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作者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寻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交流)。
生自读、指名说。
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生慢读。
师:假如让你们闻,你会闻到什么呢?(生说)。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师:好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再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生说)。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呈现资料。
师:这种情况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说)。
师:是的,你能读出哀愁吗?(男女拼读)。
师: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光,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的,珍惜光阴,你能说说珍惜时间的句子吗?(生说)。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下阕)。
引读: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生朗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能说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吗?(生说)。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我们今天的词牌名其他词人也写过,比如:课件呈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生自由读。
师:还有将近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面对“离别”,你会留恋什么呢?(生说)。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张老师,还是想让大家多一些乐观,时间过的总是很快,4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下面就是展现自己的时候了。
师:试背诵。
四、作业。
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兰芽短浸、松间沙路、潇潇暮雨、子规啼鸣}借景抒情。
下阕——抒情: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西江月》。
生:《水调歌头》。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师:让我们来念一些词牌名。
生朗读众多词牌名,课件出示:念奴娇……。
师:词牌名中还蕴含着许多古代的文化。
来猜猜——。
课件出示:马嵬坡下,凄风苦雨,马铃声声,裂肺撕心。
生:雨霖铃。
课件出示:剑气凛冽……。
生:虞美人。
课件出示:若耶溪边,西施初见,为国为君,……。
生:浣溪沙。
以前还学过两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己读一读。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感觉?
生无语。
师:……这就是浣溪沙中美丽的哀愁。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
师:今天要学习的是苏轼的《浣溪沙》,苏轼的轼常写常错,看老师写。
师范写。
生交流关于苏轼的信息:文学,画画,写字等。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读读苏轼怎样演绎《浣溪沙》那美丽的哀愁。
课件出示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琅琅上口。
读得声声含情。
生自读。
师:有没有难读的字句?
生:没有。
师:好,来检查一下。
生1,个读得不通顺,不正确,老师和学生共同帮助。
同桌同读,读准读通。
师:老师发现大家把小注都读进去了,好,小注往往告诉我们许多写作的背景。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生2,个读,读得还是不通顺。
师:大家基本达到了第一条要求,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有什么不一样?
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试一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生自练。
生个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生自读,
师: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展示两个,写景很美)。
生个读。
师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
生再读,慢了一点。
师:那如果我们嗅一下呢?
课件播放大自然背景音乐,流水,鸟叫。老师配乐范读,师: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生:我闻到了兰牙的味道。
生:我闻到了松脂的问道。
师:好啊,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生个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
生:轻快。
生:高兴。
生:流连忘返。
生:神情气爽。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拓展,课件补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生:他被贬了之后才写出了《浣溪沙》。
生: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惆怅的。
师:是的,你能读出这份美丽的哀愁吗?
女生读,
男生读。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光,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过程】。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浣溪沙·苏东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赏析一】。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赏析二】。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赏析三】。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四、学生品味,指导改写。
1、我独自漫步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我听到了轻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觉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加上太阳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现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进入了一个山村,我在满村“吱吱扭扭”的抽丝缫车声响中,我听见有人吆喝卖黄瓜的声音。我来到一户农家前,试着敲门去讨碗水。在敲门时,我隐约看见,远处飘逸的柳树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3、你看,枣花仿佛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会,衣巾上沾满了枣花,美极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声音。如此悦耳动听,哦!原来是缫车飞快的转动的声音,飞快转动的缫车如一个失了控的转盘。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绿意在大地上覆盖着,像一件华丽的翠衣,一派凉意。农民在田地中来回穿梭,只见一顶顶斗笠在穿梭。一棵古老的柳树下,一位农民穿着粗布衣,正卖着一条条黄瓜,那黄瓜一排排整整齐齐,个个肥身材,黄瓜上还顶着一个下黄帽呢!人们围着那颗古老的柳树挑着入口爽脆的黄瓜,不一会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兴的喝几口酒,酒后,双眼开始打起架来,路还有那么长,现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空中,喝完酒后,觉的嘴渴得裂了条缝似的,难受极了。不意间,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间农舍,我犹豫地走到农舍前。正直丰收年,人们都到乡间劳作去了,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决定试着敲敲门,但愿里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祷后终于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终于解除了呢,今年枣子一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缫丝车声,他侧耳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继续赶路吧,看见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点小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炽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渐渐越来越感干渴难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不安:正值农忙时节,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终于,有老妪来应门了,他用谦和的语气请求。接过百姓双手捧上的一碗清凉的井水,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喜悦与满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热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让学生学习阅读与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诵、理解、品味、联想、反思是欣赏词的基本过程。
教学反思:
《浣溪沙》是苏轼写得一首词,词的上片是描写清泉寺的优美景色,下片表达了词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由于学生是真正意义上接触词,对词并不怎么了解。所以在上课导入的时候我以介绍词为重点,这样一来同学们对词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在新授词的时候,我结合了当时词人写词的背景,这是词人被贬黄州时写的。如果是你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呢?而词人又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好好去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解决词义,最后对词进一步深化。但在这个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如学生和老师之间那份热情没有被调动,课堂显得有点沉闷。
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2、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注释等方式理解全词内容。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难点。
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今天学的是词,以前大家接触到过哪些词?
师:今天要学习的是苏轼的《浣溪沙》,苏轼的轼常写常错,看老。
师范写。齐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怎样演绎那份美丽的哀愁。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读读全词,做到字正腔圆。
生自读请个别生读纠错男女生读。
师:同学们已经达到了第一个要求。老师还发现这首词有小注,从小注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自由读小注,来说一说。
师: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有什么不一样?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试一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生自练生个读全班齐读。
师: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师:如果同学们嗅一嗅,能闻到什么呢?
师:好啊,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个读。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
师:是的,你们觉得苏轼的心情如何?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师引读,与其不断的'哀叹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师:再坚定一点,有吗?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会微笑地说。
师:苏轼可能会想到被奸臣所害,再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定而感慨的说——。
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他这样有凌云壮志的诗人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诗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天才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词是那么美,你学到了什么?希望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伴我们一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工具:1.课文录音带.2.春江花月夜古曲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全班齐背记承天寺夜游后提问:1.作者是谁?2.指名一个同学介绍作者?课文体裁3.作者游承天寺的时间?此时作者的人生正处在什么阶段?(被贬到黄州)。
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另一篇游记.这是一首词,词牌名叫浣溪沙(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2.再听录音范读,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并且可以轻声跟读。
3.指名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同学齐声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
1.同桌为一组根据书上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片,一个同学译下片)。
2.学生合作时教师副板书如下词语:子规_杜鹃白发_指年老黄鸡_指光阴易逝。
3.指名一个同学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4.师说全词意思。
三.悟意境,体感悟。
1.提问:词的上下片各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3.学生回答所感受到的画面意境.师总结:清淡幽静。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勤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8.请学生谈谈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乐观奋发”的精神给自己的启发。
四.教师结语。
五.小结全词。
六.拓展练习。
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并讲出它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七.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5条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板书设计:
浣溪沙。
苏轼。
小序:点明记游。
景:淡雅幽静。
情:宁静平和。
理:旷达乐观。
八、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
1、朗读词。
注意停顿和节奏。
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4、作业:
根据你对词作的理解,画出你心中的画面。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作者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寻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交流)。
生自读、指名说。
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生慢读。
师:假如让你们闻,你会闻到什么呢?(生说)。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师:好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再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生说)。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呈现资料。
师:这种情况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说)。
师:是的,你能读出哀愁吗?(男女拼读)。
师: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光,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的,珍惜光阴,你能说说珍惜时间的句子吗?(生说)。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下阕)。
引读: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生朗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能说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吗?(生说)。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我们今天的词牌名其他词人也写过,比如:课件呈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生自由读。
师:还有将近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面对“离别”,你会留恋什么呢?(生说)。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张老师,还是想让大家多一些乐观,时间过的总是很快,4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下面就是展现自己的时候了。
师:试背诵。
四、作业。
上阕——写景{兰芽短浸、松间沙路、潇潇暮雨、子规啼鸣}借景抒情。
下阕——抒情: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幻灯片出示总结)。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三、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四、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幻灯片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五、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十、布置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簌簌衣巾落枣花,这句诗出自苏轼所写的诗篇《浣溪沙》,描写的是美丽的乡间生活,让人们感受到宁静以及幸福。
年代:宋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此词为作者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在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东坡居士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苏轼做的这首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上半阕写景,描绘了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c(3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iwojieshao/19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