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邓肯自传读后感(优秀17篇)

邓肯自传读后感(优秀17篇)



读后感是通过书中的情节、人物和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邓肯自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邓肯自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展示、表达美的艺术,致力于舞蹈事业的女子真的要付出很多代价,包括失去爱人、失去孩子。为了艺术她们献出人生的幸福,她们连同自身的舞蹈艺术被代代相传、成为经典!她们不是普通的女子,她们是上帝赐给人间的美丽舞蹈精灵!作为一个舞者,她很美,她很成功,创立了“自然即美”的邓肯现代舞;作为一个女子,她多情,她很可怜,拥有过伟大的爱情但最后一个个情人都离她而去;作为一个母亲,她慈爱,她很可悲,拥有过3个儿女又不幸失去。

从其他资料了解到她曾经和小她10多岁的俄国诗人叶赛宁有过短暂的婚姻,她甚至出钱帮他出版诗集、助其实现梦想,笔者认为,这段婚姻除了爱情外,更多是她想在这个小男人身上付出她浓浓的母爱(一双儿女去世后她难以自拔)。她对舞蹈的热爱:毫无疑问,她的生命是为舞蹈艺术而生的。小时候就热爱舞蹈,自己跳、还教人跳,渐渐长大后,研究舞蹈,创造舞蹈,办舞蹈学校传播艺术。为了舞蹈艺术她主动离开深爱的克雷格(她女儿的生父),她说:“同他生活在一起,就意味着我要放弃我的艺术、我的个性,甚至要放弃我的生命和我的理性。”为了让舞蹈学校能生存下去,她找到一个英国百万富翁来支撑经济,后来他也成为她儿子的生父。“我一生中只有两件大事————爱情和艺术————我的爱情常常会毁灭我的艺术,而我对艺术的渴望又常常给爱情带来悲剧的结局。这两者无法调和,总是不停地斗争。”她的舞蹈艺术:“伊莎多拉为了要表现人类的情感,在希腊艺术中发现了最精彩的表达方式。她很欣赏那些美丽的浮雕,而且从中得到了灵感。然而她更富有创新的天赋和本能,带着这些灵感,她又重归自然,从中创造出她的一切优美的`舞姿。在模仿和复兴希腊舞蹈的同时,她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她想到的是古希腊人,但展现给我们的是她自己的艺术。她的愿望便是忘却时空、不懈地追求幸福。她把希腊艺术完整地呈现给我们,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在她为我们复活希腊艺术的同时,我们变得与她一样年轻了,我们心目中又升起新的希望。当她的舞蹈表达命运的不可抗拒时,我们也只好同她一样屈从。

自传的读后感

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的影子。在做自己的传记的时候,他只是提提自己对人生经历中的一些阶段的看法,或者是一些难闻的轶事。这便是林语堂风格吧。

如他所说,早期他的文章很是批判,后期含蓄了或者幽默了。从这个传记便透露了这些景象。批判的,或是含蓄的批判的,或是幽默的批判了,或是含蓄幽默地与你交心。“交心”,与读者交心,这是多好的想法。我想所谓“交心”,便是说读者最容易听的进去的话,最容易领悟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所以林先生说他非常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术语”,认为那是不会说话的人干的事情,不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思想的结果。那些就是不“交心”吧。林先生说他早年文笔太直,太锋利。那时候的他怕也是尚不能很好地用文字与读者交心。他说,那得怪罪北洋军阀,怪他们给知识分子的自由太多了的缘故。19胡适在其日记记着日本人芥川龙之介的话“中国著作家享受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胡适得意:“其实中国的官吏并不是愿意给我们自由,只是他们一来不懂我们说什么,二来没有胆子与能力可干涉我们”。信也。言论自由太多了,便开门见山地讲话,便不知道用“文笔技巧”。恰是从这段牢骚,可体会他后期的“文笔技巧”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林先生哪里是在怪罪北洋军阀给的自由太多了呢?分明是在向我辈炫耀那个时代,那个自由的时代,那个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时代里,他们的理想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可怜属于我辈这个时代,是连话怎么说都不知道,连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的话都不知道,自己的嘴巴与脑子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的时代。当然这样的时代林先生也是经历过的,这也是他后期幽默文学、讽刺文学的由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自由的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是会有“牢狱之灾”的。聪明如林先生者,也会感到“人生太悲惨了”,于是他“不能不故事滑稽”。所谓的“讽刺”与“幽默”,他说只是“滑口善变”,而那又只是他“树立的自卫的机械作用”。吾辈对于其“这一路的滑口善变,其中含着眼泪与微笑的”,该是能有极好的体悟的。用林先生最推崇的东坡先生一句词说是“长恨此身非我有”。

学生阶段肯定是给林先生留下最美、最深回忆的事情。所谓学生阶段,也该就是其童年、青年时期。那时有父母、姐姐的关爱,有芝麻饼的诱惑,有闽南青山、绿水的怀抱,有美丽健康的乡土姑娘的恋爱,还有品学兼优的自信。林先生直到耄耋之年,回味起那些情景,依然那么的亲切、美妙。我们也读进了那些青山绿水,读进了那青山绿水中的姑娘,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的乡土姑娘。想离开去寻找站在大山中傻笑的赖柏英,或是坐在竹筏上渐渐忧郁的翠翠。林先生的爱情该是极天真的爱情,初恋虽然失败,但是给留下的该是最单纯的感情理想,于是在不能与c结婚的时候他还会“哭得瘫软下来,哭得好可怜”。(何曾几时,我们也会在梦中醒来,抹去脸颊的泪水,却还止不住心中踉跄的哽咽。)或许正是这种单纯,能够赢得单纯的爱情的吧。也许这便是为何到了晚年,林先生依然视林太太是“少女的芳心”,几十年过去那“少女的芳心”依然如当初回应“穷有什么关系”那般“坚定而得意”。其中一件轶事是尚未能明白的,何以林先生会“一个习惯玩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闽南风俗使然?既然林先生将其将出来,该是别有用意,尚不解。正是与母亲的这种亲密,使其在新婚前夜,与母亲同睡,那时“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不知道那夜林先生有没有哭,林母又是否哭过。从此林先生不再属于她,而是另外一个女人。(据说盐井的藏族,男子在“出嫁”到女性家时,全家人如同汉人女子出嫁一般,要有震天的哭送。)。

回顾学校时光,并非总是好的。当我们能自己识别生活经历的时候,很多往昔不觉的事情开始变得充满遗憾。学校生活便是其中之一吧。林先生相信“课堂听课”是“人类虚耗时间之最大的发明”,“学校是致令学生看书喂非法行为的地方”。学校确实就是那样的地方!他自信自己的学习方法,说自己只读最经典或最下流的书。我辈是读了太多的无用的书,读了太多中流的书,还是草草地读过。我的流弊甚重,花了两小时阅读阅读此书,再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堆上这些文字。林先生说他读一本书的收获可当别人读十本的收获。或许与我比起来可当十三本吧。

另外再做些笔记,记几段我感兴趣的人物的描写,生动、锐利。

关于周作人,和他的文字笔调一样,声音迂缓,从容不迫,激动之下也不会把声音提高。

关于周树人,每逢攻击敌人的言辞锋利可喜之时,他会得意得哄然大笑。身材矮小,尖尖的胡子,两腮干瘪,永远穿中国衣裳,看来像个抽鸦片烟的。

关于刘半农,反对儒家一切思想,而且对一切都采取极端的看法这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关于钱玄同,两眼近视,常常脸红。

关于刘半农与陈垣,刘半农在伦敦的时候向别人介绍陈垣说,他“也算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垣当时对此话甚为敏感,从此,始终存有芥蒂。

再加一条蒋介石吧,林先生说自己是中国出了蒋介石夫妇外工作最努力的人。

《邓肯自传》读后感

昨夜熬夜将《伊莎多拉·邓肯自传》看完了,想到了林语堂的评论“这本书直率得让人发指”。一直都被作者那种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精神所鼓舞,为自己这么大年龄了还一事无成而自惭形秽,为自己现在依然年轻却还在等待而心潮澎湃。她是一名有着高贵的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她的一生都在尝试着突破某些枷锁,她是那样的富有冒险精神。也只有像她这样的人才能找到自己,才能看到被人常人看不到的地方。

虽然作者一直在书里面讲自己没有很好的文学才华,可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自传,更是一部充满浪漫色彩的欧洲20世纪初的旅游传记,是一本充满文学描述和风景描绘的散文。所有的景物总是被赋予了生命,所有的话语总是充满的深情。她不允许自己的生活平淡,快乐和苦难至于她都是生命中最美的色彩。我被其中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了,以至于对欧洲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欧洲是孕育了美景,更加孕育了20世纪初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作家,画家,诗人等等,当然还有舞蹈戏剧,这里是艺术家的乐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真的很希望自己也可以到那里畅游一番。

她能够穿越整个美国到达巴黎,到达伦敦,到达希腊,那种对艺术对文学的痴狂有时会让我这个读者喘不过气来,因为这感情来的太热烈了,太不真实了。但是我却又接受了,我知道这里面就算有夸张的成分,但这就是最真实的伊莎贝拉。她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爱情,可以没有孩子,可是她不能没有艺术。每一次到人生的最绝境的时候,他总能在艺术中找到令自己振作的东西。她的一生就是为舞蹈,为整个人类的舞蹈而生。她总是在巡回演出的路上,其实她一生都是一部传奇都是在进行巡回演出。

艺术家总是孤独的`,纯粹的艺术家都是被饿死的,我们经常这么认为。他们看到的东西都太深刻了,他们领悟的都是这个世间最珍贵的情感。我们这些俗人又是如何能够理解呢?他们的孤独时幸运的,因为他们获得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艺术家们往往处于经济状况非常糟糕的境地,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挣钱,而是因为他们太会花钱,说得现代一点就是不会理财。伊莎多拉每次总是会在自己经济状况较好时开始疯狂地痴迷艺术,然后又在自己身无分文时回到现实。她一生挣得的财富不计其数,但是却一直处于穷苦的状态。就如同比她早了几个世纪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换个角度讲,也许金钱对于她只是负累,都是她登上艺术的天堂路上的尘埃。

我其实很不想谈论她的爱情,我觉得其实爱情给了邓肯灵感,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磨难。虽然也给她带来了许多幸福时光。她在爱情与艺术之间的抉择也更凸显了她对艺术的执着甚至说是偏执。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貌似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书籍,是一直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书籍。没有看过,现在想去看看。书中提到了太多关于欧洲艺术的东西了,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一次一次地感受到自己的浅薄。

《邓肯自传》读后感

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成长港湾会议上,柴老师就向我们几位年轻教师推荐了《邓肯自传》这本书。先前不知道邓肯这个人物,于是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邓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自传文笔优美、表述畅达,融苦难和幸福于一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我当天就在当当网上下单买了这本书。

像任何艺术天才一样,邓肯是个疯子!任何拥有艺术家性格的人一定都体会过想象力飞驰却找不到表达机遇的痛苦,一定都饱受着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折磨,一定为了保护内心的梦想而保持着与世俗之间的距离。有几个人能像邓肯一样幸运地出生在艺术家庭,有着和她一样性格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能够一家人为着崇高的艺术理想而背井离乡呢?!听母亲整夜整夜弹奏贝多芬,逃课到海边奔跑,自己创办舞蹈学校。邓肯的童年是绝对自由的!正是这宽松的环境培养了她独立、不羁、自信的性格,给了她无穷无尽的艺术灵感。

邓肯的勇敢和坚强成就了她的事业。从美国出发,一文不名,甚至没有钱买船票。靠借,靠打工,甚至靠骗,邓肯一家硬是跨过死亡线活过来了。跳舞打发寒冷的冬夜,从一个剧团转战另一个剧团,邓肯的奋斗史在常人看来充满了艰辛。而生性乐观的她却秉持着最初的理想,与艰苦的生活战斗,与传统的艺术观念战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她是靠自己而不是靠上天成功地把自由舞蹈推销给了整个世界!

她的生命动力只有两个:爱和艺术。而两者又是那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她的爱往往和艺术有关,而她的艺术又表达着她的爱。她对自然的爱、对男人的爱、对孩子的爱都是那样热烈而真挚。虽然经历了爱情的分分合合,邓肯始终像一个小姑娘一样单纯地爱着。她每一次的爱情都是那样浪漫而轰轰烈烈,突破传统而又纯洁无暇。而她对孩子爱比大海还要广阔和深沉,迟迟不能忘记孩子的影子而消沉憔悴的她让人心疼怜惜。啊!她简直就是为爱而生的精灵!

她的自传字里行间洋溢着无限的激情,充满了幻想和喜悦的力量,仿若孩童热情奔放地述说着自己的理想。不避讳、不掩饰、不矫揉造作,并非文学家的她却以行云流水的笔调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赞美诗,关于一个伟大灵魂的赞美诗!

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以自己为主人翁讲述的童话故事。它给我的人生打开无数道新的门,让我知道,人的一生可以在爱和美中度过,女人也可以尽情地书写自己人生的童话!

自传的读后感

余秋雨说,谢谢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是在描述书,也是在描述自己。我也应该好好写写自己了,有些东西不能再次逃避了。

看完《林语堂自传》,我觉得林语堂有几个地方是让人羡慕的,或者说值得我去拜读他的作品以及尊崇他的为人的。

林语堂少时也是一个穷小子,但是,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一个一般的人。骨子里面有这种感觉,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

林语堂的老婆也是令我羡慕的。这么好的老婆在现在这种社会,应该比较难找的吧。不过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富家小姐,而是因为她是一个富家小姐,竟然还可以跟着林语堂这个穷小子跑来跑去。(不知道有没有怨言,但是从文中看不出不和谐的声音)。

有幽默会让生活更美。林语堂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幽默的人。我是一个缺少情趣,缺少幽默的人。在大学之前更不值得一提了。死板的生活,在家庭的管教之下,丝毫没有什么度量与大气。不过到了大学,我觉得已经改变了很多了。至少,别人和我开玩笑的时候,我可以厚着脸皮,或者坦然的接过话题,自我调侃他一番。其实这种感觉没有什么,过去了就过去了,根本不需要回想。

林语堂算是一代大师,文章名扬天下,人格也是高尚无比。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来没有为任何写过一篇自己不想写的文章,连一句话都没有。太强了。自由的人格。

林语堂的幽默、周润发的洒脱、刘德华的认真。

《邓肯自传》读后感

太阳雨的初夏,迈着欢快的步子欣赏初夏绿焰。花起舞,鸟莺歌,转角处一书店,遇见邓肯。

窗外下着暴雨,点上荷叶香,一口气读完《邓肯自传》。透过文字,看见邓肯优美的舞姿,她的思想与主张,仿佛一位百年老友向我道说一段璀璨的生命历程。在文字的带领下,思维早已随之起舞。

阅《邓肯自传》,仿佛双人舞,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我试图去追寻邓肯的舞步,却只能透过匮乏的文字呈现心灵点滴;生命交响乐,在心灵深处激荡,语言此时如此苍白。正如邓肯所说“当你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表达出来时,你就会感觉到这些语言有多么难以捉摸”,“我的艺术就是通过舞蹈动作和节奏来努力展现真实的自我”。邓肯是幸运的,有一位爱着音乐的启蒙妈妈;也是自由的,在贫困与流浪中任然坚持梦想,展开躯体为理想而舞,并成为现代舞的先驱。她的率性而为、对心灵细腻的体验,对艺术的深刻剖析。

面对每一个来访者,每一次灵魂起舞,我不希望他人干扰,那一刻,需要感应自身与他人当下的心灵,以让自身的颤动贴近来访者的颤动。而对于自我舞蹈,静心体验灵魂深处的呼唤,跟随灵魂的指挥起舞。

虽然小时候学过音乐,也学音乐治疗;自小绘画,也学绘画治疗。但心灵舞蹈,才是我一生要追寻的理想。小时候看见少年宫那美丽的芭蕾裙与磨破的芭蕾舞鞋,还有刻苦用功的朋友们伸仰长长的脖子,试听课下来,我却感到身心备受摧残,于是逃离了舞蹈的天堂,即使那时很爱跳舞。

感谢过去很长一段日子里,国标拉丁区老师的严格训练,深刻体验在刻苦训练中仍要坚持信念;感谢花老师的生命习作,调整心灵震颤细腻;感谢父亲,从小训练敏感的耳朵;感谢母亲,让我来到这个文化沉淀之地。

感谢初夏,重逢邓肯。在24年后,带着无知与好奇的心,重回舞蹈殿堂。同时带着过去的知识结构,瓦解,再重建,助我更好地从不同层面理解心灵。

自传的读后感

国学现在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现在的所谓各位国学大师,自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干大师们纷纷逝去以后,国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词,大家都在雾里看花,处于这个目的,探究一下林语堂的相关。

看的电子版本,分为4个部分:从异教徒到徒/我的自传/八十自叙(80高寿时编撰)/自传拾遗,断断续续的看了大约半个月。前三部分其实都是比较完整的自传,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觉就把林语堂自传复习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点落墨的童年和游学阶段。第四部分,从几个角度,将一些散文归集成册。

看这本书意外的发现:

2/勤于发明,热衷中文打字机。

文风朴素又不失风雅,果然是大师风范。对当前人的最大启发,文理兼修啊。

注:这本纸板图书,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自传的读后感

杰克・韦尔奇是伟大的,我无法用精确的语言全面地概括他的管理理念,只能是跟着他的阐述,搜取只言片语,以期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的激荡。全书通篇读下来,其实就是在讲用人的问题。两次选ge的董事长兼ceo都分别花费将近十年时间,这是何等恢宏的工程啊。韦尔奇的前任雷吉,从著名的飞机面试,候选人从几十人逐步缩小到几人,最后产生唯一一位幸运儿韦尔奇的过程都让人感到既残酷又公平。而韦尔奇也从其前任身上学习到经验,他选接班人同样也花费了八年的时间,虽然在在具体方式上与雷吉有所不同,但其精髓却是如出一辙,都有以下方面的要求,即:诚实、价值观、经验、愿景、领袖气质、锐利、名望、公平、精力、平衡性、勇气。根据这些要求,雷吉选重了韦尔奇,韦尔奇选重了杰夫。

书中讲述的韦尔奇从一个工程师成长为世界上最好公司的ceo的过程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年轻时的韦尔奇是一个锋芒毕露、富有才华、同时又是一个时不时会犯一些小错误的小伙子,但是ge很幸运,因为韦尔奇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伯乐选马的过程,在成为ceo前的任何时候,韦尔奇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保护伞在何护着他,在他成功时鼓励他,在他失败时保护他,使韦尔奇不断成长,最终成为ge的ceo。试想,其在ge工作期间,如果在其背后没有保护伞保护他,韦尔奇绝不可能成为ge的ceo。这又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得”这句中国古话的寓意,如果没有伯乐,ge的ceo可能会是王尔奇、李尔奇,ge的历史也就要重写了。

书中还谈到ge的另一个用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例证就是其人力资源总监的较高地位。自从引进了“人力资源”这个词,这个词就开始泛滥了,其实现在国内有许多人力资源仅仅是一个部门经理,或者仅仅是人事部的概念,离真正的人力资源还差得很远。ge的人力资源总监的地位是极高的,在选ge接班人时,甚至副董事长也不能了解整个进程的进展情况,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由于文化的因素,国内的等级制度中,职务只有自高到低的垂直结构,ge却在垂直结构外还有平行的结构。人力资源负责人较高的地位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ge,在美国大公司里,人的重要性。

总之,看过《杰克・韦尔奇自传》后让我深深体会到韦尔奇管理理念的精髓就是在于用人,这贯穿于他所有的管理思想和40余年ge的管理过程,他将本书献给ge数以十万计的员工,并特别强调所有的成绩都是同事们共同合作的结果,管理的终极真谛在于用人,人是ge的核心竞争力,ge就是人的企业。“如果不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成功是会受到很大限制的”,因此,“我尤为注重把人作为ge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倾注了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多的热情”。这便是韦尔奇在这部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红线。建立在对人的高度关注这块基石之上的管理理念,使韦尔奇确认正是优秀的`人才而非宏大的计划成就了一切,企业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要说泄露天机的话,我想这应该就是韦尔奇所有成功的核心秘诀了。

以上就是本人读过《杰克・韦尔奇自传》后的一点感受,我想中国的国有企业只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积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能够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持续构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也必定能够基业长青。

一、国家、个人的和谐相融。

在《杰克韦尔奇自传》中,能读到一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中饱含的是公民对于国家的关切与眷念。他写到母亲一个人厨房里悄悄哭泣,全家空气凝重,父亲无言,幼年的韦尔奇得知原来是罗斯福总统病逝,这就是父母亲伤悲的原因。罗斯福总统的伟大世人皆知,他的突然去世对美国人民的打击毋庸多言。读到此处,我心深处突然涌上一股既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惆怅。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普通人民对一个国家领袖的诚挚情感,一个普通家庭对自己国家的真挚情谊、寄托、祈望,以及将自我与国家溶为一体的认同,就算如我这般从小学一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人静心细想后也自叹弗如。这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对于已惯于忘却、背叛以及麻木、怀疑,自堕操守于富贵荣华之前并对修饰得美丽无比的政治理念见惯不惊的我们,犹如一瓢冷水,将自我虚化的伟大感觉,冲刷得一干而净。在那样的环境下,总统不是一个无限膨胀的神灵,爱国也不是一个大而无当指向虚无的口号。

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心,兼备了个人的正直品质与放眼世界的阔大与包容,庶几近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理。

二、理解、信任;人性化的管理。

韦尔奇在理解、信任氛围中获得的成长,而当他开始做了ceo后,也有了属于韦尔奇的深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

每个人无论学习或工作,置身其中的团体,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28岁、匹兹菲尔德、实验室。第三章韦尔奇叙述到,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发生巨大爆炸“爆炸的气流震碎了顶屋所有玻璃……我害怕极了,作为负责人,我显然有严重过失”。到集团公司查理理德那里解释事故的起因,韦尔奇叙述“他表现的异常通情达理。他几乎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来处理这起事故。他所关注的是我从这次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我是否认为自己能够修理反应器的程序……这一切都是充满理解,没有任何情绪化的东西和愤怒”,最后他说“谢天谢地,没有人受伤。”

反观诸己,在我们的环境中,很多上级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活动中,落实、检查、验收时对种种脸色转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浅薄应用得是多么广泛。任何一级管理人员和下级执行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是难免的,而由于工作失误或者是没有达到上级所期许的层次,被上级痛骂和数落的现象也是常见的。我们每一天生存的意义多都用在了许多无聊的事中,用在了“应付”这两个字上。“苏格拉底”式的处理方式,这种管理修养在1963年的春天给韦尔奇留下的深刻影响是铭心的。

韦尔奇1963年的过失并未使他停下走向ge最伟大的ceo的步伐,这种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素质只有在专业管理团队中才会出现。查理的理解和宽容以及他的辨证领悟能力,在不经意间为一个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更伟大的前途,为一个团体种下了一颗忠心耿耿的树。很多管理者和上级领导每天嘴上都大谈企业文化,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企业、团队文化不是如何熟练应用《厚黑学》,不是时刻想着怎样对上级和下级使用《三十六计》,不是领会了王阳明、曾国藩的思想精髓、处世哲学就会管用,不是将权力的光辉化为高傲冷漠凶狠的面部表情生产“威望晕”,不是靠建立小帮派和依靠小团体制造虚假气势就能达到一定威望值。而那些妄图将从古书中以偏概全得来的权谋之术与官场哲学实践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便颇有些缘木求鱼的戏剧味道了。

韦尔奇在第三章最后一句话是:我终于上路了!他是去佛罗理达参加公司高层管理会议。

韦尔奇深知理解、宽容、信任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成为管理者后也以小便条的形式实施了他那极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策略。韦尔奇的自传中没有花过多的笔墨来描述在管理过程中伤心费神的“内耗”现象,也没有提到与员工有多大的冲突以及由此郁积下的不可饶恕的过错而后悔,倒是他多次对自己写的小便条的作用进行描述,而这体现出的便是韦尔奇管理的细节魅力所在。于韦尔奇对杰夫写道:”……我非常赏识你一年来的工作……你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和付出精神非常出众。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无论什么事,给我打电话就行。”在本书的后部有韦尔奇从19至写给杰夫的便条,这些便条在完善韦尔奇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便条对下级或者是朋友的激励是多么让人感动,这种尊重付出,肯定成果的胸怀令多少管理者自叹弗如。

任何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始终都会将尊重人、以人为本当作自己管理实践的指南,并在实践中随时随地体现自身良好的个人素质来感动别人,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荣誉、责任;用人。

荣誉心、责任感是每位管理者均应具备的优良品质。而这荣誉心责任感一代一代的良性的承袭,对管理者而言,进而细化至管理者用人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着超越自身利益的荣誉与责任,雷吉与韦尔奇在用人不疑和各尽其才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文化传承理想、历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世界是多样性的,纷呈绚丽的多样性文化激发了人类无穷创造力。在接触过的西方文化中,一般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就是对责任的推崇和对荣誉的爱惜。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一个政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爱情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等等。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是值得信赖的。阿尔伯特《把信带给加西亚》发表于上世纪初,经一版再版,而于近年才被我国大多数管理人员发现其中的内涵,加西亚的主要精神就是崇高的责任感促使加西亚把信送到将军手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加西亚没有丰功伟绩,但加西亚精神对美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

每一个。

《邓肯自传》读后感

在我们家,我是最有勇气的人。当家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我总是自告奋勇到肉铺去,利我的小聪明让肉铺的老板赊给我几块羊肉。家里人也总是让我去面包铺,想出各种理由说动老板继续让我们赊购面包。在这些差事中,我总能体会到冒险的乐趣,特别是当我成功的时候。

老师要我用脚尖站在地上,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说“因为这样美”,我说这样既难看又别扭。就这样,上了三节课后我就走了,而且再没有回去。

其实在看书的时候,语言文字,图片,标点,符号都象水一样从眼前流过,真正思考的空间很少,之所以要写读后感,是因为有意识地要让自己思考,并逐渐养成习惯。邓肯虽然家境贫苦,而且父母离异,但就象她自己所说的——-要追求自由,她有一种勇气,冒险的勇气,挑战的勇气和批判的勇气。她说“我的舞蹈本来就是自由的表达。”所以她会在十二岁时非常自信的做巡回演出。她认为“我们留给孩子的最好遗产就是让他们自己闯天下,完全用自己的双脚走路。”我自认为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心理和懦弱的情绪。我想可能不止是我,或许这一代人都少了许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对生活缺乏思考,行动软弱无力。固然有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这种精神是应该去追求和找寻的。

“那时候,任性而为不等于灵性。人们认为,人的精神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必须借助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头脑只不过是身体多余的动力;而身体就象章鱼一样,它吸收遇到的一切东西,而只是把它认为不需要的送给大脑。”

这时候的邓肯已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的舞蹈艺术也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虽然她从各个艺术大师那里吸收各种灵感,但也是理性的,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以上这段是她对理查德。瓦格纳的理论做出否定后的感想。她后来认为这是“自负”“狂妄到了极点”,但这种挑战权威,怀疑的思辨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对象充分了解并思考的基础上。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横加指责,不然那就是无知了。我的看法可能是浅薄的,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思考了,也没有了批判的热诚,更多的是趋向潮流的跟风(我也不排除在外),有谚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能看见上帝在远远的云端微笑吗?我想,邓肯看到了,所有思考的人都看到了。

“众神在赐予名誉,财富和爱情的同时,也索要了鲜血,眼泪和刻骨铭心的悔恨。我总是置身于这样的烈焰中。自童年时就有一个精灵告诉我——要坚强。”

前半句话,中国有句古语可以与之等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这些道理既可以让人从绝望的大山上劈下一块希望的大石,也可以提醒人们,当沉浸于幸福快乐中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所谓“乐极生悲”。因为生活是公平的。后半句话给我的启示是:面对厄运,要有强大的内心;不能改变命运,那就改变自己,用自己意志的柔韧力去面对事实。

希望是一棵难以砍死的大树,不论砍掉多少枝条,它任然要长出新的枝芽!

《邓肯自传》读后感

前言:读《邓肯自传》来自作家作品里的推荐,笔者也想借阅读此书提升一下个人艺术修养,花了30多小时来阅读摘录,同时还观看了邓肯舞蹈的视频、杨丽萍的雀之灵舞以及邓肯批判的芭蕾舞。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展示、表达美的艺术,致力于舞蹈事业的女子真的要付出很多代价,包括失去爱人、失去孩子。为了艺术她们献出人生的幸福,她们连同自身的舞蹈艺术被代代相传、成为经典!她们不是普通的女子,她们是上帝赐给人间的美丽舞蹈精灵!作为一个舞者,她很美,她很成功,创立了“自然即美”的邓肯现代舞;作为一个女子,她多情,她很可怜,拥有过伟大的爱情但最后一个个情人都离她而去;作为一个母亲,她慈爱,她很可悲,拥有过3个儿女又不幸失去。

她的一生很传奇,6岁开始开办舞蹈培训班,帮助母亲赚钱养家;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并进而开始她研究舞蹈、创作舞蹈、传播舞蹈美的闯荡世界旅程;50岁意外车祸结束了自己不算老的生命,将这份美丽定格在50岁。她的天赋和勤奋:毫无疑问,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在舞蹈上的天分,她的音乐家妈妈充分尊重她,没有按世俗的教育扼杀掉她的潜能,给她音乐、艺术的熏陶。当然这种天赋的种子是需要勤奋的汗水来浇灌才可能开花结果的。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她非常勤奋,她去参观希腊教堂、神学院,欣赏唱诗班主美妙哀婉的歌声,去博物馆欣赏名画和雕塑,有时面对一幅画会连续几个小时不离开,母亲的音乐更是培养她艺术成就的营养,“为了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我常常需要用几年的时间去研究和探索”。她专心致志地阅读从久远的古埃及到当代的一切关于舞蹈艺术的书籍,并且把读书心得和摘要记在专门的笔记本里。她的婚姻和爱情:由于受父母失败婚姻的影响,她终身拒绝婚姻,同时形成了有悖常理的婚恋观:与不公正的婚姻作斗争,反对结婚,争取妇女解放,争取每一位妇女都有权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要几个孩子,而不受社会的歧视和伤害,她一生有多次与伟大艺术家的爱情,还与两个深爱的人生了一双儿女:与德国画家克雷格生了女儿(为了艺术后来主动离开了他),与英国百万富翁洛享格林生了儿子,仍然拒绝他的求婚。她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不管在艺术上,还是在爱情方面,她遵循内心真实的情感,有了爱的感觉就会去体验激情之爱,享受生命赋予的美好。但这种随性的爱又与现实的传统的婚姻和爱情相违背,最后她必将品尝苦果,也许违反自然规律的追求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她说:“我总是忠实于我的爱人的。而且说实话,如果他们忠实于我,我也许根本就不会离开他们中的无论哪一个人。因为只要我爱过他们,我便永远爱他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如果说我已先后和很多个曾经爱过的人分手,那也只能怪男人见异思迁,只能怪命运残酷无情。”

从其他资料了解到她曾经和小她10多岁的俄国诗人叶赛宁有过短暂的婚姻,她甚至出钱帮他出版诗集、助其实现梦想,笔者认为,这段婚姻除了爱情外,更多是她想在这个小男人身上付出她浓浓的母爱(一双儿女去世后她难以自拔)。她对舞蹈的热爱:毫无疑问,她的生命是为舞蹈艺术而生的。小时候就热爱舞蹈,自己跳、还教人跳,渐渐长大后,研究舞蹈,创造舞蹈,办舞蹈学校传播艺术。为了舞蹈艺术她主动离开深爱的克雷格(她女儿的生父),她说:“同他生活在一起,就意味着我要放弃我的艺术、我的个性,甚至要放弃我的生命和我的理性。”为了让舞蹈学校能生存下去,她找到一个英国百万富翁来支撑经济,后来他也成为她儿子的生父。“我一生中只有两件大事----爱情和艺术----我的爱情常常会毁灭我的艺术,而我对艺术的渴望又常常给爱情带来悲剧的结局。这两者无法调和,总是不停地斗争。”她的舞蹈艺术:“伊莎多拉为了要表现人类的情感,在希腊艺术中发现了最精彩的表达方式。她很欣赏那些美丽的浮雕,而且从中得到了灵感。然而她更富有创新的天赋和本能,带着这些灵感,她又重归自然,从中创造出她的一切优美的舞姿。在模仿和复兴希腊舞蹈的同时,她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她想到的是古希腊人,但展现给我们的是她自己的艺术。她的愿望便是忘却时空、不懈地追求幸福。她把希腊艺术完整地呈现给我们,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在她为我们复活希腊艺术的同时,我们变得与她一样年轻了,我们心目中又升起新的希望。当她的舞蹈表达命运的不可抗拒时,我们也只好同她一样屈从。

伊莎多拉.邓肯的舞蹈不再是一种余兴节目,它是个性的张扬,是生命力的体现。作为艺术作品,它的内涵无比丰富,激励着我们为自己的艺术使命而努力去创造。她的母爱(孩子):邓肯的一生里,除了舞蹈以外,她最爱的是她的两个孩子。不幸的是,在她的孩子---女儿6岁、儿子3岁时,他们乘坐的汽车掉进巴黎的塞纳河,同时被淹死。邓肯悲痛欲绝:“没有任何姿态或表情可以表达我的悲伤。这如同古希腊女王娜尔彼由于悲痛变成石膏,我只能坐下来盼望我能在死亡里消失。”儿女的意外离世是她致命的打击。她天真地以为再生一个孩子可以转移掉痛苦,没想到第三个孩子一出娘胎就只剩下一口气。作为一个内心充满爱的女人,她是那么渴盼拥有自己的孩子,也曾经得到过可爱美丽的儿女,可最后老天还是带走了他们。失去子女之后的她再也难以恢复到以前的生命力。“我径直走进大海,永远地结束那无法忍受的悲痛,因为无论在艺术中,还是在再次生孩子或者爱情中,我都无法找到安慰。我尽一切努力来摆脱不幸,但得到的却只有毁灭、痛苦、死亡。”她的意外死亡:50岁那年,有一天,她走进一个车库,坚持要求一位年轻修车工带她试开一辆跑车。车子启动了,瞬间,她的围巾缠在车轮中。仅仅几秒钟,她的脖子断了,邓肯就这样告别了尘世,留给后人无数的唏嘘。舞蹈是追求美艺术,也许邓肯50岁离开人世就是为了将最后的美丽留给人间。她的文采:通读她的传记,可以看出她在文字方面的修养和造诣,当然同时要感谢高仰之的通俗流畅的翻译和表达。邓肯是个勤奋的姑娘,从小时候就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同时在学习研究艺术时,读书笔记也是她常用的手段,这些都帮助她锤炼文采。她无拘无束的笔触,挥洒自如的文字,都充分展示了对艺术与感情无比坦率、忠诚的态度,并由此演绎出邓肯充满魅力和传奇的一生,更奠定了该邓肯自传成为世界传记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低位。

后记:笔者是个感性女子,常会被不幸女子的坎坷命运所感伤。看完《邓肯的自传-我的自由我的爱》是在一个晚上,内心很沉重很压抑,大哭了一场,为她悲美集于一身的坎坷人生。女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拥有爱情、拥有孩子,邓肯也一样渴望,但她很不幸......

《从文自传》读后感

“加之人又长大了一点,也间或有些不安于现实的打算,为一些过去了的或未来的东西所苦恼,因此生活虽在一种极有希望的情况中过着日子,但是我却觉得异常寂寞。”

“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世界的一切”。

从文先生看这世界,似乎总是客观却又包容的,那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儿,他都冷静地看着,安静地记着。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他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

在辛亥革命时代,他见证了无数“愚蠢的杀戮”,整日逃学去乡里玩儿,看尽了人世风景。年少从军的体验,让他经历了更多,丰富了见识,更磨砺了意志。让他对生活这本书了解更多,仿佛一切都是新奇的,应用好奇的心理去探究。

他看这一切都带着少年的眼光,鲜活极了,有用不完的劲儿一般。对于那些杀戮,描写总是淡的,兵荒马乱的年代在沈从文笔下都是平常的,每个角色都是真实可感的。他只说“我忽然发现看待世界的角度,还有这么多,视野还有这么广。”

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商会会长女儿死去埋葬后,被一位卖豆腐的男子从墓里挖出,背到山洞里去睡了三天,又被送回坟墓。那位男子被发现后,遭就地正法。临刑前,他不说话,只是微笑着自言自语,轻轻地说“美得很、美得很”。

沈从文后来说那微笑异常明朗,我眼里那微笑同样令人难忘,更多是因为从文先生的文字,感觉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是一位冰冷的看客,没有任何情感,不轻易发表任何评论,小心翼翼,不留下痕迹。

他把背井离乡说得那么镇定从容,把杀人讲得如此平静,把对文学的景仰写得虔诚无比。

他走向更远处去,眼里有憧憬,脸上却是悲凉。

《从文自传》读后感

《从文自传》给我的印象就是它不只是一本自传,也不像其它的一些自传那样高深而又难以理解,它的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具有亲和力,像与朋友间那样交谈。所以我并不觉得它是一本自传,反倒觉得那更像一本记载风俗人情、世故变迁的油画。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人生不是乏味的,即使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我们也依然可以经历一场又一场唯美的邂逅。沈从文用自己的最朴素的笔调,勾勒出自己记忆中的城。

一切就像他自己所自白的那样,他是一个读书人,然而又不似其他读书人那般规矩。他不似许多只会受旁征博引书袋的读书人,不像他们那样只懂得从各种发黄的书籍中摘取前人意见。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良好的教育以外,从文从小就有许多令人不易察觉的过人之处。我觉得从文是个胆大心细、求知欲十分强烈,善于观察、极具洞察力,而且记忆力惊人的人。

另外,我还觉得他是个十分有主见的人。就像文中有一段文字令我眼前一亮:“我看到他们在日光下作事,又看到他们在灯光下商量,那长叔从一会儿跑出门去,一会儿又偷偷跑回来悄悄说一阵,我装作不注意的神情,算计到他出门的次数。这一天他一共出门九次,到最后一次,我跟在他身后,走出到屋廊下,我说:‘四叔,怎么的,你们是不是预备杀仗?’‘咄,你过小东西还不去睡,回头要猫儿吃你。’于是我便被一个丫头拖到上边屋里去,把头伏到母亲腿上,一会儿就睡了。”这是沈从文说起自己幼年的事情。

那时他才只有几岁,却十分善于观察,而且很有毅力,很专注。他观察大人们的言谈举止,精明的他深怕别人怀疑自己,故又装作不注意的神情,偷偷算计他们出门的次数。

儿时的他真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孩子。

从小书到大书,从自己到整个世界,从平凡到不平凡,这,就是沈从文的人生之书。

《从文自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文自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文自传》,用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记叙他“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而他所生活的这个湘西小城,“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虽然从文先生自十五岁后离家就只回过一次小城,但他说“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可见从文先生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文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不经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就像一股温润的清泉,自然流淌没有波澜,但是每一股涓涓细流都沁人心脾。他的文章叙事平淡,有些地方看似记流水账,实则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从容熟练感,也许这正是因为关于这座湘西小城的所有人和事都已深深地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烙印。

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城,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山川河流,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物产,“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人们各安其职,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小城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书中,小城“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似乎在从文先生眼里,凤凰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在这里生活着他就会觉得开心满足。

小学时,从文先生还是个顽童,他尤其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他也要停下来看好一会,逃课去看戏、去斗鸡、去赌博、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为了掩饰自己逃学童的身份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以至于最后把书包都弄丢了,总之,只要不待在学堂里读书,干什么都行。但是他其实是聪明的'有天赋的,老师批评他之后他不服气,只是稍微用了点心,就能在班上名列前茅。

但他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喜读书,而是他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在他心里,人生这一本大书是富有趣味的、永远都读不完的。对于他来说,社会这个课堂要比学堂有意思得多,看铁匠打铁、看屠夫宰肉、看妇女们洗衣编织抽蚕丝、看工人们造纸造船打油、甚至看人做花圈扎纸人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作居间介绍。”

但这一切宁静美好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似乎就起了变化。

在书的中后段,整座湘西小城因为受到了外界战争不断地打扰和破坏,好像笼上了一层阴霾,突然失去了生机,就像是一口古井里的死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仿佛往里用力投下几颗石头也无法打破它的宁静。它悄然地存在于边陲,即使是屠杀和死亡也改变不了那里的人们亘古不变的生活。这口遗世独立般的古井,像是已被世人遗忘了许久,随着年月的流逝,渐渐地长满了厚厚的苔藓,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而它的纯朴文化也如井水般日渐干涸消亡。从这个方面来看,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小城似乎与萧红先生笔下的呼兰河城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从文先生在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在这两年里,他走过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逐渐成长起来。

对于这段时期,从文先生在书中描写了大量的杀人场面——“啪的一声枪响,我们便倒下了一个……于是把枪械从死去的身上卸下,砍了两根大竹子缚好,把他抬着,一行人又上路了。二天路程中我们部队又死去了两个,但到后来我们却杀了那地方将近一千。”“我们簇拥了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第一次杀了将近三十人,第二次又杀了五个。”“到那些乡下人往来最多的桥头上,把头砍下来,在地面流一滩腥血。人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

在读这本书之前,发生在边城的这种黑暗与残忍是我没有想到的。那一条条鲜活的逝去的生命在那些刽子手和看客眼里仿佛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这些残暴血腥的杀人场面在从文先生平淡的描写之下更像是一场游戏,被衬托得更加冷酷无情。

更加可悲的是,许多人也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命运,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叹惋,对于军官们毫无根据的乱扣罪名、搜刮民膏民脂、贪污受贿腐败的行为他们丝毫没有反对和抵抗的意识,甚至就是摇骰子摇中了要被杀头他们也只是哀叹自己的运气不好,就像是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如同自传的扉页上写着的那句话:“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也许是艰苦的生活压迫使然,也许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使然,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也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就像没有舵的船,在生活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枯燥,简单重复。

但在从文先生眼里,那里的人们和生活也许并不像我们简单地根据书中描写所想象和感受到的那样,他们或许只是在等待,等待命运的安排,等待机会的到来,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但大家就是那么个人守住在自己一份生活上,甘心尽日月把个人拖到坟墓里去吗?可并不这样,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份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而人们等待的这个机会,从文先生抓住了!他其实很好学,也常常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部队里待了几年之后,他就从各种教官那里,从各种同事战友那里,从博学的统领官那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学会了说脏话,喜欢自称“老子”;他学会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学会了烧得一手好狗肉……虽然他“耳濡目染”了军中的许多陋习,但同时他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并不是这些,在各种工作岗位的调动中,他练得了一手好字,也看了许多像《辞源》之类的好书还有古画,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有了知识的积淀,他想,他“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耳目一新的世界,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于是他决定上北京求学!自此,他“便开始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对于从文先生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机,从一个“乡野村夫”到正式“从文”的转变。

从文先生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他既有着浓厚的对昔日湘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也有着对古老小城的封闭落后的悲哀和惋惜。但他的矛盾也有着几分必然。在某种意义上,他对昔日湘西的整个向往之情,都是被他与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触所激引起来的。当他决意用现代小说的形式来抒发这种感情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要陷入那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了。有人说不管沈先生在笔下如何挑剔都市,赞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种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判断,他实际上却是湘西社会的逆子,他千里迢迢从湘西来到北平,此后虽也辗转迁流,却一直安心于城市的生活。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他始终是一个嘈杂都市里的居民,而并非沅水岸边的隐士。但不论怎么说,从从文先生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湘西始终在他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这座小城的温暖的回忆也感染了许多的读者。

从文先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是的,对于人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是从文先生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的事情,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去了解探究也无法参透。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只有读不尽的,没有能读完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无读之无益的。

汪曾祺在写给从文先生的挽词中写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从文先生一生都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直、纯真、善良、乐观开朗、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且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去融入社会、体验各样不同的生活,敢于跳出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从社会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养分,即使遇到了挫折和磨难也从不退缩。“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的文字读来总是令人感觉平易近人、亲切易懂、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即使他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仍然醉心于人性之美,赞叹生命之美。我想从文先生的这点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在离开了大学这个象牙塔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正如从文先生所说:“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想,读人生这本大书,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

邓肯自传心得体会

作为一位出色的职业篮球运动员,邓肯在自传中分享了他的经历和心得。通过他的自传,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体会。以下是我对邓肯自传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坚持自己的梦想是成功的关键。

邓肯在自传中提到了他小时候对篮球的热爱,并且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尽管他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从未放弃。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一名成功的球员。这启示了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保持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段:团队合作是一个人无法取得成功的基础。

邓肯在自传中特别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很清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他和他的队友们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最终帮助球队取得了多个冠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三段:不断学习和超越自我是实现进步的途径。

邓肯在自传中不断提到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不停地努力学习和进步。他从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总是寻求突破。他不仅仅局限于篮球技术的提升,还注重结果和心理的成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超越自我,邓肯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故事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第四段:面对失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邓肯在自传中坦率地提到了他经历过的失败和挫折。在遭遇失败时,他从未放弃,而是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他相信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是前进的动力。他从每次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重新拾起自信,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邓肯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坚持下去。

第五段: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韧的毅力。

邓肯的自传将他的成功归功于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久不断的努力。他通过在训练中的刻苦努力和比赛中的顽强拼搏,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水平,最终成为一名顶尖的球员。邓肯的故事告诉我,成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邓肯的自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成功的重要原则。坚持梦想、团队合作、不断学习和进步、积极乐观地面对失败、艰辛努力和坚韧毅力,这些都是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我相信只要我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我的生活中,我也能够取得自己的成功。

自传的读后感

20xx年的一天,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在20世纪末的婴儿名单中又多了一个我。我就是那传说中的跨世纪少年,也就人们口中的xx后。我叫任丽,出生在济宁的一家医院里。岁月飞逝,我已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xx个春夏秋冬了。

自出生以来我就沐浴在爸爸妈妈无私的爱河中。被爸爸妈妈无理由的溺爱着。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不”这个字眼。我的字典里也没有“挫折”俩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养成了自私任性不懂事的性格。虽然在溺爱中成长,但我的性格却没有那些被溺爱着的孩子的一丝气息。

我从小就是一个好脾气的乖乖女。从不计较别人过错,但因此容易受欺负。记得那时小学3年级的时候,因被嫉妒买了个漂亮的发卡,而平白无故的被班上的“母老虎”挖破了脸。“啊”随着我一声尖叫,脸上立刻出现了两道被她划伤的疤。我立刻哭了起来。过了一会,班主任气冲冲的朝着我们走来了。经过一番询问老师搞清了来龙去脉,责骂了那个同学。然后很温和地擦去我眼角的泪,说:“以后受欺负跟老师说”。我却说:“老师,没事,我比她大,我是她姐姐,应该让着她。你不是说不让妹妹的姐姐不是好孩子吗?我还是好孩子吗?”老师听后,连忙点头。

我虽然是个好脾气的孩子,但不意味着我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对于那种原则的性的问题,我确实十分认真的。

那次期中考试,我不经意间发现了前面的两位同学作弊。我当时很愤怒,但没有鲁莽的举手告老师,我先写了一个小字条给他提醒他。没想到他不知好歹地会给我:“敢告老师,放学让你难堪”。我气坏了,还敢威胁我,怒火一下冒了三丈。于是气势汹汹地“拍桌而起”,当场向老师高发他们。

这就是我,一个好脾气的我,同事又是一个严肃的一丝不苟的我。

时间飞快的流逝,xx个年头从我手中飞走。在这15年里,世事变化很大,但我的性格没变,依旧是当初的我,独一无二的我。

自传的读后感

杰克·韦尔奇,通用电器的首席执行官。他在全球享有盛名,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作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ceo和董事长,从1981年上任至2001年退休,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使通用电器的市值达到4500亿美元,增长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十位提升至第二位。杰克·韦尔奇是二十世纪商界的传奇人物。

《杰克·韦尔奇自传》是韦尔奇退休前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望与再现。他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从童年到退休的主要经历,将其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及经营理念娓娓道来。透过他朴实而又坦诚的语言,我为杰克和他母亲间的母子深情所感动,为杰克无处不在的自信、突破、激情和协作所感染,为一段段公司变革、愿景的提出与实施、新产品开发或者新观念的推广所激动。

要让母亲以他为荣。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在我的成长中也是严厉中透出无限的关爱。在物质上不算富足的年代,为了我的茁壮成长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从幼小时起,哪怕一次小小的跌倒,他们都总会严肃的对我说“永远不要为错误找理由”。我感激我的父母,他们为我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力。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应当担负起责任,回馈父母。父母所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孝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心与体贴,我是他们生命的延续,精神的寄托,如果有一天也能让他们以我为荣,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回馈。

探索。正如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突破就是永不满足,不断改进。要实现突破,我们在工作中就要多思考、多探索,积极寻求更具指导意义的新理念,更合理的工作程序,更先进的工作方法。我局目前经营发展情况较好,正是这样我们更需要寻求突破,建立远大的愿景,以此抓住市场机遇,更好的发挥已有优势,拓展更有前景的领域。

书中还提到许多商界的真实案例,主要讲述了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工作时候的一些关于公司的招聘,管理理念,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绩效考核等有关于管理的部分。

在杰克·韦尔奇的职业生涯中,他最引以为荣的是他独创的"无边界"理论。韦尔奇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升华为了“无边界”行为,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思想指导,真正实现了对官僚主义的终结,将自己的团队建成了一个学习型的团队,讲协作精神、好学精神,不仅能在公司内部推动先进思想的传播,更能推动企业向外部组织学习,进而实现了集体智慧与能力的最大化,使通用电气汇集了一群有激情有活力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我局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我们正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集思广益,全局上下共创愿景,我想这也算是无边界行为的一种雏形吧。

公司销售额从250亿美元攀升到1110亿美元。通用电器的案例告诉我们,愿景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整个企业自上到下、每位员工都树立并长期坚持共同愿景。在完成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是抛弃劣势项目或裁员,但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企业掌舵者对实现共同愿景的坚持。

通用电器为实现“数一数二”愿景的过程中,还进行了财务系统的变革,过去财务体系所处理的事情当中近90%都是单纯的财务记录,只有10%是一般性管理,改革后则能做到近一半的内容是放在管理和领导上面。并将审计人员变为了业务部门的支持者,而不再是公司里的警察。由此,将一个审计控制导向的财务系统转变成了一所培养管理精英的优秀学校。目前我局的财务工作基本上集中在财务记录的工作上,我认为我局应向通用学习,不仅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更要发掘管理会计的职能,利用有限资源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客观预测经济前景,能动参与经济决策。

杰克·韦尔奇是天才的,同样也是幸运的。他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也让他享受着生活的无尽乐趣。他的品质值得我学习,他的情感值得我感动,他的功绩值得我景仰!

自传的读后感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