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祝福语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专业17篇)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专业17篇)



读后感是高中生对所读书籍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评价和感受的表达方式。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关于成长、友情、爱情等主题的高中生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梦》中茶甚多。有含泪的“千红一窟”茶,也有高贵的枫露茶;有朝廷贡茶之一的六安茶,也有香气高爽的老君眉茶;有形如雀舌的龙井茶,也有能助消化的女儿茶;有用各种粮食制成的香茶,也有用各种补品做的杏仁茶。茶,多矣!

我觉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种习惯,一种品茶品酒的好习惯。这种好习惯,会陪你度过悠闲的一生。

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喜读《红楼梦》,爱品茶喝酒之人。妈妈说爸爸不嗜烟不好赌,喝茶喝酒总要满足他的。为了爸爸喝好茶的嗜好,妈妈有时会毫不吝啬地上百一两、上千一两的茶叶买来给爸爸享受。有了好茶,只见爸爸抓一小撮月芽似的茶叶放到杯底,用热水慢慢往下冲,哇,太神奇了,一股一股的热气送来了清新与淡香。爸爸捧起一杯茶的悠然,看那层层迭迭的薄雾缭绕,与我一起惬意地读《红楼》,说宝黛,谈金陵……爸爸还爱喝酒,说实话,他对酒的要求并没有对茶的要求高,所以不能称为品酒,只能说是喝酒。爸爸喝酒的习惯是冬天喝黄酒,夏天喝啤酒。他喜欢那啤酒快把杯子淹没时所发出的“啪啪”的声音。爸爸总是会旋转着杯子,一口一口地慢慢呷着淡黄色的液体,仿佛在体会着喝酒时的乐趣与痛快。兴起时,他会情绪高昂地跟我议论“元、迎、探、惜”,他会兴致盎然地跟我争论“贾、史、王、薛”,他滔滔不绝地跟我谈论“诗、词、茶、酒”……有酒有茶的日子总是透着那幸福吉祥的气息。

酒,不能多喝,而茶,每日必饮。看书时品茶,学习时品茶,工作时品茶,浓浓的馨香可直沁心田。酒,在特殊的时候,慢慢呷,慢慢呷,辛辣的味道会给你一种动力。呵,酒和茶,茶和酒,你们都不会被替代啊!

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迷人人自迷。“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品茶人之意”也就“不在茶”,而在《梦》中!

高中生阅读红楼梦的读后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题记。

在另一个时空中,有一个小女孩儿,自幼丧母,她的外祖母很疼她,便把外孙女接到自己眼前抚养。这个女孩儿自幼聪慧,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又体弱多病,众人都很疼她,别人都以为她一定非常幸福。

可是,又有谁,又有谁知女孩儿寄人篱下的苦,她谨言慎行,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做一件事,她就这样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渐渐地,女孩变了,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男孩子,她不在小心翼翼,她开始时常和周围的人开玩笑,她开始和朋友们嬉戏打闹,她偶尔也会含泪葬花,感慨自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一天,她的朋友送来一张请帖,邀她一起举办诗社,她便去了。因她住在潇湘馆,里面种着竹子,她又爱哭,于是,她便有了一个雅号:潇湘妃子。

既然是诗社,自然是要写诗的。以三炷香为限,香尽,则诗成。别的女孩儿都在奋笔疾书,她却毫不在乎,时而逗弄花草,时而和丫鬟们玩闹。那个男孩儿倒是异常着急,眼看着香都要燃尽了,说:别玩了,香都快燃尽了,我可管不了你了。说吧,也挥笔将诗句写了出来。

一旁的姐妹们点评完其他女孩儿写的诗句,也都催促她,她这才静静的站起身,嘴角的笑容里待着三分傲气,三分嘲讽,三分得意,只见她奋笔疾书,已然写就一首好诗,眉心却仍带着一丝淡淡的忧郁。众人评判过后,认为她的诗句虽好,但过于飘逸,只能屈居第二,男孩儿为他不平,她却不发一言,似乎事件的主角不是她一样。众人只看到她的傲气,她的淡漠;却全然不知她的忧郁,她的哀愁。

后来啊,她的病情更严重了,只能整日整日的躺在床上。大夫说她命不久矣,外面又传闻老太太要让男孩儿娶另外一个女孩儿,凑成金玉良缘,她心如死灰,便自暴自弃起来,药也不吃了,被子也不盖了,活脱脱一副等死的样子。就在她的外祖母商量着为她准备后事的时候,她却奇迹般的好了起来。原来她又听闻老太太想亲上加亲,把她许配给男孩儿,她的心病自然而然的就痊愈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在她欢欢喜喜的时候,一盆冷水洒了下来——她碰见了一个浓眉大眼的丫鬟,从她的口中知道了真相,原来,和男孩儿成亲的并不是她,顿时浇灭了她所有的生机。

她彻彻底底地病倒了,这一次,真的是药石无医了。就在男孩儿拜堂成亲的那一刻,她逝去了,临死前她仍然忧郁,这一次,却彻彻底底的解脱了。从此,园子里再也不见那个爱哭的娇弱人儿,再也不见她肩扛花锄,手捧花瓣,含泪葬花的身影。不知几百年后,人们可曾记得,那个娇弱人儿曾经,是那么的风华绝代,举世无双。再也不见,潇湘妃子。

她姓林,名字叫黛玉,一册《红楼梦》,细细写就了她的一生。

高中生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小伙伴们你们还等什么呢?赶快来阅读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噢!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

在我眼中,曹雪芹的惊鸿巨著《红楼梦》其实非常模糊,每一个人物都亦真亦幻。正如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近些年来,许多红学家着力于寻找《红楼梦》中人物的原型,譬如,说史太君的原型是康熙的曹贵妃:譬如,说邢夫人的原型是雍正皇后乌喇那拉氏云云。可惜,文学与政治挂上钩,便失去了原先那种模模糊糊的美意。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晦涩的批判: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家长管制,批判统治者专权,批判黑暗污浊社会;但我看来,《红楼梦》仅仅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兴衰,仅仅是一个唯美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一个动人的梦,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物都在唯美而模糊的梦境中得到了自己的极乐与升华。

何必把《红楼梦》想得那么复杂深奥呢?它只是一个模糊而释然的梦。

黛玉葬花时,酿作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悲伤的诗句,她的性格变幻莫测,又有些离奇古怪,拥有着悲的一面,但这种悲,无疑也是一种感人的美。后来,她气尽而死,看似抱怨抱憾,可试想,她走黄泉路,喝下孟婆汤,忘却世间是是非非,升天化作潇湘妃子,生活在着她梦寐以求的“世外仙源”,何尝不是清高脱俗的解脱呢?以死来结束这样一个人物,又不对其死因做清晰描写,任其模模糊糊的死去,真是神来之笔。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

我又一次读了《红楼梦》,这本书让我对“关怀”这个词又有了新的感受。

《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这本书讲述了从前有一个家族很富有,是贾氏宗族,后来亲戚都住进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生活幸福美满。贾母死后,整个家族开始走下坡路,最后丫头被卖掉,二公子宝玉离家当和尚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宝玉是一位贵族公子,从小在富裕的家庭里成长,和姐妹们一起玩耍、作诗、猜谜。林黛玉却没有宝玉那么好运,她的母亲是贾母的女儿贾敏,父亲在当官,后来母亲去世,被父亲送到荣国府与宝玉一起生活。

宝玉是一个对人很平等的一位公子,他对别人的关怀很令我感动。比如荣国府里有一名丫鬟叫小红,是三等丫头,就是负责扫地、洗衣、修剪花草的,是最低等的丫头。有一次宝玉生病了,丫头们都出去了,只剩下三等丫头留在府里,而宝玉想喝水,就大喊。正好被路过的小红听见了,连忙为宝玉煎药、倒水。看到一个与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丫头为自己忙出了一身汗,宝玉连忙用自己的手帕为她擦去汗水。宝玉不顾自己身为二公子的身份,对小丫头付出关爱的场景让我感动,我想我们也要对人平等,付出自己的爱心。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当了班长,那一天要做清洁,刚好我的一位好朋友也要一起做清洁,我就让他只擦黑板,而让另外一位同学扫地、对桌子、倒垃圾,我突然觉得这太不公平了,我应该帮他做才对。于是,就由我来倒垃圾和对桌椅,做完后我还问他累不累。

我们就算以后职位比别人好,地位比别人高,我们也不能自以为是,而是要把自己的爱心给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就像宝玉一样,不管对方是谁,是一个小丫头,还是一位长辈。也要像林黛玉一样,不管是一瓣花瓣,还是一株小草,都要将它视作一个有生命的人,一个值得怜惜的人去对待,去爱护。黛玉曾在大观园里看见梅花凋落,落在小溪里,认为它们在大观园是洁白的,流到外面就会被玷污,所以含泪葬花。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宝玉、黛玉一样,用自己的关爱去呵护每一个生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真实的史书,写的是明清之交凡四十八年的历史,林黛玉一副小对,上写着: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红楼梦》写的既是明清之交的历史,如果将青字加上三点水,变成清史古人空,怎样呢?当我们逐回解读红楼的时候,走近红楼的时候,一切就会水落石头出这就是《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的潜台词了。

《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以书中十二钗的人物活动,向读者展示了明清之交的真实历史!十二钗,正是影响明清之交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红楼梦》有数千条脂批,这些批注,可以说是这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不方便在正文中直接写出的话,通过脂批写出;一些重要内幕,通过脂批透露、提示。可以这么说,弄懂、解通了脂批,红楼一梦,也就解通了。

第一回故事自凡例起,至下一回便为人上人止。万物有源,红楼故事的渊源,说的是明清之交的历史,所以第一回纪年由甲申之交切入,而以《好了歌》解注归结红楼一梦。

何谓人上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平民百姓会认为富贵双全,而作者是当过皇帝的人,他眼中的人上人,指的便是皇帝。这一回出场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人上之人。

读者看到的几百女孩子,其实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而已。

怎么从石头讲到人了,不过他的过渡写的不错,不会觉得很突然,这点我需要学习。

第一回并没有多少情节,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宝玉是石头下凡。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他就是贾宝玉。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二是有个叫甄士隐的知识男士,有三岁的女孩英莲,视若掌上明珠。甄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甄士隐看那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醒来后就忘了此梦。不久,士隐的女儿失踪;家又遭火灾。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常在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爱上。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我就在想,那甄士隐家境也算不错,而且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就没有吉人天相呢?最后却做了个和尚。而那贾雨村因有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一上任,便昧着良心,全然不顾自己曾许下的务必将英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恩师甄士隐的女儿落下火坑。贾赦想买石呆子家的古扇,石呆子不肯,贾雨村便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问罪,把扇子抄了来,送给贾赦。你们看看,这样的人,枉费当年甄士隐对他的期望!

《红楼梦》高中生读后感

《红楼梦》这本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放下这本名著,我沉思许久,我随着主人公的喜而喜,随着主人公的悲而悲,下面就让我来说说读后的感受吧!

走进熙熙攘攘的大观园,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在我的眼前:有慈祥的贾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凤姐;直性率真地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最难忘的,就要属林黛玉、史湘云、惜春和晴雯了。下面让我一一介绍一下吧!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总是让我悄然泪下。她多愁善感,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泪如雨下。她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她不愿看花儿随风飘零,就给它们建造了一个花冢,让它们有了自己的家。

史湘云却恰恰和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心直口快、乐观大方的女孩。虽然她只是贾母的远堂亲戚,很少来贾府,却和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不仅仅如此,她还在诗社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的诗也是非常乐观的。

惜春是贾府的第四个姑娘。她性格温柔、随和。有一次,贾母要惜春将整个大观园给刘姥姥。要知道画整个庞大的观园要画差不多一年。可惜春还是微笑着点头答应下来,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整个大观园画了下来。我想:要是我,早就不耐烦了!没错,惜春不仅有着温柔的性格,还有着惊人的毅力。

一提起晴雯,很多人读后不理解地问:“这个不值一提的小丫头你为什么喜欢她呀?”我觉得晴雯是最有反抗能力的丫头。她敢爱敢恨。在抄捡大观园中其它的丫头都逆来顺受,只有她站起来反抗。虽然晴雯被赶了出去最后洒泪告别,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使我明白了:做一天狮子也比做一辈子的绵羊强这个道理。晴雯你虽然是个丫头,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勇敢的姑娘!

《红楼梦》真不愧是古典小说的顶峰。那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征,引人入神的情节,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陶醉其中,爱不释手!

高中生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耗尽三十多年的心血,曹雪芹写就了这样一部浩浩大作。虽然如今只有前八十回流传下来,《红楼梦》仍列四大名著之首。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无可估量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国人对它的一种态度——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算不得中国人,更算不得文化人。这也是一种面向全世界的态度——不仅仅你们这些外国人有引以为傲、具有思想价值的小说,我们中国也有一部《红楼梦》。《红楼梦》的精彩,不仅仅局限于丰富的语言,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背景、它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突破时空的先进性思想。

《红楼梦》的写成是历史背景促成的——曹雪芹生于兴盛一时的官宦世家,若是这个家族一直这样兴旺下去,作为贵公子的曹雪芹不会沦落为当时为下等职业的小说家。因当时清王朝的政治斗争,曹家由盛转衰,曹雪芹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然而对他而言的不幸造就了后人的大幸,他将自身多年的经历写成书流传后世,用自己的悲惨境遇警醒后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纪实的小说。多数人所谓的读不懂《红楼梦》,都是因为他们对背景历史不够了解——贾府的兴盛与衰亡,并不仅仅因为花花公子贾宝玉整天谈情说爱;世袭的繁荣,又怎会因一人的享乐但不是放纵而坏了家族的根基?元春上为贵妃,贾府应是如日中天,却为何“三春争及初春景”?正是复杂的日月纷争导致了大家族的败落。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政治斗争的痕迹,从秦可卿之死到元妃省亲,以及宝玉因与蒋玉菡有故而差点被贾政打死之事,都透露了家族命运与宫中秘事的联系。曹雪芹必是痛恨这种黑暗的官场的,是它害他家破人亡,于是他在书中化身为贾宝玉,以宝玉看似浑浑噩噩的生活态度揭示了自己对官场的鄙弃及无奈。曹雪芹是明智的,为了不在书中过度地显露出小说内容与事实的联系,他多用暗笔来点拨读者,正是因为如此书才如此晦涩难懂。但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后四十回仍是“丢”了,可见封建制度对思想的极端控制,正如大家传言,也许那后半本书正埋在了故宫底下。

人物鲜明的形象是《红楼梦》的一大看点,正如有些小女生没有看懂书中到底想强调的是怎样一种思想,但她们仍会被书中所描写的风花雪月所吸引——虽说有些低层次,但美好的故事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评判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深入读的更是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人物的复杂性,比如说人物前后行为的连贯性,作者似乎是在塑造真正有血肉的人物——没有绝对的恶与美,只有现实来临时人们做出的不同选择。这和小说的特殊性有关,书中人物在现实中有所指,曹雪芹不一定需要塑造人物,只需要整合事情再加以文学化。

小说的主线是贾府的兴衰,而人物的主线则在于宝黛的木石奇缘和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塑造这三人的形象也是是花费了最多的笔墨。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直系继承人,一直处在养尊处优、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中,生活总不用他担心。虽然当时制度所要求的是培养封建官员、儒雅书生,贾府又是一个书香门第,但贾宝玉就是不愿读书,而是喜欢自在地做些小诗,或是混在脂粉堆中玩——有些叛逆、慵懒的思想。他于家中事务并不关心,但常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颇有感慨,对于家族而言可以说是累赘。贾宝玉的行事风格不符合当时制度的要求,而又鉴于他的显耀地位,他的仕途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荣辱兴亡。贾政对他的不务正业颇有微词,贾家也并不完全将希望放在他身上,而是间接地通过家族通婚的方式来巩固家族地位,由此引出了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情爱纠葛。林黛玉是个才女,虽多愁善感,但心思细腻,于家中的事物变化有着较为明晰的感知与判断,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地位而无法影响家族的走势。她与贾宝玉是真正的青梅竹马,源于她为绛珠仙子,降世报恩于宝玉。宝玉是“情不情”,她是“情情”,一心爱宝玉。她生为贾母的亲外孙女,深受贾母的喜爱,因而可能与贾宝玉成婚。而薛宝钗是薛家的嫡系,是大家族的血脉,若宝玉与她成婚,必会使家族得益。她是传统意义上的佳人,温婉贤惠,具有停机之德,但被贾母不喜,称她的居所为“雪洞”。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掺杂了政治因素——她入京城,先想嫁与帝皇,但选秀失败,退一步嫁给大家族的公子,加上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姐妹关系,她才选中了贾宝玉。因此,贾宝玉更喜爱林黛玉而非薛宝钗,这不是随机的爱情,而是心与心的回馈。然而为了家族总会有人要做出牺牲,薛宝钗最后赢了,嫁给了宝玉,但贾宝玉心中有黛玉,她遭冷落,境遇悲惨。

除了围绕家族通婚而展开的人物塑造,其他许多人物也都拥有自己的灵魂。比如说贾母,身为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她慈祥可亲;比如说薛蟠,作为薛家公子,却行事荒诞;比如说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但凭借四处逢迎的本领而深受贾府中众人的喜爱。书中百余位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并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社会。

《红楼梦》最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其中的人文思想。首先,曹雪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前文说了,是因为昏暗的官场迫害了他,让他心生警醒后人的想法。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谈,但书真正成文以后确实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清王朝内部的问题——曹雪芹曾在官宦世家,身在这体系之内,他的角度很高,因为家庭的败落,他又回归了百姓的低角度。从两个角度结合,曹雪芹在书中灌输了不同阶级对比的观念——上层阶级奢侈放纵,下层阶级为生存担忧。放在今天的话我们称之为“贫富分化”,这种贫富分化是可怕的,因为清王朝当时算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没有之一,而这最多的财富却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会让这些少数人生出一种观念——金钱易得,国家富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奢侈放纵?劳苦百姓又管我们什么事情?因此,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制度的不稳定性,这便是当时社会的问题所在。再者,奢侈放纵的上层阶级生活惴惴不安,因为他们的群体内又包裹了清王朝最核心的问题——皇权的归属。这一问题决定了谁是上层阶级,因而政治斗争爆发,每到新旧皇帝交替之际,总会有大臣们自相残杀的惨剧发生,导致大家族的衰落,及封建王朝的不稳定性。这是《红楼梦》反应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曹雪芹敢于正视并指出问题所在。

更细化的讲,《红楼梦》中的思想涉猎了很多方面,譬如佛与道。《红楼梦》中的佛与道有所表现于它塑造了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这两个形象,普度众生,开化众人。但若说仅仅局限于此又不对,它所崇尚的佛与道不明指佛家与道家,例如世俗中的马道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招鬼害人。它所推崇的是心中的佛与道,这是与许许多多无信仰者,甚至真正开化的大信仰者共通的思考,世上本无佛,心中有佛自有佛,因此人人皆可成佛。史铁生曾写过“我以为众生渡化了佛祖”。书中所写的美好形象,必是作者曹雪芹对美好的一种心灵寄托,在身外外化为和尚与道人。两人四处游荡,救世人于水火,也必是曹雪芹对真自由、无拘束的向往与对圣人境界的追求。这种思想现在可以看作是一种乐观、看开的念想,在那时更是可贵,因为作者身处的社会时刻给他灌输的是封建礼教、奉献于君王之道,他却可开辟新的思路。

再者,《红楼梦》从多方面对清王朝社会作出了质疑。前文讨论过了他对封建等级之间贫富眼中分化、政治斗争纷乱的厌恶,及他对享乐主义的批判,他还对男权主义及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创作。譬如说,小说中他将众多男子写得无能,而以凤姐为首的女子们“统治”了贾府;他通过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之句,体现了在他心中女性应得的崇高地位,与当时女人地位低下、忍痛裹小脚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起到了绝佳的讽刺效果。贾宝玉不爱读圣贤之书,却爱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些小诗,可看出曹雪芹认定的文学之道——文学创作不是为了给君王歌功颂德,赢得功名利禄,文学应是自己乐意,随感而发的心情写照。可以说他的思想大逆不道又独树一帜。

红学家对《红楼梦》赏读,是因为满清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时期,它具有千年来积蕴的封建元素,也带有走向现代文明的曙光。从以上三大方面到多个小点,《红楼梦》囊括了清王朝那个时代所有的鲜明特色,是当之无愧的一本“百科全书”。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一千个人读《红楼梦》,能读出一千种《红楼梦》。就我个人而言,喜欢这部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复杂性。

例如,即使是作者最偏爱的主要人物,其人也不会十全十美,作者会有意刻画其缺陷,并不掩饰。

比如男主角贾宝玉,虽然在书中他比绝大多数男人更尊重女性,但他所尊重的女性也是有范围限定的。年轻未婚美貌的女孩子,才是他欣赏的核心目标。

当今舆论中,“家暴”是个大污点。而贾宝玉对女人就有暴力行为。丫鬟来为他开门晚了,他就怒了,用脚狠狠踹她,导致袭人被踹得咳血,肋上青了碗大的一块。

贾宝玉发现对方是袭人,才有点后悔,但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大错,还笑着与袭人打趣。如果他踢的不是袭人,而是哪个小丫鬟,那就更是连一点后悔都不会有。

又比如女主角林黛玉。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还说要为惜春作画起了个名字叫“携蝗大嚼图”。这虽是玩笑话,但也有些刻薄了。

上面说这些,不是意在“黑”男主和女主。在《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都是可爱的人物,是能引起读者同情和怜惜的。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未能“十全十美”。

《红楼梦》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虽然喜爱、怜惜笔下这些人物,却也不会避开他们的缺陷。甚至可以说,主人公们无论再如何令人同情,都是有“原罪”的。

书中极力描写贾府、大观园的繁华盛景,以及主人公们的吃穿用度之奢华精致,并不是为了炫富(对比一下,现在太多小说是为了炫富而炫富,作者以夸耀心态在写主角多么有权有钱),而意在刻画当时的贫富差距之大。

刘姥姥就算出,大观园里姑娘们摆一场螃蟹宴,花的钱就相当于当时农村人一家一年的花销。

而客观来看,主人公们真的能在道德上安然享受这些富贵吗?恐怕不能。

古代诗文的一个典型讽刺传统,就是用权贵富豪的奢华生活,来反衬出贫富差距之大的不合理。为什么《红楼梦》的结局一定是悲剧,而不可能是花好月圆的喜剧?原因就在这里:作者对这些钟鸣鼎食、锦绣荣华的富贵或许有留恋、有惋惜,但心底却也明白,这是有原罪的,所以最后结局只能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就连《金瓶梅》这种被现代读者当成“黄书”的,也一定要把男主西门庆写成死于中年的纵欲,死后家业衰亡,子女都绝了后。反而是西门庆的妻妾们,有些最后还出路不错。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应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了。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我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留意,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我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我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我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

高中生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红楼梦读后感。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

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坏书,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樱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不具备透彻的眼光,说到“评论”《红梦楼》,那就有些自不贵力了。我只想写写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

《红楼梦》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大观园盛衰的描述,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腐朽、黑暗和明里繁花似锦,暗里斗角勾心的事实。尤其是对那群姐姐妹妹的描写,写到了她们的才情、苦楚,既有艺术魅力,又反映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奴脾制度、等级制度。。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

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因此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味道……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能够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期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就应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高中生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字

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都说《红楼梦》里面生字词多、人物多、伏笔多,是需要花费心思仔细品读的一部巨著,《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无耻和堕落。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星期三的午时,我怀着好奇的心境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史`王`薛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为中心,贯穿全节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感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决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数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终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数的彻底背叛和感情的杯具为结局而告终。

读完以后,我已泪流满面。从这条主线看来,造成贾,林感情杯具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数的祷告下,青年男女感情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而由以贾母为代表的荣誉当权派们决定的。贾母对林黛玉的“疼”只是亲情上的而已,并不是喜爱她不符封建道德规范的“孤高自许”。由此选出薛宝钗而旗帜林黛玉。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哀败为结局,不仅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有人说贾宝玉前世是一块“顽石”,而且说宝玉生下时嘴里所衔着的宝玉为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石头。也许是这块石头的原因吧,家中的人都以为宝玉和这块石头是一条命,当玉碎了,宝玉也就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又因宝玉天生长相俊美,也就都更加宠爱他了。

当然,穿戴也更为华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长得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再一看又是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又由于宝玉生长在贾府,贾府中大部分都是女子,所以也就对宝玉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有贾宝玉说过的一句话:“女子都是水做的骨肉,男子都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子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就是体现了贾宝玉非常喜欢和女孩在一起玩耍,讨厌世俗的那些男子。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写“宝玉摔玉”,可见,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是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表现了他追求平等,反对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思想,体现了他“行为乖张”的叛逆性格。

而且在历人《西江月》中有写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誹謗!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揭示了贾宝玉叛逆的性格,不愿受封建统治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要求独立不羁,个性释放,不服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

从《红楼梦》这篇小说中使我们学到了贾宝玉的人无贵贱之分,要敢于与现实生活中的不美好的事物作斗争,不能让不好的事物影响到我们,要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勇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美好品质。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人不能勾心斗角,贪图名利,要打败封建传统,使时代进步。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誹謗”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