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第二课时课件(模板17篇)

第二课时课件(模板17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下面提供的是一些写作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总结范本,供您参考借鉴。

月光曲第二课时完整课件

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课。

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

板书:月亮升起波光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这些描写月亮和大海的景色与《月光曲》有什么关系?

板书: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情。

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用简单的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景色。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各抒已见。

(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

板书:触动感动激动。

心情旋律联想。

触动柔和、徐缓月亮升起、波光粼粼。

感动有力、快速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激动高昂、激情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发言。

雾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景色之奇以及雾凇形成之奇,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3教会学生运用描写颜色和形态的方法描摹景色,准确运用动词的方法揭示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描写事物变化注意先后顺序的重要性。学会用“慢慢地、渐渐地”词语造句。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背第1段。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淞?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妆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音乐)。

1、过渡:瞧,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你能说说你看到的雾淞是什么样的吗?(指名回答)。

2、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也来赞美一下,好吗?

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3、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5、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

6、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喜爱上雾凇这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把这有没得语言永远留在记忆中。(练习背诵)。

三、精读雾凇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奇观很美,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认真体会雾凇的形成之奇。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什么是雾凇?(用“---”表示)。

b、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用“﹋”表示)。

同学们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具备哪两个条件吗?(饱和的水汽、遇冷而凝结)。

“雾”雨字头说明与水汽有关,“凇”是两点水,和温度低、寒冷有关,雾凇的名字就暗示了它的形成条件。

出示图片:雾凇就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在树枝树上所形成的冰花。(3)我国北方吉林冬季的室外气温常常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这就符合了雾凇形成需要寒冷的条件,那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有是从何而来呢?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也就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5、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指名读)。

6、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8、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

9、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四、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小练笔。

板书:

雾凇形成的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形成的过程:缓慢、神奇。

《观潮》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一、复习导入  ,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  ,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五、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纸船和风筝教学课件纸船和风筝教学视频第二课时

东莞市东华小学三(6)班陈维豪。

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河流正好流到小熊家里,松鼠就放了一只纸船,纸船漂啊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一看,乐坏了,里面有一个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纸船漂不到松鼠家,因为小松鼠住在山顶,小熊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飞啊飞,飞到了松鼠家,松鼠拿起风筝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可是有一天,他俩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他们再也没有折纸船和扎风筝。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熊和松鼠都很难过,两人同时也在想:我们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互不往来,要珍惜彼此的友谊。

终于俩人忍不住了,每人放各放了一只风筝和纸船,各自收到对方的东西后,都很感动。

从此它俩又成了好朋友。

(投稿:xszw于2006-5-1410:59:42编审:)。

《西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3—4自然段,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巩固生字。

1、导入:昨天我们开始学习《西湖》这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丑小鸭第二课时课件

3、教育学生遇到不幸遭遇,不要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读懂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最想知道些什么?(丑小鸭遇到了那些遭遇?后来怎么样了?它变成白天鹅后为什么那么高兴?)。

3、交代学习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丑小鸭遇到了哪些不幸的遭遇看录象。

放录象。想不想把丑小鸭的遭遇在文中找出来?(想)打开书本请自由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1、交流。随击出示句子;

(1)丑小鸭来到一片有水有草的地方,看见有许多野鸭子在那里休息。他走过去很有礼貌地说:叔叔、婶婶,请你们收下我吧!可是,那些野鸭子不理他。

(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来到有水有草的地方,有礼貌的问,可还是不理他。

你感受到什么?(心情怎样?伤心、难过、可怜)你能用读表达出来吗?朗读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引:丑小鸭还遇到那些遭遇?

交流。

(2)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它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

读一读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可怜、孤单、悲伤。

说说什么是讥笑、追赶并想象怎样讥笑和追赶。

面对这样的遭遇,丑小鸭只得白天躲,晚上吃。

读句子,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可怜与无奈。能读出来吗?齐读。

2、展开想象,说说丑小鸭还会来到那里?

课件出示:丑小鸭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丑小鸭来到那么多地方,他在寻找什么呢?(朋友、家、伙伴、快乐、自由、幸福)。

4、读读第4节,你有什么感受?(丑小鸭的可怜与农民的善良。)。

朗读体会。

引:丑小鸭遇到了种种不幸,那它后来怎样了呢?

1、请同学们看录象。放5、6节课文的录象。

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非常快乐。)。

3、想自己读5、6自然段吗?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4、交流。随击出示句子:

(1)丑小鸭低头向水里一看,看到一个美丽的倒影,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力的翅膀,漂亮极了!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

2、丑小鸭原来这么美丽,他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你从那里看出来?(简直)丑小鸭自己认为长得怎样的?(难看)你认为丑小鸭这时会有怎样的心情?(惊喜)你能读出来吗?#、朗读指导。男女赛读。体会当时的心情兴奋。

(说说倒映和倒影的意思课件出示你能运用这两个词语吗?练习选词填空。)。

(2)丑小鸭太高兴了,它扬起翅膀,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a、读一读说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快乐、幸福)。

b、你从那里看出来?太、呼喊、心底里、做梦、幸福。

c、朗读体会。看课件。

d、丑小鸭现在为什么那么快乐?联系前边的内容说一说。

(3)啊,多美的鸟!我要是像他们一样美丽,别人就不会瞧不起我了。让我仔细看看他们吧!

a、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丑小鸭渴望得到什么?心情怎样?)。

b、朗读体会。

(4)新来了一只天鹅,一只美丽的天鹅。孩子们在湖边叫起来。

你体会到什么?(孩子们对天鹅的喜欢,欢迎天鹅的到来。)。

朗读体会对白天鹅的美表示高兴。

5、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5、6自然段。

1、这么美的文字,那么美丽的天鹅,你们想记住吗?自己试着背。

2、能背的站着背,不能背的可看书读。

1、同学们,因为丑小鸭长得丑,大家都讨厌它,他伤心地离开了家,期间又遇到了种种不幸的遭遇,后来他知道自己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非常高兴,快乐。

2、读了课文,你们想说些什么?那老师读了课文后也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有信心,一定会发现自己超越别人的地方。

3、同学们,安徒生不仅写了《丑小鸭》还写了很多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你们想知道吗?老师带来安徒生的童话集,送给大家看。同时也建议同学上我们的图书室去看。

3、老师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你猜猜是什么?音乐《丑小鸭》。

《观潮》第二课时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教材中配了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图片。第一幅图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第二幅图片,则是另一番态势,我们看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图片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教程: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船是渔民的家,找出第一部分最能体现“家”特点的词语。

(5)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船上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孩子的嬉笑声;食住器具,一一俱全。)。

(5)作者的写作方式: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学生i: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

学生j: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六、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七、布置作业。

小作文《家》。

八、板书设计。

周国平。

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思考人生。

《雪儿》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的形象。

3.提高学生保护鸟类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新授。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蓝天信使”,大家还记得它是什么吗?叫什么名字呢?谁愿意告诉老师?(指名说)。

2.教师相机板书:蓝天信使(鸽子)——雪儿。

3.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那么,你们了解雪儿吗?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吗?人们为什么称它为“蓝天信使”呢?它和我之间又有怎样的情缘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出示:这白鸽是爸爸在路上捡的,翅膀受了伤。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哀伤。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

3.学生自由读,然后小组讨论:从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4.集体交流讨论。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哀伤”“洗澡”“敷药”“雪白”等词句结合出示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我对雪儿的怜爱之情以及雪儿的外形美。

5.学生齐读,体会情感。

从大家的朗读声中老师似乎看到了雪儿那对受伤的翅膀,那双充满哀伤的眼睛。老师相信此刻的我们一定有很多话对雪儿说吧,那么请同学们把你最想对雪儿说的话说出来,好吗?(指名说)。

6.是啊!我们是多么希望雪儿能早点好起来。那么,跌伤了腿的“我”又会对雪儿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名说)请大家读一读,从“我”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什么呢?教师相机板书:盼望(引导学生体会“我”因受伤而孤独的心理,使得“我”盼望雪儿的伤更加快点好起来的迫切心情!)。

7.学生自由读,赛读,齐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过渡:就这样雪儿每天陪伴着我,我也对雪儿有了更深的了解。

8.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1).用“——”画出表现雪儿本领大的词语。

(2).用“~~~~”标出表现雪儿品格高贵的词语。

a.指名回答。(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艰难险阻”“飞越千山万水”“忠实”等词语理解人们称它们为“蓝天信使”的原因。)。

b.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c.出示:于是,我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请同学们也带着这种渴望的心情把第三自然段再读一读,好吗?

d.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雪儿在和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在我的渴望声中终于展开双翅飞起来了,但最终“我”还是送走了雪儿。

三.指导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1)指名说,集体讨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啊”“欢呼”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对雪儿能够飞向蓝天的惊喜之情。

(2)那么雪儿又是以一种怎么的姿态飞向蓝天的呢?谁愿意说一说。

(3)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雪儿飞向蓝天的情景。

(4)指名说说看到了什么情景,这情景美不美?那么你会怎样为雪儿欢呼呢?(重点指导理解“弧线”一词。老师可以做一个有关弧线的动作,再让学生动笔花几道弧线。)。

(5)要求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指名说说。

(6)再次朗读感悟。

2.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听录音,思考:临别之际,“雪儿”有什么样的表现?标出相关词语。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抓住“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望望我”等词语。

(3)从雪儿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从雪儿的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呢?指名说说。

(4)从“我”的语言,动作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喃喃”一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我喃喃的对雪儿说什么呢?指名朗读我说的话。

(6)学生讨论交流,指明回答。体会我与雪儿的惜别之情。相机板书:惜别。

(7)学生再次朗读体会我与雪儿那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情感。

四.总结。

1.“我”与“雪儿”从相伴相识相知相离,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依据板书归纳总结。板书如下:

怜爱。

蓝天信使——— 雪儿    盼望。

渴望。

惜别。

2.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最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呢?可以是一句赞美,可以是一句祝福。。。。。。

《猫》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习。

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

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勇猛。

摘录法说它……的确……可是……。

《登山》第二课时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碎小的步子移动自觉磨练。

走小路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荷花》第二课时

一.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

第一课时:导语。揭示课题。观察图画。带入情境。自学课文。自学讨论。理清层次。讲读课文。

第二课时:复习阅读。教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节选。

一.导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

(板书:莲叶)。

3.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三.自学课文。

四.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五.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节:

2.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一节再读一遍。

(“想着”下面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13.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板书设计]。

荷花。

我去看色彩美。

看着美冒露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爱。

风过了。

看着。

一.导入新课。

1.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学生齐读课文。

二.复习阅读。

1.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4)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三.教补充教材。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查字典,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

(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

(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板书:

我爱,

我爱,

我更爱。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

说话训练: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

(学生自拟题目)。

题目很多,我们就挑朴素一些的“蒲公英“这个题目。根据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把蒲公英的美说出来。(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蒲公英花外表美。

茎叶内在美。

种子。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思考。

例话:

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小花。蒲公英的花像小菊花,又像小小的向日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让风伯伯把它们带到四面八方,在土壤妈妈的怀抱里,生根发芽。

我仿佛变成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跟着风伯伯飞过小河,飞过高山,飞到日月潭,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带去大陆小朋友的问候。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我一把伞,风伯伯把我带到小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我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5.佳作欣赏。

(最后教师用表情朗读方式介绍了《多美啊,野花》,并发下这篇读物。)。

同学们回去好好读这篇文章,想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怎样赞美野花的,下次写蒲公英就会写得更好。

色彩我爱,花外表美。

姿态美 我爱, 茎叶 内在美。

品格我更爱。

多美呀,野花(节选)。

野花是很小的。野花是很多的。野花是很美的。

野花的美,更多的是心灵的美——你看这一些无名无姓的小花,竟也顽强地生长着、开放着,是生命的向往,是春天的呼唤!

没有人栽培,没有人施肥。甚至也没有人播种。

也许是田野上的风卷来的种子;也许是蓝天上的小鸟衔来的种子……。

蜜蜂到哪里去采蜜?

蝴蝶到哪里去嬉戏?

野花,是山野之花。是小草的姐妹,是田野的女儿。它得到了更多的阳光、雨露,也从不惧怕秋风、寒霜。我们实在不能小看它们——那里顽强生长着的山野小花!

扎根大地,偎依着大地——野花是与大地共存亡的。

大地不灭,野花不死!

不离开泥土的野花是大有希望的——让根须越扎越深,吸取更多的养料。让枝叶伸向四面八方,在流通的空气里,在温暖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和大地一起迎接春风,和大地一起欢度金秋,和大地一起抗击严寒……。

大地常青,野花常新!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合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它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1.8第二课时

研究要点: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设计特色:

1、在赏读中悟境。课堂上,用课件演示课文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对课文的魅力之处反复体味、玩赏,逐步把握形象、理解形象,最终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出正确的判断,深刻领悟课文的意境。

2、在写境中抒臆。在学生体验、感受云雾的形态美时,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作进一步的诠释。最后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结构,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很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设疑,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上来。

二、继续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说)。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学生2:山顶的云雾像绒帽。

学生3:山腰的云雾像玉带。

学生4:山谷的云雾像大海。

学生5:山峰上的云雾像天幕。

学生6: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仙女的面纱!          。

(2)、庐山的云雾这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那一句画出来。

汇报: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句最美?你最喜欢哪一句?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能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

用“千姿百态”来说一句话。

学生2: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绒帽。

学生3: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缠绕”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动作表示?

学生4: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学生5: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谁理解“遮挡”的意思?你能读出天幕的“巨大”来吗?

(4)、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看着这些美丽的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它还像什么?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用简笔画画下来,拿回家让爸爸妈妈也欣赏欣赏呢?学生自由画。

(5)、小结: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本段围绕中心句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云雾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

(6)、你想不想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永远留在脑海里?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评议;看着课件画面,集体背诵。

(7)、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画简笔画加深理解——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再通过读、悟、感受语言的美,更感受庐山的美。最后让学生画简笔画,加深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更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2、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3、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让你感到最富于“瞬息万变?”你能通过诵读把它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诵课文。

(4)、指名背诵,学生评议。

(5)、看着大屏幕,集体背诵。

(6)、谁读懂后面的省略号?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把你想到的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7)、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4、学习最后一段。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虽然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

(4)、“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说你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最后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拓展练习:

1、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

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2、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在写之前先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说一说。

(广场的灯光,天空中的云朵、晚霞,校园的操场上,小河,田野,树林)。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四、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板书言简意赅,突出课文重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

《猫》第二课时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猫很可爱,特别是“蹭”字我觉得很好。

师:能说说“蹭”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朗读比较)。

生:用“摩擦”,句子中就没有猫那种可爱的感觉了。

生:用“摩擦”,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味道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自由品读)。

生:我觉得是轻轻摩擦。因为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不高兴了。

生:我觉得这里“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用身子擦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打招呼呢!

生:我觉得这个“蹭”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欢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一样,见了面很亲热。

生:蹭出了友谊!

生:蹭出了感情。

生: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场面。

师:同学们,一个“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研读活动中,由于教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信息,使“蹭”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打火石”,从而使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敲击出了妙悟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上述学生对“蹭”的多元解读就体现了这一点。

《假如》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情感铺垫。

生:马良的神笔神在它画什么,什么就能变成真的。

师:你认为马良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你们想不想也有一枝马良这样的神笔呢?

生大声答:想。

师: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叫作——《假如》。起来把课题读一遍吧。

生(齐读):23、假如。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祝愿再读一遍。

生(深怀地):假如。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孩子们较熟悉的神话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

二、读文、识字、感悟。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的字可怎么办呢?

生1:拼拼音、问同学。

生2:查字典、问老师。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好,那就赶快开始吧。

(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带读。

(2)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小苹果)。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马良的神笔、缩着身子、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饿的哭泣、健康的身体、在操场上奔跑。

师:哪个同学能站起来读句子?

(指名几位学生读)。

3、再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句子放到课文中,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小作者想用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那么她都给画了什么?拿出手中的笔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师:谁来说说小作者都给谁画了什么?

生:画了太阳。

师:把句子说完整。

生:给小树画了太阳。

师:还给谁画了什么呢?

生:给小鸟画了谷粒。

生: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

(师根据学生说的相机板书:太阳谷粒 好腿)。

设计意图:在认读生字中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比赛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的课文与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师:我们天天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美好,还有许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出示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一)第一小节。

(1)我给小树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呢?

反馈交流:冬天,小树不会觉得冷了,可以快活地成长。(答案多元化)。

(2)没有太阳的时候,小树会怎样呀?小树在可怜地说话,课文里用了哪个词告诉我们呀?(轻轻叹息)现在有了太阳,他们就不会再叹息,他们就可以在太阳底下快活地成长了,怎样是快活地成长呀?(树叶、树干……伸伸手,踢踢腿,一个劲地向上长)小树好高兴呀。

(3)相信小朋友们看到小树快活地成长也一定很高兴,你能不能用高兴地语气自己先来读读看这一小节呀!出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自读,指名。

点评:大家都是个爱护小树的好孩子。齐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结合字词理解,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让孩子体会小树没有太阳时,那种寒冷、缩着身子,叹息,叫喊着:“好冷呀,冻死我了,快要被冻死了……”这种情感,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二)第二小节。

(1)反馈交流:小鸟不会挨饿,鸟妈妈不用再去遥远的地方寻食。(答案多元化)。

四人小组合作画一画:鸟妈妈辛苦、小鸟痛苦的画面。

(2)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能通过画面讲述当时情境。

a:听了小朋友讲述的画面,我觉得鸟妈妈真辛苦呀,你为什么这么画呢?课文里哪些地方给了你提示?(遥远、寻食)。

我们教室到校门能算遥远吗?那怎样可以用上“遥远“呢,鸟妈妈还用翅膀飞翔,一天要飞很多的来回,画上的鸟妈妈已经筋疲力尽飞不动了。你画得真像。那寻食呢?(要用心的寻找食物,也很累很辛苦)巡场时针对性地挑选好与寻食有关的图画。

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价。

(3)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四人小组的自学,由扶到放,讲究学习方法,从读中学,培养合作精神,能通过画面讲述故事,练说,从情境中体会情感,知道鸟妈妈的辛苦,小鸟挨饿的痛苦,通过强烈的对比从而体会有了谷粒后的那种喜悦的心情,知道小作者是个很有爱心,爱护鸟类的好孩子。

(三)第三小节。

反馈交流: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他有健康的身体了就能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快乐地成长。(答案多元化)。

朗读的方法:西西和我们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呀?(我们可以奔跑、跳跃,自由地游戏,但西西只能呆在家里,一个人孤单的和小树小鸟做伴)(答案多元化)。

a:自读、指名读、生评价、同桌读、齐读。

c:感悟后再读。

四人小组合作画画:上台讲述画面,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设计意图:文章的段落简洁明了,前两小节由扶到放已有了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加深印象,发挥个人所长,发散思维。

四、小练笔。

写作交流,师生互评。及时反馈孩子的爱心,给予最高的荣誉和肯定。

设计意图: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五、生字教学,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良、缩、遥、寻、食、泣、健、康、操。

开火车读,(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写),良和食你有什么发现?(捺、点、人),泣其实就是哭的意思。

2.指导书写。

比较难写好的字是“操、场”。“操”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写好,而写好右边的关键是把上面品字写好。写“品”时,三个口要小而扁,要给下面的木字留出位置。“场”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的横折折钩写好:横宜短;第二折要与横平行;第三折要向里收。

六、小结。

《假如》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写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若想使作文教学达到此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材是个“例子”的指导思想,抓住教材的特点,从低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写话。

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平时的练笔训练,而练笔的最好契机就是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笔,让学生在练笔中深化课文主题,消化课文中的词句及写作方法。因此我认为,课文才是写作的真正导师。根据课文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进行练笔的方法有很多。迁移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就是阅读教学中作文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假如》这篇课文,老师就可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假如》是篇诗歌体栽的课文。课文通过丰富的想像,表达了小作者美好的愿望,告诉我们要关爱身边的事物,关爱他人。文中前三段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最后一段只写了第一句,后面用省略号表示,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因此,这是一篇指导学生仿写的绝好例文。事实上,学生也写得不错:

假如。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没有书的人。

画许多有趣的图书,

让他们也有知识,

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门口的种子。

画一些黑色的肥料。

让种子。

也能长成参天大树!美化环境!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姥姥。

画一对双耳,

让姥姥能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灾区的人民。

画几床棉被,

让他们也能安全地渡过这个冬天,

不会在冬天里冷得手脚冰凉!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穷人们画一大笔钱,

让他们有个温馨的家。

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我的太婆。

画一双明亮的眼睛,

让她能看到光明。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给地上的蚂蚁。

画很多好吃的粮食,

它们再也不用。

去遥远的地方搬粮食,

还要被几只蝈蝈笑话!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唐家俊。

画一双好腿,

上他和我们。

一起在操场游戏!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画一个会炒菜的机器人,

让妈妈再也不会劳累,

而是给我辅导,

陪我下棋、游戏。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四川的同学们。

画一个美丽的学校,

让他们像我们一样,

在学校里快乐地学习。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小兔子。

画漂亮的房子,

让小兔子不用在草丛里。

吹着寒冷的北风。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走不动的老奶奶。

画一根拐棍,

让她走路更稳。

(作者:雷善言、张婕、张艺、项斌、赵梓菲、徐艺、王怡敏、刘奕璇、王晶、张若梅、张彦圣)。

《检阅》第二课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检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观看阅兵图片理解检阅。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观众怎么说的。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看图体会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4、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博莱克靠自己的努力走得和正常人一样好,所以大家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

5、为什么这些儿童队员们也得到了称赞?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2—9自然段。

6、开始时大家是什么态度?从哪儿看出来?

7、谁解决的这个难题?

8、大家怎么夸队长的?

9、从队长和队员们的对话中我们明白,这些小伙子真棒!

三、写话。

博莱克参加了检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会说些什么呢?儿童队员们又会说些什么呢?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