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毛泽东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注释赏析】毛泽东唯一的悼念元帅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五 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
这十大元帅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叶荣臻、叶剑英。
其中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1902-1963),是众所周知的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个元帅中学历最高、上过大学的元帅。
是最早一位离我们远去的元帅。
罗荣桓,湖南衡山县人。
曾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30年起,历任红军第四军政治委员,第一军团、江西军区、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兼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罗荣桓因长期抱病工作,积劳成疾。
1962年,病情越来越严重,血压不稳,心脏也不好。
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肾衰引起尿毒症,住进北京医院,进行腹膜透析。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对他的病情非常关注,指示医院大力抢救。
1963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与世长辞,终年61岁。
噩耗传来,举国悲恸。
消息传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正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会议的毛泽东心情非常沉重,中断会议,领头起立默哀。
他说:“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事业,很不容易啊
”这是对罗荣桓一生的高度评价。
12月19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医院,向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罗荣桓的遗体告别。
几天后,十分悲痛的毛泽东讲话很少,像若有所思。
有一天,毛泽东服了大量的安眠药后仍然睡不着,躺在床上时而闭着眼睛不停地独自吟着,继而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这首哀悼诗,诗云: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是毛泽东唯一的悼念元帅、直接标明“吊罗荣桓同志”的吊唁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切的哀悼与怀念之情。
首联: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追忆战争年代的战斗生活与深厚情谊。
毛泽东与罗荣桓是湖南同乡,又是亲密战友。
因此,当罗荣桓辞世后,令毛泽东追忆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是,毛泽东在这里只写了两桩事。
一是“草上飞”,暗喻秋收起义及井冈山割据之时,红军在游击战争中机动灵活,英勇神速。
意味着矫健和胜利。
草上飞,借用相传为唐代黄巢的《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诗句(有人考证此诗为后人伪托。
)。
二是“每相违”,指在红军队伍里相见甚稀,彼此都有过遭排斥打击的经历,而心却是相通的。
每相违,语出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前人注:“同心,犹知己。
违,就是分离。
意为心虽同而行踪却相违。
”此处意思相近,讲“每相违 ”,实则把“同心”二字带了出来。
“每相违”,是毛泽东诗词注释中的一大难点。
目前,对“每相违”的注释,有多种版本。
有注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执。
有注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
有注为:喻意见常不相合。
有注为:每:每每,往往。
相违:有二义,一谓人相分离,一谓意见相对立。
此处可作双关语理解,谓自己和罗荣桓同志在红军时期曾有两次因为党内军内发生意见分歧或路线斗争而暂时离别。
……有注为:常常互相见不到。
违,背离,不见面的意思。
有注为:指在红军队伍里相见甚稀,彼此都有过遭排斥打击的经历,而心却是相通的。
……我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切合诗义。
颔联“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写罗荣桓的思想品德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从而引发作者的深思。
长征不是难堪日,承首联写出,这是以退为进的写作方法。
长征,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次行军,在毛泽东看来,长征尽管是“千折百回,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但还算不上是什么最难忍受的日子,“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而罗荣桓也认为长征不是难堪日,这说明了罗与毛的心情是相同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这里,作者高度赞扬了罗荣桓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但是,作者在这里赞颂罗荣桓的同时,想到:长征是对革命者最严峻的考验,是最为困难最为危险的时刻,它象征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维系着新民主主义的成败。
如今,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呢
于是,作者自问自答:“战锦方为大问题”。
意思是说“战锦 ”则有所不同,这才真正是“大问题”呢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战锦”喻指用枪杆子打下的锦绣江山。
“长征”是夺取江山,“战锦”是保卫江山,它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这就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在这里指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时日,是暗含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的意思。
战争胜利了,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才是大问题。
作者当时考虑的就是如何使中国不变色,中国党不出修正主义这样的大问题,战锦,当是用“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胜利后骄傲享乐,终于招致衰亡)的典故。
又陈毅《赣南游击词》中有句:“他年战场获锦归”。
说是古时用锦类织物奖赏沙场有功将士,有大功者朝廷还赐锦衣、锦带等,加官封爵。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恐怕也是毛泽东诗词中最难解的诗句。
长期以来引起学者的争议。
也有不同的解释,其分歧点是涉及到了林彪与否。
长征不是难堪日,大多的注释为:指的是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林彪写信给中央军委,认为这样“走弓背路”,“造成疲劳”,会“拖垮部队”,要求改变军委领导,提出要毛泽东下台。
林彪的这个要求,被政治局会议完全拒绝,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
战锦方为大问题,大多的注释为:战锦,指攻打锦州(1948、9—10),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关键性的大仗。
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先打锦州,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找出种种理由,一再反对,不敢先打锦州,主张先打长春。
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主张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中央又对林彪进行多次开导,所以攻打锦州取得了伟大胜利。
锦州之战对与解放战争的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一战而关全局,故毛泽东称之为“大问题”。
但有的学者对上述或类似上述的解释,予以否定。
胡为雄先生从多方考证认为,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指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时日,暗含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的意思。
战争胜利了,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才是大问题。
作者当时考虑的就是如何使中国不变色,中国党不出修正主义这样的大问题。
战锦,当是用“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胜利后骄傲享乐,终于招致衰亡)的典故。
(《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是识得其中三味,悟出真谛。
(见《毛泽东诗词鉴赏》红旗出版社2002年9月版)。
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比较接近毛泽东当时的思想,也贴近诗义。
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赞扬罗荣桓的崇高与伟大。
斥鷃(yan)每闻欺大鸟,据《庄子·逍遥游》载:翱翔蓬蒿(hao)之间的小鸟斥鷃讥笑乘风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说,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而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
斥鷃笑大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也是飞得最好了。
斥鷃,古籍中鸟名,亦称尺鷃、鷃雀等昆鸡长笑老鹰非,见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与鸡》中说,鹰因为飞得低而受到鸡的耻笑,说鹰飞得跟鸡一样低。
鹰答道: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昆鸡,在中国史书上同鶤(kun)鸡、鷃鸡,属专用词,指一种大鸡。
《尔雅·释畜》:“鸡三尺为鶤。
”屈原《楚辞·九辩》有句:“鷃鸡啁(zhou)哳(zha)而悲鸣。
”这两个典故中的尺鷃、昆鸡以喻小人,但不一定有所实指,大鹏鸟、老鹰则是喻罗荣桓之为人。
小人的作用是用以衬托罗荣桓,是说罗荣桓有高尚的道德、高远的情怀,就像大鹏鸟与雄鹰一样,不是一般小人能比拟的。
尾联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点明吊唁之意,说明了罗荣桓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语意沉重真挚。
作者把追忆与评价、个人与国家、悲痛与惋惜,皆以浓厚的感情糅合在一起,成为全诗的一个自然总结。
君今不幸离人世,这一句朴实无华,似脱口而出,却充溢着诗人对战友“离世”的难以言状的悲痛伤感和令人心碎的惋惜。
一个“君”字,更是包含了无限的意蕴,是对战友的呼唤,又是痛惜中的自言自语。
国有疑难可问谁,这句诘问,是作者在呼唤离去的亲密战友的同时,想到过去,又想到现在和未来,接着冲涌而出的一种地呼天抢地的真情表露。
一腔忧患、一股苍凉情愫跃然纸上,流泻在字里行间,撼人肺腑,令人深思。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把罗荣桓国之栋梁的形象树立起来了,同时,又把作者与罗荣桓非同一般的关系挑明了:罗荣桓是毛泽东志同道合的亲密的革命战友,是毛泽东一向敬重、值得赞颂与怀念的第一个远离我们而去的元帅。
这也许就是毛泽东关心罗荣桓、亲自率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医院向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罗荣桓的遗体告别、继而在悲痛中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这首哀悼诗的真正原因。
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感情是真挚的。
大约在罗荣桓逝世不久,一天,毛泽东同当时在《红旗》杂志编辑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谈到了罗荣桓,便对他念了一首《三言韵语·赞罗荣桓同志》,称赞罗荣桓的为人。
诗曰: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毛泽东悼念罗荣桓沁人心脾的言情,令人深思,至今使人难以忘怀。
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写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 《 诉 衷 》。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
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重病中。
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夙愿将要“付与东流”。
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这首词,字数虽然不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
有几人能够理解孤独的毛泽东
这找的,希望能帮到你。
天之骄子出韶峰,大典一声穿世空。
促社促廉存德政,防资防腐倡文风。
乌云岂遮金光灿,滟滪虽横浏水通。
日暖民心民爱日,千秋不落太阳红
百二年前日照韶,吾华圣诞泽东毛。
光芒撕破黎明暗,炽热掀翻赤色潮。
波澜壮阔人观止,气势恢宏鬼见嚎。
虽逝斯人名尚在,是非功过任贬褒。
=====李大白2013年7月10日于京华别院代人作。
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有感七律旭日东升苍昊悬横空出世见非凡忧民救国打天下败寇驱倭保故园马上诗词生魅力雄文哲理换新颜功高望重垂青史思想光辉耀九寰 伟人早已安魂去,思想长存道确延。
星火相传昭后世,哲言预见示它年。
古今历史难修改,新旧江山对比观。
甘苦底层知更彻,镌碑写纪是黎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1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