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模板,教师可以系统地规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下列是一些教育研究机构提供的研究成果,包含了先进的教案模板理念。
活动目标:
1、尝试参照地图摆放建筑物卡片,理解地图上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感受我们城市的美,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建筑物大卡片16张,《上海春色》大地图一张,《上海春色》大游戏图一张,ppt。
2、幼儿:《上海夏日》游戏图一张,建筑卡片16张。
活动流程:
观察建筑物卡片——尝试操作——个人操作——评价幼儿操作。
活动过程:
一、了解建筑物的名称及功能。
(1)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哪座城市?(上海)。
(2)上海你见过哪些建筑物?
2、认识建筑物图片。
(1)出示建筑物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2)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说两三个不熟悉的)(出示16张建筑物卡片)。
小结: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坐落在不同的位置。它们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二、观察地图,尝试寻找位置的方法。
1、观察《上海春色》黑白地图。
(1)这是老师前两天去旅游用的一张地图ppt,你们知道地图吗?它有什么用?
(2)你在这张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我在地图上看到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出示彩色《上海春色》大游戏图。
(2)这里有一张空白地图,我想让它和这张地图一样,你们能把地图填满吗?(请一名幼儿到上面来帮忙,其他幼儿在下面操作)。
(3)请你翻到《上海春色》的这一面,看着左上角的小地图,把大地图填完整。
3、讨论摆放得又对又快的方法。
(1)你是用什么方法放的?
(2)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医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的建筑物呢?(拿掉其它的建筑物卡片,留下医院在地图上)。
(3)你为什么能这么快找到?(因为它们在医院的xx面)。
(4)现在地图上还缺什么?怎样最快的找到它的位置?
小结:原来摆得又快又正确,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按照顺序来摆,也可以找到一点作为参照物来摆。
4、纠正自己地图上错误的地方。现在我们找到好方法来看地图了,把你放错的地方赶紧摆正确吧!
三、幼儿操作。
(1)刚刚我们学习了好方法,布置《小城夏日》。
(2)这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地图,按照左上角的提示帮建筑物找到相应位置。
四、幼儿互相欣赏操作结果。
1、检验幼儿的操作结果。你是用什么方法找的?最先找到了哪个建筑物,它在什么位置?小结:只要我们学会了看参照物,就能很快的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就算到了陌生的城市也不会迷路了。
五、延伸活动:老师的这里还有一份崇明地图,你能找到你家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吗?我们回教室找一找,找到后告诉大家好吗。
活动反思:
(一)活动的目标达成令人满意。本活动是“我们的城市”主题背景下的活动,结合主题运用幼儿认识的上海城市的建筑,通过建筑小卡片的操作摆弄,进一步感受我们城市特有的美,产生爱家乡的情感。知识目标是以幼儿的认知、知识为起点,符合幼儿的当前的知识点,通过活动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创设层层递进的游戏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本活动注重幼儿主动操作学习,因此,我创设游戏情境,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来启发幼儿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情景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幼儿寻找参照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幼儿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每个幼儿都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集体活动中,生生互动提升经验。幼儿在互相欣赏验证操作结果的过程中,特别是几位比较内向的孩子,发现对面同伴的面包店与服装店放错了位置,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好朋友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反映了生活化、情境化地学习,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理解和掌握方位的关系。活动中每个个体都有充分练习和交流表达的机会,由此孩子们的经验得到分享和提升,体验学习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
。
课题《观察身体》 (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
脑、心、肺等各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猜猜他是谁”
板书课题。3-5分钟2.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提问:你们都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自己在生长呢?
学生讨论汇报。6分钟4.测量自己身体的变化(10—12分钟)。
(1)测量身高。
讨论:测量的方法和步骤、怎样测得准、怎样分工,讨论怎样记录到表格中。
观看测量的视频然后相互合作测量,记录。
(2)测量胸围。
先集体讨论确定胸围测量的位置,然后按测量身高的合作模式进行测量胸围,记录测得的数据。
(3)测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4)测定肺活量。
制定一份以后定期测量、记录的计划表。(主要是时间)保管好表格,以后使用。5分钟。
《明天,我们毕业》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本课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邹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力图通过课文文字,情境的创设,触动学生心弦,然后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回忆自己小学六年来的生活,畅谈自己难忘的人和事,从而受到思想教育,提高语文素养。
一、教者的语言优美亲切,勾起学生的美好回忆。
这堂课,邹老师的语言优美流畅,对学生有着深深的感情。课一开始就以朋友的身份来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引起在座的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尾又以老师的身份欢迎学生长大后到学校来重游故地。课的中间又以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揭示生活场景,勾起学生美好回忆。
在教学“六年的生活多像五彩斑斓的画卷”时,除了课文中的生活内容,教师还用电脑再现了这些孩子们在六年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有诗歌朗诵,跳舞,画画,做水果拼盘,学陶艺等,勾起学生对往日生活的回忆,使他们对母校产生一股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教学第4小节“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时,教者出示了一组教过他们的老师的不同的工作画面,让他们回味起在学习生涯中老师曾为他们做过那些令人感动的事,以图激情,以情引言,让学生说出老师曾经为我们做过哪些事情,让他们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劳动。
教学过程中,图文结合,使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这样,使学生更能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热爱母校、热爱老师的情感也就更易形成了。
三、注重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交流中表达情感。
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看了教师工作图片之后,让学生讲讲教师令人感动的事例;在认识到了教师“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之后,让学生诵读对老师敬仰、赞美的词语;最后通过离别时真诚的话别,既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情感,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吟唱歌曲,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音乐能起到使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的作用,而一首内容切合的歌曲,更能使听者的情感得到升华。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尽量在语文课上综合各种课程资源,包括计算机、美术、音乐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教课文最后一小节,邹老师播放了一首校园歌曲《校园的清晨》,既使学生在音乐和画面中回味往事,情感得到升华,又使学生和听课老师消除了大半节课到来的疲劳,使脑子得到了很好的休息,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涌上心头。
总之,本课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一堂既完成了语文教学目标,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示范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
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第一步:由“爱”导入、激起爱国之情,揭示课题。
我这样创项:首先教师用很随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引出“爱”字,继而因势利导:爱的含义很深、很广。然后举生活中,学习中的爱的实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顺利地引出课题:我们爱祖国。
第二步: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与答案、印证学生的反馈、理清诗歌的思路。
第三步:精读诗歌、情感升华。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阅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让读者去了解祖国、新近祖国、感受祖国是实实在在的`。在教学中,我每时每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边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定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达到情感的共鸣”,如:诗歌的最后一节是情感的升华,尤其是“我们爱祖国”这一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通过我的点拔和引导,学生们终于读出了三句诗层层推进的情感变化形成了高潮。
最后,说说媒体辅助。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说说课堂扩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诵或背诵”、“表演歌唱”、“提笔仿写”三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当然,本节教学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宝贵意见,我表示非常感谢!
方海权说,“冬季的冰冷方晓得一枝梅花独秀,春天的温暖才识得百花争艳的春色。也只要阅历磨难,才晓得甜美人生的可贵。”鲁迅说,“穿掘着魂灵的深处,使人受了精力底苦刑而得到伤口,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阅历过风雨的彩虹理解了美好的可贵,所以它活得五彩斑斓;阅历过磨难的小草,它懂得了爱惜人生,所以它变的生气勃勃,高昂向上。所以乎!就有了“百家争鸣春满园”的神州奇观。
磨难是人生的最高等学府。
邰丽华听不到声响,可是却用秀丽舞蹈感动观众。从可怜的低谷到艺术的巅峰,或许她的生命自身即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示生命的繁荣,在手臂间勾勒人道的高尚,一个朴素女子为咱们出现富丽的奇观,心灵的震慑不需要言语。
洪战辉,接连自强自立,带着小妹上学的大学生。当他仍是一个孩子的时分,就对另一个更微小的孩子担起了职责,就要撑起窘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英勇和刚强。日子让他过早地开端收成,他由此从男孩开端变成了磨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穷中肄业,在艰苦中自强,今日他看起来依然文弱,可是在精力上,他历来都是强者。
磨难是一个民族光辉背面的血泪沧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源不绝的文明史,在近代却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侮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役的开端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树立。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阅历了从鸦片战役到日本侵华,从大清王朝的完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树立。这一段段血泪交集的前史成为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无尽源泉。从此一个陈旧的民族巍然屹立在国际的东方,一步步成为了一颗灿烂的东方明珠。
从十月革命到如今,俄罗斯民族相同阅历了一次又一次战役的洗礼。翻开俄罗斯民族的前史,咱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光辉的民族背面是长达数百年的血泪沧桑。从沙皇准则到苏维埃政权的树立,一直到苏联卫国战役取得了最终成功,从彼得一世到列宁,再到普京,咱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民族一步步由磨难走向光辉。
彩虹,阅历过风雨后,才会变得愈加美丽。小草,阅历过风吹雨打,才会变得愈加刚强。唯有阅历过磨难的大家才会理解美好的宝贵,唯有阅历过灾祸的民族,才会愈加光辉。勇于阅历磨难,打败磨难。国际必将因咱们而精彩。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下面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我们的田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的一节唱歌课,歌曲为f大调2/4拍并且由管桦作词。张文纲作曲的少儿合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原是组歌《夏日旅行歌》中的第三首。歌曲创作于1953年,词曲作者希望通过少年儿童的独特视角描绘祖国的秀美山川,让孩子们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以此唤起少年儿童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这一阶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引导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比重,采用生动活泼、多元的教学形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感受歌曲宽广、优美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象,逐渐养成对大自然以及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通过聆听、体验音乐旋律,探索歌曲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河的秀丽,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三角铁和沙锤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创编,体会创编的快乐。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并掌握连线的两种名称、用法以及连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难点是掌握连线的两种名称,并能背唱第一段。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体验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升——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首先由教师播放《我们的田野》伴奏音乐,学生跟随律动走进教室。通过多媒体展示描绘田野秀美风景的图片并提问:你们在图片中都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自由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嬉戏;连绵起伏的山川,一条河流从山谷流过;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野餐。由此导入新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教学中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可以为欣赏提供良好的氛围。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以听觉的快感,诱发美感的产生,教学方法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播放伴奏,并范唱歌曲。同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中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这首歌的音乐速度是中速,音乐情绪是宽广、优美的。
然后我会再次播放歌曲,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歌曲描绘了大自然的田野、湖泊、鲜花、森林等,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具有审美性。音乐的审美需要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因此初步聆听整体感受音乐,是后面深入学习及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前提。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用“mi-ma”进行发声练习,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演唱习惯。
其次,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模唱,熟悉歌曲旋律及歌曲节奏。
学生根据曲谱演唱旋律,我抛出问题:音符上方的连音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后,我为学生介绍连音线的两种名称及用法:一种连线是延音线,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只演唱或演奏第一个音,它的时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另一种是圆滑线,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音高的音符相连,表示在演唱或演奏时应该连贯。
学生找出曲谱中带有连音线的部分,区分出哪些是延音线,哪些是圆滑线。我用钢琴弹奏连音线部分,学生看谱演唱,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演唱两种连音线的唱法,进而完整演唱曲谱。
然后带节奏的朗读歌词,加强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正确把握。
学生自由发言,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建设美好祖国的愿景。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后,背唱第一段。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性质包括实践性,说明不论是音乐的文化内涵还是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都应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拓展延伸环节,为体现音乐教学的综合性,我会以四人为一小组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十分钟时间,将事先准备好的沙锤、三角铁,进行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并上台展示小组成果。
创编活动既可以巩固新知,同时拓展学习思维,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发展,从而提升音乐欣赏、表演、创作能力。小组合作的方式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学生的人际沟通发展能力。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课程内容: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我们的田野》,歌曲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色伴随歌曲一起被我们记忆。也加深了同学们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将来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景。
课后与同桌分享你都见过哪些,或者喜欢大自然的哪些景色。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是位于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第锂课的内容o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合理搭配、消化器官的保健,了解了一定的饮食健康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食品安全的问题。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带领孩子们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关注色素等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思考新鲜食物是否安全,讨论到底怎样吃才安全,以此来关注食品安全中的科学。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少了解,因此本课就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所以本课的重点放在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上d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王。调查加工食品中色素等添加剂的种类。
2。能够和同伴、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
3。能够和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
同知识与技能。
1,了解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口。
2。知道怎样吃食物才安全。
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安全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n。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日主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调杳食物,收集资料一汇报、交流信息一分析、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的科学学习过程口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臼主学习的习惯和能九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品味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新课口。
工。老师询问学生搜集的食品包装袋情况o。
2。学生积极汇报日己的搜集成果。
3。教师提示本课目标:我们先来开一个食品博览会,然后把我们对食品的调查结果进行理口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要知道:到底吃什么、怎样吃才安全q(板书课题: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二、讨论如何对待加工食品。
1。小组准备博览会。(自主策划)。
2。举办食品博览会。
注意:教师要课前检杳学生所带食品是否安全、卫生o。
3。师生交流活动。
(1)分类:这些食物中哪些是加工食品,哪些是天然食品?
(犬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加工食品是批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2)讨论=食品中诱人的色彩是什么?你知道关于色素的问题吗?
体验:让学生体验犬然色素与人造色素的方法。le8。
(食品中添加人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吃多了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d)。
(3)调杳:加工食品中还有其他添加物吗?大多添加了什么?
(由于学生对于食物添加剂的认识是个难点,所以我惜助视频资源,让学生来初步了解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搜集的食品包装袋进行调查o)。
@孩子们可利用搜集的食品包装袋上的成分说明来完成调查。
@师生讨论:食品添加剂安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小结:食品添加剂可以方便食物的保存,增加食物的色、香、味,给我们带来方便,也丰富了我们的食物。但是,应尽可以选择添加剂少、添加剂量安全的加工食品,并要注意不多吃。
三、讨论新鲜食品是否安全n。
2。学生根据白己的`生活经验会意识到污染使新鲜食品不安全。
【分析】教师要特别强调:白然界中的毒素会在生物体内成倍浓集,也会在人体中积聚口有的农药会残留在人体内几年,危害很大口孩子们对污染的话题并不陌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不同见解能敢于去争论o个课堂才能民主、和谐、热烈,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更深地认识到新鲜的食品也含有农药或激素等不安全因素,大家才会积极想办法,增加饮食安全的意识。
四、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1。提问:民以食为犬,吃,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怎样吃才安全呢?
2。学生讨论交流臼己的观点或提出好的建议。(蔬菜水果要浸泡、洗净再吃,吃水果时最好削去外皮,选购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不买过期食物及“三无”产品(“三无”指的是无注册商标、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
【分析】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教学时,不必受教科书局限,应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多谈谈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应多搜集相关资料利用课件提供给孩子们。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安全饮食的基本常识,每天都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这才是真正对身体健康负责。要特别强调,明理不是目的,关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五、拓展活动。
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了解更多的安全饮食的方法。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吃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课改路上,你我同行。为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寻找课改的新路子,追求高效课堂。3月24日下午,我县30名教师在教师发展中心赵加魁、李达、申小乔、郑印良、孙正刚等专家团队的带领下,不远千里奔赴宁晋六中,开启为期一周的课改学习之旅。
一、接洽会上、校方报告拨云雾。
本次学习交流涉及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汇集了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江西五省近百名教师。为了让与会领导和教师深入了解宁晋六中的课改历程,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一本《宁晋六中课改纪实》,并观看了宁晋六中发展历程的宣传片,让每位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六中、走进六中。接洽会上宁晋六中校长赵同报和副校长张文君分别与大家分享了《共谋教育改革之大计、共话教育发展之新篇》和《课改永远在路上》的精彩报告,听完报告后让人茅塞顿开真有一种“云开雾散终有时,守得清心待月明”的感觉。
二、课堂模式、理念引领站位高。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引领,只有这样才会在课改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宁晋六中的课改理念先进,“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再加上辩证地使用金太阳的导学案,宁晋六中的课改真是如虎添翼。“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是一个理念,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像考试一样专注、高效。“三”是三个时间调控。教师连续讲课不超过五分钟;累计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四”是四个环节即自学、展示、精讲、训练。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可以看到,“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每位教师的心理,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引领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意义,教师课上更轻松。课改要想成功,一定要牢记“引领”是关键,“发展”是核心,“研究”是内涵。
三、课前预习、课上展示求效率。
预习所学,未雨绸缪。《礼记・中庸》:“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言前定则不o,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意思是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预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将语数外自学环节前置,利用前一天的晚自习或当天的早自习进行预习。
2、利用金太阳的导学案,让学生的预习有抓手。
3、建立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将语数外自学环节前置,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学生们的预习充分了,课上展示起来积极活跃,预习环节真正成了四个环节的龙头。使用金太阳导学案,让学生的预习有了抓手,七八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借助预习导学部分能顺利完成课前自学,然后再通过合作探究部分巩固提升,最后利用导学测评进行当堂达标检测。这样一步步去做,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到了九年级,大部分学生可以脱离预习导学部分,进行独立无支撑的预习了,这就是成效,这就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课前预习是课上展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预习好才能展示好。为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在课下让学生多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学习效率越来越高。
四、小组建设、加分机制促学习。
纵观宁晋六中课堂,每个年级每个班都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在以前的课改中,小组评价及加分机制一直困扰着我们,在课改前期加分机制非常管用,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但在课改中期,小组评价加分机制就会出现问题,不像开始那样有积极性了。到了后期小组加分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作用好像就不太大了,学生感觉加不加分无所谓。通过反思,以前课改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组建小组时不够科学,小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小组的管理与评价跟不上,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1、科学分组:以6人为一组,根据成绩平均分组。每组1号成绩最好,6号最差,各组平均成绩基本相同。如遇到小组成员全部或1个为男生或女生则进行微调,原则上同号调节。
2、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性别比例、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倾向、交往能力、品行状况。
3、教师分包小组。
4、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5、对小组长定期进行培训。
6、加强小组管理与评价。
7、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内小组运行的好,加分机制合理,一定会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小组评价、加分机制运行正常,才能为课改保驾护航。
五、教师课堂、示范引领明方向。
五天时间里,零距离感受到了,宁晋六中“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无限魅力,每天上午8点至11:30。五天内,全体教师听课59节,全方位、多学科、多层次、多课型向全体教师展示了“一三四”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看到了新课改模式下,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课堂目标定位精准,学生课下预习充分,课上展示精彩,教师精讲点拨到位,课堂时间分配合理,当堂训练及时,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上的角色彻底进行了转换,教师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机智的让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们能自己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知趣的隐身,当孩子们都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时才及时的、恰到好处的现身。
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在主动学到知识的同时,关键是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表现欲增强了,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我敢说、我会讲。这样精彩的课堂是我们课改真正需要的,这样的课堂为我们的今后课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课后交流、深入研讨取真经。
不远千里赴六中,只为课改取真经。五天内课后交流、深入研讨多达22节。“课上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看到了,其实也什么都没看到,课上只是表象,我们教师只是按照领导的要求向大家呈现一节课罢了,其实真正的东西都在课下。”研讨会上,董雪鹏老师说。的确如此,为了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交流会上,与会老师提出了许多在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学生的预习都在什么时间进行?教师是如何检查学生预习的?小组评价怎样做才会有实效?课上教学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小组把自己的分数多加了怎么办?导学案和导学测评如何使用?学习目标在每节课前一定要出示吗?等等一系列问题。宁晋六中的老师毫无保留地倾囊相赠、不吝赐教,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
通过交流,我明白了,课改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荆棘和坎坷,要想课改出成效就必须坚持一种正确的理念,持之以恒,积极进行思考,永不停息,反复实践,静待花开。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七、集体备课、攻坚克难齐受益。
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3月25日下午。宁晋六中向全体教师展示了七年级语文《老王》和《驿露梨花》的集体备课常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上七年级组语文教师全员参与,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严格按照“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反复修改,直至意见达成一致,效果最佳为止。老师们全面深入的思考,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一位教师都深受鼓舞和感动,集体备课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推动了课改课堂的高效,让每一位教师都获益匪浅。
八、名师讲座、精彩纷呈受益多。
名师引领、助力成长。五天内聆听教师讲座8节,结他们分别从《小组建设与导学案运用策略》《如何通过小组量化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下的英语教学模式》《课改在路上,稳妥扎实求高效》《我们的教研活动》《植根传统文化土壤,创建文化特色学校》《打造以导学案为平台小组合作下的高效课堂之思考》《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和优良班风的养成》八方面进行精彩的讲座。特别是聆听张志荣主任的《小组建设及导学案运用策略》和郭伟丽老师的《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和优良班风的形成》的讲座更是收获颇丰,令人佩服。他们在小组建设、导学案的运用、后进生转化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她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课改路上的指路明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知与她们还有很大的距离,以后自己一定要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向她们学习,让自己在课改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九、文化建设、习惯养成是根基。
课改成败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直接关系,好的校园环境及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这充分说明,一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通过制度的约束规范,各种活动的开展,榜样的示范作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养成习惯的基础。因此,文化建设、习惯养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基。
十、课改路上、持之以恒结硕果。
课改路上,有时我们会真的感觉很疲惫。但是,走得最难的时候往往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放弃了你就会错过最美的风景,坚持了你就会收获成功!所以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咬牙坚持住。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必须经受住考验,课改路上,我们累着,但也收获着、成长着、快乐着。着名演员海清的一句话就是“你承担的越多,你的能力也就越强!”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钻研课改就要有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套用汪国真的小诗来作为结尾:我不去想,课改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既然选择了课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钟情于课改,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教案目标:
1、在游戏中复习所认识的生字、儿歌。
2、对读书感兴趣。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教案准备:
1、《字宝宝乐园》第二册(人手一本),录音机,磁带。
2、所学新的汉字大字卡。
3、小镜子。
活动内容:
(一)、欣赏画面并提出问题。
观察问题:
(1)图中有什么?
(2)小娃娃在做什么?
(3)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过镜子?
收书。出示字卡:听音乐收书。
常规要求:从后往前传,常规同发书。
(二)、听读:我们一起来听听叔叔阿姨给我读的这首诗歌吧。(听录音磁带)。
常规要求:出示字条“手指字,耳朵听,眼睛看书不出声”。
(三)、出示大范例,幼儿跟读。
老师呀把小朋友书上的字宝宝变大了,把他们请到黑板上来了,请小朋友看黑板,跟叔叔阿姨一起读吧,要读的`和录音机里的`叔叔阿姨一样好听哦!
(四)、游戏。
小朋友刚才听了叔叔阿姨给我们读的诗歌好听吗?现在字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了。请看黑板。
游戏一:什么字宝宝不见了?(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大范例中所学到的新字盖住,让小朋友猜猜看,什么汉字不见了?)。
游戏二:什么字宝宝变大了?(用大字卡盖在大范例中相应的字上面)。
游戏三:我的字宝宝在哪里?(教师出示字妈妈,即大字卡,幼儿找出字宝宝—————小字卡)。
(五)、结束活动。
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一起出去跳舞呢,我们出去和他们跳舞吧!(幼儿随老师小碎步飞出活动室)。
《我们的学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社会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小学生比较熟悉,亲身经历、体验的内容。学好这节课,将为今后学习本单元的学校生活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两组可连续操作的插图,图文并茂,并在相应位置安排了"说一说"的问题,其意图就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有所创新,并在学生纵向思维之后,安排了一段文字加以总结说明,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的整体认识。
我认为小学社会课提供给学生的不只是社会上的一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由此去掌握、获得更多的、类似的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有所创新的能力。因此,根据社会课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结合自己的学校认识学校人员的组成,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其职责。
2、使学生知道学校教职工分工合作,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品德。
3、使学生知道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要学习哪些学科,课外活动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
4、结合自己的学校认识学校的主要设施及其用途。
教学重点。
1、在学校里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其职责。
2、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学校的主要设施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在学校里工作人员的职责,学校设施的用途。
教材中所描绘的插图与我们学校的实际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有较大的差异性。我认为,如果仅按教材内容的安排进行教学,不增加学生探索活动的创新素材,不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那么,势必造成教学过程的平淡、枯燥,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为此,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创新处理。
1、借助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一上课就创设一组学校门口的画面,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重新认识我们的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2、我们学校领导分工、课程安排非常规范,如果只按教材中的两组插图,那只能说是学校的一角了。为此,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authorware设计制作了学校各科室及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的教学课件,采用直观演示法,把模糊的信息再次清晰地再现,通过课件的辅助教学,扩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课件的演示下,不断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学校,从而构建自己探索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方法正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感官参与教学全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认识我们的学校的`方法之后,他们对我们的学校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时,设计了“向家长,向邻居,向朋友”介绍我们的学校的开放式课外作业,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小学生。为此,本节课采用“小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主动探索为主线,其教学流程如下:
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由表及里,扩展思维。
总结归纳,完善创新。
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教学一开始,通过课件,展示学校门口的情境。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由表及里,扩展思维。
这流程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为了方便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渗透科学探索的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学校的工作人员、活动和设施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学校的工作人员。
在展示25页一组课文插图之后,学生已明确图上人员的工作和职责。这时,通过已制作好的课件,播放学校的各科室领导及教师、工友,让学生观看画面,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设置问题:“除了我们上面所举的工作人员之外,我们学校还有哪些人呢?”这给学生提供、再现学校的生活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较完整地列举出所有在校的工作人员。这时,学生初尝成功,神情愉悦,求知欲望高涨。接着让学生带着“你们在学校参加了哪些活动?”转入下一层的学习。
(2)活动。
活动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的活动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课程表较快地列举了我们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设的所有的课程,接着播放我们学校近一年来的课外活动的片断精选的镜头,然后让学生根据在校四年来的亲身经历列举出各种活动的内容,学生通过课件的启发,举一反三,并用自己参加的活动在课上介绍,这样,充分表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3)学校的设施和用途。
我们学校设施较齐全,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些是刚刚认识,刚接触的。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通过课件的制作,把学校的设施在学生面前一一展示,在几分钟之内,学生便对学校的所有设施一目了然,为他们认识其用途打下了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电教室的作用的认识,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师上课、做试验、操纵电脑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校设施的真正作用。并播放配乐解说《我们的学校》的录像,巩固提高教学效果。这充分发挥了我校信息技术的优势和authorware制作课件的强大功能,促进小学生所学知识当堂巩固,认知不断深化。
3、总结归纳,完善创新。
这一流程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准备向谁介绍我们的学校?”这种扩展式的练习结束本课,学生可以讲本课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向人们介绍我们的学校。这不仅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总之,这节课改变了“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问题—探究”、“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表现自我,发挥潜能,充分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探索方法,合作学习精神。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难点,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单元学校的生活。
一、工作人员:领导教职工工友。
校内活动丰富多彩(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活动。
校外活动有益健康。
三、设施作用。
今天中午,我刚到楼梯口,忽听得一阵阵小猫叫声,很是惊奇,心想会不会是调皮的小儿学猫声逗我呢,知道我快下班回家了!开心!不想,生活无处不新奇,有些事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原来,我家对门的一对空巢老人大概是生许寂寞的原故吧,这才请了它这么一位“小家伙”来做伴的。这下可好了,原本放假在家的小儿正缺个玩的伙伴,来了这位新朋友,他的腿立马也变得有点像白脚花狸猫了,一会儿走过去学它“喵喵叫”,惹得小猫音高八度与他赛,累呀!一会儿,儿子蹑手蹑脚打矮步,似探小猫的灵敏度。不想正中下怀,少不谙事的小儿落下它的耳观八面的圈套,对着儿子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如功夫片中“狮子吼”,闹猛!后来,儿子与我说:“这都要怪我从小没养过猫呀,没经验。这一次可算是我有生以来与猫的首次交锋。”
而我与孩子一般大的时候,却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了!此话怎讲?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家老屋原来是一幢民国式建筑,楼房上下全是木结构楼板,屋顶内设有夹层,每当夜深人静,人入美梦时,你定会被一群逃窜的小贼鼠惊魂,甭想有个安稳觉睡!大家深恶痛绝啊!有一天,父亲从小学陈老师家抱回来一只“大曼猫”,但见它浑身布满了黑、白、黄三种色彩,煞是好看。可这位如刚入嫁的“新媳妇”,兴许是有些怕生的原故,还是生来就很胆小,它老是往门边撞,一刻不停,直让你看得既心疼,又无措,家里人快拿它没办法了。后来,不是自吹,我略施小计,它还是被我乖乖驯服了。这法子也不复杂,那就是,我看它想往屋外走,就摘一段妈妈结的绒线放地上一点点往后抽与它周旋,贪玩的小猫马上落入了我的圈套。几次下来,果然百发百中,首战成功。从今往后,它正式成为我们家的一员。
入户于我家的小花猫,它的饮食起居当然由我来承担。每次我开饭前,将妈妈买来的小鱼放在炉子上滚熟,然后放入一个饭团一起搅拌均匀,就成了它必点的美餐。那四溢的鲜香气味呵,直扑鼻腔。你不用呼它,灵清的小猫,见我端猫碗的它,准会“嗒嗒地”跑过来绕在你脚踝边,“喵喵”、“喵喵”的欢呼,让你看了直好笑!慢慢的,小猫在我和家人的共同调养下,身体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从一只小花猫变成了一只待嫁的“大姑娘”了,正是女大十八变啊!你瞧它,浑身的毛衣油光锃亮,出落得可谓是“楚楚动人”。它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呀。记得,在下一年的冬天,家人发现它早已是暗结珠胎,有喜了!那一年它养了是一窝小猫,有狸花猫、小曼猫、雪里拖枪猫等等。特别是最后一只猫,它全身是雪白雪白的,唯有它的.尾巴是黑色的,据我父亲说这种猫的品种比较好,一般难得看到,所以关于它的大名还是爸告诉我的。可惜的是,“雪里拖枪”猫养了没多天就不幸夭折了,许是它真的比较娇柔,不强横,饿死的;还是初当猫妈妈没经验,照顾不周;或是它实在耐不住天寒,冻死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唉,一家人至今有时还会念叨它呢!再说那一只活泼可爱的狸花猫,就因它普通、家常,被我们养得如皮球样圆滚滚的,讨人欢喜。后来,它果然被我乡下的继姨相中,说是乡下老鼠多,派它去消灭也,但这“扶不起的刘阿斗”却忘了它的天职,尽在脏地方瞎钻,弄了一身跳蚤,最后惹得继姨是实在不得已,只得买给了来农村收购小猫的人。它正是好应了“玩火者必自焚”这一句老话。对于这件事的来历,我们后来也是听继姨跟我们说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80年代中期,我家也从木结构厢房搬入了水泥楼房,作为家庭一员的大曼猫,当然与我们一起入住新楼房。记得,我妈妈将它放入一只蛇皮袋,一路上拎着,行过了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再翻过一座古石桥,这才来到隔岸的大马路,这样走呀走,入住新楼房。不料,以前的情况又出现了,它拚了老命的叫呀、撞呀,总想要往外跑。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大曼猫不见了!这可急坏了我们。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
它会在哪里呢?会不会去了它曾经待过的老屋?脑子里忽然冒出来这样的念头!记得,那天放学回家,顺便去了一趟老屋,脚刚踏入那条幽暗、弯曲的长弄堂,只听得远处传来了“喵喵”的叫声,我的心既激动又疑惑,在此无法用言语形容。遂加快了脚步走近一瞧,天哪!它正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大曼猫,让人无法想像是这生灵会这么念旧,不惜跑过几条马路、跨过几座古桥,辗转来到它曾经养育过的地方,我心里不禁泛起了一点点波澜,为它高兴、为它感动,不过多少也有一点点心酸,它也太傻了!本份、安于现状的它,你就没有幸福生活的憧憬吗?!还是太容易满足,知足常乐?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是《抓牢和抓挠》,主要是说一个人如果抓牢了太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腾不出了手拥有许多更可贵的东西,同时也会失去许多曾拥有过的真的东西,包括朋友之间的友情、亲人之间的亲情、爱人之间的爱情等等,你不知道利欲往往会冲昏你那脆弱的神经,落入了无形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我也就遂了它的心愿,一路之上,你会看到,每天有一位少女一手背着书包,一手拿着猫碗的人,她不是别人,正是我!也不知过了多久,这大曼猫是遭遇了不测,还是寿终正寝了?它从此消失于我们的眼线。我在臆想邻居家的小猫会不会就是它的后代,它的延续呢?也如它前辈那样快乐、幸福的生活!今天我留下的一些只言片语,暂且作为祭奠聪明生灵的小文吧!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陈老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我还是比较容易发现,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而此时陈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陈老师的亲和力,与学生交流中可以看出陈老师平时与学生相处十分融洽,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又敬重的感情。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更好的帮助陈老师指导和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规范和小错误。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的学生活动中,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陈老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陈老师选择让学生留到课后回家完成。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五、课堂评价及时到位而又不做作。
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太棒了”“真好”等等。课堂中的一些小技巧和数据整合规范,如测呼吸可以测15秒再乘以四这样可以省下时间。在比如各小组间的实验数据有差别,让学生讨论一下,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16次与32次,什么叫正常呼吸?怎样保持正常呼吸?这些都是陈老师课堂上的不显光的亮点,是陈老师多年来用心教学的宝贵教学技巧。
《我们在生长》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欢迎您投稿)。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的科学探究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的生长特征变化;第二部分:探讨能记录下自己生长变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胆地让学生制作虚拟人物——小明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模型。让他们通过模型设计、制作及比较,回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种种变化;通过动手做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供一个形象的实体,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自做模型的介绍,在老师的点拨下,从外到内来探究研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内外变化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简单,但必须得反映出虚拟人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在学生对自己组模型的介绍时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的表述是丰富的。比如他们利用模型的比较向同学介绍人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身高、四肢、躯干等表面的生长变化。在完成了身体表面的生长变化的探究后,“那么哪些时在做模型过程中不能反映出来的呢?”学生在我这一句问话的点拨下继而如火如荼地转入到对身体生长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面下的学生对身体内部变化的表述也不同,从“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到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学生都谈及到了,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家养的猫,主人饲养的好,猫偷偷地遛进被窝里和主人睡在一起享着福。偶尔主人家有鼠窜出,猫奋勇而扑食之,主人家的粮食和东西不被鼠侵害。家猫就高枕无忧。
家猫在主人家呆久了,感觉很寂寞,必定它是由野生动物而被人训化而来天生就有野性。家猫跑到野外,它看见一只野猫向它走来,它并不认识这只是野猫,它还认为这是一只可怜的流浪猫,它想把这只流浪猫带回主人家,同吃主人给它喂的食,野猫同意了。晚上它和家猫吃掉了主人放在猫碗里的猫食。晚上家猫遛进主人家被窝里休息,半晚上,家猫睡得很舒服,跑出被窝伸着长长的懒腰,准备寻那猫伙伴时,只听主人家的鸡圈里,有鸡的撕鸣声,主人感到不正常,当主人快快地起床去看鸡时,几个鸡早已被野猫咬死,野猫叼着一只鸡飞速而逃。
野猫和家猫一样大,身上的颜色也和家猫大致一样,只是野猫的牙齿比家猫发达,胡须深棕红色,比家猫的胡须长而密。野猫生性凶猛,过了几天主人家的鸡舍门外,栓了一条大狼狗,野猫不敢靠近半步。家猫和野猫又走到一起,它两已成为一对很好的猫友。
家猫在野外只是扑食些麻雀.壁虎.老鼠,而野猫扑食的不但有麻雀.老鼠,还吃山上的野鸡.蛇.黄鼠狼.锦鸡.野兔等。如果主人家这几天给家猫吃的好,家猫也懒得去扑食,家猫很温顺,到野外晒晒太阳,在干草地上打打滚,把唾液吐在爪上洗着自己的脸,日子过的悠闲自在。野猫并不羡慕这些,野猫反而看不起家猫,连野兔.獾子.野鸡都不敢扑食。一次家猫和野猫又走在了一起,春天两个猫都发情了,家猫和野猫还产生了爱情,家猫还怀上了野猫的孩子。家猫怀上了孩子后,就更懒了。家猫在野外不扑鼠了,主人给它喂的猫食足够它享用。而野猫看见家猫短而小的肢甲,细而小的牙齿,并不威武的胡须,难怪不敢扑食野鸡,獾子,它的'胡须都和自己不一样,它妄披一张猫皮,猫不凶猛有何用,优胜劣太,我还想把它吃掉。
怀有它的孩子的家猫,它唤来几个野猫,把家猫的尸体拖进树林丛中吃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科学的态度,本课从做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技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编排的探究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科技的进步;强化“我也能做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科学。
学情分析: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本课提出了“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起找一找”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够做科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体验游戏中的科学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知识目标:
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情感目标:
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乒乓球。
学生准备:矿泉水、杯子、吸管(每人两根)。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二、实验探究,深入体验。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四、课外拓展,继续探索。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看看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出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3、学生猜测:
4、验证猜测:
5、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6、教师小结:这个小游戏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板书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实验探究,深入体验。
活动一:“能否站起来”实验。
1、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分析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起与坐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平常中又含有科学道理,这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去研究,也激起了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吹蜡烛”实验。
2、学生猜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哪些能吹灭蜡烛?哪些不能吹灭蜡烛?
3、分组实验:这只是你们的猜想,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展示)。
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4、用火柴时,要注意安全。
并要填好实验记录(课件展示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4、学生讨论:(1)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2)为什么隔着木块、书本等不能吹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快乐。
活动三:“吸饮料”实验。
1、教师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喝牛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喝到饮料牛奶。今天,我们用两根吸管来试一试。
2、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把自备的杯子里倒上矿泉水,再用两根吸管来吸,一根插到水里,一根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学生猜想:猜想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6、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和实验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家为了弄清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喝饮料的经验,他们知道吸管喝水很方便,但没有用两根吸管试着喝过,所以此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在探索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学生交流: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教师谈话: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播放登月图片、无土栽培、克隆羊多利、磁悬浮列车、海上石油开采、风力发电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设计意图:
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四、课外拓展,继续探索。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板书设计:
科学在我们身边。
设计特色: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本课我采用游戏来导入新课,找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和一个力气小的同学来做游戏,而结果却出人意料,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所选的三个小实验都带有“玩”的色彩,在“玩”中引导学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本课讲的就是《科学在我们身边》,所以最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从而让他们明白“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今天,日历翻到了7月18日这一页。今天,是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党建蒲公英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在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新有小学的支教生活到了终曲。时光匆匆,十天在我们的眼皮里偷偷溜走了,而我们在十天里也了解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今天的天气有些坏。雨从早上下到晚上,淅淅沥沥。但是今天大家都很开心。因为今天是我们的最终的文艺汇演。这个文艺汇演中,所有的小孩子都将自己在这十天里学到的东西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特别是1班2班的孩子们,我们教他们的手语——《感恩的心》,也完美地表演出来,而且获得的同学们跟家长们的掌声。看着他们在台上自信满满的,做出一个个准确的动作,心里很安慰。因为这个是我们一起学习的东西,当他们的成功圆满地表演出来后,作为他们小老师的我内心是欣慰的。原来,一个老师的欣慰感是这样来的。看着他们在台上载歌载舞,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成就感、欣慰感。我们这十天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也很喜欢我们的课,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得到今天文艺汇演的圆满成功。
文艺汇演后,我向教室那边走过去的时候,小朋友们远远地就看见了我,并向我招手说:姐姐,快来这里,姐姐,我们来拍照好不好…我听到时,心里很感动,在这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我很庆幸我来到了这里并收获了这么多份这珍贵的情谊。其中还有一个小朋友把我悄悄地拉到教室的一边并送我一份小礼物——她自己折的手工,顿时感觉心都要被融化了。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美好的瞬间。
还有一个小女孩,在听到我们要走的消息时候,哭着就跑远了,我追上去,摸着她的头,她低着头,擦了一下眼泪,抬起有些红红眼睛的脸蛋,目光带着寻求答案的疑惑,对我说:“姐姐,你们很快就要走了吗?你们还会回来吗?”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目光。我不忍心告诉她:“也许以后我们不会来了。”所以,我看着她,替她擦擦眼泪,柔声地对她说:“别哭了哦,姐姐以后有机会还会过来的不是吗?你要记住姐姐不能忘记姐姐哦……”我知道,我的记忆里已经有了你们的身影,我想,我是不会忘记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难得可贵的,如果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你。这次的三下乡活动给予了我很多,住在乡下队员们一大群人说笑、打闹,觉得生活很快乐。虽然吃着并不可口的饭菜,虽然睡着硬硬的地板,可是这种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出了忙碌外,我感受到的是围绕在每个人之间的融洽氛围,闲余时,大家的欢声笑语荡漾于清新的空气中…一起休息、一起共餐、一起生活,我们彼此更加了解对方,更加亲密,在快乐与愁苦中,我们一起成长。
笔直的水泥小路,漂亮的教学大楼,美丽的小花园……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汝南三小,一个承载着我小学时期全部梦想的地方。
绿如碧毯的操场上,有同学们奔跑玩耍的足迹;百花盛开的花坛上,蜜蜂和蝴蝶在一起跳舞;高高的教学楼上,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
上午九点半,劳累了半个上午的师生们,听到了广播,不由得兴奋起来,迎着朝阳,迎着暖风,来到了操场上进行大课间活动。广播体操解除了疲劳,功夫扇扬威了中华,三字经的音乐伴着同学们时高时低的吟诵,动听无比,美妙无比。
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同学们奔走于自己的教室间。花坛上晶莹的露水使无精打采的花儿们振奋起来,鸟儿优美的歌声和悦耳的上课铃声把我们带回了课堂。
这就是我的学校――三小,它给我带来了许多温暖,许多快乐;教会了我许多知识,许多真理……我为我能在这所学校学习而感到骄傲,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的科学探究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的生长特征变化;第二部分:探讨能记录下自己生长变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胆地让学生制作虚拟人物——小明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模型。让他们通过模型设计、制作及比较,回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种种变化;通过动手做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供一个形象的实体,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自做模型的介绍,在老师的点拨下,从外到内来探究研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内外变化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简单,但必须得反映出虚拟人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在学生对自己组模型的介绍时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的表述是丰富的。比如他们利用模型的比较向同学介绍人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身高、四肢、躯干等表面的生长变化。在完成了身体表面的生长变化的探究后,“那么哪些时在做模型过程中不能反映出来的呢?”学生在我这一句问话的点拨下继而如火如荼地转入到对身体生长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面下的学生对身体内部变化的表述也不同,从“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到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学生都谈及到了,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在探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的方法部分。在小组讨论举例后,教会学生应用发明技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在规定时间里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尽可能多地写出(形式不限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表示)能记录生长变化的方法。我认为该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探究科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研究成长现象这些较为单调的问题上,在形式上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师生之间单调的一问一答。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那么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一个情景让全体学生带着兴趣深挖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讨论、创设情境动手做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科学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对这些自行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不断反思,让学生明白每个方法的使用优点与不足。“怎样才能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生长”,就是这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下一课时继续进行的教学探讨活动。课后我让学生就本课自己组的表现,互评,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用铃声及“时间到”的组合图片有效地控制每一次学生活动的开始与结束,使整个课堂做到收放自如。
总的来说这样的设计使之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课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这类以思维训练为主的讲授课不再停留在沉闷,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iwojieshao/19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