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夕雾花园名言

夕雾花园名言



夕雾花园名言

关于雾的名言(三句)

《雾》 ——唐·李峤 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

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

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咏雾》 ——唐·董思恭 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

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

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

待访公超市,将予赴华阴。

《咏雾》 ——唐·苏味道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

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远山澄碧雾》 ——唐·李世民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

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

仿佛分初月,飘飖度晓风。

还因三里处,冠盖远相通。

《赋得花庭雾》 ——唐·李世民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

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 ——唐·李益 月落寒雾起,沈思浩通川。

宿禽啭木散,山泽一苍然。

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

犹当依远树,断续欲穷天。

《凌雾行》 ——唐·韦应物 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

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才看含鬓白,稍视沾衣密。

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

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

归当饮一杯,庶用蠲斯疾。

关于山雾的诗句

描写雾的诗句 1. 凌雾行 (韦应物)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

才看含鬓白,稍视沾衣密。

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

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2. 雾 (李峤)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

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

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3. 咏雾 (苏味道)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

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4.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 (李益)月落寒雾起,沈思浩通川。

宿禽啭木散,山泽一苍然。

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

犹当依远树,断续欲穷天。

5. 咏雾 (董思恭)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

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

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

待访公超市,将予赴华阴。

6. 乐天是月长斋鄙夫此时愁卧里闾非远云雾难披 (刘禹锡)风光徒满目,云雾未披襟7. 夏日晚望 (贯休)陶侃寒溪寺,如今何处边。

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

8. 菩萨蛮 (李晔)飘飘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

肠断忆仙宫,朦胧烟雾中。

9. 唐享昊天乐•第五 (武则天)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10.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李隆基)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11.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李隆基)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12. 菩萨蛮 (李煜)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13. 从驾幸少林寺 (武则天)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

14. 石桥 (李祎)乱幡雾中见,雁塔云间识。

15. 秋日即目 (李世民)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16. 赋得花庭雾 (李世民)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17. 冬日临昆明池 (李世民)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

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

18. 咏雨 (李世民)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19. 相和歌辞•江南弄 (李贺)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迭山献红嵯峨。

()20. 江南弄 (李贺)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21. 兰香神女庙 (李贺)踏雾乘同归,撼玉山上闻。

22. 拂舞歌辞 (李贺)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

23. 句 (苏颋)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

24. 招谕有怀赠同行人 (李乂)永夕飞淫雨,崇朝蒸毒雾。

25.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李乂)城阙雾中近,关河云外连。

26. 寄胡皓时在南中 (李乂)有鸟图南去,无人见北来。

闭门沧海曲,云雾待君开。

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 3.上工治未病。

()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

(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

(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关于四季的名言、谚语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描写夏天的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1)五风十雨、五谷丰登;(2)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3)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4)南风吹暖北风寒,东风多湿西风干;(5)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6)西风腰里粗,东风两头大;(7)一年三季东南风,独有夏季东风晴;(8)一年四季西风晴,六月西风送人情。

四季雨气象谚语:(1)一场春雨一场暖;(2)急雨易晴,慢雨难开;(3)快雨快晴,快雪快晴;(4)热极生风,闷极生雨;(5)天热人又闷,有雨不用问;(6)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一场霜;(7)黄梅天里无星光,不久来日雨更狂。

四季云气象谚语:(1)梭子云定天晴;(2)云往东,刮阵风;(3)云往西,披蓑衣;(4)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5)北山亮,南山不敢强;(6)棉花云,雨快临;(7)清晨宝塔云,下午雨倾盆;(8)山云起,大雨临;(9)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10)乌头风,白头雨,一块乌云在头顶,再大风雨也不惊。

日月星辰气象谚语:(1)星星眨眼,有雨不远;(2)太阳笑,淋破庙;(3)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4)大华晴,下华雨;(5)月亮胭脂红,无雨即是风;(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7)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8)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气象异;(9)上午火烧云,下午雨涟涟。

形容有山有雾的句子、诗词

1:(句子)大地的最东边,冉冉升起一轮红日,透过早晨的薄雾缓缓升起,喷薄而出,恍惚间,只能看到一个橘红色的火球徐徐而起,把大地映成一片光明。

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

娇艳的朝阳,已从东边群山背后跳了出来,万屡红霞四溢,和山谷中缓缓升腾的晨霭交融,变幻着五光十色的光环。

2:(诗歌)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

阳台雾初解。

梦渚水裁绿。

远山隐且见请你参考,满意请你采纳,谢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624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