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想要写出一份出色的教学计划吗?来看看以下我们为您整理的范文和案例吧。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难点: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授课程。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x=26。
32x-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3,延伸与应用: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下面分。
组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六年级38名少先队员划船活动,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人,大船能乘6人,小船能乘4人。这次活动租大船、小船个几条?(“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师: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这个“租船”问题转化成了一道‘‘鸡兔同笼”问题。
4,畅谈收获,全课结束。
师:今天的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师: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五)综合练习: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至上学期)。
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师:高春枝。
学习。
内容位置。
学习。
目
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难。
点及。
突破。
措施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课前。
准备。
导学案设计个性化设计。
预
习
学
3、用例1中表示班上同学所在位置的方法,表示出例2中的示意图上各场馆的位置。
自
主
乐
学
合
作
交
流1、学习例1。
小组合作学习。
(1)、如果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先说列后说行)。
(3)××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4)通过学习例1,你得出了什么结论?(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两个数据,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2、学习例2。
(1)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2)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3)小组合作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3、练习。
(1)同桌合作,一个说出班内某个同学的名字,另一个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3)练习一第3、4、6题。
检
测
反
馈1、小明在教室的位置是(3,4),他在左边同学的位置是,右边同学的位置是(),前面同学的位置是(),后面同学的位置是()。
课
外
拓
展作业:练习一第1、2、5、7、8题。
教
学
反
思
审核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它看见玉米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走着走着,来到桃树底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棒着几个桃子走到一个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它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多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验证。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二)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哟,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汇报。
3、推理、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
生发现: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小。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
(红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蓝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六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三、应用、拓展。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因为黄色格的数量多,红色格的数量少,所以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大。)。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个同学拿到图案?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因为一等奖的奖品很贵重,所以要让人们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转到其它奖的可能性大。)。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小猫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天空中还有6只黄蝴蝶3只红蝴蝶,小猫随意扑一只,还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因为天空中还有红蝴蝶,所以还是有可能扑到红蝴蝶的,只不过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一点。)。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四、总结、延伸。
1、延伸。
2、小结。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串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三心两意哦!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小。
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
二、【教学目标】。
2、技能目标:尝试设计一组美丽的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设计适合纹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美丽的纹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是学习“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在新课程中对于五年级的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基于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适合纹样,从而尝试设计出新颖、美观的适合纹样。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基本骨架的绘制,掌握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二、三、四年级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对称图案”的学习,在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合纹样”的学习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填图游戏稿,示范工具;
学具:直尺、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你们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指名生回答。
2、师:同学们讲得很棒,总而言之这些简单的图案经过组合以后,就变得非常美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美丽的纹样》。
(二)探索学习。
1、了解适合纹样:刚刚我们欣赏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图案都非常适合他们的外型,我们把这样的图案叫做适合纹样。
2、适合纹样有多种组织形式,请大家看图片,看看有哪些形式?(开火车答)。
3、师总结:离心式:它的特点是图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用手势比划一下。4、学生尝试介绍向心式、离心向心结合式、旋转式、综合式以及均衡式:
5、师提示:均衡式这种样式比较特殊,前面几种形式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种形式是不规则的,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的效果。
(三)欣赏启发。
1、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将适合纹样运用于生活中了,请大家欣赏课件中的图片。
2、请你想一想,适合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运用在那些地方?(生举例,师课件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若干)。
3、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图片,我想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来制作这些美丽的纹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师向大家介绍三个步骤:定尺寸、定外框、定基本骨架线。
4、学生思考,并说一说怎样制作基本骨架线?
师小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也能用尺子量中点的办法定基本骨架线。
(四)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吧?下面就请你设计一幅适合纹样。要求:
1、先选好某种外形,再根据外形设计填充图案;
2、利用前面学过的对比色或邻近色知识来装饰适合纹样。
(五)评价小结。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图案、组织形式、色彩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小结。
同学们的图案设计得非常精彩,相信你们这些小设计师,以后一定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六)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用电脑绘画中的画图软件,制作适合纹样。
学情分析。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的威胁。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材料的巧妙组合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具ppt。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的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来了解我们这位母亲。(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我们的家园地球吧!就让我们乘坐中国人自己研究的宇宙飞船,去太空旅行吧。(播放课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发射了。请同学们睁开眼,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地球美吗?看到这个美丽的星球,你用一句话来谈谈感受?(生说)。
2.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
4.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生说)。
(板书:可爱容易破碎)。
三、整体分析,点拨升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分析理解。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评价。
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自己听。(教师范读)。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母亲地球吧!(学生齐读)。
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最大的慷慨。
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理解了课文相信大家会读的更好。(学生读课文)。
4.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
5.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地球的渺小。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2)资源有限。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板书资源有限。
(3)谁来说说可再生资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4)完成填空: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下埋藏的(),如果人们没有节制的开采,最多开采二三百年就没有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大气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如果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就会造成一系列()。
板书不可再生。
大家通过练习,了解到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练习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写作的方法:我们想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
6.我们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她却依然在遭受着破坏。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资料。请你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讲解我们的地球遭受了怎样的灾难?(生说)。
同学们,看着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我仿佛看到地球在哭泣,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8.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那是因为--。
(课件展示:)。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学生齐读。)有什么不对吗?学生找出问题,少了“至少”二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学生对比着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9.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生说)。
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四、全文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板书设计。
可爱:美丽慷慨无私。
只有一个地球精心保护地球。
容易破碎: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作业设计。
倾听家园的呼唤,语文实践活动,展示介绍空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可以是资料图片,也可以是文字介绍。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曾接触过有关的说明文。在本课中除了让学生体验用词的恰当外,课堂中还可以适当的渗透有关说明方法。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的材料,完成倾听家园的呼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学过程按设计进行,抓住了重点,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地球的慷慨与无私,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将语文和相关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文和思想认识,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实验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存款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合理存款》。
一、确定问题。
问题分析:根据自学导案,归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明确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通过对问题的简单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种方式,为下一步学生收集信息做基础)。
二、收集信息。
课外调查: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银行调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者直接到银行到银行调查存款的方式和相关信息,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节课中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现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通过课外调查让学生明确当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可以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使这一实践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
三、方案设计。
根据学生调查的信息设计存款方案。
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填写下表。
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1、使学生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计算出本班同学家庭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估计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情景一:
师:同学们,老师昨晚想通知大家今天带计算器,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1:可以打我们家的电话,或打爸爸、妈妈的手机。
生2:发电子邮件。我的e-mail是……。
生3:您只要通知我一个人,然后我去通知5个人,被通知的同学再分别通知5个同学,这样又快又好。
师:我班同学家里有电话的很多,有电脑的也不少。今天,我们来调查一下,我班谁家已安装了电话,谁家购买了电脑。
生1:老师,不用调查了。我这儿有全班同学家的电话。我班100%同学家里有电话。
生2:我们可以调查哪些同学家里有手机或小灵通这些移动电话,这样方便联系。
师:(生1)李××,你真是一个有心人。100%同学家里有电话,可以说成电话的普及率是100%。在我们的生活里,经常要计算和使用“普及率”。这节课,我们就来计算一些普及率。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电脑普及率等。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能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给了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其意义将是深远的。
情景二:
学生分组统计后汇报统计和计算的百分率结果。
师:我班同学家庭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96.6%,就是求出已有移动电话的56个家庭数占全班58个家庭数的.百分之几。
生2:老师,我觉得应说“大约是96.6%”。
生3:我班同学家庭有电脑的是39户,普及率大约是67.2%。
师:你能根据计算的结果推算出本地区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大约是多少吗?
生1:我认为我们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接近100%,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大概是95%,电脑的普及率低一些,可能有60%。
生2: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不能认为我班同学家庭电话普及率是100%,就认为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接近100%,你要考虑到南通市还有比较贫困的地方。应该说,学田地区的电话普及率接近100%。
生3:我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因为我班同学大部分住在学田新村,如果要调查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还应该到其他学校或新村去调查。
师:你想得真周到,你认为应怎样调查呢?
生3:我想在南通市的东西南北中各确定一个学校或新村去调查统计才准确。
师:也就是说,推算和估计普及率要考虑我班同学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南通地区处于什么水平。
评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最为真实的思想,不必考虑教师希望他说什么,而在意“我”自己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独特,是否有自己的个性。教师的鼓励与反馈“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
情景三:
师: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你有哪些体会?
生1:我懂得了通过调查统计后,能求出某种东西的普及率。
生2:我知道电脑的普及率比电话的普及率低,我们可以把调查的结果反馈给电脑商,让他们加强宣传的力度,多搞促销活动。
生3:我知道了我们学习的统计和百分数的知识很有用。
生4:我觉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为我奶奶说,以前人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的好日子,现在我们不但有了电灯电话,还有了电脑,有人家还有了私家车呢!
生5:……。
师: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活动?
生1:我班同学戴眼镜的很多,可以调查我班的近视率,或全校的近视率,引起大家的重视。
生2:我经常看到有同学在校外的小摊买零食。我想调查一下我班同学每月零花钱的用法,到底有多少钱买学习用品,多少钱买零食。
生3:我想调查有多少人还知道张思德,现在许多同学知道“小燕子”赵薇,不知道英雄张思德了。
生4:我想调查南通市有多少贫困家庭。
生5:……。
评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能颔悟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一致;不刻意要求个别学生给出的答案对全班具有代表性。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发现、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思维正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对学生来说,如果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像成人一样地学习,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是索然无味的,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渐渐地沉睡起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重复性向创新性过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动有趣的实践感受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枯燥。让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究数学,在探究中体验数学、享受数学。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收获,而不是仅仅重复教师的讲授,面对着具有鲜活生命和灵动个性的学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自己思想、表述自己观点、实现自己思维飞跃的舞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自信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支持者和引领者。
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以怎样的模式呈现,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感觉到这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在探索中,我了解到实践活动是“做数学”的具体表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启迪是:当你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时,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4~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7页练习六第1~5题。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的是,的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34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
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
请同学们先完成p35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
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35。
2、练习。
完成p35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六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六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六的第2、5题。
。
设计理念:
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情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辩证、全面地思考、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教学难点:
1、多种方案的计算。
2、合情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打折计算方法。
1.谈话导入。
2、为学生创设到快餐厅看菜单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合算的角度选择套餐。
a套餐。
原价:12.5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
原价:11.8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
原价:10.80元。
现价:10.00元。
(1)如果你去吃快餐,你选哪一种最合算?为什么?
(2)a套餐相当于打几折?
(3)b套餐也打8折,应付多少元?
二、分析比较,初用打折技能。
实际生活中的打折多种多样,要反复计算、比较,才能够选择出最好的购买方法。
1.创设情境。
现在许多餐厅可以自己带饮料消费,餐厅的饮料可挺贵,要想合算我们不妨去超市逛一逛,买一些饮料再去吃饭。
甲商场买大送小。
乙商场一律九折。
丙商场满30元一律八折。
2.了解超市的优惠政策。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优惠措施的?
生:买大送小就是买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前提是必须买大瓶的饮料。
打九折就是买100元钱的饮料现在只要付90元钱。
满30元打八折就是买饮料的总价必须达到30元才能打八折,不到30元不打折。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倒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正确化简比。
写有例题和练习题的小黑板。
一、导入。
1、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有什么性质?除法又有什么性质?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二、教学探究。
1、猜想。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猜想的根据,老师也可引导学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上进行替换。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或者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因此,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2、验证。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汇报。
3、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知道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并且经过补充使它更完整了,在比中确实存在这种性质。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4、化简比。
老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例1的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一小一大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15:10和180:120。
提问: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达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前项和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这两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比化简的结果,并让学生说说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两面国旗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出示例1的第(2)题。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6:2/90.75:2。
让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师生共同讲评。
1/6:2/9=(1/6×18):(2/9×18)=3:4。
提问:为什么要乘18?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0.75:2=(0.75×100):(2×100)=75:200=3:8。
或(0.75×4):(2×4)=3:8。
老师强调: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而不是一个数。
三、堂堂清测试。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在校对、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进行小结。
2、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的第4。
教材第42页例2、例3。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ppt课件。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
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
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
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出示比例的意义。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3、巩固例2练习。
(1)出示练习题p44第8题。
(2)学生独立完成,二名学生板演讲解分析。
(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4、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1.5/2.5=6/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完成p42“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p44第8题、第9题、第10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模型高度:原塔高度=1:10。
未知项(x)320米。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x1。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1、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
2、能准确找出数量关系。
3、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系。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我们已经对分数乘法进行了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几步去思考?怎样分析这道题?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找出数量关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
(2)甲的6/7相当于乙。()。
(3)乙的5/9与甲相等。()。
(4)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8。()。
2、填空题。
(1)、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1/8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2)、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1/2,小明的邮票是小新2/3的`。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
3、应用题。
(1)、一堆煤12吨,又运来它的1/6,现在共有煤多少吨?
指生板演,集体订正,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
对于圆,同学们都很熟悉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有什么感觉?圆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神奇,难怪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共同探究圆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对于圆,你还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或者有什么困惑吗?看来同学们对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节课我们先进一步了解圆,学会绘制圆,用数学语言描述圆。
3、效果预期。
同学们只要会观察、勤动手、善思考,肯定都能顺利完成这三个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生活实例,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呢?
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想一想圆与它们有什么区别?
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金鱼图,你能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同学们真会观察,一下子抓住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看,我们这么容易就进一步了解了圆,你们真了不起!
任务一:现在同学们试一试:能用手中的材料画一个圆吗?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用这么多方法能画出圆,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一下,你发现那种方法适用性更广一些?现在,我们一起动手用圆规画一个圆。先干什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固定好两脚的长度,我们简单说成“定长”怎么样?)第二步呢?(对,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你能把这一步也起个简单的名字吗?好,“定长”)最后一步呢?(把装有画笔的另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好了。)画好了,请同学们举起来欣赏一下,真棒!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看,绘制圆就这么简单!
任务三: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研究中你们一定有更深刻的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自学56页例2到57页上面一段,不懂的地方小组内再讨论、交流。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把书中的重点内容勾画出来,可以利用手中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好了,开始吧。
汇报、交流。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也来画一条半径。为什么不对?书上用特别精练而准确的语言描述了半径,我们一起读一遍。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画直径,为什么不对?你还知道了什么?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手中的圆的半径跟你手中圆的半径相等吗?必须强调什么?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所以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圆心、半径、直径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但是还差那么一点点,现在我们来再次画圆,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收获。
请同学们思考,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认为圆心的作用是什么?半径的作用是什么?
画好了,请同学们回想画圆的过程,第一步定长,就是什么?定点又是什么?这两个圆一样大吗?为什么?可见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圆心有什么作用呢?对,有的圆画在这里,有的圆画在那里,是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同学们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圆,还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真是太精彩了!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
这节课,同学们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用准确的语言对圆进行了描述,我们顺利完成了三个目标,下面就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判断:用手势表示。
在同一圆内,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直径是半径的2倍。
2、结果反馈:
学生互检互查。
3、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请同学们试着介绍你的朋友,好吗?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老师非常满意,让我们一起为这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2、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个奇数,有()个偶数,有()个质数,有()个合数,奇数中的()是合数,偶数中的()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果a和b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bc)abd)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4)24分解质因数24=22231。()。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15817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
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
第1。
~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1、要求学生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在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会读写百分数;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是独立的,是学生新认识的,与前后内容无关联。
2、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百分数势在必行。
1、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的知识,老师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学的很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的作业中表现的也不错,都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我们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对百分数的了解不是太多,因此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有困难。
1、知识与技能: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
(2)、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hufuyu/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