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汇总16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汇总16篇)



教学计划不仅是教学的指南,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规划和思考。如果你想了解如何编写一份卓越的教学计划,那就不要错过以下的教学计划示范。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问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东西吧!(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羡林老爷爷他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随着他认识一个爱花的民族吧!(板书:25花)。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字音读准,生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读并释义。(结合图片)接力读课文。

3、这个民族指谁?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升华情感:

2、四五十年前,季爷爷第一次到德国就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自己的花大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3、德国人是如何爱花真切的呢?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之情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别人,你的体会是?指导感情朗读。

5、正是这样,德国人种花都是种给?(板书课题、读题)。

6、也确实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去欣赏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看课件)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以及看图的感受。

7、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独特的风景的?你从第三段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练习朗读。

“花团锦簇”是什么样?老师也了解到“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含义。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让大家用“因为……所以……”来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正是这样!正因为你的付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让我们再次体味德国人的爱花的特殊情怀,引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背诵。

四研习写法,总结收获:

1、再让大家回答一次: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之情的?用上“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来说一说。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着大家去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其实,这篇课文在表现迷人景色展现德国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许多好的写作手法,你发现了吗?浏览课文。

好词,好句用得多。(如“姹紫嫣红”、“耐人寻味”、排比句等,学生积累。)。

过渡句。(“爱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这样,也……”)说说作用。

3、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家家户户吃惊赞叹。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德国风光课件。

鲜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问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预设探究问题:

(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二、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中心问题。

(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3、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

四、披文入境赏“奇丽”。

1、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4)从“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3、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4、师放配乐磁带,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像的画面,师简要评析。

5、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

(多媒体播放图片。)。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

8、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9、学生背诵。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

(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

4、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

采访的主要问题: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

5、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7、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

(学生汇报)。

8、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

(读最后一段。)。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

10、“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汇报)。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全班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  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

(指名读)。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用直线画出文中描写德国景色的奇丽句子,简单批注。 小组交流体会。(时间3分钟)。

学生汇报: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花,但它们的意思不一样(出示图片)。

花成团的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叫花团锦簇。

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绚丽夺目就叫姹紫嫣红。

假如现在你就置身于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街上,你仿佛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评价。

就这一段你还从哪看出景色的奇丽?(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从哪些词语看出花多?(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走在这样的大街上会有怎样的感觉?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体现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

2.从文中找出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句子。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3生活中你见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小组交流。(时间5分钟)。

师:如此美丽的景色,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永远保持下去吗?

师:时隔四五十年,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外面的习惯没有改变,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有改变。

难怪季先生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我来用。

文章的结尾季先生做了一个梦这到底是怎样的梦,梦到了什么?请你简单写一写。

我来思。

说说你的收获。

奇丽:花团锦簇。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认识“莞”“嫣”“颇”等生字,正确读写“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作者对于两次去德国的感受的分析,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并运用在生活小事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文章大意。

难点:体会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你们家里的花都是养在哪里的啊?(家里)可是呢,有这样一个国度,他们的花不是养在家里,而是养在外面的,今天呢,就让我们跟着国学大师季羡林爷爷的脚步一起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标注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和同桌讨论的形式解决生字词。(强调莞”“嫣”“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

2.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到德国,感受分别是什么?

(两次,第一次:吃惊第二次: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深入研读。

1.第一次作者在德国为什么感到吃惊?(使作者吃惊的原因有两个,一: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体现的多和爱花之切让作者吃惊;二:花是养在外面的让作者吃惊)。

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体现在第三段,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花的海洋,使人应接不暇,正是家家户户养花,才构成这样一幅美的画面。

养在外面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变的是事物和景物,不变的是德国所具有的花的海洋的美景,更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精神没有改变)。

四.拓展延伸。

再次朗读第三段,感受德国那姹紫嫣红的花海的美丽,以及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以及请学生分享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总结今天所得到的收获。

作业:把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导入,寻找题目和文章的切合点,批文入境,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揭题。

2、生说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说说形容花的成语,诗句。

二、初读课文,确定学习目标。

1、这方式确实与众不同,带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好奇读读这篇课文吧,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了,边读边找找,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学习生字词语。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书写:脊嫣。

3、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齐读句子。这句话中间用了分号隔开,紧密联系了两个方面的意思。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2、研读句子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理解“家家户户”,说明德国是一个爱养花的民族。

(2)、“都...都...都...”,“脊梁”,体会每一户人家爱花之真切,与众不同,把美丽展现给别人,创造美丽,体现出德国人的心灵美,从而体现出民族的奇特。

(3)、对比句子感悟“临街”,体会德国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为大众着想,把这种养花的行为看成自己的义务,这是一种“我为人人”的境界。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窗户的外面。

b、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4)、当时,作者第一次去德国就被这奇特的景象给吸引了,不禁感到-----吃惊、奇怪。

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这段话。

(5)、理解“莞尔一笑”

我的吃惊,我的奇怪,让我情不自禁问起了房东。

师生合作朗读,师当作者,生当房东。体会莞尔一笑,德国人习以为常的作风。

小结过渡:透过语言文字,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就是创造美丽的美好品质,体会到德国人“我为人人”的心灵美。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感受一下。

正是这样,这样的景色人人都能看到,条条街道都拥有,自由读“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

3、研读句子二: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读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a、相机理解“花团锦簇”,这花是一团团,一簇簇的,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竞相开放,异常茂盛,让我们看到了花开的形态美。

b、“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呢?是啊,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你家种这种花,我家种那种花,种类繁多,颜色各异,让你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了左边,右边的花又映入眼前,一抬头,看见楼上的花,一低头,又看见楼下的花,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欣赏了这种花,还有另一种花等着我们欣赏,真叫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c、这种景象,平时我们只能在哪里见到?是啊,这街道仿佛就是山路,这两旁的房子就仿佛是开满花的山,我们仿佛在走山阴道,让人神清气爽的。

走过这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过另一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进随便一条巷子里,生读:抬头向上看――。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走过任何一条街――。

(2)看来季羡林老师不愧是语言专家,就从这几个词语就引起我们这么多美好丰富的想象。

4、研读句子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2)、“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句子: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3)、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4)、其实,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种耐人寻味的美,用我们会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

写话练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生活中,我们都在创造美,奉献美,也享受着别人给予的美,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都拥有这样的心境,去创造这样的境界吧。

四、拓展提升,内化行动。

齐读诗歌《给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知识: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4、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

1、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情感:

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思路:

由景到人再到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上节课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一节课,就让朱老师带领你们跟随季老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感受一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老师板书课题。

二、深化理解,品读、赏读。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爱花之真切让人惊叹,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一下德国的民族风情。

(指名接读课文)。

(这一环节,既是对上节课的巩固,又为本节课的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质疑关键句。

同学们读得真好,“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是作者故地重游时发出的赞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着这句花,你的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教师归纳提炼重点问题)。

(学贵有疑,此环节既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

3、品“奇丽”

师:走在德国的街上,我们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指名读。

(2)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指名读,并让同学说画面。

(4)范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5)指名说画面,再读。

(6)引导学生用一个词(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看到的画面,体会奇丽。

(7)饱含欣赏与赞美之情齐读句子。

(此环节,我让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想像画面,朗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文章中心,感受景色的奇丽)。

4、赏“奇特”

师:作者在德国看到的仅仅是这奇丽的景色吗?还看到了什么?

(屏幕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指名读句子,体会“奇特”。

思考:这奇丽的景象是怎么出现的?

师:德国人都是把自己的花去让别人看,自己走在街上再去看别人的花,这是作者的内心深处不由得发出了一种感叹,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大屏幕出示图片感受奇特)。

5、品中心句。

师生对话“奇丽”引出中心句。

(屏幕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

指名读。

理解中心句。

(1)抓住关键词将中心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研读问题。

(3)归纳理解方法。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中心句。

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本环节,是对中心句的理解、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一直是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一个难点。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先把句子分解成几个问题,然后,研究问题,问题解决了,句子也就理解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归纳理解的方法,以便今后使用。)。

6、回归课题。

结合板书,是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课题体现的正是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三、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赞叹之情。

2、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四、拓展延伸。

可惜,老师今天满足不了你们的愿望,但是,我们可以把这样奇丽的景色写下来,记在心间。行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积累本,将自然段中描写花美的语句抄下来。

五、总结下课。

同学们,再美的梦也要醒来,如果你们还是对德国那奇丽的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念念不忘,可以利用课下读读季羡林老先生写的《留德十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六、板书。

奇丽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小学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出示: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短文。文章中作者首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本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朗读感悟 理解欣赏。

1、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赞叹的相关句子。

2、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二遍。(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3、默读课文,找到描写作者在德国看到奇丽景色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指名回答)。

4、指导品读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1)根据回答,灯片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学生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3)汇报交流:你体会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读出你的感受。

(4)学生边回答教师点击词语。同时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5)继续汇报:还有谁从哪里读出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

(6)课件出示花的图片,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积累词语:看着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

(8)有感情(读出欣赏和赞美之情)地读好这两句话。(男女读后齐读)。

(9)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10)配乐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后齐读(“走过任何……应接不暇。”)。

(11)指导学生试着背诵。

5、品读第二自然段中的2至4句。

(1)讨论: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你从哪里知道的?(二自然段)。

(2)灯片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读读。

(3)交流汇报: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4)说说花的“脊梁”是哪儿?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给谁看的?

(5)小结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6、讨论:从他们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用书上的话这就叫什么?

(回答后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7、投影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9、教师激qing小结。

10、回扣课题。(指着课题)“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正是这一美好境界的体现。再读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升华情感  交流拓展。

2、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后指名回答。

3、灯片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理解。

4、出示填空题,学生思考填空:

四五十年以后,我又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我发现很多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始终没有改变。

5、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7、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小结。

(三)作业超市 课外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爱好阅读的你,课外去阅读《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作品。

2、爱好旅游的你,可以去搜集德国风光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进一步去领略异国的风情。

3、爱好写作的你,建议写一篇读后感,可以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美妙的街头风景、美丽的民族、美的享受、花的王国”等为题。

附:板书设计。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三、教学后的思考。

这篇课文我在不同的班级试教过多次,每试教一次,都有不同收获和思考。我认为要上好这一课,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注重课前资料的搜集。首先是课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查阅有关德国的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要对德国风情民俗有个初步的感受,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是教师在课前也必须广泛地查找有关德国风情民俗和作者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筛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的视频《德国风光》、反映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种在窗台上的图片等资料制做成课件,上课时恰到好处地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知道,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的指导。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的“脊”、“莞尔一笑”的“莞”、“应接不暇”的“暇”等,可采用灯片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脊”、“嫣”等,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书空。特别是对词语的教学,更是要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如,教学“脊梁”一词,可先让学生说出词典上的注释,再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教学“莞尔一笑”时,可让女同学做“莞尔一笑”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轻轻一笑”(多指女性);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理解可用灯片出示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换词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同时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是要加强朗读感悟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品读,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调动学生的朗读激qing,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可用灯片出示这几个句子,采取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看看读出了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让学生体会读;(4)指名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几个句子;(5)让学生欣赏一组奇丽的风光图片后再配乐朗读;(6)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这样几个来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对异国风情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华,使课堂达到高潮,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同时,达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两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新词。

3、流利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划出字词。

2、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3、指导生字书写。“姹紫嫣红”

4、听写生字。

1、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季羡林?

2、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特点(教师可播放季羡林获得2006年读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录像。)。

3、导入短文《留德十年》。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讲讲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熟读课文。

2、收集描写鲜花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1、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谈话:讲一讲自己积累的描写花的四字词语。(将学生讲到的四字词语板书在黑板左侧)。

1、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季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华,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抒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课文最后讲述了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对德国人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风俗习惯的赞美。

[此环节的用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课文概括能力。]。

2、板书课题。

2、检查汇报,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1)“家家户户……正是这样!”

(2)“走过任何……耐人寻味的。”

重点品味第三自然段:

a、展开想象,说说会有些什么花,开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用上课前提到的四字词语]。

b、指导读出感情。

c、师生合作读文。

[回归整体,加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2、配乐范读末段,学生谈感受。

3、出示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要求:结合课文,选择其中一个开头,续写一两句话。

[充分体现课堂上的读写结合,提醒学生在写话的时候用上课前的积累。]。

4、再次师生合作朗读该段。

1、徜徉花海。[带领学生观看灯片,再次感受文中提到的奇丽景色。]。

2、总结全文: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美丽了别人的风景,美丽了自己的心灵,愿我们和作者一样拥有一个如花的美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会写生字“暇”。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家里养花吗?你养的花给谁看?(自己的花是让自己看的)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和养花有关,不过不是给自己看,而是给(指板书:别人)看的。齐读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羡林,对于季羡林我们并不陌生,上册学过有关他的一篇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有个写作背景:1935年9月,季羡林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5年1o月回国,留德十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感慨万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短文就是作者重返哥廷根后的所见所思。

2、自学检测。

出示词语:

脊梁莞尔一笑耐人寻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1)找生读。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汉字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词都有着不同的风韵。当我看到“莞尔一笑”,我就仿佛看到一位女子轻轻的、微微的迷人的笑。当你看到“花团锦簇”就会想到(五彩缤纷、繁华艳丽的景色)当你看到“姹紫嫣红”就会想到(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

(3)“应接不暇”在文中这句话中: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联系这句话你能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指导书写生字:暇“暇”是“闲暇,空暇”的意思,它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学生书写两遍。“应接不暇”的近义词(目不暇接)。

(4)所以词语也是有感情的,有的词语就是一幅画,让我们齐读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来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讲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对德国人__________感到吃惊。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颇耐人寻味。四五十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重返德国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学生交流第三段:

1、找生读。

2、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找生读。

读后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花多、花美)哪些词可看出“花多”?(花团锦簇、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出示画面,)除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美丽的画面?(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五彩斑斓花香四溢芳香醉人沁人心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除了这些词语,我还有句名联:姹紫嫣红三春晖,赏心悦目百事兴。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什么感觉?那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吧。找生读。

你看,辛苦工作一天的大人们下班回家,走过任何一条街——。

还有在德国留学的季羡林先生,走过任何一条街——。

4、作者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望着一簇簇、一团团美丽的鲜花,真是一种享受,不由的发出这样的赞叹:(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5、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面对这么奇特的民族,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我把课文内容改了一下,补充句子:因为(我为人人),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因为(人人为我),所以,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调换了位置,你明白了什么?(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好的境界,齐读。

6、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7、小练笔。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__________的。

(班级图书角、献血的时候、捐款的时候、轮流做值日的时候)。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第三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者留德十年,他曾把哥廷根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四五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的土地,来到昔日熟悉的街道,当主人问询有何变化时,季羡林先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变化是有的,但美丽没有改变。”)同学们猜猜,这些年,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又没有变呢?学生说。

是啊,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沿街的风景,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

《依然》。

四五十年后,

我又回到德国,

发现______________变了,

但是,____________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依然_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依然没有改变。

8、时隔几十年,德国人养花的习俗没有变,美丽依然没有变,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是啊,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色和爱花的风俗始终没有改变,难怪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是极其爱做梦的,留学期间,他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亲爱的祖国;离开德国时,他说“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这样飞过去了”。

你想读懂作者的思乡梦吗?你想了解作者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吗?你想知道离开德国时女房东欧朴尔太太为什么会嚎啕大哭吗?推荐阅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你会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更多教学设计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1. 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1. 感受民族奇特。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18、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经典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 “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为大家分享的14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读来清新自然,读罢回味无穷。自以为经过充分的挖掘,精心的预设,能够上出一节有滋有味的课。但是上完后,还是强烈感觉到有两个活动设计明显留下了遗憾。

一、其一关于“莞尔一笑”的解读。

我所采用的方法,是表演。目的有二:1、通过表演,意会“莞尔一笑”;2、通过表演,渗透文明交际教育。从过程来看,第二个目的显然达到了。师生在互动表演时,学生的确忽略了教师对话中的称呼,只是将文章中的语言简单地说了一下。第一个目的,单从形式来看,学生也笑了。但是,很明显没有能把女主人那种“淳朴、善良、平和”的形象,没有把作者心目中女主人美好的一面,没有把这个词语独特的内涵给表演出来。如果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这个活动环节还是有效果的,不过,从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角度来看,这个活动就不尽合理。

原因:

1、目标设置尽管存在多元化,但首先应该实现主体目标,毫无疑问这个环节的主体目标是通过意会“莞尔一笑”来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

2、意会“莞尔一笑”本身就是个难点,对于难点的突破教师采用了一个实现起来更为困难的方法,实际上就犯了形式主义错误。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加以解读,以教师的能力代替了学生的能力,想当然地“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难点解决了”。

课后看了另一位老师的教法,活动设计的确高明。

1、借助学生经验,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笑”?

2、读读课文,品位文章中“莞尔一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4、如果将女主人比作一种花,你愿意把她比做什么?为什么?

如此设计,中心明确,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文本与学生经验巧妙结合,课堂效率焉能不高?两相对比,活动设计孰为合理,一目了然。

二、其二关于“梦”的解读。

作者的梦实现了吗?并且设计了一个具有相当思维空间的练习,牵动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我认为这个活动设计还是比较有力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因过于关注预设“实现”的答案,而未能即使调整学生回答“没有实现”后的思路,致使一度出现生拉硬扯的僵硬局面。学生不是发自内心对老师的观点赞同,所以后面的练习紧接着便大大失去了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没有很好的确定自己的角色。后来与同事讨论,一下子就清楚了。

1、学生否定回答后,问:谁来实现?

2、你会怎么做?我们该怎么做?

3、出示练习:

1、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走。

在街上的时候,______。

2、所以,满眼______,满心______。

3、在中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

4、所以,满眼______,满心______。

以上两个活动设计的遗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1、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力求合理。

2、合理的设计一定要通过师生情智来加以保证,以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学生的发展是课堂高效的标志,高效才是检验课堂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