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要有独特的创意和构思,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感受。通过模仿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加深对优秀作文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今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妈妈包了很多饺子。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今天要包饺子?”妈妈回答:“今天是冬至,家家户户都吃饺子!”“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又问妈妈。妈妈给我讲了冬至的由来:
东汉时候,南阳有个神医叫张仲景,他医术很高,不管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有一年冬天他回老家,在路上看见许多穷人,穿得破破烂烂的,脸上生了冻疮,乡亲们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到后心里非常难过。回到家,他想,要是有一种治疗冻疮的药材该多好啊!经过几天的研究,他发明了一种药材——饺子。首先,用辣椒等几种药材放到锅里煮熬成汤,再把药材捞上来打碎,最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分给穷人。大家吃饺子后,脸上的冻疮都好了,耳朵也好了,身上也暖了。
今天过冬至,我们家也洋溢着暖暖的温情。妈妈把一盘刚出锅的饺子摆在餐桌上。饺子晶莹剔透,犹如皎洁的'弯月上画上弯弯曲曲的花纹。饺子芳香四溢,我轻轻尝了一口,满嘴都是香。这时,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我感觉两耳发热,真舒服啊!
饺子的香味,家中的温馨,让我的心仿佛荡漾在春水里。
大年三十晚上,看着外面漂亮的`礼花在空中一朵朵绽放,我也吵着让爸爸带我去放花炮。
到了楼下指定放炮点,爸爸先给我做示范,拿出一只花炮,点燃了一支香,对准地上花炮的引线,点燃了,好漂亮的礼花啊!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只花炮摆好,把点燃的香小心翼翼地对准引线,香刚一碰到引线,急得我丢下香就逃的远远的。怎么没动静?原来由于我太紧张了,根本就没有点燃花炮的引线。爸爸鼓励我:“要胆大心细,不要怕,再试试看。”这一次我捡起香,一边靠近花炮,一边心理默念:“不要紧张,不要紧张……。”
我把香碰到了花炮的引线,只见火光闪闪,点燃了,我急忙跑得远远的,看到礼花“嗵”,“嗵”地发射出来,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成功了!就这样我又放了三个花炮,我敢放炮了,我会放炮了。放炮真有意思啊!
可不要小看这次放花炮,锻炼了我的胆量。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1.冬至吃“娇耳”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圆满一整年。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给大米搭个伴。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羊汤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5.一桌烧味不能少。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6.九层糕要祭祖。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8.亲绣鸳鸯鞋。
古代女子会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9.扫雪迎客。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10.圆仔寄思念。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说曹操曹操到,只瞧见远远的有一个人影朝这儿走来,灰头土脸的,原以为是个误入沙坑的运动员,待走近了却瞧见那摄影小能手晒得通红的脸。只见他拉过一把椅子,在椅子前笔直地挺立了一两秒,形容呆涩,便如雷电一般“轰”地摊在椅子上,依旧气喘如牛,把照相机往面前桌上轻轻地一放,才满足地缩回双手,蜷起身体一脸享受。有那么累吗?我小心地试探:“你今天……跑了多远的路了?”他双手一扬:“不多不多,也就三千米而已。”
三千米!他跑了一个上午就把人家运动员所有项目跑了个遍,更何况还带着个沉重的照相机。看他一副精疲力尽的样子,我带着疑问借来他的照相机,点开相册的一瞬间,我那疑问登时随风散去了。每个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超能瞬间,无论什么项目,尽收眼底;甚至连运动员奔跑时的腾空,拿到名次时胜利的喜悦也成功地用相片定格。
“请参加×项目的全部运动员到检录处检录……”广播声响起,转眼间他已经带好装备奔向运动场了。这就是我们班那位辛苦的摄影师——陈钇衡。
咳咳,大家好!我就是传说中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小吕同志。啊!暑假已经来临,令人倍感轻松,可是,各种补习班也统统向学生们(包括我)涌来,真是令人苦恼!下面就允许我当一回记者,为您讲述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假期趣事吧!
“叮叮”啊!奥数班终于下课啦!我和同学小唐出笼的小鸟一般一起奔出教室,奔出校园,跳进了妈妈接我们回家的车里。
“来!美味的小番茄给你们吃!”妈妈亲切的把小番茄递给我们。
“哇!小番茄!”我连忙接过来。
“啊?小番茄啊!酸不溜秋的!”小唐同志虽然口中说难吃,但他还是拿了一个小番茄塞进嘴里,然后又说:“那也比柠檬要好些呀!”
我怕小唐一边吃一边说,汁水从嘴里喷出来,就搞怪地说:“别,别!再说话,小心喷出来哦!”
小唐马上捂住嘴,他也知道我有“口水洁癖症”。
我又伸手从盘里拿了个小番茄,却发现这个小番茄与众不同,他简直就是灰太狼的“水果版”,脸上有着类似的伤疤!
“嗯,有啦!”我心里暗暗高兴。眼珠子“咝溜”一转,谁也不知道,这时,已有一个鬼点子在我脑海里诞生!
我手持小番茄,将没有伤疤的一面给小唐看,“不怀好意”地说:“唐永锐,你看,这个小番茄又大又圆又红又饱满,真是番茄中的佼佼者!吃起来那肯定是叫个delicious啊!看,我把好的都留给了你,还不赶快吃?”
小唐接过小番茄,叫了声:“哦,好饱啊!”就把那个灰太狼的水果版给塞进了嘴里。
他竟然没看见伤疤?这真是出我意料!
“嗯?”小唐感到小番茄有些怪,就把它吐了出来。一看,啊!有伤疤!小唐顿时恍然大悟,猜透了我捉弄他的把戏,就假装皇上发怒的口气说:“可恶的吕葭禾!你竟敢陷害朕!来人,把他给我拉下去斩了!哈哈……”
妈妈也一同陪着我们笑了起来,整辆车里笑声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真是……。
怎么样,我言说得赞:“阅小吕文章,不亦乐乎?”
随着冷空气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冬至马上就要到了,在南方的这一天,大家都要吃象征着团圆的汤圆,而北方也有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我为了保护耳朵,每年我都会吃下好几碗饺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书越来越多,我终于知道原来不吃饺子,耳朵也不会冻掉。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幼稚啊!
今年的冬至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俗话说得好“清爽冬至邋遢年”,看来今年春节期间一定会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啊。虽然下着雨,但是我们全家也和往常一样到安吉奶奶家去过,你如果要问为什么不在杭州过,那是因为“冬至大如年,全家得团圆”。
刚到奶奶家门口,就听见厨房一阵子“乒乒乓乓”的响声,奶奶正忙得不可开交呢。正堂八仙桌上放着糕点、水果还有各色菜品。哦!奶奶在准备祭祖的供品呢!于是我给奶奶打起了下手,她一边做供品,一边指挥我端盘子、放供品。过了几分钟,爸爸妈妈也过来了,我们一起祭拜祖先,感谢他们一年来对全家的庇佑,并默默祈祷来年可以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就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冬至又过去了,我又开始盼望下一个冬至早日到来,我憧憬着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
新年到了,所有人都开始忙碌起来了,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我家也不例外,也在新年到来之际开始筹备起年货来!
今天我们全家人都到齐了,之前是爸爸上班一直没时间,我和妈妈两个人拿不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一直等到爸爸放假了,我们家才能买年货。早上,我们穿好衣服,前往商场go!哇!我还没进入商场,就看见商场的门口已经是人山人海了,进去的出来的已经全无顺序了,想进去的人们大家都在一鼓作气往里挤着,想出来的也在拼命往外冲。妈妈牵着我的手说:看来咱们要开始年货“大作战”喽!说完我们一家人也顺着人群往里冲。到了商场里边,妈妈率先就冲向了商场打折的地方,并且还一边招呼着我和爸爸到另一边打折的地方去采购。就这样好一阵“作战”我们才采买完一部分要买的年货,妈妈直嚷嚷着还有很多要买啊,顷刻间就又转向了另一阵地。我们家的年货是在激烈并且喜悦相伴的过程中“抢购”结束的。有吃的、有好玩的,也有我最喜欢的过年新衣服!
每年的团圆饭,我们都是要回奶奶家的,今年也是如此。做团圆饭,人人动手,大家都喜气洋洋并且不可开交的忙活着。大姑、二姑、妈妈、奶奶都在忙着准备年饭,我们其他人则帮助爷爷、爸爸准备贴春联、放鞭炮、准备端菜端饭。
哇!有我最爱吃的鸡块、鱼,我站在旁边口水直流,正准备偷吃一块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拦住了我说一会大家都坐齐了,等到爷爷奶奶大人们都拿起筷子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才能动筷子,要讲礼貌。所有我就等啊等,终于等到开饭了,我和哥哥又在桌上“较劲”起来了,我俩都看中了一块大鸡块,大家都拿着筷子夹着不肯放手,没一会儿鸡块被扯成了两半,我们打成了平手一人一半的分着吃了,把大家逗得呵呵大笑,奶奶说还有很多呢,怎么你俩都看中这一块了!团年饭是在愉快热闹的气氛中结束的,大家吃完饭又围绕在爷爷奶奶的周围全家人一块看春节电视节目!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南方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我的暑假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有很多趣事,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那件事就是我在家自己做蛋炒饭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一起床,肚子就饿得“咕咕”叫。“反正暑假闲在家,不如就自己做蛋炒饭吃吧!”我自言自语道。
说做就做,我拿起了一只鸡蛋,又盛着一碗白米饭跑向厨房。开始做了,我的脑电波开始搜寻妈妈做蛋炒饭的情景。对,先把蛋打破,用碗接住蛋液,急忙把碗拿出来,原以为轻而易举,但是调皮的蛋液却依依不舍地抱着自己的衣服——蛋壳,跑到了碗里。这可怎么办?我看到了一双筷子,便用它来“捉”混在蛋液里的“调皮鬼”。夹完蛋后,学着妈妈的样子洗葱、切葱!之后,一边开火,一边往锅里倒入五勺油。“啪啪啪”,油在锅中欢快地跳着舞。我见了,赶忙把蛋液小心翼翼地倒入了锅中。不久,上面一层慢慢熟了,于是,我笨手笨脚地把它翻过来,剁碎。大约过了一分钟,蛋完全熟了,我又把饭倒进去炒。又过了五分钟,饭呈金黄色,放入一些盐,可一不小心加了两勺!混合了一下,尝了尝,把饭吐了出来,边喝水边喊:“太咸了!”眼看我即将功亏一篑,急得心里就像有三只小兔子在蹦蹦跳跳。正在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小妙招:如果盐放多了,再把饭菜加量不就中和了嘛,瞧我多聪明,我不得不佩服我自己。然后画龙点睛——放葱。最后,起锅,大功告成。
就这样,第一次做蛋炒饭成功了。我把我的“杰作”放在餐桌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虽然第一次做的蛋炒饭不及妈妈做的好吃,但是它在我的眼里是一份确确实实的“杰作”。
这个“第一次”让我终生难忘!通过这次自己做蛋炒饭,让我体会到了任何事情只要自己动手,那么你的心里会比任何人都快乐。也让我体会到了父母们每天给我们做饭十分辛苦,我们要好好珍惜他(她)们的劳动成果。
我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最有趣的是那次猜成语。猜成语,名副其实就是一个人表演,别人猜成语。回答正确,得一分。回答不正确,表演者得一分。游戏里的玩家是表兄弟,姐夫和我。
游戏开始的时候,自然是我先开始。我用手遮了一只兔子,然后在空中划了三次。“兔子有三个洞”,表哥先回答,“好容易!”
接下来,一个表妹表演。他估计成语很少。站在台上很久,他一句话也没说。他的脸颊和耳朵变成了西红柿。我灵机一动:“红脸!”表哥摸着滚烫的耳朵,尴尬地说:“你答对一分,我表哥接下来表演。”她假装捂着肚子,跑来跑去,然后在一个地方跳起来,摔倒在地上。“我们刚刚学会了一个成语,”我表哥说,我甚至还没来得及想它。表哥答对了得一分!
最后,我们沉默的姐夫表扬了他。他的成语贼难。他有没有先像抱婴儿一样看着自己的手,然后学着恐龙一样尖叫,再做一个疏远的眼神,最后学着老鼠一样尖叫。“望鼠止渴”,我抄了一遍,姐夫摇摇头。“鼠胆龙威”的表弟是一名影迷,他为美国大片《虎胆龙威》做了基因突变,但他的姐夫仍然摇头。“既然你答不出来,表演者再加一分。”萧叔叔直接跳过了表妹。”答案是:德龙(龙)看老鼠(属)。"“原来是谐音!”“游戏结束了,”我喊道。“这局打成平手!”
虽然没有一个人赢,但我表哥还是很开心,因为我妈妈给了每个人两块巧克力。我一拿到巧克力,就掉进了无底洞——怪不得表哥的嘴巴那么开心,于是我先探查了一下猎物。
冬至,亦称冬节、交冬。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时在阳历12月22日前后,是一年中自昼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汉代起列为节令日,有贺节的风俗。《后汉书礼议》:“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八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祝。魏晋时期,为了迎“长日”,喜欢用红线测量阳光。正好从这天起,每天增长一线。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太阳的直射光线,一年之中徘徊于北纬二十三度半与南纬二十三度半之间,夏至则直射于北纬二十三度半,为北半球自昼最长的一天。以后日渐南移,冬至则移至南纬二十三度半,对北半球来说是太阳最偏斜的一天,也是自昼最短的一天。然后太阳便逐渐北移,就是民间所说的“冬至当日回。”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明清仍承此俗。民间称冬至日为“过小年”。旧社会是日学校放假,商业歇市、渔家停网、织工停织,并做应时食品,相互宴请,馈赠礼物,祝贺佳节。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以前。
民间把冬至这天叫做“数九”或“交九”,意思是说,从这一天起就进入九九八十一天的寒冷季节了。民谣如下: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死猫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吃饺子的传说。
冬至吃饺子的风俗由来已久。传说古代有个名医,名叫张仲景。他的医术高明,人们称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
张仲景曾在长沙做过官,年迈告老还乡,晚年定居在陕西省澄城县,时逢腊月,天寒地冻,他看到许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到了冬至节这天,他让弟子料理家务,自己来到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棚子,专门为治疗冻伤的耳朵而制一种药剂,名为“祛寒娇耳汤。”这种药是用羊肉、辣子及一些药物配制成馅,再用面皮包成饺子形,煮熟后发给每人二个,连汤带饺子一齐吃,立即见效,耳朵就好了。从此,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流行全国。消寒益气歌人们为了战胜严冬,盼望着春暖天气的早日到来,创编了种种《九九消寒图》,在民间最为流传的有《消寒益气歌》(见右图)。图面上印了九堆圆圈圈,每堆9个,这样加起来的总数就是81个圈圈。操作时,只要每天染一个圈圈,九九寒尽就染完了。阴天涂上半圈,睛天涂下半圈,刮风涂左半圈,下雨涂右半圈,落雪则涂当中。当你若要知道今天处在第几个九的第几天,或回顾哪一天天气怎样?只要一看图所染标记,就一目了然了。(见右图)。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熬过严寒冬天的计算方法。据传明代文学家刘侗曾经描写过九九的方法:“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九九出,则春深矣。”陕西关中地区的文人、画家、诗人每年冬至日起,墙壁画一张梅花树,树开81瓣花,每日染成一瓣花,冬尽,一树红花全面盛开,则冬尽春来。(见左图)。
九九消寒句。
九九消寒句,亦称“写九”。也是民间计算冬季寒冷变化的一种方法。一些文人、学士写一句,如“亭前垂柏珍重待春风”(如右图),句中有九个字,每字都是九笔,一共九九八十一笔,从冬至之日起,每过一天写一笔,句成则寒尽春来。
九九消寒表。
从冬至开始,每日用颜色涂染一格。当格子全部涂完之日,就是冬尽春来之时。
数九迎春联。
“数九迎春联”也是民间记载气候变化的计算方法,每年冬至,即“数九”,一些文人学士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天,在书室作对联(如右),每联必须九个字,每字必须九划。将对联上的字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联合填一笔,全联填写完,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其它风俗。
陕西耀县一带,称“冬至”为“交九”之日。是日黄昏,在城郊村外烧化纸钱,为死者添补过冬棉衣、棉被之用。民谣云:“冬至黄昏年半夜,十月一日梦烧纸。”
陕西的部分地区,古时冬至,是祭祀孔子、拜师的日子。当日在老师家设坛祭孔,学生送礼,教师像过大事一样,共同祭奠孔子,大摆宴席,招待学生及来宾。建国以后,此俗基本废止。但祭孔、拜师活动,仍在一些地区流行着。
陕西吴堡一带人民把冬至节,叫做“过冬”,家家头天晚上煮“羊下水”、羊骨,谓之“熬冬”。陕北清涧县人民于冬至日,以冰块溶水熬羊头,亦谓之“熬冬”。陕北地区的人民每年冬至的晚上,置水碗于当院,予卜丰收。如来日碗中之水呈凸起状,来年丰收;凹下状,来年欠收。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四、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五、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苏州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今天早上,我刚刚走下楼梯,就听见奶奶对妈妈说道:“要过冬至节了,得要吃糯米饭,今天一定要早点回家!”
冬至节?我心里一阵纳闷,有这个节日吗?冬至只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呀,难道它也有个节?真是稀奇!这是怎么回事?我连忙问奶奶,奶奶回答说:“心宜啊,难道你不知道?冬至节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是从冬季到夏季的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要吃糯米饭,就是因为怕晚上肚子饿了,所以要多吃点,特别是像你这样的人!”“哦。原来是这样!”我若有所思,停!奶奶话中有话,竟然说我胖!我气极了,腮帮子鼓鼓的,满脸通红。
来到学校,为了迎接冬至。我班也举办了迎冬至的活动。
同学们对这次包汤圆活动的兴致都很高,来到红案实训室,大家就分工明确,忙的不亦乐乎。同学们用水磨糯米粉揉成团,剩下的同学就拿出老师事先调好的三种馅料开始包汤圆和煮汤圆。
经过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和老师在一旁的教导,同学们精心包制的汤圆终于下锅煮了。我们每个人都都尝到了自己亲手包制的“战利品”,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们班的同学在分享美味时,当然也不会忘记任课老师们。课代表们给每位任课老师也带去了甜蜜滑腻、装满我们满满祝福之意的汤圆。
原来冬至节也这么有意思,哈哈,我又学到知识了。
文档为doc格式。
。
天台的冬至圆有两种,一种是咸的一种是甜的;一种是蒸的一种是煮的;一种是料加外一种是料加内。其实做冬至圆并不难。
咸的做法。
像包包子那样,不过是用糯米粉做外套,然后里面加一些馅料,外边一般不粘“炒粉”。馅一般用猪肉、香干、时鲜蔬菜等做成,包好后蒸熟即可食用。
甜的做法。
先把糯米粉用温开水和好后,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大小的球形圆团子,放到水里煮,当团子在滚水里浮起来时就表示熟了,捞起来放到“炒粉”里滚一下即成。这种“炒粉”是用炒熟的黄豆磨成细粉加入红糖,有的还会加入少量炒熟的芝麻粉拌匀而成。
饺饼筒。
天台人吃冬至圆的时候还有一个黄金搭档:饺饼筒。冬至圆软糯香滑,饺饼筒外酥里嫩。冬至日这天,它们也会作为两大主食登上天台人的祭祖桌。
饺饼筒做法。
饺饼筒的馅多至十几种,一般用肉片、菜丝、芋丝、豆腐、豆面、青菜等。最讲究的.用肉丸糕、鸡蛋糕、猪肝、肉片和杂拌五种馅料,裹以雪白的麦皮,称“五虎擒羊”。杂拌往往用上冬笋、金针、黑木耳、香菇等食材。现在家常简单做法是随意炒几盘菜,可丰可简。最后放平底锅煎一下,通体金黄。
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天台俗称“请老太公”。家家户户烧“九大碗”或“五大碗”供品来“请老太公”,这是我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待客之道,以此礼来祭祖,可见级别之高。祭祖时把“九大碗”摆放在堂前的桌上,放上筷子,倒上老酒,再点上三支清香、两支蜡烛,朝门口祭拜,说请老太公来吃冬至点心。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喜酿冬至酒。
祭冬至祖。
“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祭冬至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因有说“关冬至门”,所以祭祖又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冬至晒萝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晒萝卜丝的传统。这习惯由来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这已然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习俗。
除了羊肉之外,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在冬至还有吃鸡炒酒、糯米汤圆、糯米饭等传统。
鸡炒酒(娘酒鸡)。
这种酒做起来较为简单方便:只要把鸡肉斩成块,放入砂煲里,再加上娘酒、生姜,煲至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相对于用酒瓮来焗制羊肉酒来说,鸡炒酒的制作方法要简单些。
糯米汤圆。
客家人旧时有一种说法是:“冬至挪圆,夏至捡田。”意思是说,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汤圆之后,对身体很有益,明年生产劳动的劲头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经济收入,用劳动所得的钱来“捡田”(买田地),用强壮身体的劳动带来更大的收入。
糯米饭。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食补法。用白糯米加上三层猪肉,在锅里炆熟后,加上味料、蒜苗或葱花,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糯米饭。客家人认为冬至吃糯米饭也对身体有益,也可强身健体。
在东莞的客家一带(清溪、凤岗、塘厦)过冬至,每户人家都会用糯米和萝卜丝做成萝卜,并吃焖鹅。
萝卜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萝卜刨成丝煮熟后,压干多余的水分。再用猪油将虾米、猪肉、腊肠等馅料爆香,然后将它们跟萝卜丝、芹菜粒、适量的盐、胡椒粉等调味料搅拌在一起作为馅料。接着把这些馅料放进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皮内,做成圆饼模样,放置在新鲜的榄叶上(也可用芭蕉叶),最后用锅蒸熟即可食用。
二、东坑:咸丸。
在东坑,人们会取用当天的剩菜,馅料一般为虾米、瘦肉、蚝豉、鱿鱼、冬菇、青菜熬成,咸丸用糯米粉搓团投入汤锅中即可。
三、茶山:同样是咸丸,但是只有咸,没有馅儿。
茶山冬至同样是做咸丸,不过茶山做的咸丸却是一个斋丸,只用糯米搓团而不包馅料,“咸丸”的精华可谓在于汤。
四、城区:做“冬团”
在东莞城区,冬至这一天都会做一种特色小吃“冬团”。啥叫“冬团”?其实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团,意味着“团圆美满”。不过,冬团有甜咸之分,一般白色为甜、红色为咸,酥木团为红色,取“鸿”运之意。
一般来说,“咸团”用眉豆、少量沙姜、糖、盐做成:“甜团”的馅较为丰富,有爆米花、花生和黄糖。
五、沙田:煲红薯糖水。
在东莞沙田镇,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有煲红薯糖水的习俗。紫红的红薯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家人身体健健康康。
六、企石镇:菜头角。
在东莞企石镇,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忙着做一样传统小吃“菜头角”。这是一种以“菜头”,即萝卜做主要馅料的传统小吃。
为了迎接冬至,企石镇不少家庭都会聚在一起,动手做菜头角,在冬至前欢迎亲朋好友来作客。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菜头角”,首先把包裹馅料的糯米粉和粘粉混合煮熟,再放入用萝卜、腊肉、腊肠、虾米、花生、豆腐干制成的馅料,然后放进锅炉蒸熟、贴叶而成的。
七、其他习俗:拜冬、男的理发,女的洗头。
东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儿在冬至这一天,携夫带子回娘家拿着自己做的“冬团”带些糕点、水果、猪肉鸡、鸭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亲相聚一堂吃饭。其寓意着有始有终,“从年头行到年尾”,吉祥之意。
东莞水乡片的一些镇街有个习俗,就是冬至节前要理发,东莞本地有句顺口溜:“担冬担矮小,担年担富贵”。意思是,如果头发没有修理,就“担”着头发(即“顶着头发”)过冬的话,就不会长高,会变得矮小。如果“担”着头发过年,就能富贵。所以以前东莞人从冬至过后都不理发,到过了正月才去剃头说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iwojieshao/39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