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文字表达,让人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考与感悟。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通讯是以叙述、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好处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状况、社会风貌等,都务必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就应具有务必的思想性和典型好处。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务必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必须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能够描述、抒情、对话,能够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必须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但是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述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资料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透过描述、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透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好处,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务必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取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必须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必须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3、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务必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好处,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述,“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稿的基本特征;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史实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新闻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
谈论法。
读书指导法教学资源教材。
多媒体。
国外媒体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报道;。
“神舟”五号发射视屏;。
一、新课导入1.(ppt展示相应图片和视屏)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顾这段历史!
2.(ppt展示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写道:“神舟”五号的成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伟大,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在未来空间站的探索中独自行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中国记者又是怎样报道这一伟大事件的。
1.在图片展示和视屏观看中,感受中国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阅读课文,对比国外媒体的报道。
1.用图片和视屏导入,非常的直观,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有一个了解。
2.将这篇新闻报道与国外媒体的新闻进行对比式阅读,从中发现出不同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探究新闻结构)同学们读了这篇新闻,一定发现了这篇新闻并没有按照事件顺序简单的记录“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梳理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大意。
2.(小结新闻结构)这篇新闻的结构非常有特点:主体部分没有继续叙述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发展史的回顾中,这样就使得本文与一般的新闻在写法上有很大不同,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的两篇新闻里接触到了。同时这种由现实回顾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的“饺子式”结构,不仅展示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的艰辛过程,而且使得事件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1.(1-3)新闻导语:“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
(4-26)新闻背景: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0)结语: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都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点拨。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体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直观生动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四、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色(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教学准备】。
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天大事记。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点评: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以前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1)“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
(2)“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来,他们不仅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1)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如: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2)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最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就应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群众、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职责,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写法呢?能够回想前面几篇新闻(个性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潜力)。
明确:(1)背景材料虽然不必须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应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明白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本文带给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此刻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好处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就应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文章的结构分析: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资料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我们明白,“圆”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个性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点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必要要素。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一、导入。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一课时。
(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飞向太冷港》是李鸣生写的一本书,作品以亚州一号为织梭,牵引着千经万纬,流贯而出。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作局处理得自然顺顺畅,从客舒展,疏密相间,张弛有致。
在这本书里,不管是辛勤能干的中国专家,还是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和中国专家一起发射卫星的外国专家,都是平等的,虽然中国不同于外国的一些习惯,但外国来的专家们都想忍受了下来,从来没有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对待工作非常严谨,和中国人民相处得十分融洽,就比如可达先生。
六十岁的可达先生是匈牙利人,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他和胡世祥一样,喜欢开玩笑,于是在数十名与会者中,他和胡世祥最爱开玩笑,有时还会打赌,这时上官世盘就会来当裁判一类的角色,只可惜,几乎一次都是卡达先生输。
探案宇宙、开拓空间的伟大事业,绝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也不是一天,一年或一世纪的问题,而需要世世代代的共同合作与奋斗!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自主合作。
多媒体网络视频。
一课时。
一、导入——视频导入。
利用神舟五号发射的`网络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神舟五号的发射状况。
二、神舟五号发射的相关资料介绍。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1、根据新闻结构,理清本文脉络。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时间事件。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数字列举法。
3、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自己选题,就身边的热点新闻做一不少于三百字的报道。
(略)。
2028年,地球的环境极度恶化,联合国决定派出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小组,寻找第二个可以供人类生活的星球,而我就是调查小组一员中。
我和其他几名科学家登上了飞船,“轰……”的一声飞船起飞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飞行我们将落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有大气层的星球。
我们走出飞船,看见了一个仙境: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坪,鲜艳的花朵,清澈的湖水和漫山遍野的树木……我们继续往前走,突然,一艘巨大的ufo降落在我们面前,里面走出几个人穿着十分奇特:衣服是用白色的布做的下摆很长代替了裤子。更特别的是,它们头上竟还有个光环。简直和古希腊神话里的神一个样。我们还愣着呢,他们先开口了。一位长者走出了向我们鞠了一躬:“你们好!你们是地球上的人类吧?这里是帕索斯特星球,我们是帕索斯特人。我们去过地球很多次,最早降落在一个叫做希腊的地方。我们种族中一个叫做普罗米修斯的,教会了人类用火,人了十分感激称我们为神……”“你们会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没等他说完,我就惊叫起来。“哈哈哈哈——”那长者捋捋胡子,“何止是会呢?你们人类的语言也是我们教的啊!”“哦,是这样啊!”我们异口同声,“那真是谢谢了!”说完,我们和他们一起笑了起来。“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去执行勘探任务了。要不,就先告辞了。”勘探组组长的话点醒了我们,我们这赛想起自己是来执行勘探任务的。
我们向他们告了别,登上飞船向别的星球驶去。
我躺在沙发上,手中拿着太空漫画书,静静地看着。月光洒在我的身上,十分惬意。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我来到了2067年,我经过严格的太空选拔,在许多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首位少年航天员。我穿着宇航服,背着孩子们梦想的翅膀,在众人的护送中,和船长、老师一起进入了“和谐号”火箭的舱内,向太空进军。
之后,我们平安地进入正常轨道,进入了太空。
发射完毕,我换上了便服,准备吃午餐。这是我在太空的第一顿饭。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津津有味地吃着。太空食物可多啦!有酸酸甜甜的草莓干;有果粒布丁;有优质鸡肉……虽然这些食物不怎么好看,但是味道是相当的。我最喜欢在太空中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一边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晚上,我经常看着繁星点点的宇宙。星星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不停地眨着眼睛。畅游在浩瀚的宇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当然,我不会一直呆在轨道舱里,总得去太空玩玩吧!我换上宇航服,带着装备,和船长一起去太空遨游。打开舱口盖,我和船长一一来到了太空,我先把安全绳系好,转身看了看下面。啊……真壮观啊!!可在太空中行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太空中我也会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在地球上,蜡烛的火苗是向上的,但在失重下的蜡烛只能聚在原位。
“瞌睡虫,快起来了!时间不早了,要上学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是妈妈在叫我。我这才明白,这仅仅只是一场梦呀!
“教授!一刻彗星要撞那美克星球了,那美克星人请求速派支援!”
“派驾驶梦想一号去吧!用吸盘装置把那可彗星给拉的脱离轨道。对了,预计多少小时之内撞上那美克星?”
“25个小时!”
“好,如果不在25个小时之内把彗星用吸盘装置拉开的话,只好启动麦格斯动力炮来击毁那可彗星了!”
“是!那……您去不去呢?”
“对了,你不说我也忘记了我也要去的,那小子在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我去帮他吧”
“好,一路顺风!”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布置后,我和两个人驾驶着梦想一号从地球出发了。
在路上,我们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赛亚人星球、弗利萨星球、布罗利星球等等。并且看见了即将撞上那美克星球的彗星,经过梦想一号系统计算,它正以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向那美克星球袭来,此时据装机时间已不到2个小时了,我们便以每小时5000公里的速度去追它,3分钟后,我们已经和它并驾齐驱了!我对说:“快点启动吸盘装置!”
“不行啊,,我们离他这么近,启动洗盘装置的话,会使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他虽然装不上那美克星,可会撞上我们的!”
“哎,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叫地球总部他们击毁了!”
“也只有这样了!”说“,听到请回答,这里是梦想一号。”
“听到,请讲!”
“快启动麦格斯动力炮击毁彗星!”
“不行啊,彗星的速度是每小时2019公里,而麦格斯动力炮的速度是每小时1200公里,追不上的!”
“哎,那就只有眼睁睁的看着那美克星被炸掉了。”
“,,看,那是什么?”我随着手指头望去,啊!是赛亚人星球的赛亚人!是他们!他们来帮我们了!我们两个欣喜若狂,原来是赛亚人星球上面的孙悟空、贝吉塔和特兰克斯来就那美克星球了,他们只用了一些气功就把彗星给销毁了!解决了那美克星球的燃眉之急。
啊,我们地球人向往着和平,但他们还不知道,宇宙里处处都有和平!
夏天的一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坐在在阳台上仰望天空,欣赏美景。那天的星星多么像小朋友那双明亮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正当我看得出奇时,一个最最…耀眼的星星朝我飞了过来。它自我介绍说:“您好!我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人们都称我‘北极星’,在宇宙中任职‘星星使者’,今天我是特地邀请您和我一起去遨游太空的,”“为什么要特地邀请我去呢?”“因为您喜欢星星,爱想象,所以月亮公主才特意批准我来邀请您去。”听了星星使者的话,我毫不犹豫的和他一起飞向太空。
当我到太空往下看时,啊!那个情景让我惊呆了,在几亿个星星在我的面前闪烁,忽隐忽现,美丽极了就在这时我猛然回过头来时,一个星星不小心被我碰了一下,那颗星星“哗”一声从天空中划了下去。啊!那正是流星,我还想看一看流星雨,于是,轻轻地碰了周围的一些星星,顿时一场美妙而又稀少的流星雨出现了,那星星一颗接着一颗,在我的眼前闪过,那速度似离弦的箭,一下子“飞了出去,那星光像珍贵的珠宝,璀璨耀眼。我马上在心里许了一个愿望,希望以后能让我再来这儿看星星。”许完愿我想起了月亮,便问到:“星星使者您可以带我到月亮公主那儿吗?”“当然可以”星星使者爽快地说。
我到了月球,看风了月球的宫殿,里面可真美呀!四周明亮,地上铺着华丽的红地毯,旁边有许多奇特的花,这些花有的看起来比牡丹还要妖艳,有的比康乃馨还要温和;有的……还有一个巨大的喷泉,中间刻着一个像月芽儿似的公主雕像,矣!月亮公主在哪儿呢?我想她可能在花园花,可在花园里没见到她,这会儿她在哪儿呢?原来月亮公主生病了,这可怎么办,我不安的说。星星使者冷静地说:“没事,公主现在正在吃药过几天就好了,而且有星星们轮流值班。”我松了一口气。
我终于成为了一位航天远员,走上了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叔叔们走过的路。我乘搭火箭仓来到了黑茫茫的宇宙中,由于我国科技发达了,使飞行仓能转换成宇宙飞船,让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航行。
游玩了太阳系,我似乎还未满足,又驾驶飞船来到了银河系。“啊!这儿好美呀!”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色所惊。无数大大小小的星球都聚集在这里,有牛郎星、织女星、太阳……数不胜数。有好些像太阳一样的恒星都会发光,装点这黑漆漆的银河,使它充满光明,银河被装点成像一条钳着无数宝石的项链,闪闪发光。
银河系不仅美丽而且宽阔,但似乎容不下我那颗追求科学探索宇宙的新。我又驾驶着飞船四处游玩,我本想去看望黑洞爷爷,可惜不知道它老人家住在哪儿。想去拜访远方的朋友,又怕迷路了。想去别的星球玩玩,又怕遇见外星人,语言不相同无法沟通,搞不好还丢了小命。我有点儿沮丧了,都怪我平时不多看课外书,多了解宇宙,又没有好导游。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3、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2、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05)――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四位科学家是:
(五)、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六)、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如今已是2025年,人类成功来到外太空,建立宇宙空间站,因此,也有不少优秀星际士兵被选入保卫宇宙空间站,而我——则是这其中的一位!
“都到齐了吗?”一阵吼叫声响起,所有人立马精神抖擞,是我们的教官——雷欧,一个十分严肃,像面瘫一样的家伙,话虽如此,但他绝对是宇宙空间站最好的长官!
无人敢应,因为那个士兵培训班里挺优秀的人没来……。
我假装走一圈,心里当然知道是谁没来,那个人,名叫萧月月,和我一样,也是个女生,实力不赖,当副队长,士兵代码仅次于我之后(代码是按实力排的),是“1-a-2”,我也知道她为什么不来,她前天就跟我说了,她并不想去宇宙空间站当更光荣的人,她只是想多学点本领能保卫地球就行了,可惜又不能退队…..可能她今天不来的原因就在此吧,不来就登不上飞船,自然也去不了空间站。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完一圈了,回到长官前报告:“报告长官,萧月月,1-a-2,她没来……”我很不情愿说出萧月月,因为她是我很好的朋友,相互信任,可是,作为队长,我也不能隐瞒。
这么一听,长官气的上串下跳,这是精英啊!
“快发推送通知让她来!”长官如此暴躁,我们还是头一次见,看他那样,似乎右眼上的电子镜(可以搜素任何东西的眼镜)都要爆掉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萧月月!她还领着一个人?
“对不起!长官!我来迟了,您看一下…能不能让我弟弟也一起去?他实力不弱的,您可以试试……”萧月月小心翼翼的说道。
“这……1-a-1,你帮忙试试手!”一下子,所有士兵都骚动了,这长官怎么一下子这么仁慈?也有的对我说不要花太多精力……我挥了挥手,示意让他们安静下来。
“好,我就试试看他有多大能耐!”我手上的能量环一下子亮了,进入战斗!
我使用最普通的招式,以免伤害到他,一个踮脚跳,翻到了他的身后,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在我不注意时已经转到了身后做起防御架势,想必是防御属性的吧!看来不可轻敌嘛!但是,不好意思,你还是小看我了,我是三属性,强攻+精神(精神上的攻击)+速度,你也是防不住的。一个俯冲剑下去把防御打破,然后从身后立马抽出另一把剑,使用精神冲击让他分神,以免出差错,就在他不小心之时就把剑放在他脖子旁了。
“打得好!”不知哪一个士兵瞎起哄,随即所有人都叫起来了,“我们的队长果然不是盖的……”
“肃静!”教官喊了一句,接着又恢复了平静,“大家听着,这个小孩被我录取了,他虽然没赢,但反应力灵敏,他叫萧溯,10级,士兵编号9-c-1,好了,大家认识一下吧!”
“次奥,我们这什么队伍啊?这么菜的也能进来?”一个士兵小心嘀咕。
“就是,我们这最烂也只有25级,更别说高高在上的队长了,她都有50级了!”另一位也附和。
“咳……”我站在他们身后,自然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对不起啊,队长,我们真不是故意说他,他真的很菜…算了,当我们什么都没说!”其中一个赶忙打圆场。
此时教官去指导别的队伍了,现在由我来指挥队伍。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听着,萧月月,你迟到一次,记你一次过,下次不许,还有,萧溯,教官是因为你10级,我50级,你能应付我一招收下你了,但你记住,如果你在一个月之内提升不到20级,我就要把你踢掉,然后遣送回地球,明白了吗?有没有异议?”
“是!”萧溯回道。
“很好!”我十分满意,“现在,我们去飞船!”
顿时,队伍炸开了锅,大家都梦寐以求的终于来了,狂奔向飞船,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等待起飞。
没过一会儿,飞船轰鸣,一下子冲向了外太空!
宇宙空间站,我来了!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三、分析与探究。
1、请根据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1~3——导语。
4~29——主体。
30——结尾。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5.17,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幕;
1960.2.19,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4.24,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9.21,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19,“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325,“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1230,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1015, “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4.【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5、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7、探讨交流 : 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zhufuyu/22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