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掩耳盗铃教案设计(实用17篇)

掩耳盗铃教案设计(实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详细规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一份书面材料,它具有明确的步骤和时间要求,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工作。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掩耳盗铃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

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

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

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29、寓言两则。

明知只要……就……。

可是如果……就……。

谁知刚……就……。

掩耳盗铃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掌握学习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

3、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寓言成语复习。

导入:上新课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听听题目要求:仔细听老师的叙述,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成语。

1、用句子描述成语的意思。(指明上台写)。

坐井观天:讲的是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少。

亡羊补牢:羊接二连三的丢失,才想起修补羊圈。教育我们有了过错,要及时弥补。

狐假虎威:一只狐狸接着老虎的威风作威作福。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2、小结:刚才所写的成语都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板书:寓言)。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吗?(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新的寓言。(打开课件,板书:30《寓言两则》)。

我们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又快又好。

二、整体感知。

1、从昨天的预习中,谁知道课文写了哪两则寓言?(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在学习中除了逐字解释法,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词语?(师适机概括可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3、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来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师表扬:“你读得真仔细!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小结:,联系上下文,运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这就是一种解释词语的好办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经常使用。

三、学习《掩耳盗铃》。

学习第二段。

1、课件示句子: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1)从句子中找找,他是怎么做的?指导学生抓住动作词语朗读。

(2)(示铃铛实物)瞧!这就是铃铛。指导学习“铛”字。

(3)面对他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想告诉他的吗?(引导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

(1)课件示句子比较:

a、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自由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多了“明明”,能说明什么?

(2)指导朗读,引读:他明明知道。他清楚的知道。

3、(教师摇铃铛)听听,就是这清脆的声音,你能用个词来描述吗?

(1)学习丁零丁零的读法,指导学习“零”字。

(2)你还能说出那些描写声音的词语?(评价:看来同学们积累的象声词还真不少。)。

4、过渡: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铛的念头,反而想办法去偷。

(1)课件: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你们说这是个好办法吗?

(2)可他认为是好办法吗?指导朗读,读出偷铃人沾沾自喜的样子。

5、确实,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咱们连起来读一读吧。(读第二段)。

学习第一段。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找找原因。(示第一段)。

3、指明读,你从那个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很想)指导朗读,板书:想偷铃铛。

学习第三段。

2、“没想到”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回归全文。

1、读完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适机板书:自欺欺人)。

(1)引导说出“明知故犯”:他很蠢,明明知道偷铃铛会被发现还去偷,这就是……。

(2)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个人?(引导说“心术不正、自欺欺人”等)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平时,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

我们的朗读,只要抓住重点词语,就能把故事读得生动了。

3、过渡: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说说这个故事吧。指明上台讲故事,讲完后让讲故事的学生说说: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若能背诵,及时鼓励“你真棒!这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一字不漏的说出来”;师接着引导“谁还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四、明寓意。

2、这个寓言就告诉了我们(示课件朗读寓意)。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可以用一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六)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我通过让学生借助图画自读课文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然后再让学生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成语故事。并揭示寓意。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较透。

《掩耳盗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为主线,把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用“盗铃人被抓住了,你想对盗铃人说些什么?”一个问题,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师: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

(评点:设置疑点,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形式,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1:我们觉得他的想法是对的。因为课文第一句写了手一碰铃铛就会想,要听不见就必须捂着耳朵。

师:这个小组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不错!还有吗?

生2: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3:可我们刚才做了实验,捂住耳朵确实听不见声音。

生4: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别人”是些什么人?

(评点1:三次表扬,即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老师不明确表态,激发学生争议的兴趣。

评点2:从学生口中的“别人”这个词语引导学生想象,从而得出、验证“捂住你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的判断。)。

生5:铃铛的主人。

生6:过路人。

生7:做买卖的人》。

……。

师:对呀,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自己认为能?

生:欺骗别人。

师:更可笑的是,就像健宇所说的,他只捂住一只耳朵,他自己还是听得见铃声。盗铃人不仅欺骗别人,还欺骗自己。这种愚蠢的人会有什么下场,我们继续学习。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

(2)组词。

(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六、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

七、作业。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二课时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3.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掩耳盗铃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置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扮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推荐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身的耳朵,但无法把他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身的想法很好,自身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课时。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寓言内容,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自欺欺人的道理。

2、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内容,懂得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谁知道"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指名说。

师:通过读寓言故事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齐读。

新授:

过渡: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二、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指名读、齐读课文。

2、思考: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2)思考后同桌讨论:你认为掩耳盗铃的人聪明吗?为什么?指名发言。

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概括掩耳盗铃的行为,指名发言(自欺欺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愚蠢的语气。

(3)说话练习(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用"如果……就……"说一句话。

四、小结: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指名发言。

五、拓展: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说。

师介绍: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作者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这部著作涉及政治、军事、教育、文艺、天文等,内容丰富,语言简练。

出示原文,师朗读并说明:古代的人写文章语言非常简练,我们读起来感觉不太明白,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今天同学们读的故事,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古文。

《掩耳盗铃》教案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六)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