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的倍数的特征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8篇)

的倍数的特征小学五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8篇)



五年级教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和灵活调整。在这些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和灵感,不妨借鉴一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3、l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身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微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同学人手一张。在同学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同学进行交流,并出现同学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同学利用p18的表。在同学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同学进行交流,并出现同学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学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论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测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假如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同学先自身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除约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23÷7=3……2。

31÷3=10……1。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

除尽除不尽。

不能整除整除。

6÷5=1.2。

1.2÷0.3=415÷3=15。

24÷2=12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件等。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567951890111120373。

2、58115207210451008。

有因数3的数:()。

有因数2和3的数:()。

有因数3和5的数:()。

有因数2、3和5的数:()。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1.让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并进一步学会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5、6、14、18、25、27、36、41、90,问学生:谁能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数,估计学生通过口算很快就能判断出来)。

教师再写出几个数:1540、2856、3075,再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当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说:我能很快地说出这几个数当中,2856和3075都是3的倍数。

学生报数,教师很快地回答,并把是3的倍数的数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一定在想:老师你有什么窍门吗?有啊!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

2.根据学生猜测的结果,讨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如:84、51、27、90、123、2856、3075,它们用的算珠颗数分别是:8+4—12;5+1—6;2+7—9;9+0—9;1+2+3—6;2+8+5+6—21;3+o+7+5—15。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用的算珠的颗数有什么共同点?

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5.提问:这些数所用算珠的颗数跟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一个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6.进一步验证。

(1)同桌之间互相报数,验证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

(2)用1、2、6可以写成126,还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这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吗?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3的倍数,跟数字的位置没有关系,只跟各位数上的数的和有关系。

7.试一试: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

在小组里举例验证、讨论交流。得出: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归纳: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运用结论。巩固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提问:你是怎么判断出67不是3的倍数,84是3的倍数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每一题有没有余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谈话:在没有余数的算式下边画横线,看谁做得快。指名报结果,共同评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在小组里交流:你能找到几种不同的填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涂完后,指名回答: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组数,并把组成的数记下来。

指名报答案,全班学生评议。

6.补充题。

提问:你今年几岁?再过几年你的岁数是3的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2)30、54(3)30、45(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第一次教学之后,学校组织县级教学能手选拨赛时候第二次上,可以说是“一课两上”。我在第二次备课时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处理教材,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课我是让学生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去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实际应用,巩固练习。效果一般。而第二次上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2、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是不是3的倍数的特征也要去看数的个位呢,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让后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借助学生熟悉的计数器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验证3的倍数的特诊,实验二: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的数的特征。最后实践应用,课堂检测。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要做的更加自然、一气呵成会更好。由于本节课按照赛教要求只有30分钟,时间的把握做的还不够恰到好处。总之,教无定法,学海无涯,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除约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能正确、便捷地找出一个数的约数。

2、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一些倍数。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什么是整除?

2、25和5,谁能被谁整除,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二、教学例118和24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1、首先明确找一个数的约数,就是看这个数能被那些自然数整除?

找18的约数,就是看18能被哪些自然数整除:18除以=()。

2、找约数的方法;

a、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最小的约数找起,一直找到它本身。

b、用一一对应的试除法来做:也从最小的自然数试除,在能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约数,不成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不是这个数的约数,一直除到除数比商大为止。

18/1=18(1和18都是18的约数)。

18/2=9(2和9都是18的约数)。

18/3=6(3和6都是18的约数)。

18/4不能整除。

18/6=3除数已比商大。

18的约数按顺序排列是:1、2、3、6、9、18。

3、用同样的方法找24的约数。

24/1=24(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2=12(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3=8(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4=6(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5不能整除。

24/6=4除数已比商大。

4、观察约数的特征:

18、24的约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思考:根据上面的图回答。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3的倍数的特征》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进行判断。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等。

每人几张数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个位上的数来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呢?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3: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1)自己先找几个数试一试。

(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验证的结论。

(三)活动三:试一试。

28、45、53、87、36、65。

(先自己圈,然后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

36、17、54、71、45、48。

(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

(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数和倍数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

12÷3=100÷25=。

220÷4=18×4=。

25×4=24×3=。

150×4=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除约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2×7=14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公倍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最小

教学要求:

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教学重点:

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写出3组互质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25和10。

二、学习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36952510。

2352。

还能再除下去吗?

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3×2×3=18。

25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5×5×2=50。

练习: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3036和547的.14。

24和3614和56。

三、比较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的区别。

分别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比较: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小结:相同点:用短除法,除到互质数为止。

不同点:最大公因数是把所有的除数相乘;最小公倍数是把除数和商相乘。

四、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两个数成倍数关系。

15和3012和368和4。

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说说你的发现?

五、观察。

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最大公因数与这两数有什么关系?

1.两个数互质。

拿出复习中同学们写出的互质数。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2.练习。

直接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

3和78和911和4。

4和284和2533和11。

7和6348和1242和56。

3.作业: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

公因数。

15和207和512和16。

5和3528和1434和51。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的:

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5、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

6、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数的世界。

2、呈现情境图。(略)。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看一看:

1、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

(1)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指名汇报。

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

(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

3、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5=20(元))。

(二)活动二:试一试:

1、看书自学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

(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个数。

(3)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

2、自学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

3、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三)活动三:说一说。

1、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

(2)指名汇报。

25×3=7514×6=8420×5=100。

(四)活动四:找一找: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

14172577。

(1)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

(2)生答:14÷7=214是7的倍数。

17÷7=2……3,17不是7的倍数。

(五)活动五:练一练:

1、你写我说:

45×2=9045和2是90的因数,

90是45和2的倍数。

(同桌2人,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倍数和因数。)。

2、看谁找得快。

(1)24691218203048。

师问: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

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

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请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

师:100以内6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不限制在100以内呢?

你发现6的最小的倍数是几呢?能找到最大的6的倍数吗?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世界。

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4×5=20(元)。

答:需要20元钱。

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4的倍数:4122048。

6的倍数:6121830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1248。

教学内容:书4-5页。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0-9的数字卡片、信封等。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五年级3倍数特征说课稿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1218202548607290。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你想知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1、自主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大胆猜想。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猜想验证,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出示百数表。

提问:你能在这些数中找出3的倍数吗?

仔细观察这些数,并和同桌讨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发现,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都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将各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它们的`和都是3的倍数。如:12,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是3,正好是3的倍数。再如:27,十位上的2和个位上的7加起来的和是9,正好是3的倍数。

验证:用数小棒的方法和除法进行验证。

(3)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只是系统化,条理化。

三、巩固提高。

(1)至(3)题是对新知识的巩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填空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在自我评价,总结提高部分,我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