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各类文章的写作样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请大家浏览以下范例,为自己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 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一、引课环节。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绍。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新知的自学环节。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四、巧设“量角小儿歌”。
三位老师都用心的设计了量角小儿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量角的方法,其中宁老师的小儿歌和板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李老师和宁老师课始的比角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一下比角的.准确方法,首尾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的角度的重要性。
总之,听完这三节课之后,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更加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课堂上多给孩子时间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孩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页例1。
及第2~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例题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1、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28+85=113。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3、小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9月21日上午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乌兰浩特市片区联合体(联盟校)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后听了三节《角的度量》,感叹于三个教研团队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听完后我的感受也颇多,下面我将对本节课部分环节谈一些感受。
一、引课环节。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绍。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新知的自学环节。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四、巧设“量角小儿歌”。
三位老师都用心的设计了量角小儿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量角的方法,其中宁老师的小儿歌和板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李老师和宁老师课始的比角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一下比角的准确方法,首尾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的角度的重要性。
总之,听完这三节课之后,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更加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课堂上多给孩子时间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孩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
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6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第(三)单元备课时间:任课教师: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课题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执教人备课时间。
分析。
本课时分三个小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直观描述什么是射线和直线,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具。
学具。
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5.做“练。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升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有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相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看、猜测、实验等活动,寻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看、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关心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关心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看、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觉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我班后进生形成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差,毅力缺乏,信心不足。他们不能把握学习语言课程的要点,常常不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怕苦畏难,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落了,敏锐接受新授知识的能力丧失了,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要转变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应以精彩的语言引发话题,及时点拨,准确评价,创设出和谐融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使后进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3、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学科,教师应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教学,能够关心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4、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中,
增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从起点开始,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升。
培养优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关心需要关心的其余同学,在关心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七、教学进度。
1、一条线段长19厘米,一条射线长10厘。()。
2、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3、过任意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4、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
5、把一个30度的角放在一个可以放大5倍的放大镜下,我们看到的角是150度。()。
6、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
7、把一个钝角分成两个角,如果其中一个是直角,那么另一个一定是锐角。()。
8、周角的两边重合成一条射线()。
9、直角和锐角的和一定比平角小。()。
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中国古代的算术是六艺之一(六艺中称为“数”)。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下文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可以直接下载!
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任教学科:数学。
任教年级:一年级。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8页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或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2、渗透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no: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培养学生有序数数的思想.。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2-3。
自学提示:
1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分别数出你所看到的物体的个数。
3跟同桌说说?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激发兴趣。
(1)数数:从1数到10。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1至10的人和物。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一面国旗,用数字1表示.。
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数字1表示.。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注: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让学生到台上数数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做?(适时渗透有序数数的方法)。
三认读1至10各数。
(1)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数身边的数。
师:这幅图中这么多事物能用数表示,在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数来表示的事物?
(3)说一句带数的话。
四小结。
no:2。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2、通过听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品德.。
3、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体验一一对应思想,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看图编一个简短的故事,并说给同桌听.。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请学生摆圆和三角形同样多。
(2)小结:像这样一个三角形对一个圆,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它为”一一对应”
4教学”多””少”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2)一个小猪对一根木头比,谁多谁少?
木头多,小猪少。
师: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换一句话说就是,小猪比木头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
5操作。
(1)第一行摆5个三角形,第二行摆圆。
圆比三角形多2个。
(2)第一行摆6个五角星,第二行摆圆。
五角星比圆多1个。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学生完成第8页的1――――4题。
四总结。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
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no:3。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1认识”上””下”位置关系的基础含义。
2能正确地辨认和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和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观察书本第9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师:小朋友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多媒体出示)。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换句话说:黑板在国旗的下面。
3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图画)。
你的鼻子下面是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嘴巴上面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1拍手游戏。
(1)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2)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听口令,摆一摆书本第9页做一做。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图画。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no:4。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中,体验前后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顺序。
2培养学生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前后位置的确定。
教学难点: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1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2谁在你的前面?你在谁的前面。
二新课导入。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三探究新知。
1师: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同学跑步的画面)。
谁得第一名?谁是最后一名?
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同桌交流。
2上公交车图。
师:这些人在干什么?
王英的前面是(),()在王英的后面.。
四巩固提高。
1说一说。
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排在第几位?
2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回顾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明确取得成功(或造成失败)的原因。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
3、了解有趣的数学小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说说自己在寒假中的收获。
2、说说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1、说说自己在寒假中的收获。
大家在寒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春节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
2、明确取得好成绩或考试失利的原因。
(1)回顾上学期的数学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以不点名的形式向平时懒于学习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3、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认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明确本学期的打算。
学生看书,师和学生一起说。
4、对学生的常规数学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2)大胆发言、质疑。
(3)课后的要求:
1)课后复习;2)独立完成作业;。
5、观看课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件内容有数字的由来,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养成好习惯的作用,及粗心的危害。
6、课堂小结:
通过开学的第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7、布置作业:预习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重难点分析:
使学生认识“升”和“毫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课前准备:
学习卡片、学习指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杯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5.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6.出示探索学习流程。
二、交流预习卡片。
出示学习指南(一)。
1.交流预习卡片。
2.整理预习卡片,完成小组学习卡片。
3.根据小组学习卡片进行汇报。
4.集体交流存在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问题。
出示学习指南(二)。
1.小组从中任选一题。
2.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检测。
完成任务卡片和发展卡片。
五、总结所学到的知识。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课件、实物投影。
1.出示主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日历,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会计算从哪年到哪年是几周年,从哪天到哪天是几天,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
2.会计算周年、经过天数,会根据一些相关提示推算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时间和推算星期几。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年当中都有许多节日,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节日依次写到黑板上。
1.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
2.其实这些节日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大家要牢记它们。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看日历。
随便翻开一页日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2.分别在今年的日历上找到各个节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结合各个节日的特殊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用年、月、日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可以随便说一个今年的日期,老师不用看日历就能推断出这一天是星期几,不信就试试。
生提问,师回答。
你们想不想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师交待方法:先算间隔时间(天数),用天数除以7,如果没有余数,即为原星期几;如果有余数,从起始的星期几往后推出余数所表示的天数。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见教材p72—练一练。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为大家分享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的乘法口诀,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一,由于8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少,因此应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练习记忆口诀,多做练习,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熟练记忆,另外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运用。考虑到得出8乘法口诀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都比较大,同时,学生要直接得出8×8=64这个算式会有一定困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提供素材。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图提供的素材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表格,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进而编出乘法口诀。与前面不同的是,以问题让学生产生编写8的乘法口诀需求,同时,不再完整地写出乘法算式及编出乘法口诀,而是充分相信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口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4、学生已有一定数学计算能力;。
5、学生已经认识1至7的乘法口诀,对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6、学生对于编写8的乘法口诀兴趣很高,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编写1至7的乘法口诀的方式来编写8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自己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在练习中记忆口诀,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4、让学生们一起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做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精彩练习及布置课堂作业。
学生活动。
1、全体背诵7的乘法口诀。
2、学生喜欢得到这幅字。
4、学生认真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学生争相举手回答问题。
6、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自己对已学过的7的乘法口诀有一个复习。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编写8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4、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加强对8的乘法口诀记忆的熟练程度及运用情况。
6、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一八得八8×1=8。
2×8=16二八十六8×2=16。
3×8=24三八二十四8×3=24。
4×8=32四八三十二8×4=32。
5×8=40五八四十8×5=40。
6×8=48六八四十八8×6=48。
7×8=56七八五十六8×7=56。
8×8=64八八六十四8×8=64。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用具小球若干。
教学内容及步骤批注摘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7。
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内容教材p110—111。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步骤批注摘要。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
[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________班备课时间:__________。
教学内容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内容及步骤批注摘要。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新知学习。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
第1课时笔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44×59=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hufuyu/27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