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发
你能让他活起来 你很重要喜欢你的意思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水道东连荆汉,西通巴蜀;陆路南接三湘,北往襄阳,是著名的商埠。
所辖的5县(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市(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 、5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 又分布于鄂渝交界的长江两岸,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余人,为汉族和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故而宜昌民俗不仅具有浓厚的楚、巴遗风和汉、土色彩,还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流变性。
一、人生礼俗 人的一生至少有四大礼仪:婚嫁礼、诞生礼、生日礼、丧葬礼。
简称婚、生、寿、丧。
其中又以婚嫁礼和丧葬礼尤为复杂和讲究。
婚嫁礼: 宜昌将“迎亲”叫“娶新姑娘”。
自古以来其礼仪就有:迎亲、接亲、伴郎(陪十兄弟) 、伴娘(陪十姊妹) 、吹亲、哭嫁等。
在宜昌的土家族迎亲中,其送情郎西兰卡普、陪十姐妹、哭嫁、背亲、抢床等民俗流传至今。
宜昌的文艺工作者将这一“原生态民俗”搬上舞台剧《土里巴人》 ,其创作和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
诞生礼 : 在宜昌,诞生礼从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
有的乡村还流行催生礼。
小孩出生的当天,要鸣放鞭炮,要给亲友把信、报喜、送红蛋;这习俗流传至今也屡屡可见。
小孩出生后,为小孩举行洗三(即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用艾蒿熬水给孩子洗澡以辟邪求吉) 、洗九、送祝米、排八字、取名、记庚帖、做满月、剃胎头、做百日、出窝、抓周等礼仪活动。
解放以后,诞生礼已经渐渐地不太时兴了。
但为小孩做满月或做百日在民间还仍较盛行。
生日礼 : 宜昌的旧俗是中青年一般不得做寿,要过了四十岁才做,解放以前,过生日看重整十的年头,并沿袭“男做实,女做虚”的惯例。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六十周岁,逢此寿诞,都要宴请宾客。
在宜昌,寿诞中也有特别禁忌的。
例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还有三十六岁、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被视为年龄中的几道“坎”。
民间向有“人人有个三十六,不是祸来就是福”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 的说法。
另外本命年禁忌,近年大有流行的趋势。
逢本命年,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系红绳、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消灾免祸。
丧葬礼 宜昌的汉族流行土葬或者火葬,而土、苗族则有悬棺葬的习俗。
在农村,人刚断气时,兴放鞭和烧落气纸,家人要向亲属报丧,第三天以后,要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
送葬途中,要为死者撒钱纸买路,民间还流行做头七、做三七、做五七。
一年之后为死者固坟,清明前立碑。
三年内的大年三十晚上,必须为新亡人烧纸钱、送祭食、点长明灯。
解放以后,旧日许多丧葬习俗已经不存在了。
人死后,只在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送花圈或者挽幛表示悼念。
有的家庭还根据亡人的遗嘱实行树葬或抛洒骨灰仪式。
宜昌作为巴、楚故地,至今仍然遗存巴、楚古风。
表现在丧葬上,就是汉族的哭丧和土家族的跳丧。
汉族叫跳丧,土家人则称“撒叶儿嗬” ,根据跳丧改编的“巴山舞”如今已成为流行的全民健身体育舞。
宜昌清明上坟还遗存有“赶堆子”的古风。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要为亡人祭奠,上坟、插青、烧纸、修坟茔。
每年的鬼节和死者的忌日、寿诞日也要为死者祭奠。
二、生活习俗(包括饮茶、饮酒习俗) 生活习俗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仅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记述。
服饰民俗 民国初年,宜昌同全国各地一样,光头、平头、圆头,继而西式分头、大背头一一出现。
男人喜欢戴帽,帽寓“貌”意。
城里男子多着大襟长衫、便裤,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服色不外青、白、蓝、灰四种。
鞋袜均为家庭自制,以布鞋、布袜为主。
女人发式较讲究。
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境或玉或铜或骨) 。
民初女子仍着清装,配以布裙或绣裙。
后来则流行大襟衣、旗袍。
青年妇女喜爱阴丹士林布。
童装的式样为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系以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作,男女都是大袖口、大裤脚。
男女均以包头帕为头饰,俗称“蛮头帕子” ,宽尺余,长数尺乃至丈余不等。
解放初期仍以中式服装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又趋向多元。
尤其是发式,可以染、烫、剪、剃,染金发、黄发、红发。
梳爆炸式、嬉皮士,剃光头。
饮食民俗 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
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
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
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
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 。
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凉虾、磁瓦子、醪糟汤圆、醪糟鸡蛋、炸汤圆、炸萝卜饺子、炸花卷、馓子、蜘蛛蛋、卤鸭脖、卤鸭头、卤鸡蛋、棒棒鸡、炕土豆、炕红薯等。
饮茶、饮酒是宜昌人饮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红茶等。
改革开放以来,又新推出如峡州碧峰、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茶、阮大妈茶、向师傅茶、虎狮龙芽、政存绿茶等新品牌名茶。
近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饮茶风气有所改变。
许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开始喝铁观音、乌龙茶、普洱茶、苦丁茶、功夫茶了;更新潮的是接受了咖啡,茶吧、咖啡吧在宜昌境域内应运而生。
宜昌盛产名酒。
解放前,酿酒多属家庭作坊制作。
解放后,酿酒业才具规模地发展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宜昌城区出产的“三游春”、“西陵大曲”曾经上过国宴。
如今稻花香、枝江大曲、关公坊、屈原故里酒、昭君特曲、楚园春等酒誉满全国、全省,有的还远销海外。
宜昌饮酒,讲究坐席。
老者、长者或者来客坐上席;长阳、五峰的土家族饮酒,则不讲究喝酒和吃主食的次序,可以边吃边喝,待客,不外乎装叶子烟,喝烤罐茶,吃坨坨肉等三部曲。
居住民俗 宜昌民居大致分平原和山区两类,建筑式样和风格各不相同。
平原民居比较密集,但追求环境优雅和广阔;山区一般依山而建,故讲究基础牢固,通风隔潮。
解放以前,居住多为茅草房、夯土房、板壁房等平房,汉族住房多为传统的一堂两偏的平房,喜欢单家独户。
土家族住房多为吊脚楼。
宜昌老城区沿江的吊脚楼,在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已拆除净尽;城内的明清民居,在城市改造时也鲜有遗存。
解放以后,居民的住宅逐步有所改善。
城镇干部职工享受住房配给,有了集体宿舍或个人住房,分为单间、套间和多套间,都是钢筋混凝土平房或者楼房;乡村农民也逐渐修起了木房、砖瓦房。
90年代以来,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城乡的民居式样、结构更趋多样化。
追求园林式小区、洋楼别墅,室内装修也因人而异,精彩纷呈。
除讲究舒适、方便以外,还追求美观、雅致。
贴瓷砖、铺木地板、大理石地面已屡见不鲜。
交通民俗 自古以来,长江水路就是宜昌主要的对外通道。
过去,人们驾的小木船有“豌豆角船” 、“神驳子” 、“柳叶船” 、“拖驳子”等,遇到上行船工必须沿江拉纤。
陆路,宜昌城区主要街道是石板路面,其它的均为土路。
市民代步的只有黄包车,山区则是羊肠小道,人们出行只能靠步行,行商则依靠骡队马帮。
哎,真倒霉
今天晚上爸妈都有事出去了,家里只剩我一个人。
虽然我已经不小了,但是就是天生胆小,每到晚上,爸妈必须有一个陪我才行,否则我就会像“小尾巴”似的,他们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今天实在没办法了,他俩人一致讲不能带着我,而且一致讲我应该锻炼了。
我一赌气,声明从今天起我自立了,决不依赖他们了。
爸妈见我如此豪情,对视一笑,又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关上房门走了。
天公真不作美,偏偏今天刮起了风,门窗不停地响。
我越来越害怕,想到了电影中那些鬼怪,那些令人恐怖的坏蛋,感觉心脏剧烈地跳动,好象他也在喊:“快放松,我快要蹦出来了
”大脑也在抗议:“别想那么多了,我这里都要发生交通事故了
”我再也无心写作业了,便走到客厅,打开电视,并且把声音调得很大,坐在沙发上看起电视来。
眼虽盯着电视,耳朵却警惕地听着外面的动静,我索性捂上耳朵,心里默念着:“我不害怕,就是不害怕
”我看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走过,盼这爸妈快点回来。
终于,我听到了楼道的脚步声,紧接着是钥匙开门的声音,我心里一阵欢呼,赶快跑出去真诚地迎接仅一个多小时不见的爸妈。
他俩见到我,满脸的笑容。
爸爸说:“感觉怎么样
没害怕吧
”我骄傲地一仰脸:“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我的自娱自乐节目还没完呢
”他们也许没想到,这么英雄的我,正感谢上帝呢
暑假已过了一半儿,我的作业早写完了,剩下的日子里,我本想好好玩几天的,可是,家长逼着我学这学那,如果我不情愿,他们就问我是不是骄傲了,然后就莫名其妙的训我一顿,讲一大堆道理,还说是为我好,真不知道他们是怎麽想的。
早上我起床,先洗漱完毕。
然后,妈妈连吃早饭的时间都不给我,逼着我写奥数作业,写完就该吃中午饭了,吃完午饭,妈妈也不让我睡午觉,就让我写作文,写完后,我知道该在网上学英语了。
学了三四个小时。
吃完饭,出去转一圈,回来就得冲澡,然后爸爸就催我早点睡,迎接新的一天。
哎,一天就这样模模糊糊过去了。
晚上,我趴在床前,看着星星自由的眨着眼睛,心想:我今天都干了什麽有意义的事
没有啊
我进入了梦想,我做梦都在写作业。
我期待的暑假不是这样的
是劳逸结合,是很灿烂、很阳光的。
并不是像考试前一样,整天挣扎在学海里,在习题中苦苦煎熬,我不要
也许在家长们的眼里,暑假是学习的黄金时段,而在我们这些小学生眼里,暑假是放松的日子。
爸爸妈妈,请尊重我们,我的暑假,我做主。
最好是足浴产品名字能适合用的
《知县见巡抚》文本 旧社会的怪事多。
尤其是有官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有,净闹笑话。
那时候的官儿分两种:一种是科举出身,凭本事考中的;一种是捐班出身,花钱买来的。
科举出身的从小摇头晃脑地念八股,十有八九都念成一盆糨子:捐班出身的更是什么人都有,只要有钱,大字不识也能当官。
象清朝,就专门设有卖官机构,而且是按等论价,明码标售。
就跟现在副食店似的,酱豆腐一个价儿,臭豆腐又一个价儿。
有的刚落草的小孩,还骑着尿布,因为他老子有钱,买个七品衔儿——就是个县官
可见这官儿也实在不值钱啦。
今天,说段清朝的官场笑话。
在光绪年间,浙江杭州有个茶叶铺,字号叫“大发”。
掌柜的姓钱叫钱如命,深通生财之道,十几年的工夫,就开了好几个分号,还在安徽买了座茶山,坐庄收茶,大发财源。
可就是一样,钱掌柜斗大的字不认识两麻袋,是一个大文盲。
钱如命的钱是越多越不嫌多,做着买卖,他看当官比做买卖还好,又赚钱,又威风,就花了八千银子买了个实缺知县,照价交钱,领凭接印,安排停当,走马上任。
钱如命做官也就是做买卖,别看他对官场的礼仪规矩一点不懂,可是弄钱的本事一点不比别人差。
他跟一般县官没有两样,照样的贪赃卖法,鱼肉百姓。
一年的工夫,地皮被刮了足有三尺,连土地爷都被他赶罗得到处“打游飞”
因为土地爷知道自己是泥做的,怕钱如命刮地皮来一锨给铲成八瓣儿
可是钱如命对龙王爷却是另眼看待。
他这县里有条河,因为久失疏浚,河槽淤塞,年年闹灾,一下雨就淹。
钱如命借着修河工拚命地派捐加税,其实一锨河泥也没挖,银子全入了他的腰包啦
钱如命为了感谢龙王爷的恩典,每天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祈求龙王爷多发几回大水,好保佑他发财。
他这么一来,弄得土地爷直跟龙王爷闹不团结,说,同是神仙,为什么我“打游飞”,你受香火
两种待遇,太不公道
钱如命做了一年多知县,八千银子的本儿早已滚了几滚,官儿瘾也就越来越大,又想弄个知府做做,就带着大批银子两到省城里去活动。
钱如命来到省城,托人给巡抚送了一份厚礼,另加一张一万两银子的银票。
巡抚收到之后,一看礼物确实不轻,当时就派人传唤,钱如命听说巡抚召见,心里是又高兴,又嘀咕。
高兴的是巡抚这样赏脸,我这知府有希望,银子真没白花;嘀咕的是自己虽说做了一年多知县,说良心话,实在还是一窍不通,官场的规矩全都不懂。
这是头一次见巡抚,心里有点打怵,可不去又不成,再说,自己干吗来啦
钱如命拿定主意,见巡抚要客气,有问必答。
他换了身新官衣,来到衙门,见了巡抚,行完礼,落了座,差人献茶——这里得先说清楚:大官招待小官的茶是样子货,绝对不能喝,什么时候大官一端茶让客,那就是告诉你该走啦。
象巡抚这样的官,他要一端起茶碗,底下的差人马上就喊“送客”,你有多重要的事情没谈,也得告辞。
这个官场规矩,叫“端茶送客”——钱如命是茶叶铺掌柜出身,不懂这一套哇
心想:他是巡抚,我是知县,应当客气客气。
立刻双手捧起茶碗,冲巡抚说:“大帅,您喝茶
” 巡抚听了一愣,心说:怎么,你跑到我这儿“端茶送客”来啦
你打算把我轰哪儿去呀
钱如命看巡抚没言语,又奉承了一句:“大帅,您这茶叶真不错,我一尝就知道地道的西湖龙井
” 噢,你上我这儿品茶来啦
巡抚心说:这人怎么这样不懂规矩,谁问你是不是西湖龙井啦
巡抚心里不高兴,脸上可没露出来。
其实,倒不是这位巡抚大人宽宏大量,实在是看在那银票的分上,要不然早就翻啦。
就因为喝茶这点事,他就能把县官撤喽。
巡抚想:我别让他再说话了,他刚才就谈上“西湖龙井”啦,要是再让他说话,就该讲“雨前、毛尖、铁叶、大方”啦
他开茶叶铺,我这巡抚衙门改茶馆儿
……巡抚想到这儿,要跟钱如命说两句官场话: “贵县,听说你那里年年河道成患,不知今年情景如何呀
” 巡抚问的是:你那个县年年因为河道淤塞闹水灾,不知今年闹得怎么样
可是他这么一咬文嚼字,把县官弄胡涂啦。
钱如命把“河道”弄拧了。
听巡抚问:“贵县,听说你那里年年河道成患,不知今年情景如何呀
” “回大帅的话。
您问和道嘛——,这个和道哇……这个……小县那里的和尚倒是好和尚;就是老道非常可恶,不是吃酒赌钱,就是斗殴生事。
” 啊
巡抚一听:河道就是和尚、老道哇
我要问你河泥哪,那就是和尚、尼姑啦
胡涂之至。
巡抚心里这样想,嘴上没说出来。
压着性儿又问:“贵县,你那里今年雨量大不大
” “回大帅的话。
卑职那里的月亮不大,也就是烧饼大小(用手比画),啊有您这儿的大呀
昨天我到这里,看您这儿的月亮真大,象个大茶盘儿。
“——他又弄错啦
巡抚说:“哎,我问的是水。
” “噢,水呀,卑职那里的水都是甜水,没有苦水,沏茶可好喝啦。
”——还没离开茶叶
巡抚听了又好气,又好笑:这人怎么这么胡涂,河道、雨量全不懂
干脆,随便问点儿别的,让他走了算啦。
“贵县,你们那儿风土如何
”巡抚问的是风土人情,钱如命又弄拧啦: “大帅,您问风土啊,卑职到任一年多,倒是没刮过大风,尘土也少,就是经常下大雨。
”他把风土人情当刮风、尘土啦
巡抚皱了皱眉,又问一句: “我问贵县民风如何。
” “蜜蜂啊
卑职那里蜜蜂不多,马蜂可不少,有这么粗(伸出拇指),蜇人可厉害啦,您没挨过
” 巡抚气得胡子都撅起来啦。
心里说:他这个知县是怎么当的
怎么连句官场话都不懂
我问河道,他说和尚老道;我问雨量,他说他说他那儿月亮象烧饼,我这儿月亮象茶盘儿——一个月亮两个尺寸;我问水,他说没有苦水,都是甜水,沏茶好喝着哪;我问风土,他弄成刮风尘土;我问民风,他说蜜蜂不多,马蜂不少,象手指粗细,蜇人可痛啦,还问我挨过没有……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要不是那张银票,他甭说想当知府,连豆腐我也让他做不成,哼,岂有此理
巡抚本想训斥他几句,话到嘴边儿又咽回去了——还是银票厉害。
心想:再随便问一问,找个台阶儿快让他走吧。
“贵县,你那里老百姓好不好
” “老白杏
白杏不好,太酸。
卑职没找着好杏,以后找着,下回给您带两筐来。
” 这回巡抚真生气啦:脑袋后边儿的小辫儿气得直晃摇,腾
就站起来啦,用手一指钱如命:“我问的是你的小民
” 钱如命也慌忙站起来了,把头一低: “回大帅的话。
卑职的小名儿叫‘二狗子’。
” 他把小名儿也说出来啦
我想说下这类段子想使好了不易,要下功夫,因为包袱全是和情节有关的,不是那种浅包袱。
问题:阿昌族风俗简介。
回答: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
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
阿昌族风俗简介如下:一、节日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
其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
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
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
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礼节阿昌族素以好客而闻名。
好客的特征又体现在“以酒待客”上。
如果亲戚、好朋友来家里,一定要请他们喝米酒、吃饭,倾其所有,方能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
有贵宾自远方来,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
阿昌族无论是亲戚、邻居、朋友大家经常往来,谁家办红白喜事、建房盖屋,大家都主动前去帮忙。
在阿昌族寨子里,在岁末农闲时,年轻人结婚办喜事的较多,发婚宴喜帖之风气较盛。
人们礼尚往来,守望相助,平时往来互赠的礼物是糖果、饼干、饮料等。
在参加婚礼时,可送钱,也可送日常生活用品。
频繁的交往加强了大家的联系 。
三、婚姻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实行幼子继承制,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
过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伙子到喜爱的姑娘家附近或竹丛里,用葫芦笙吹奏悦耳动听的曲调,逗引姑娘,有些地区则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火堆旁,互相对唱情歌,往往通宵达旦,称为“串姑娘”。
但婚姻缔结却要由父母包办,由此造成了“领婚”(青年男女私定终身,遭女方父母反对,姑娘跟心上人私奔)、“抢婚”现象及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的苦恼。
现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串姑娘”、对歌在一些阿昌族村寨,也被到歌舞厅、娱乐场所交际而取代。
阿昌族传统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实行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的通婚却较普遍,反映了阿昌族与兄弟民族之间很久以来的亲密关系。
近十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族际通婚和跨国婚姻有增多的趋势。
过去,在阿昌族社会中存在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婚姻形态,以及姑男娶舅女、姨表互婚等风俗,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婚姻习俗已逐步被人们认识到弊端而不再提倡。
四、丧葬阿昌族一般行土葬。
在信仰佛教的地区,人死后,先请佛爷念经,然后择吉日出殡。
也有接气、报丧、停灵祭奠等习俗。
出殡时,由佛爷用一条长约三、四丈的布系于棺木之上,手牵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爷领路,让死者平安到达“天国”。
棺木抬出门时,死者妻室儿女跪在两旁,棺木要从他们头上抬过,表示“搭桥”给死者过河。
每个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梁河阿昌族老人去世时,过去要用火枪对天鸣放,现在改为放鞭炮,向大家报丧。
还要请“活袍”(经师)主持祭奠。
葬礼中最悲切的场面是唱孝歌,催人泪下,以情感人。
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 。
进城工作以来,我常在省会海口过年,体会到了都市过年的现代气息尚,然而过,也就烟消云散了。
倒是小时候在乡下过年给我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现在已是年近五旬的我,仍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杀猪过年的情景。
那时候,村民们缺吃缺穿,只有到了春节,才能美滋滋地吃上猪肉,犒劳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人们。
春节渐近,杀猪的嘶叫声也日渐多起来。
孩子们听到杀猪声,就知道再过二三天春节就到了,快活得蹦蹦跳跳。
要是自家有猪杀,猪还没有开膛破腹,孩子就急于跟爸爸说好,要将猪尾割下用火碳烤着吃。
猪肉好吃,杀猪难。
为了防止猪听到别人家杀猪的凄惨叫声而惊慌逃走,所以人手不足的人家赶着尽早杀猪,还要请来年轻力壮的汉子帮忙。
在我老家海南万宁礼纪乡下,我还记得小时候,乡村父老是这样杀猪的:女人假装用平时喂猪的桶靠近猪槽,猪信以为真主人要喂它,猪快步上前还没有吃上一口,就被早有准备躲在墙后的男人闪身上前,扑向猪,一个汉子用铁钩子将猪钩住猛用力将猪拉倒,四个男子分别用手攥住猪的前后四条腿,并用膝盖将猪推倒。
男子接过女人递过的绳子将猪五花大绑起来,这时人们才松了一口气,抽完一支烟后,男人将猪抬上矮桌子上屠杀。
接着,女人端上滚烫的开水,淋湿猪毛,脚手麻利的男人用锋利的刀子刮猪毛,十多分钟后,猪就变得光溜溜了。
大人小孩变着花样分享猪肉,有火烤猪尾、油炸排骨、清煮粉肠,香喷喷,美滋滋,过年过得有滋有味。
到了除夕那天,我们村子里的文化人就开始忙于写春联了。
一大早,左邻右舍就拿来红纸请他们帮写春联,乡村文化人总是通情达理,有求必应,笑呵呵地挥毫泼墨,写完“新春大吉”,又写“福如东海”,写完大伯的,又写二伯的,一幅接一幅,腰酸手软,还是乐此不疲。
到了最后,才写自家的,已到了掌灯时分了。
贴上自己写的春联,联为心声,多么亲切
刚写的春联墨迹未干,得将春联平铺在地上晾干,春联将屋子都铺满了,又铺在门前的庭院上,屋里屋外,字墨飘香。
过春节,要数有文化的人家最热闹了,村民进进出出,脸上露出敬意和笑意,真是:“副副春联写吉利,人人脸上挂笑意。
”边远僻静的乡村,也能过个文化年。
乡村婚宴 在乡村,谁家有喜事办婚宴,寂静的山村立即沸腾起来,杀猪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喜气洋洋。
农村人家办婚宴,就在自家庭院摆开桌椅,支起炉灶,厨师光膀使力地挥动大铲炒菜。
女人忙着挑水煮饭,男人杀猪切肉,孩子到东家西家借锅碗瓢盆,老人看管小孩,为来客敬烟递茶。
还不到晚上吃饭时间,喝喜酒的乡村父老已早早从村头田间赶来。
不拘小节的村民,连脚上的泥土都来不及洗掉,光膀赤膊带着泥土的芬芳来贺喜。
乡村宴席请客不像城里人发请柬邀请客人,主人家请一位手脚勤快的人挨家挨户口头通知,这个村子的人家办喜酒,就请全村子每家一人。
淳朴的村民也懂得礼尚往来的道理,有请必到。
自家养的猪,自家酿的酒,自家种的菜,是餐桌的美味佳肴。
大家吃起来津津有味。
遇上农活忙时,农村人顾不上贪杯多聊,举杯一饮而尽,端碗大口吃饭,几分钟的工夫就起身离席。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人办婚宴是第一天的晚上及第二天的早上各有一顿酒席。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电灯,到了晚上整个村子黑灯瞎火,但办喜事的人家却灯火通明,他们点上大马灯高高挂起照亮了半个村子。
兴奋的人们彻夜未眠,他们要为第二天的酒席做好准备。
那时的农村缺少吃的,平时能吃上一块肥肉已是奢望了。
遇上喝喜酒,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高兴不已。
他们不会拿“角落菜”(剩饭菜)去喂猪,而是送走了客人后,一碗一碗地送给左邻右舍,让大家都来分享婚宴的口福。
如今的乡村婚宴也有了变化,以前办喜酒的人家把整个村子人家的食具桌椅借来当作餐桌,有时还不够用。
现在就有人专门出租这样的婚宴酒席用具。
有些农户嫌办喜酒麻烦,到县城餐馆包办酒席,农民朋友进城喝喜酒已不是新鲜事了。
原先的两顿酒席合二为一变成了一顿。
农民朋友说,现在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好了,以前只能在婚宴上才能吃得上的一顿好饭菜,现在已成家常便饭了。
槟榔寄情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是台湾一首歌唱槟榔的情歌,作者把采槟榔的劳作情景与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优美的旋律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无独有偶,在海南也有描写这样情景的民歌:“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
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
这是一首海南黎族情歌。
槟榔本来不会说话,可在男女青年交往过程中,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掀动对方的情思,沟通彼此的心灵。
相传很久以前,海南五指山下一个黎寨,有一名叫佰廖的姑娘,她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心灵手巧,会织美丽的筒裙,求婚者门庭若市。
佰廖说:“我不爱谁家的财产,只爱对爱情忠贞的人。
如果谁能把五指山的槟榔摘给我,谁就是我最爱的人。
”众求婚者听后畏怯而归,只有一名叫椰果的黎族猎手勇敢地向五指山走去。
他穿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战胜了野兽和山蚂蟥的袭击,终于攀上了峰顶,摘回一束槟榔送给佰廖,与姑娘结为夫妻。
此后,当地人便把槟榔作为定亲的信物。
在海南省万宁、陵水、保亭等市县,订亲、婚典时,槟榔是缔结婚约必不可少的礼品,礼轻情意重。
这是当地的风土人情。
如果哪位小伙子看上了一位姑娘,小伙子就会到姑娘家玩,并带上槟榔。
小伙子在家先将槟榔切成小块,配上“蒌叶”,将两者用红纸包起来,到了姑娘家,逢人必送一小块,然后将剩下的槟榔放在客厅的桌子上,让后来的人自己取用。
如果不善言谈的小伙子,他们的父母会给他多带上槟榔,因为大家嚼起槟榔来,槟榔的刺激让谁的话都会多起来,哪怕是木讷的小伙子,气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特别是大嫂大姐嚼了槟榔就像男人喝酒一样,话多是必然的。
这时,只要有三个女人嚼槟榔,就会叽叽喳喳说开了,小伙子有了槟榔多省事啊。
青年男女的爱情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送槟榔到女方家更是有增无减。
在我的老家万宁,有这样的说法,“公主槟榔,乞丐烟”。
槟榔是与情爱结缘,而香烟可随意递给乞丐。
吃槟榔是会醉人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句“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那是一种醉意朦胧美,恰如黎族青年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