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积极性。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详细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在学校“课堂模式过关”的教学活动中,我所教学的内容是《新闻两篇》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新闻的知识体系。因此,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就是新闻的结构、特点、语言。
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新闻知识建构,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由略到详地分三步来叙述新闻内容后,再由此分别引出新闻结构中的“标题”、“导语”、“主体”。学生自然地体会出新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新闻的结构。我想,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闻,要比由教师介绍了新闻的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要主动多了。
“自助课堂”模式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提升和检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助”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将“担心学生学不会而进行细致讲授”的做法丢开。学生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对“锐不可当”中的“当”的读音拿不准时,我没有直接告知答案,学生们就主动查阅字典,解决自己的疑惑;当学生需要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时,我安排他们和小组成员讨论;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慢慢巡视,学生便抓住时机,主动邀请我参与他们的讨论,研讨他们遇到的疑难。我想,这应该是“自助课堂”才让他们拥有了主动向资料、同学、老师求助机会的吧!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分清课文层次,理解新闻的结构;
3、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自学感悟]一、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本文依次写了中、西、东三路大军渡江情况,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二、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
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1.选文。
1、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消息”这种体裁,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特点”二字。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对消息的一般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由师生共同归纳。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可采用比较阅读、范读、朗读的方法处理,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尤其对“语言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评析,试写一、二则消息,通过讲评,巩固所学。
安排两课时。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凝练、根据、准确。
1、指名朗读“预习提示”所列词语,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问:锐不可当当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义。
3、指名上黑板听写,对照课文订正:芜、繁、殷、溃、签、泄、督。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2、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归纳讲解: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社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二十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靠,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是消息的导语,总括简述消息内容。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是消息的主体,具体详述消息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战况。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清晰严密。
3、同学结合练习二,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提问: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归纳: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提问:详写西、东两路,略写中路,为什么?
归纳:如“预习提示”所说,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所以本文略写中路,详写西、东两路,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
提问: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归纳:”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时起……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战犯汤恩伯21到芜湖督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凝练、概括、准确(板书)。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一标示(教师出示“渡江战役图”,或用投影打出)。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
归纳: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齐读导语部分,深入体会。
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语言凝练、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归纳:“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到达”,泛,“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共”,时限不明,一般化,“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归纳: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对“要塞”则用“控制”,对“长江”则用“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同学齐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概括和准确。
说话,写文章都要得体,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消息要求简要、迅速、真实,因此语言应当凝练、概括、准确,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予以体会。
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系?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
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主体。
背景。
结语。
一、导入 :
介绍从1946—1949年的历史背景而入题。(具体内容此略)。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中的渡江图形来复述课文内容。
(注:分组讨论复述)。
2、教师出示一张扩大的渡江示意图,请一为表述能力好的同学来讲述。
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3、提问:文中哪几句话能够概括刚才所复述的内容?
注:第1、2两句——导语 。
4、提问:最能概括全文的内容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注:标题。
5、板书设计 :
中路军20日夜30万安庆等。
|横渡长江东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南京九江|。
||||||。
||||||。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
||。
标题导语 主体。
总结:(1)、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尾。
(2)、新闻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写一则新闻,题目自拟。
三、局部品味:
1、举例说明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2、举例说明的主要表达方式。
3、找一张的报纸,自己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分析一则新闻。并拿到小组中交流。
四、教学反馈:
注: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作答。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
课题《新闻两则》授课人赵彩连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新闻的一般写法。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培养速度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内容,把握新闻的结构和新闻的特点。
2、训练学生拟标题、导语,学习新闻的一般写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拟标题、导语,学习新闻的一般写法。用具及教学设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多媒体,《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2、把握这两则新闻的内容,理解这两则新闻主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它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使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毛主席之手,名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二、背景简介。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三、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题目)?
2、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新闻内容。
总结表达格式:(何时)谁+(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样。
3、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四、了解新闻知识。
(一)新闻知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二)新闻的结构。
标题:概括全文。
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
五、语言特色。
新闻的特点:及时、准确、生动。请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从两则新闻中体悟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六、深入研讨。
小组研讨。
标题中的“百万”是确数还是虚数?
3、主体可分为几层?他们可以调换顺序吗?
4、本文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在屋顶上用瓶子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1、快速默读课文。
2、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及结构。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学生齐读这首诗: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2、教师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感知情节。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一句话也能概括这些内容?请找一找。(教师明确新闻的三大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2、学生齐读标题,讨论: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人、地、事——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4、这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三层次是不能互换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报道,并且是由易到难顺序。)。
三、品味语言。
(1)“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能否改为“共”?——课后练习二。
(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
(2)“不料”能否改为“结果”?——课后练习二。
(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上体会)。
(3)“占领、控制、切断”这三个动词能否与相交换?为什么?
(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介绍及时性。
3、讨论:请问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取得如此的胜利?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人心所向)。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3、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排山倒(dao)海高屋建瓴(ling)气势磅礴回肠荡气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荻(di)港要塞(sai)。
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建,倾倒。
回肠荡气:形容音乐或文章婉转动人,也形容感情充沛强烈。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2)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讨论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关于新闻。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4表达方式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分析课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分。
课题《新闻两则》授课人赵彩连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新闻的一般写法。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培养速度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内容,把握新闻的结构和新闻的特点。
2、训练学生拟标题、导语,学习新闻的一般写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拟标题、导语,学习新闻的一般写法。用具及教学设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多媒体,《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2、把握这两则新闻的内容,理解这两则新闻主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它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使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毛主席之手,名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二、背景简介。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三、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题目)?
2、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新闻内容。
总结表达格式:(何时)谁+(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样。
3、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四、了解新闻知识。
(一)新闻知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二)新闻的结构。
标题:概括全文。
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
五、语言特色。
新闻的特点:及时、准确、生动。请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从两则新闻中体悟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六、深入研讨。
小组研讨。
标题中的“百万”是确数还是虚数?
3、主体可分为几层?他们可以调换顺序吗?
4、本文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在屋顶上用瓶子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1、快速默读课文。
2、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为解放全中国)从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以三路大军顺利渡过长江。
自主概括。
教师介绍。
学生记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例:从“至发电时止”我听出了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
“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
“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不料”含讽刺意味,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攻势。
“不含”准确。
“横渡长江”
小组研讨。
1、确数:中路-30万;西路,东路各35万。
2、第1、2句,从兵力、战线、战况三方面。
3、三层,分别为中、西、东路军。中路渡江早,结束早。西路与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接在一起较为方便。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营造背景。
了解背景。
了解学习新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了解新闻知识,以便更好的阅读把握新闻。
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结。
及
检测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准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课文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课堂练习:
作业复习生字,解词。
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向校刊投稿。板书。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
1、课前安排:制作学习卡,解决生字词,初步解读课文。
2、教学方法: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合作。
3、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象。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幺?(香港回归的重大和庄严)。
2、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卡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幺作用?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师作点评)。
2、师生合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语文学习指导用书》p149阅读理解(二),将原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互评)。
五、总结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六、课后练习。完成书上的《探究与练习》。
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iwojieshao/42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