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和教学准备,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你正在编制教学工作计划,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设计思路:
春节是一个红彤彤的年,是一个五彩绚丽的年,也是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年。春节虽然过去了,但孩子们还是沉浸在那节日的祥和气氛中。在茶话会上、在同伴的自由交谈中,许多孩子还流露出了对春节的眷恋,特别是对放烟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帮助孩子回味那璀璨的烟花,重温春节的欢乐时光,特开展滚珠画――烟花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烟花的漂亮和美丽,体验节日的喜庆;另一方面,以这种特殊的`作画方式,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此外,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懂得一些放烟花的安全事项,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用滚珠的方法作画,体验多种作画方式的乐趣。
2、知道放烟花的安全事项,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弹珠、颜料、小筐、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请幼儿说说春节中最快乐开心的事;
――幼儿相互讨论,老师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安全教育。
二、介绍工具,激发兴趣。
――出示弹珠:这时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
――今天老师要用弹珠来放烟花,而且放出得烟花非常漂亮,你们看。
三、老师示范,幼儿观赏。
――先把弹珠放在颜料里滚一滚,然后放进铺有白纸的筐内,随意晃动筐,使弹珠在白纸上形成轨迹,再换色进行同样操作。
――你们看,像不像放出的烟花?是否很美丽?
四、幼儿动手操作。
――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用多种颜色作画。
五、展示幼儿作品。
――相互交流作画的乐趣,观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反思:
滚珠画以其作画形式的有趣性和作画方式的简单化,深受小班孩子的喜欢。它改变了常规的作画工具,运用圆形的弹珠,晃动小筐,使弹珠在筐内随意来回滚动,通过滚动,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此次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绘画的兴趣,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简单有趣的作画方法,使孩子们增强了自信,体验了作品成功的快乐。另外,通过活动,孩子们也懂得了应该怎样安全地燃放烟花,掌握了一些粗浅的安全知识,从而增强了安全意识。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 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本次活动我拿到的题目是科学领域的中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我根据指南中对小班孩子的要求:1、对感兴趣的食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2、能恋情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我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并根据《指南》中的要求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奇妙的盐》,本次活动我主要是想通过实验来了解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孩子能自主探索发现。
本次活动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1、激发兴趣。2、幼儿实验。3、幼儿再次实验(这个是重点部分)验证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4、拓展延伸。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了本次活动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很多老师也给了我些很好的`建议。
1、活动的一开始部分引题中,我设置的一个番茄掉入水里的现象不够科学,我设计的是两个番茄同时掉进两杯水中其中一杯水是盐水,所以导致其中一颗番茄是浮起来的状态,但孩子们不知道这是盐水,老师也没说,导致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知识以为番茄掉入水中是会浮起来的,应该就简单设计一个番茄掉入水中沉下去的状态。
2、 孩子实验前教师的师范太多,导致孩子没有了探究欲望,教师已经把实验结果的相关部分告知了孩子。在孩子实验前我跟他们说有一个魔术粉可以让这个番茄浮起来,我就示范把盐倒入水中出现了番茄浮起来的现象,虽然没有告诉这是盐但事后想想已经把实验结果呈现在孩子面前的,要是这个发现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究发现那应该更有意义。可能我是事先课前考虑孩子要是没有教师的示范可能不会自己操作,所以就变成了教师过多的示范操作。
3、在活动的材料的准备上需要配班和阿姨一起帮忙才能完成,因为我设计的第一个实验是倒入糖看看会不会浮起来,这个实验结束后需要阿姨和配班老师一起帮忙把水换掉,再把糖换成盐,有些费事费时,可以想想在材料的准备上怎样可以既不用阿姨老师帮忙也能让孩子自己操作的方式。这还需要我仔细思考。
虽然整个活动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在选材上还是比较吸引小班孩子的,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在操作中很喜欢玩,在第二次实验中当番茄浮起来的时候孩子都特别兴奋都特别高兴,通过自己的操作让番茄浮起来了感到特有成功感,同时也发现了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达到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玩水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对于四、五岁的幼儿来说,了解水的特性是不容易的。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大班教案与反思:奇妙的水,想了解更多教案请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幼儿认识到科学的奥妙,激起幼儿探索欲望及兴趣。
1、运用感官初步感知白糖、盐溶解在水里后水会变味。
2、通过操作感受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理现象,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表达出来。
3、愿意参加实验活动,对实验操作有兴趣,激起探索欲望。
通过操作感受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理现象,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表达出来。
1、水壶,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标记图。
2、白糖、盐每组一份。
一、观察、尝试活动,导入主题。
1、让小朋友品尝白开水。
2、感知水的奇妙。
3、交流谈话:淡淡的水怎么会变成甜甜的水?
4、小结:糖碰到水,就被水溶解了,眼睛看不见它了,可是用嘴巴一尝就能尝到它的甜味。
二、幼儿探索:变甜甜的水
1、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2、交流:你刚才是怎么变的?先拿什么?然后做什么?加什么?用标记图表示出幼儿操作的过程。
3、小结:真奇妙,淡淡的水中加入糖就变成了甜甜的糖水。
三、再次探索:变不同味道的水
1、谈话:你还喝过什么味道的水?是怎么变成的?
2、出示盐:这是什么颜色的?什么东西?让幼儿闻一闻、猜一猜。
3、幼儿再次操作,交流自己的发现。淡淡的水中加入盐会变成什么味道。
4、小结:淡淡的水中加入白糖,水就变成甜甜的;淡淡的水中加入白色的盐,就变成咸咸的。
四、活动总结
淡淡的水中加入糖、盐就会变成不同的味道。
五、活动延伸
1、尝试把糖、盐同时加入水中,观察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品尝一下水的味道。
2、让幼儿回家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品尝橘子水、奶粉等等。
玩水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对于四、五岁的幼儿来说,了解水的特性是不容易的。《奇妙的水》是一节科学活动,本课本人将会通过实验、操作,借助白开水、糖水、盐水使水的特性一一显露出来,让幼儿在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中理解水、认识水。
物质在水中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本活动旨在通过体验水的味道的变化让幼儿探究、了解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理现象。采用变魔术的形式,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实际上是对科学探索方法的隐性引导,激发孩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相同的结果。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初步了解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能够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今天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呢?幼:想!
幼:瓶子。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幼:有水。
1、师:告诉你们哦!这些瓶子里面都有一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啊?幼:想!
师:下面请每个小小魔术师都走过来轻轻的拿一个瓶子,让我们和瓶子一起来跳个舞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2、播放音乐,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摇晃瓶子里的水。
3、音乐停止。
师:哇!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色。
这时请幼儿说出自己瓶子里的颜色。
4、教师假装在听瓶子说话,动作要夸张。
师:嘘~~~~小瓶子在说话,它说它想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我们带着小瓶子回座位做好吧!
5、小结。
师:小朋友们,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变颜色?请幼儿举手回答。
幼:有颜料。
师:哦?颜料藏在哪里了?
师:我们一起小心打开瓶盖看看。
幼:盖子上有颜色。
1、更换瓶盖操作。老师先示范一次,让孩子看清楚过程。
师:假如我的黄色和小朋友的蓝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老师来试试看。
师:哇~~又变颜色啦!我的黄色和跟小朋友的蓝色在一起变成了绿色。
师:现在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交换一个和自己不同颜色的盖子盖上,然后用力的摇一摇,看看会变成那一种颜色。小朋友自由交换盖子。
2、总结。
师:原来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步骤。
2、幼儿自由操作。
3、教师小结,请幼儿说出自己操作的经过和变化的颜色,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给予孩子做记录的初步经验。
1、师:现在彭老师要交给小朋友们一个任务,我要请大家再操作一次,但是操作过程中要做好记录,记录的方法就是刚才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的方法一样。
2、请小朋友进行操作、记录。
1、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记录表。
2、老师在小朋友说的同时做出总的记录。
3、老师验证小朋友所做的实验。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调制颜色的时候,积极性更高,一边调制,还结合经验说调制出的颜色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相同的。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大胆进行推理与预测,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愿意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手一张统计表,铅笔,橡皮。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统计表的基础上,大胆推理与预测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
二、听故事根据线索预测不同人物喜欢的糖。
1、这位是糖果店的营业员阿姨,一天她在店里打扫卫生,忽然发现角落里有一只蜘蛛,阿姨大声的对蜘蛛说:“走开走开,我的店里不能有蜘蛛!”可是蜘蛛非常喜欢糖果店,它对阿姨说:“阿姨,让我留在糖果店吧,我可以帮助你,我能知道来店里的客人会买什么糖果。”
2、你们相信蜘蛛的话吗?
(一)咪咪买糖。
1、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小顾客,妹妹很有礼貌的跟阿姨打招呼说:“阿姨,您好我买糖”阿姨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经常来糖果店光顾的小客人,阿姨招呼道说:“咪咪,快进来,买什么糖?”小蜘蛛偷偷的跑到阿姨的旁边,轻轻的跟她说,我知道咪咪要买什么糖,我一直在角落里观察来的客人。你看咪咪以前买过什么糖,我都把它记录下来了,一看咪咪的这张买糖记录表,我就能知道咪咪肯定会喜欢吃棒棒糖。
2、你们觉得蜘蛛猜的对不对?说说理由好吗?
3、这张记录表你看懂了吗?是什么意思啊?咪咪来过几次?买过什么糖?
4、我们看看咪咪到底选了什么糖?蜘蛛猜得对不对?
蜘蛛猜对了吗?蜘蛛根据这个记录表猜对了。
(二)东东买糖。
1、店里又来了一位客人,是个小男孩,“阿姨好!”他也非常有礼貌,阿姨招呼道:“东东呀,快来看看想买啥?”这时蜘蛛骨碌碌地拿出东东的买糖记录表。
3、这次东东来会买什么糖呢?为什么?
4、你们说的真好,喜欢吃的糖果一定会连着买。
5、小蜘蛛说:“东东会喜欢吃巧克力。”让我们看看东东是买的巧克力吗?哇,小蜘蛛这次又猜对了,真厉害啊!
(三)洋洋买糖。
1、这时候店里又来了一位小男孩,洋洋,你要买什么糖啊?蜘蛛得意的拿出洋洋的买糖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下,他来过几次?买过几种糖啊?第一次买的是棒棒糖,第二次买的是巧克力,第三次买的是qq糖,第四和第五次买的是跳跳糖。
2、仔细观察这个记录表,猜猜这次洋洋会买什么呢?为什么呀?还有其他理由吗?
3、来看看小蛛蛛是猜的什么糖?洋洋呀,肯定是要跳跳糖。他说的和你们一样呀4、是这样的吗?听洋洋说话。真厉害,小蜘蛛都猜对了。你们也很棒,帮助我们把他喜欢吃的糖果都猜对了。
(四)菲菲买糖。
2、我们一起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它有什么规律呢?
3、蜘蛛会猜什么呢?什么呀,果冻!看看是不是菲菲喜欢的呀?
4、那你们猜猜看,菲菲这次买果冻,下次会买什么糖?她是这样两样好吃的轮流买着吃的。
三、最受欢迎的糖果。
1、看来阿姨是离不开蜘蛛的帮忙了,阿姨欢迎蜘蛛留下来。糖果店的生意真红火,阿姨又准备进货了,那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果最受欢迎,需要进更多的货呢。我们来看看蜘蛛有什么好办法?蜘蛛说:”我可以帮助你“。
2、蜘蛛拿出了一张糖果销售记录,看的懂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吧,这个星期一后面的有几种糖果?是什么意思?说明是店里卖出去的,星期一卖出的有四种糖果,星期二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卖出的有四种。这张表格呀告诉我们每天卖出的糖果品种,你看出来了吗?等一下我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糖果销售统计表,里面有许多种糖果,请你把每一种糖果在销售记录里的次数,数一数写下来。在最受欢迎的糖果后面打勾。
3、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是什么糖?一周卖出了多少,找一找,数一数,把数下来的数量记录下来。
四、幼儿统计。
2、接下来就请小朋友拿出桌上的记录表,先在右上角写上名字,然后开始统计好吗?
4、用这个表格我们马上就可以找到了,棒棒糖是最受欢迎的糖果。阿姨非常感谢蜘蛛的帮忙。平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和了解身边的一些事情,用统计的方法猜出什么东西是最受欢迎的,好吗?我们现在回去告诉其他小朋友这个好办法吧!
活动反思:
首先从设计意图来说,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吃糖果,通过去糖果店这一缘由,带孩子们进入活动当中,过度比较自然。
其次从教学方法来说,打破了以往的教受方法,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这样,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自发而主动的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从由孩子提出问题来看,他们不但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语言的发展也得到了锻炼,整个活动都是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学玩合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感知瓶中物体的大小、软硬、多少等各种因素照成的响瓶声音的不同。
2.鼓励幼儿参与操作,大方地与教师,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瓶子,两个装有一个大积木和一个小积木的外观一样的瓶子。
2.豆子,棉花,小石头,大小纽扣,筐子。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外形一样瓶内分别装有棉花,小石头的瓶子进行摇晃。
——教师:听一听,两个响瓶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猜猜为什么?
2.教师取出瓶中物品,验证幼儿的猜想。
——教师:为什么棉花和小石头放在瓶中声音会不一样呢?
4.鼓励幼儿自己实验,发现造成响瓶声音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介绍试验材料和要求,幼儿大胆操作,并记录各种东西在瓶子里声音的大小。
5.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并在集体面前演示,
6.教师总结: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
——教师:我们发现造成响瓶发出声音不一样的原因很多,瓶子里放东西的多少,大小,软硬都会影响响瓶的声音,如果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可以再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量词的使用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增强。因此,我设计了该课,使孩子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1,使幼儿掌握量词:本、盒、束、把、个等。
2,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发挥创造性。
与目标中量词有关的物品,漂亮的口袋。
1,情景设置:在美丽的花园里,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大口袋。
老师:这个奇妙的口袋里会有什么呢?
幼儿:蛋糕、小狗、礼物,……。
老师:你们相知道它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吗?
教师打开口袋,以提问、抢答等形式用恰当的量词说出每一种物品的名称。
总结:我们刚才说的本、盒、束、把、个叫做量词,他们都在表示数量的词的后面。每一种物品都有恰当的量词来形容它,希望小朋友以后能正确的掌握他们。
2,分组进行量词练习。
(1)由蝴蝶的话引出其他奇妙的口袋;
(2)请小朋友们分组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3)打开口袋后,教师提出要求:能用准确的量词说出物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物品。
3,请小朋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用上今天所学的量词?
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请小朋友回答。
4,活动自然结束。
《奇妙的衣裳》是长江艺术版小学艺术第一册教材中的第三单元第四课。是一节让孩子们在认识各种动物花纹的基础上来为小动物们设计花衣裳的想像课,题材和形式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内容。重点是用点、线、面给动物的花衣裳设计花纹。
课后,我综合了听课老师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上课感受,作了如下反思:
1、整节课的架构比较严谨,教学环节紧凑。在课前就对本课做足了功夫,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制成丰富多彩的教学ppt来完成课程目标。利用ppt导航本课的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多样化,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得到多方位的体验和认知,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使美术课堂教学做到活而精。
2、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美术语言来评述、描绘作品,如让学生用点、线、面、色彩对比等语言来描述动物不同的花衣裳。
4、重视课堂评价。我采用自评与他评的方法评价课堂作业。首先让学生把作业剪出来做成头饰,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评,每小组再选出代表到讲台上进行集体评价。这种形式学生很感兴趣,又有利于引导全体学生分析作业的优缺点。
1、时间把握方面不是很好,讲课用了近20分钟,减少图片的欣赏量,这样至少可以节省2—3分钟,创作过程就不会显得那么紧迫。
2、缺乏对动物外形画法的引导。由于本课的重点是在花纹设计和色彩的感知上,因而忽略了对动物外形的引导。所以,学生作业有的构图显得太小,动物的外形也不是很丰富多样。作业中也应尽量鼓励学生花纹设计的新颖性、独特性。
1.能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水果的内部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示做记录。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经验准备:幼儿对水果的外部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不同水果的味道有初步的体验。
物质准备:各种水果实物,塑料刀、记录表。
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切开的梨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1.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很多的水果都成熟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逐一出示水果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外形,发现不同水果外形也不同。
(1)师:你们看看这些水果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2)师:说的真棒,苹果的形状像爱心,香蕉像弯弯的月亮。
(二)集体探究梨的内部结构。
1.猜想。
(1)师:那这些水果的内部和外面会是一样的吗?它们的内部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猜猜。(幼儿回答)。
(2)师:老师这有一个梨,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才知道梨里面的样子呢?(幼儿回答)。
(3)师:对了,可以用刀切,那我们可以怎么切?
(4)师:对了,可以横切,也可以竖切。(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在展示板的表格内用"i"表示竖切,用"-"表示横切。)。
2.探究一:梨的竖切面。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梨竖着切开后里面是什么形状的?里面有什么?(教师示范,有观察并回答)。
(2)师:竖着切开的梨是半圆形的,里面有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在梨的什么地方?(幼儿回答)。
(3)师:种子是在梨的中间左右排列。
3.探究二:梨的横切面。
(1)师:如果把梨横着切会和竖着切的形状会一样吗?(幼儿猜想)。
(2)师:你们看,横切开后变成什么形状了?(幼儿回答)。
(3)师:对了,是圆形的,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幼儿回答)。
(4)师:对了像小花,每片"花瓣"里藏着是什么?(幼儿回答)。
(5)师:花瓣里藏着种子,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是一样多的。
4.探究三: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1)师:刚才我们把梨用横切和竖切的方式切开了,那竖切面和横切面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幼儿回答)。
(2)师:对了,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哪里不一样。(出示教育挂图"切开的`梨子",引导幼儿从外形轮廓、梨核、种子三方面寻找不同。)。
(3)师:对了,横切的外形轮廓是圆形的,梨竖切的是半圆形的。
(三)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内部形态。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2个苹果和2个猕猴桃,一把水果刀,一张泥工板,一张记录单、笔、盘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用刀对苹果和猕猴桃进行横切和竖切,看看它们的内部特征是什么形状的,并在记录单上画出来。
2.提出要求。
师:现在老师有几点要求,小朋友在操作时要注意用刀安全,不可以拿水果刀和别人开玩笑;水果要在泥工板上切,切开后的水果不能吃要放在盘子里。
3.幼儿自由探索。
4.分享交流。
(1)师:刚才小朋友都对猕猴挑和苹果进行的探索,现在请你们说说你切出来的猕猴挑和苹果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
(2)师:横切的猕猴挑和苹果都是圆形的,竖切的猕猴挑和苹果都是半圆的。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你们发现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老师就把这些水果奖励给你们,一起品尝吧!
由于本次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对吃也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2、用三元色配置间色,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3、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替云姑娘染彩色的衣裳。
1、教师和每组幼儿一套三元色颜料。
2、人手一个托盘,一张宣纸。
3、红、黄、蓝、橙、紫、绿色的衣服。
4、桌布四张、抹布四块。
5、小勺、瓶盖、笔套等。
2、幼儿倾听故事《云的衣裳》。
3、协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云姑娘有一个愿望:她想和小朋友穿得一样漂亮。云姑娘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谁?
(2)风姐姐带着云姑娘到过那些地方?云姑娘的衣裳变成了什么颜色?
(3)什么颜色的衣裳是云姑娘没有的?
"可是云姑娘现在只有这三种颜色(红、黄、蓝)的衣裳,怎样才干把这三种颜色变成其它漂亮的颜色呢?"。
出示橙色、紫色、绿色的衣裳,那两种颜色和起来可以变成橙色、紫色、绿色?
幼儿分组动手操作。
幼儿操作时,引导幼儿认识到配置间色时,两种颜色要差不多。
幼儿每人一张宣纸,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替云姑娘印染衣裳。
“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应用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秘密,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玩具。
1、探索体验物体平衡现象
2、重心越低,越稳定,越平衡;越固定,越稳定
3、幼儿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不倒玩具,探索力的平衡。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
难点:在幼儿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导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一教师扮“蓝猫”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欢迎你们到神秘的玩具城来,这里的'玩具藏着许多科学秘密,等着你们去边玩边发现,看谁发现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师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认真,还能边动脑筋,发现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玩具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1、教师放歌曲《不倒翁》,进一步引发幼儿去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装有东西。
2、幼儿操作:将会倒下的玩具也装进东西
(1)提示: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
沙子、豆子、橡皮泥等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2)组织幼儿讨论:
你们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纸团重)
小结:原来,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
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橡皮泥)为什么?
三、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时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没有制作完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着玩具到玩具城里去玩一玩吧!
活动延伸
1、角区活动中,可在科学去中投放各种材料让孩子尝试制作不倒翁。
2、户外活动时,可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摇摆不倒翁”“金鸡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体育游戏。
活动评析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始终在动手操作着,思考着,比较着,交流着自己的制作经验,并从自己一次次的实验中发现了不倒翁的秘密及制作不倒翁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制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班本月主题是颜色躲猫猫,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表现住了对颜色极大的兴趣,为了更好的满足本班幼儿的需要,引导幼儿去探索,感知颜色世界的奇妙,特设计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感知点画的方法。
2、引导幼儿“玩颜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点画的方法:重重点下去,轻轻提起来,点完一排再一排。
活动准备。
1、“魔术瓶”四个(可变出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水)。
2、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色块,棉签若干。
3、小鱼手偶一个,画有小鱼的卡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四个装有清水的瓶子,表演魔术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有四个正在睡觉的瓶子宝宝,小朋友用你们的小嘴巴帮我吹吹,帮我把它们叫醒好吗?(老师发出呼-----的声音,带动小朋友做吹气的动作)。
师:四个瓶宝宝都醒了,它们看到小朋友们好开心啊,所以要给小朋友们表演个魔术,注意看了,它们要玩大变身了。
2、分别将四个瓶子里的水变成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3、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穿的衣服上有什么颜色,进一步认识红、黄、绿、蓝四种颜色。
师:小朋友看看自己的衣服上有没有红、黄、绿、蓝的颜色宝宝呢,看好之后举手告诉老师。
师:小朋友们的衣服上都有不同的颜色,衣服就很漂亮,小朋友们穿着它们开心吗?
师:可今天有一个小东西它不开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不开心了吧,
师:出示小鱼手偶(以小鱼的口吻):呜呜……。
师:你怎么了,小鱼?
幼儿1:小鱼哭了。
幼儿2:它为什么哭呀?
师:我把衣服弄丢了,现在这样回去妈妈肯定不认识我了。
1、引导幼儿认识棉签和色块。
2、教示范用棉签蘸上颜料在小鱼身上点画鱼鳞。重难点:(重重点下去,轻轻提起来,点完一排再一排。)。
3、鼓励幼儿尝试和幼儿一起点画。
过度句:你们都想去帮助小鱼。现在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棉签和颜料,大家一起来帮助小鱼吧!
提示:(画画的时候,要小心自己的身上,也不要把棉签画到别人的身上。棉签画好了,我们仍然得放在盘子里好吗?)。
引导幼儿观察小鱼图片,提醒幼儿在轮廓线内画点,给小鱼穿上一件漂亮的点点衣服,提醒幼儿注意画面整洁,点画完将棉签摆放在盘内。
家长和幼儿一起找找身边红、黄、绿、蓝的物体,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
教学反思。
因为近期幼儿都在认识颜色宝宝:红、绿、蓝、黄,所以我想到了棉签蘸颜料点画,让幼儿在创作中感受不同美术工具带来的乐趣。本次活动主题的选择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导环节上以魔术表演来吸引幼儿,让幼儿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指导幼儿时语言比较简练,师生互动较好,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较高,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如:每组幼儿的色块是单一的一种,颜料太清等一些细节问题,收作品时是幼儿自己送到老师桌上,场面有点混乱。
如果重上我会给每组幼儿都提供四个色块的颜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点画。在最后收作品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波浪线当做河水,请幼儿将小鱼送回水里。
一、说教材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欣赏离奇的童话故事情节,拓展想象空间,对蛋的种类有探索的欲望。
2、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该童话的录音磁带一盒母鸡鸡蛋国王等桌面教具一套实物蛋若干。
活动过程:
一、1、欣赏童话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先出示实物蛋,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一遍,让幼儿欣赏童话故事,思考:
故事叫什么名字?
故事里有谁?
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3、欣赏童话录音一遍,让幼儿用语言与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
二、让幼儿想象“蛋”的.奇遇记,集体合编童话故事.
1、小组自由讨论,想象“蛋”的奇遇记.
2、集体续编童话故事.
三、组织幼儿讨论:有几种动物会下蛋?(鸡鸭鹅鸟类蛇等)它们下的蛋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比较)。
活动延伸:
根据不同动物下的蛋继续续编童话故事,讲给客人、老师或爸爸妈妈听.
文档为doc格式。
。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表现各种水果的画法。
2、通过想象画出长满各种各样水果的奇妙的果树,感受各种水果的美丽。
活动重点:
引导孩子在树上画出不同的水果。
活动难点:
指导孩子画石榴等有难度的水果,水果要尽量画多,颜色搭配鲜艳。
活动准备:
记号笔、蜡笔、奇妙的果树范画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苹果、香蕉、菠萝……)。
二、教师范画。
小朋友(石榴,葡萄……)。
2、教师范画,根据小朋友认为比较难的水果进行示范画。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对小朋友提出作画要求。
师:小朋友们,画的时候请注意,看看谁的树上果子最多?谁的`果子颜色最漂亮?
2、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注意颜色的搭配、
3、指导孩子在画画的时候要在树上画不同种类的水果。,
四、讲评。
1、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谁的果树上的果子,品种最多啊?
2、师:谁的果树上的颜色最漂亮啊?
五、展览。
把小朋友画的奇妙的果树放在展览区展览。
活动反思:
充分体现了《纲要》中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我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摸球游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结合摸球游戏的情境,知道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作出定性描述和进行交流。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体验从盒子中摸出一个球是什么颜色这件事有的是先可以确定,有的是先不能确定(即随机现象);第二个问题通过分析盒子里白球与黄球的数量结构,知道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第三个问题从摸出游戏已经发生的结果,反过来设计盒子里白球与黄球的数量结构。
在教学安排过程中,为了凸现使用智慧作业微课资源,使用了三个微课视频,同时布置了观看智慧作业微课视频的课后作业。三个智慧作业微课视频分别是数学作业本第40页第3题连一连,第41页第3题给转盘涂色和第1题选择题。
第一个智慧作业微课视频是上一节内容。作为复习内容,既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是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一个铺垫。第二个和第三个智慧作业微课视频是本节课内容,属于对本节课的巩固内容。通过两个视频的学习,学生基本能理解如何设置才能获得可预期的结果。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白,虽然转盘最后转到什么位置是随机的,但还是可以预见的,而且可以知道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
至于第三个智慧作业微课视频,就是加深孩子对摸球结果的理性认识。尽管摸球的结果充满着随机性,但仍然可以预见。根据情况可以判断,有些结果是一定的,有些结果是不可能的,也有些结果是可能的,并且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大小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因此本节课的第三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从摸球结果出发,反过来设计盒子里白球与黄球的数量结构,这是逆向思维。相对来说有些难度。事实上多数孩子对摸球比较感兴趣,因此理解比较到位与深刻。
特别是对“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以及“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的理解,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其中孩子们就能知道“五个白球,一个黄球”,和“四个白球,二个黄球”,都是满足“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的条件可行方案。同理为了满足条件“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可以是“五个黄球,一个白球”,也可以是“四个黄球,二个白球”。
在本节课中孩子们活跃性很高,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主动要求上台参与各项活动。本节课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切身感受摸球是体验,从而加强对摸球结果的理解。事实上,多数孩子也能通过观察以及想象,能够理解各种场景下摸球的结果。总之本节课孩子们基本能掌握所学内容。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球是一种特殊的形体,其圆溜溜的外形和可以随意滚动的特点总是吸引着幼儿的注意,从出生开始,五颜六色、大小不同的球就是幼儿最喜爱的玩具。在幼儿生活的世界里,各类球形物体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并体现人类创造的智慧。而且,球在人们的心目中还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追求,即和-谐、圆满、统一。球类运动是幼儿体育活动中一个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也充满了竟争与公正的体育精神。
孩子们爱看球、玩球,在看球、玩球的同时,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还通过各种球类运动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但是在玩的同时又会萌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球是圆圆的呢?”“为什么球可以滚动呢?”“大的球它就一定重些吗?”“球的肚子里面有什么呀?”“球的比赛有哪些呢?”故主题探究活动“奇妙的球”将为幼儿解开这些谜底。
二、课程的选择
在实施主题活动“奇妙的球”的时候,我从小朋友最喜欢玩的小皮球开始,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球,为了营造主题良好的氛围,我们特意在体育角设立了“球的乐园”,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球,配合教学活动《小球溜溜》《滚动的球》等活动让幼儿在玩球、谈球中了解和探索球的特性。最后,以球和球类运动为切入点,充分挖掘“球体”这一教育资源,发现生活中诸多的球体,丰富幼儿的知识面。
三、幼儿和教师在主题活动中的成长及表现:
《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次的活动在教师根据目标及幼儿的需要和已有经验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通过本月的主题活动我感觉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增强,如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绘画技能、动手能力等,和教师之间、伙伴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在加深,在探索球的秘密时,利用幼儿园各种高低相同和不同的滑滑梯,玩斜坡上滚球的游戏,我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尝试将两个球同时放在斜坡最上面,让球从斜坡上滚下,请幼儿观察,那个球滚的快。发现:球的大小、斜坡的高低与球运动速度的关系。球赛是每个家长(父亲)特别喜欢观看地节目,我们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共同观看比赛,即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
在“球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主要让幼儿探索球的多种玩法,在探索活动中,让幼儿获得关键经验,知道各种各样的球都会滚动,不同的球有不同的玩法,在玩“吹泡泡”游戏活动时,幼儿通常边念儿歌边游戏,在幼儿有了吹泡泡的经验后,幼儿会模仿吹泡泡的动作,其他幼儿看动作将泡泡变大、变小、爆炸等,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
在“像球的物体”活动中,教师通过调查表“什么物品像球”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像球的物体,然后让幼儿一起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能大胆的将知识经验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在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们与家长配合,继续加强常规教育,能熟练的使用筷子,不撒饭菜在桌面积地面上。加强幼儿安全教育,不能乱吃东西。并开展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加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另外,利用整合活动,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对长短、排序有兴趣。
四、家长工作
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家长能积极配合老师在家里与幼儿共同完成一些调查表工作《球类运动调查表》《什么物品像球》,记录幼儿的讲述、解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协助幼儿完成作业等等,在家长的配合之下使我们的主题能顺利的开展。
五、回顾反思与不足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活动内容都基本完成,目标也都基本达到,通过这些预设和生成的活动,让幼儿真正的认识球体,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让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活动所需的材料不能及时投放,有些主题活动没能深入等等如:垒球、保龄球、网球实物材料搜集较难,幼儿无法亲身体验这些活动。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尽量扬长避短,更适宜的激发幼儿,发展幼儿,将主题活动能够更加深入的展开,另外,通过主题活动也让我感觉到活动内容一定要来源于幼儿,来源于幼儿身边的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更自由的发挥自己,而此时的教师就只是一名观察者和引导者,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策划者。
《最奇妙的鸡蛋》是讲三只母鸡的故事,三只母鸡都有优点:阿圆的羽毛滑滑的,阿蒂的腿长长的,阿莫的冠红红的,三只母鸡都觉的自己才是最美丽的,她们去请国王当裁判。
国王说:“谁能下出最奇妙的蛋来,我就封它为公主!”
阿圆下的是一个晶莹剔透的鸡蛋。阿蒂下的上一个大大的鸡蛋。阿莫下的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鸡蛋,每个边的颜色都不一样。
国王认为三只母鸡都有优点,于是国王就封这三只母鸡为公主。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加优秀,只要把优点发挥出来,相信自己是最最棒的。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本活动正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等活动中,使幼儿感受并体验滚球乐趣。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手臂肌肉的力量,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以游戏情节贯穿活动始终,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同时,此阶段的孩子已经渐渐萌发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因而活动中提出了一定的规则要求。
此外,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由过去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的单一价值观逐步转向以健身为主,全面育人价值观。因此,我希望在本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不仅要掌握滚接球的动作技能,还能够激发幼儿团结友爱的美好情感。
二、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2、鼓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提高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3、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
三、活动效果。
围绕活动目标,我将活动分成了三个部分,即导入部分,新授部分,结束部分。层次十分清晰,一环扣一环。一开始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立刻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纷纷回答我说:“是大皮球。”引出活动主题。紧接着我让孩子们自由玩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孩子们发现了很多与球一起玩的方法。之后又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合作滚接皮球,孩子们能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兴致更加高涨。最后在结束部分。我又设计了“击鼓传球”的游戏,让孩子们进行滚接球的比赛,引起了活动的又一次高潮。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游戏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幼儿活动积极性很高。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地说:“今天玩的真开心。”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
四、活动中的不足与改进。
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活动难点不突出,在孩子们学会两人一组滚接球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增加难度。还有就是细节问题,我觉得游戏活动应该是很轻松的,所以没有限制孩子的坐位,让他们自由围在老师身边。可忽略了在后面的孩子,他们可能看不到我。可考虑让孩子围成半圆。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球的认识》教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球的认识》教后反思球的认识是第十二册数学书中的选学内容,主要使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球这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初步了解球的形状、球各部分的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在教学时,注重以小组合作作为形式,以活动、实验、发现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的开始,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用游戏形式,使学生被不寻常的现象所吸引,从而引入新课。活泼、生动、富有实效的导入,让学生轻松进入了新知学习的愉悦天地。
二、注意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感知球的特征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旋转了一元钱的硬币、各自交流了带来的球形物体以后,引导学生摸一摸、玩一玩自己带来的其它立体图形,并交流一下各自的体验。有学生说球滑滑的球只有一个面球面是一个曲面球可以自由地滚动,而圆柱、圆锥滚动都有它的局限性等等。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在学生交流操作感受的过程中,球的基本特征就已在学生自身的体验中得到很好的.掌握。
三、突出生活数学的理念。
教师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置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从而开阔数学视野,感受到生活是数学的天地。例如:用一分硬币的旋转产生视觉球体,然后学生观察自带的足球、乒乓球等实物,再如求地球赤道的长度,向学生介绍开发区石油液化气用球形来储存的道理,紧密联系实际,更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也感到存在不足:1.在创设情境时,如何让学生明白球体怎么形成的?怎么用已学的平面图形得到球体?做得不够好,学生得到得球体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因为这要依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在教学球体的半径,直径概念时应与圆形的半径,直径作个比较,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区别之处,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理解。
整节课的教学都让学生在动中悟、动中用,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观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大班的科学活动《球的滚动》中有两点目标一是对球滚动时的速度变化感兴趣,乐于进行比较观察。二是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中的发现和体验。在活动中老师的导入环节首先是让孩子将球滚起来,让幼儿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球滚动时候速度的快慢关系,然后自己主动的寻找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并且大胆的进行交流。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经验的建构是在与材料、与老师、与同伴的互动中形成的,但更需要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这也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的“把”和“推”就是为幼儿“动”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是教师把握幼儿基本的发展情况,在活动中的第一、第二环节老师把握了幼儿能够自己主动地发现让球滚动的方法,鼓励幼儿自主的进行探索,没有过多的进行指导。“推”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指导促进幼儿的提高,例如在活动的第三环节,当幼儿将球自由的滚动起来之后,教师推了一下:一起合作玩“快快慢慢”的游戏,想办法使两个球滚动的速度不一样。这样幼儿就有了一个目标,一起合作向着这个目标进行探索。“动”则是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放手让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探索、操作、交流、讨论中完成的,没有老师过多的说教,有的只是幼儿自主的探索,并从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从而丰富自身经验。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制订游戏的规则,由大家商量、讨论,最后形成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幼儿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使得活动有序的开展。其次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与启发者,在操作中,教师鼓励幼儿与同组的同伴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每一次的操作结束后进行集体交流,由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描述本组幼儿的做法。这样,在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使幼儿都真正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再适时加以梳理与点拔,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在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中:幼儿体验了合作、探究的快乐,幼儿的经验从模糊、零碎到清晰、完整的过程,主动学习历程得以推进。活动中不管教师扮演什么角色,都是在朝着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的目标努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hufuyu/27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