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经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以适应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阅读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您可以了解到其中的亮点和可借鉴之处。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3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喜
邻替
野童
难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送蝈蝈。
领看到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盲婆婆。
带想起欢乐。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你()邻()古()。
盲()您()您()郊()。
3.扩词训练。
野()()()喜()()()。
居()()()忘()()()。
个人复备栏。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本课初备。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本课初备。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背诵。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教后记。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3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读音部首笔画组词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
邻()。
古()。
盲()。
您()。
郊()。
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读音部首笔画组词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3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喜
邻替
野童
难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盲()。
你()您()。
邻()郊()。
古()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你()。
邻()。
古()。
盲()。
您()。
郊()。
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板书设计: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的一颗爱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用“歌声会------,歌声会--------”想象说话。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体验。
1、揭示课题 。
解题 ----送给----的----。
2、复习词语。
3、体验盲人生活的困难。
谈话: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体会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做了吗?
叙述:小朋友才蒙了一会儿时间,就这里出错,那里出错,很难.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
出示练习: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过渡: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
二、精读课文。
1、第一小节。
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小节再告诉老师。
学生朗读第一节。
回答问题,板书:送蝈蝈。
提问:(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说说自己对蝈蝈的了解、喜爱(出示蝈蝈图)。
(2)盲婆婆是课文中小朋友的?你们家的邻居是谁?
(3)小男孩喜欢它吗?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用笔画出词语。
指导朗读,抓住这两个词语你也美滋滋的读一读第一节。
2、第二小节。
提问:我为什么要把它送给了盲婆婆?强调“您”字,看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尊敬。
指名读(出示幻灯片)。
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唱歌、扫地、谈话。)。
过渡:小朋友在上学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盲婆婆,希望他的蝈蝈能替我给婆婆唱歌,帮婆婆带来欢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3、第三小节。
(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
提问: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歌声把她带到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第3小节。
师范读。
指名回答。
提问:田野里有什么?理解“清波”、“领”。
盲婆婆怎么会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理解词语“往日”,(看图)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欢乐的事情吗?
指名说。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配乐朗读)。
读的好的配乐读。
提问: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什么地方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出示说话训练题:歌声会--------,歌声会---------。
过渡: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4、第四小节。
提问: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4、有了蝈蝈,盲婆婆是多么的快乐。齐读全诗。
四、小结明理。
5月19日,全国助残日,在你身边有没有残疾人?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加入到爱心助残的行列中!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一)引出“蝈蝈”
1、引出蝈蝈,出示蝈蝈的图片(课件),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板书“蝈蝈”,第二个学生跟着书空。
3、说说蝈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呀?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图片(课件)看,这是一位——。
2、板书婆婆,指导写法。在课文纸上写一写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细看图,这位婆婆双眼看不见东西,是一位盲婆婆(板书“盲”。)。
2、教学盲。
(四)引出“送给”
1、小朋友,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
4、幸好,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邻居(课件插图和词语“邻居”):
(1)、读好这个词。(2)、理解邻居。
(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一)自由读文。
1、拿起课文纸,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比比谁读的次数多。
(二)分小节读课文,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
第一小节:乐呵呵、喜滋滋。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乐呵呵、喜滋滋。
第二小节:替。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替。
第三小节:领、带。
1、替老师请一位读书很棒的小朋友来读第三小节。
2、两个难读的词组正音:流淌的清波 难忘的欢乐。
3、把这两个词组放回句子中再读这一小节。
4、生字新词正音:领。
5、领和邻两个生字比较异同。
5、领是什么意思呢?请轻轻读一读第三小节,找到意思和他相近的字?(带)。
6、在这里,领就是带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到一起就是“带领”,也就是带的意思。
(出示:邻居、领、带、带领)。
第四小节:(齐读),
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三)男女生赛读:
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读,男生读一三小节,女生读二四小节。
三、精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爱心。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图片,引出乐呵呵、喜滋滋。
2、我们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形式一样,都表示高兴)。
3、表示高兴的,这种形式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4、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瞧,一进门,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2、指导读好两个婆婆。
3、小男孩这么开心,是因为这是一只——(生接读)。
4、小男孩会为婆婆唱什么歌呢?除了唱歌,我还会怎样陪伴盲婆婆呢?
5、理解替。
6、指导读好这一段。谁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盲婆婆?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读正确这句话。出示: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2、唱好蝈蝈之歌(唱出高低快慢)。
(四)学习第三小节。
一、感悟田野的美。
蝈蝈动人的歌声把盲婆婆带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1、这悦耳的歌声把婆婆带到了——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啊?
2、多美呀!谁来美美的读一读1、2两句?
3、走过这条小溪,婆婆还看到了什么?
4、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里,让她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可以选一个说一说。
5、同学们,此时,盲婆婆的世界还会是一片黑暗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二、感悟童年的快乐时光。
2、多么快乐的童年时光啊!我们就把婆婆心中的欢乐读出来吧!
3、齐读、背诵第三小节(配乐)。
(五)、读全文。
多动听的歌声!多快乐的画面!让我们把全诗连起来读一次。
四、总结。
小男孩送给了盲婆婆蝈蝈,仅仅就送了一只蝈蝈吗?他送给盲婆婆的还有什么?(总结:板书画完整)。帮助他人,快乐你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歌声会领你走 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
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 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 。
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板书设计 :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二、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含辅助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本身含蓄,精炼,情感丰富。所以要重视整体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要能外化为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让学生在观看插图,听了范读后再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借助想象和表演,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从而达到体会感情,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二、连接语:你瞧!有人给盲婆婆送什么来了?
三、看动画听配乐朗读。
四、连接:知道谁给盲婆婆送什么来了?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板书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啊,多么神奇可爱的蝈蝈啊!(出示蝈蝈图)当小朋友捉到它时,会怎样想?心情怎样?读读第一小节。从哪儿看出心情愉快?学生个别读,学生自己评。注意读好乐呵呵,喜滋滋等词。
五、如果是你,会怎样地拎来给盲婆婆?小朋友拎着蝈蝈高兴地来到盲婆婆面前时说了些什么?出示第二小节。自由地读,个别读。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捉蝈蝈的原因了吗?你们能想象出他平时是怎样陪盲婆婆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七、自由读,个别读。给学生配乐读。
八、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吧,让我们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吧?齐读最后一小节。尤其读好:咯咯,咯咯,咯咯。。。
九、整合全文,:读到这里,大家想不想见见这位小朋友?他在哪儿?他或许就是你,就是他!我们来演演他好不好?讨论演好这个小朋友的诀窍即:认真读全文,背下小朋友说的话,加上一定的动作。师生互演,同桌互动。
十、老师小结:我这个盲婆婆这时该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帮我想想啊?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是啊,但愿你们今后都能关心老人,给残疾人以爱心和帮助。
《》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书写本课9个生字。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回家闭上眼睛去做一些事情。
第一课时。
基础性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高性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
3、说体会。
二、初读课文。
2.交流,检查。生字词。
邻居 绿色 替 您 领 童年难忘 喜滋滋。
(2)有哪些读音需要提醒大家吗?
(3)重点区分“邻和领”
(4)下面,小朋友就把读得不熟练的多读几遍,看谁记得牢,读得准。
3.读通课文。
4、反馈学情。及时评价。
5、现在你有没有找到答案了,盲婆婆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三、学习生字:
((2)指名四人分段读,其他人注意倾听。
指导写字:
婆:上下结构,两部分略扁,横画要长。
绿:左窄右宽,又半部分不能写成“水”
领、邻:左半部分“令”的捺变成点)。
作业设计:
a:会在田字格中书写,会默写这5个生字。
b: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基础性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性目标: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能根据课文,用“歌声会 ,看到。歌声会 ,听到。”的句式想象写话。
(2)又是怎么送的呢?(出示喜滋滋)。
(3)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蝈蝈真的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
相信读完诗歌后小朋友就会明白了。
完成目标一、二。
(一)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出示完整的图一。
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2.看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去读读这一自段。
3.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ppt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4.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ppt出示:笑眯眯 笑哈哈 笑嘻嘻 喜洋洋 乐呵呵)。
(二)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请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1.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2.这一个“您”,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
第3小节。
3.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
4.听着蝈蝈动听的歌声,婆婆还会来到哪些地方呢?想一想,能试着填填吗?
第4小节。
2.这里有六个点,(ppt点:省略号变黄)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3.这“咯咯”是什么呢?盛满的是我对婆婆的关心。
4.师范读。
全文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只要我们奉献出一点爱,快乐的人将会更多,世界将更加美好。
指导写字: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难:右边四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作业设计:
a.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项。
b.用“歌声会 ,。歌声会 ,听到。”的句式想象写话。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4.
送蝈蝈 。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
带 想起 欢乐 。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1.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 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忘()()()。
《》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看图想像。
1、这里有两幅图,请大家仔细看看,然后说说画的是什么内容?
(图上有什么人?手上拿着什么?表情怎样?他们在做什么?)。
2、谁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2)这位“红领巾”在送蝈蝈时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么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3)引导学生联系插图,想像表演“红领巾”送蝈蝈时“乐呵呵”、“喜滋滋”的情境。
(4)小结:“红领巾”的做法正好给盲婆婆解闷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像。
2、学习第二节。
(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指名读。
(2)“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是什么意思?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看来,他经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给她唱歌。)。
3、学习第三节。
(1)轻声读一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盲婆婆提着红领巾送来的蝈蝈,听到了那“咯咯,咯咯”的叫声,她开心极了,仿佛真的来到广阔的田野,看到清清的溪水在流淌……)。
(5)齐读。
4、学习第四节。
(1)蝈蝈是怎么唱歌的?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2)蝈蝈的歌声就代表了什么?(我的关心爱护)。
(3)全体有感情地背诵这一节。
五、齐读全文。
《》二年级上册第五课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通。教学时要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孩子们较欢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读
1、认一认绿线栏内的2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盲滋。
2、读一读田字格内的9个生字,比一比,谁认得最快?
婆绿邻居替您领童难。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对子纠错。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4)抽生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5)指导朗读,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7)展示读课文。
(8)指导背诵课文。
(9)练习背诵课文。
(10)检查背诵。
写
1、识记前5个生字,进行听写。
2、师强调替、婆、邻。
3、识记后4个生字,进行听写。
4、师强调领的读音,多音字难。
5、按笔顺描红。
说
字词句交朋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hufuyu/27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