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匹配。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二年级教案,非常适合需要教学参考的教师们。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32÷8=48÷8=56÷7=64÷8=21÷7=49÷7=40÷8=。
2、算一算。
5×()=356×()=4249÷7=()。
32÷8=()24÷8=()6×()=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xx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52.8-45.7。
7.2×4.3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环节。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环节。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环节。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00=450+3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二二()一三()四四()。
一四()二四()二四()三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5×1=5)。
2)再摆出一个。
板书:5+5102×5=105×2=10。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5153×5=155×3=15。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5204×5=205×4=20四五二十。
20+5255×5=25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2、通过辨认书上场景图中各建筑物的方位和在校园中进行实际测定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1、在活动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解决实际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制方向板,每组带指南针。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 : 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 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两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已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
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l、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
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
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
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谈话:对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看法?你还想不想继续进行测定方向的活动?如果想测定方向,可以几个同学结合,放学后在你们居住的地方测定,可以自己画一个表格,把测定的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或拿给家里人看。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iwojianding/5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