己怎么能够得着
” 老道说:“他不是站在凳子上了吗。
” 老爷说:“胡说,老爷我都上了房啦也没够着哇
” 太太心想:嗐
你跟他说这个干什么呀
用手一拉老爷的衣服,冲老爷伸了四个手指头,这意思是打四十板子。
老爷回头一看:“来呀,打老道四板。
” 老道心想:老爷太恩典啦,闹了半天,才打我四板儿,自己往地下一趴,等着挨打。
太太心想:糟啦
我让他打四十,他怎么看成四板儿啦
噢,一个手指头算一板,要是伸五个手指头,那就是五板,要把手一翻,那就是十板,对。
又一拉老爷的衣服,伸了五个指头,翻来覆去,一五、一十、十五……四十。
老爷回头一看太太的手翻来覆去的,当时吩咐:“把老道翻过来打。
” 老道一听,这个气呀。
打人还有翻过来打的吗
这是什么老爷,简直是糊涂虫么。
站堂的也觉得不像话,可是老爷传下来话,不敢不翻,一拧老道脚脖子,真给翻过来啦。
太太拉住老爷直摆手。
老爷心想:摆手是怎么回事
噢
明白啦。
“来呀,给老道揉揉肚子。
” 老道心想:我肚子又不痛,给我揉肚子干什么
气得太太冲老爷直咬牙,老爷一看,太太咬牙是什么意思
噢
“来呀,把老道的鼻子咬下来
” 太太急得都出汗啦,冲老爷又咬牙又摆手,又指自己,这意思是:我说的不是这么回事儿。
老爷更糊涂啦:“来呀,你们别咬啦,让太太来咬吧
” 大概也就三分多钟
相传,北宋开封府内有“龙头、虎头、狗头”铡刀三口。
“龙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贪官污吏,“狗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民间无赖之徒。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开封府特制刑具的称呼。
但是,一般人却不知,三口铡刀的真正出处是自上古时期的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传承而来。
古人认为,剑刀为古之圣品,至尊至贵,人神咸崇。
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剑与刀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
”又据战国时期《管子·地数篇》记载:“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
”从以上两项记载可知,铸制剑刀产生于上古的黄帝、蚩尤时期。
这说明,剑与刀的历史极为久远。
所以,后人称剑与刀为“短兵之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开封为华夏文化发源的核心地区,是上古时期剑刀最早产生的地方,自古就有“轩辕黄金剑”、“大梁剑”和“鸣鸿刀”、“苗刀”、“龙牙刀”、“虎翼刀”、“犬神刀”的人文历史流传。
下面主要介绍上古时期的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传承到宋代以后的情况。
上古时期的“三大邪刀”“三大邪刀”是指上古时期华夏先民铸造的“龙牙刀”、“虎翼刀”、“犬神刀”,其铸造的时间和造刀者至今已无法考证。
相传,上古时期在锻造“三大邪刀”的原料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品,并有多种诅咒缠缚。
到了夏朝末期,“三大邪刀”为居住在开封昆仑山,即青丘山“倾宫”的夏王桀拥有,被供奉于夏朝太庙之中,是夏桀实施暴政的凶器和见证物。
据山东《科技信息·探索与发现》2010年第11期《龙牙、虎翼、犬神》一文中说:“据史料记载,商汤攻入夏朝太庙之时,黑云遮天、鬼哭狼嚎,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袭来,顿时商朝大军死伤无数。
汤王弃戈下马,手持轩辕黄金剑单人闯入太庙主殿,挥剑疾斩,‘三大邪刀’被击成碎片封印于地下。
”到了东汉末年,世道大乱,“三大邪刀”曾经现世。
有“三国群雄之一”称号的军阀、权臣李,曾担任东汉大司马。
据西晋陈寿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记载:“李带三刀,手复与鞭合持一刃(带三刀,执一刀)。
侍中、侍郎见带仗,皆惶恐,亦带剑持刀,先入在帝侧。
”其中,“三刀”就是由传说中被封印于夏朝太庙地下的“三大邪刀”再造而成。
公元198年,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灭其三族。
李死后,又将毁坏的“三大邪刀”碎片封埋于商朝太庙之中。
“三大邪刀”在北宋开封重现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到了北宋时期,著名铁匠韩蕲在开封一带发现了商朝太庙遗址,并开启封印,得到了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的碎片。
据说,当时“三大邪刀”碎片中隐隐有黑气,触之即发。
韩蕲将碎片带回开封城里后,与宫廷铸剑师合力打造,耗时一年零八天,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并经北宋天子御批,存放在开封府内。
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成为第一个掌管“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的人。
数千年前的“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被“轩辕黄金剑”击碎之后,经过长年封印,居然在北宋时期铸造成为代表天下正气的“青天三铡刀”降龙、伏虎、斩犬,真可谓是“物极必反”的一个例证。
我们认为,“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和重新被铸造,或许是一个事实,只是由于人们赋予它们以邪恶的人文色彩,才留下了“邪器”的恶名。
而这些恶名往往与上古时期的“蚩尤”、“夏桀”等族人的名声存在着因果关系。
说白了,就是将无生命的物品加以“人文”化后,导致其声名狼藉、可恶可憎。
开封关于“青天三铡刀”的传说相传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皇帝派四国舅到陈州放粮。
四国舅见利忘义,在发放的粮食里掺了石沙,坑害百姓。
开封府尹包拯知道此事后,马上上书朝廷查处。
宋仁宗加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其前往陈州稽查四国舅放粮赈灾一案,并统理民情。
包拯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
”宋仁宗心里明白,道:“再赏卿御札三道,看谁敢不服
”包拯谢恩,领旨出朝。
包拯的得力助手、师爷为公孙策。
他深知包拯秉性耿直,担心其因举报皇亲国戚被皇上治罪,自包拯入朝后,便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忽听府外一片喊声,以为大事不好。
正在惊惶之际,只见包拯之侄包兴进来说:“老爷被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往陈州查赈。
”公孙策真是喜出望外。
不多时包拯下朝,对公孙策道:“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
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
”公孙策千思万想,猛然省悟,于是研墨蘸笔,先度量、设计铡的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铡的制作方法,并分上、中、下“三品”和“降龙”、“伏虎”、“斩犬”(俗称“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种铡刀款式,并用笔画出。
公孙策故意将“札”字写作“铡”字,将“三道”写作“三刀”,当面呈给了包拯。
包拯将呈文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称赞:“先生真天才也
”然后叫包兴传唤工匠,连夜打造出样式,待明日恭呈皇上御览。
第二天,包拯临上朝时,吩咐将刚做好的“御札(铡)三道(刀)”样式用黄箱盛上,抬至朝中,预备御览。
来至朝中,包拯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赐御铡三刀,臣谨遵旨,拟得式样,不敢擅用,谨呈御览。
”说着,便将黄箱抬到殿上,请皇上观看。
包拯接着奏道:“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
”宋仁宗早已看得明白:包拯用意无非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以作镇吓外官之用。
仁宗不觉龙颜大喜,称羡包拯奇才巧思,立刻准奏,说:“不必定日请训,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
”包拯谢恩,第二天便前往陈州,查明事实之后,将四国舅用龙头铡处决,为陈州百姓出了一口气。
在现在上演的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开封府的那三口大铡刀。
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花蝴蝶》(《盗御马》)一开场,包公自白道:“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
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其他的包公戏也总有以“开铡”的一声怒吼将剧情带入高潮的一幕出现。
于是,后来很多戏曲便直接将包公戏目总结为“大铡”。
如河南豫剧有“四大铡”,即《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等经典剧目。
在戏曲的影响下,包公和铡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比如开封的开封府景点内,不仅陈列有三口大铡刀,还作为旅游节目,天天有演员扮演包公和他的手下在开封府里“开铡”,颇有公断的氛围。
而安徽合肥包公祠祭祀之地也陈列着三口大铡刀,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北宋开封府铡刀刑具的有与无铡刀本是饲养牛马、制作饲料的工具,在中国古代法律里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的历史。
自先秦到宋代,也从来没有见到铡刀行刑的记载。
秦汉时期的死刑种类“腰斩”,是罪人裸体趴在“砧”上,用斧子,也称“斧钺”,砍断罪人身躯。
因此,古代有“斧砧”、“斧钺”代表死刑和刑具的说法。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遂入,至纣死所。
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意思是说,周武王攻克商纣王王宫后,用黄钺斩了纣王的头颅,悬于太白旗上。
直到汉代仍以“斧钺”为斩首的刑具。
由于“斧钺”是一种斩杀罪人的刑器,所以历史上有“斧钺之诛”的说法。
在隋朝确定的“五刑制度”中,死刑仅有“斩、绞”两种。
“斩”,是以刀斩首;“绞”,是以短棍收紧套在罪人颈部的绳圈,使其窒息毙命。
唐、宋两代基本沿袭了“五刑制度”,死刑种类仍然只有“斩、绞”两种,只是针对个别极其严重的犯罪才特设“凌迟处死”。
因此,在包拯所处的北宋时期,大致是没有铡刀这种刑具的。
实际上,“铡”这个字出现得也很晚。
据说,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根本没有“铡”字;在唐宋两代的文献中也极难找到“铡”字。
铡刀的记载大量出现是在元朝,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将储备的草料切碎来饲养牲畜。
铡刀有固定的支点,能够将草料切割均匀,“铡”字右边部分“则”字按照《说文解字》解释:则为“等画(划)物也”,具有“均分”的字义。
公元1615年,在明代学者梅膺祚编纂的工具书《字汇》中,解释“铡”字为“铡草也”。
可见,铡刀是专门用来铡草的工具。
可是,在元代杂剧里,已经将铡刀视为皇帝特赐的刑具,可与“势剑”,即“尚方宝剑”同等对待。
“势剑铜铡”也已经被描写为包公在开封府断案的场景。
在元代杂剧里,铡刀是用来砍头的刑具,比如元代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包公的台词是:“在公厅上胡言乱语的,若不是啊,就把铜铡来切了这个驴头。
”饲马工具“铡刀”演变为刑具“铜铡”,想来不可能是用铜做成的铡刀,不过是用铜皮包裹了木质铡刀床,以便于洗刷污垢罢了。
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生活于公元1810年至1871年的晚清时期。
公元1853年,清廷开始实行对盗贼等重大犯罪“就地正法”的制度,允许地方督抚直接批准下属执行死刑。
在一些治安差的地方,滥用死刑的情况比较严重。
可以想象,有些刽子手为了便于执行死刑,很可能会使用铡刀。
石玉昆见到这样的情形,将其编入包公故事之中也是很自然的事,不难理解。
到了距宋代几百年的晚清时期,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的包公传奇说书词,被人改编为著名的小说《三侠五义》。
这时,宋代包公的铜铡又回来了,而且变成了“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系列产品“三件套”。
自此,《三侠五义》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成为很多近代戏曲故事的源头,三口铡刀也越传越神了。
可见,上古时期的“三大邪刀”龙牙、虎翼、犬神,演变成宋代包公的“降龙”、“伏虎”、“斩犬”(俗称“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的“青天三铡刀”,并非是空穴来风,是开封华夏人文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上古时期真的存在龙牙、虎翼、犬神 “三大邪刀”,也不大可能会保存到宋代。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后人存在重新铸造的可能。
在宋代,龙牙、虎翼、犬神 “三大邪刀”重现为降龙、伏虎、斩犬“青天三铡刀”,一则可能是宋代著名铁匠韩蕲根据上古时期“三大邪刀”的历史传说重新铸造的结果;二则可能是清代末期说书艺人石玉昆演绎而来的结果。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出现,都是由上古时期开封华夏人文历史传承而来,即使是宋代人文历史也不能例外。
后人据上述历史传说,写有《中国古代第三、四、五刀——龙牙、虎翼、犬神》的诗一首。
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夏桀操刀暴戾浓,三邪祭庙扮顽凶。
身含剧毒缠魔咒,汤举轩辕闪锐锋。
碎片封存荒野地,韩蕲起铸犬虎龙。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