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在编写教案模板时,可以参考以下这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样、老鹰、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精致、宇宙。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d苡米约旱幕懊枋鎏炜罩小拔逖樟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崩斫饪挝哪谌荩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毖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体会蓝天、白云、五颜六色的风筝交织在一起的美丽画面。
教学准备:风筝的有关资料、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谁放风筝?在哪儿放风筝?怎么放风筝?)。
3.微机播放带声音和画面的课文朗读。
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课文都讲了什么事?
(二)看图初读课文。
1.让学生看图思考:我们该怎样看图?
2.指名回答。
(1)看图要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人到物。
(2)看图要注意图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4.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回答。
5.再次看图,思考:天空中有哪些风筝?哪些是在“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后放上。
去的?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6.指名回答。
(天空中有“老鹰”、“蜈蚣”、“仙鹤”。“蝴蝶”是在“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后飞上去的。因为图中“我”
和哥哥放“大蜻蜓”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手里拿。
着的“蝴蝶”还没有放飞呢!)。
(三)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四)检查自学。
(五)理解词义。
(六)作业。
1.写生字、词,完成造句练习。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
2.指名回答。
3.出示挂图,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看图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看“我”和哥哥在哪儿放风筝?
又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看图学文。
1.让学生口述图中景象。
2.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本段有几句话?介绍了什么?
筝。)。
3.让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
(1)思考。课文是哪几句话写“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的?图上画的和。
文中哪几句相一致?
(2)指读第3自然段。让其他同学边读边标画出句子的序号。
(3)本段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写“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经过的?
(本段有四句话,前三句讲“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经过。)。
(4)分别找三位同学各读一句,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标画出句中描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动作的词语。
(6)指名回答。板书: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
(7)找两个同学模仿“我”和哥哥放风筝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看边检查他们的动作步骤是否准确。
4.出示句子。
松开手。
应该和哥哥拉线迅跑的方向要一致,这样才能把风筝放起来。
(2)“我”松开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赶紧”?
讲“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我们的‘大蜻蜓’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3)让学生再读这三句话,想一想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
出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兴奋、自豪。)。
(4)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课文。
5.学习4、5、6、7自然段。
(1)指读4、5、6、7自然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主要写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十分美丽。)。
(3)弟弟为什么说“大蜻蜓”赛过飞机啦?
可采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
例:“大蜻蜓”比飞机飞得还高。
“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文中为什么用“仿佛”一词?
风筝近,因此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飞得比较低,“大蜻蜓”好像比飞机飞得高。
(4)让学生再读这句话,从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天空中原来有哪些风筝?“大蜻蜓”飞上天空后,又有哪些风筝放起来了?
让学生回照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体会天空中的景象。
(6)让学生自读5、6自然段,按照文中的意思,边读边在原图中补画出后飞上天空中的风筝。
(7)出示思考练习2中的填空练习,让学生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填写出来。
________的“小蜜蜂”。________的“大金鱼”。________的“大蝴蝶”。
(8)讨论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与不写有什么不同?
(增加了这些色彩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示出蓝天白云映衬下五颜六色的风筝在。
天空中飘荡的艳丽景象。)。
(9)什么叫五颜六色?想一想众多的色彩在空中飘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五颜六色”泛指各种颜色。让学生再次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艳丽的景色。
6.让学生默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
的?
(本段共有四句话,是围绕着“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这句话写的。)。
(1)写了几种风筝?指名读有关句子。
(2)让学生找出描写风筝动态的词语。
(3)指名回答。
翘着一摆一摆。
(4)“小蜜蜂”……好像在百花中飞来飞去。
“大金鱼”……好像在水里游。
“小卫星”……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好像”、“仿佛”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荡”的艳丽的图画。
(5)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天空中的景象。
7.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前--多。
1、放风筝时--乐。
后--美。
课后小记:
学习课文《花儿也会放风筝》,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
1五月的季节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家都准备怎样安排?(大面积提问)
2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3你都放过什么样式的风筝?(大面积回答)]
4你听说过花儿放风筝吗?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花儿放风筝是怎么一回事。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新的生字。
1、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将课文读通顺。对阅读中有困难的地方标示出来。
2、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3、老师出示投影片:瞧草坪尾巴蝴蝶蜻蜓绿盈盈盘旋滑行
4、同位之间互相帮助检查生字的发音。
5、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提要求:认真听其他同学读,思考哪些词语的意思自己不懂。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精读体会情感。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每一小节诗所描写的景色。
3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4说一说读诗歌的时候自己想象到了哪些景色?(重点指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
5你想到的这些景色诗歌中写到了吗?有感情得读一读。
6诗歌中你喜欢哪些内容画出来,说说为什么?(同位交流,老师巡视)
7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互相补充,扩展思维。
8花儿为什么也会放风筝呢?他们还会放飞什么?发挥小组的力量想一想。
9指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续写一小节。
(三)学习生字,巩固基础知识。
1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记忆方法:
瞧坪尾蝴蝶蜻蜓盈盘旋滑
2同桌间交流记忆方法,老师了解记忆有难度的生字。
3全班重点交流:盈旋瞧滑(老师适当的进行板书标示记忆重点)
4简单交流记忆其他的生字。
5学生独立学习生字的书写,有重点的练写:盈旋瞧滑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大家也来尝试做个小作家,想一想花儿还会放飞什么?写一小节诗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放出才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朗读课文,思维拓展。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你搜集到的作者写风筝的文章都有哪些,同桌或小组共同交换阅读,争取读得流利有感情。
3、抄写并试背描写天空中各种各样风筝的句子。
4、抄写生词,巩固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三、布置作业。
1、自制或买风筝,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注意指导放风筝的方法和对空中风筝的观察)。
2、写日记。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孩子的语气,描述了在美丽的春夏之季,孩子们快乐地放风筝的情景。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画了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是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图画。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自然是美丽的,人和动物可以一起享受在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抒发了作者对在自然,对万物,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总结,练习背诵。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1.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激发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按顺序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缓缓”、“精致”造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体会蓝天、白云、五颜六色的风筝交织在一起的美丽画面。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二)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三)练习用“缓缓”、“精致”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谁放风筝?在哪儿放风筝?怎么放风筝?)。
3.出示挂图。
(二)看图初读课文。
1.让学生看图思考:我们该怎样看图?
2.指名回答。
(1)看图要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人到物。
(2)看图要注意图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4.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回答。
6.指名回答。
(天空中有“老鹰”、“蜈蚣”、“仙鹤”。“蝴蝶”是在“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后飞上去的。因为图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手里拿着的“蝴蝶”还没有放飞呢!)。
(三)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序号及文中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查字典,认识文中生字、新词。
3.让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
可采用填表法让学生分析生字,完成自学。例:
(四)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正音。
(1)生字方面:
(2)多音字。
“骨”是多音字。在文中“骨碌碌”一词中“骨”应该读g&。
2.字形方面。
(1)指名让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
拽:左右结构。右边是“曳”,最后一笔是撇。这个字是“拉”的意思。
橘:左右结构。右边上半部是“矛”,不要少写一撇,下半部是“冏”。
翘:半包围结构。“尧”的最后一笔是“”,书写时要长一些。
斑:左中右结构。中间是“文”字。
(2)可采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碌()斑()缓()致()。
绿()班()暖()到()。
(五)理解词义。
1.查字典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3.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带有“缓缓”、“精致”两个词的句子。
(六)练习造句。
1.让学生解释“缓缓”和“精致”的意思。
2.指名读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
3.弄清句式。
(1)缓缓。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句式:
什么(谁)缓缓地怎么样(做什么)。
(2)学生口头练习造句。
(3)精致。
“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句式:
什么做得很精致。
精致的什么怎么样。
(4)展览会上的工艺品件件都很精致。
(5)学生练习造句。
(七)作业。
1.写生字、词,完成造句练习。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二)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
2.指名回答。
3.出示挂图,导入。
(二)看图学文。
1.让学生口述图中景象。
2.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本段有几句话?介绍了什么?
(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介绍了放风筝的时间及天气情况。第2句介绍人物和地点,“我”和哥哥到体育场放风筝。)。
3.让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
(2)指读第3自然段。让其他同学边读边标画出句子的序号。
(3)本段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写“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经过的?
(本段有四句话,前三句讲“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经过。)。
(4)分别找三位同学各读一句,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标画出句中描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动作的词语。
(6)指名回答。板书: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
(7)找两个同学模仿“我”和哥哥放风筝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看边检查他们的动作步骤是否准确。
4.出示句子。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大蜻蜓”,他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等到他喊一声“放”,我赶紧松开手。
(1)讨论:为什么要“端端正正”地举着?斜着行不行?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端端正正”一方面说明“我”和哥哥配合在一起放风筝态度很认真,另一方面,主要是“大蜻蜓”的方位应该和哥哥拉线迅跑的方向要一致,这样才能把风筝放起来。
(2)“我”松开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赶紧”?
“赶紧”说明兄弟俩配合得很好,松开手之后,还要再拽着跑一阵,风筝才能借助风力飞上天空。所以,第3句讲“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我们的‘大蜻蜓’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3)让学生再读这三句话,想一想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
(此时,“我们”的心情非常愉快。文中作者把“大蜻蜓”在天空中的样子描写得生动可爱,活灵活现,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兴奋、自豪。)。
(4)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课文。
5.学习4、5、6、7自然段。
(1)指读4、5、6、7自然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主要写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十分美丽。)。
(3)弟弟为什么说“大蜻蜓”赛过飞机啦?
弟弟说“大蜻蜓”赛过飞机,是用来说明风筝飞得高,“仿佛比飞机飞得高”这句中“仿佛”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可采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
例:
“大蜻蜓”比飞机飞得还高。
“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文中为什么用“仿佛”一词?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事实上风筝并没有飞机飞得高,但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因此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飞得比较低,“大蜻蜓”好像比飞机飞得高。
(4)让学生再读这句话,从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天空中原来有哪些风筝?“大蜻蜓”飞上天空后,又有哪些风筝放起来了?
让学生回照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体会天空中的景象。
(6)让学生自读5、6自然段,按照文中的意思,边读边在原图中补画出后飞上天空中的风筝。
(7)出示思考练习2中的填空练习,让学生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填写出来。
________的“小蜜蜂”。
________的“大金鱼”。
________的“大蝴蝶”。
(8)讨论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与不写有什么不同?
(增加了这些色彩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示出蓝天白云映衬下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空中飘荡的艳丽景象。)。
(9)什么叫五颜六色?想一想众多的色彩在空中飘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五颜六色”泛指各种颜色。让学生再次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艳丽的景色。
6.让学生默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
(本段共有四句话,是围绕着“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这句话写的。)。
(1)写了几种风筝?指名读有关句子。
(2)让学生找出描写风筝动态的词语。
(3)指名回答。
翘着一摆一摆。
(4)“小蜜蜂”……好像在百花中飞来飞去。
“大金鱼”……好像在水里游。
“小卫星”……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好像”、“仿佛”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好像”、“仿佛”这些词语告诉读者,这些景象是作者的想象。说明他已经被天空中美丽的景象迷住了。看到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就好像盛开的百花园。所以,他觉得“小蜜蜂”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瓦蓝的天空就像清澈的河水,所以“大金鱼”好像在水中游动。“小卫星”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中飘飞,就像真的卫星那样,在宇宙中飞行。
这样一来,作者把各式各样的风筝都写活了。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艳丽的图画。
(5)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天空中的景象。
7.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6自然段。
8.齐读第7自然段。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1、掌握生字词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积累描写。
风筝颜色、姿态的语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说说大蜻蜓上天的具体过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
2、学习生字,并组词。
3、朗读词语,理解词义。叫嚷、飘荡、衬托、稳稳当当。
4、指导看图。
5、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朗读1、2自然段。
b、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c、看图完成填空。
d、抽读1、2自然段。
三、小结。
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3--7自然段。
1、自由朗读3到7自然段,找出描写“我”和哥哥放风筝上天的自然段。(第3自然段)。
2、再读3--7自然段,找出描写风筝在空中飘荡的自然段。
3、精读3自然段。
(1)找出“我”和哥哥放风筝的动作词。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飞。
(2)再读3自然段,用表动作的词说说放风筝的过程。
4、精读3-7自然段,找出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
三、小结。
课文是按放风筝前、放风筝、风筝上天后这一顺序叙述了画面内容,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美丽图画。
四、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过程。
板书设计:
前--人多、风筝。
放风筝时--举、拿、跑、放、松开、收住。
呼扇、转、赛过。
后--颜色、样子。
课后记:学生喜欢放风筝,学习的兴趣很高,但观察不细,用词不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扩词训练,能够利用查字典为不理解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查字典为不理解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放过风筝啊?都见过什么样的风筝?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你在放风筝时的`趣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小主人是怎么放风筝的,都遇到了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起来有困难?自由发言。(困)。
3、指导“轴”和“拽”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轴”和“拽”。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1、课文中你对哪些词语的理解有困难,提出来,全班讨论。
2、利用字典选择合适的义项。
3、如:骨碌碌,徐徐上升,蔚蓝等。
(五)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三、作业: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字词,选择一个造句。
3、听写。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整体上能够团结合作,也发现各别学生出现利用和作的机会玩耍的现象,需要教师随时控制和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体会引号的不同用法。
3、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内容比较具体的话。
4、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情景,感受课余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抓住广场上风筝多、以及我和哥哥放“大蜻蜓”的动作,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情景,感受课余生活的欢乐。
教学难点:
重点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并练习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气。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筝多?他们各是什么样的?用自己喜欢得方式在课文中画一画。(困)。
3、小组交流,汇报。
4、结合自己放风筝的经验,说一说兄弟俩是怎么把‘大蜻蜓’风筝放上天空的?(发展学生的语言)。
(1)指导体会1:我对哥哥说:“快,咱们让‘大蜻蜓’点飞上天吧。”
(2)指导体会2:后一节。
(3)重点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那么这个自然段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都分别介绍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下课了,操场上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为重点,说一段话。
(5)学生自己说一说。
5、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三、作业: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下课了,操场上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为重点,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放风筝。
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热闹极了。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近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去放一次风筝,感受一下放的动作和心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2、背诵默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古代村民与现代村民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学反思: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掌握生字词。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
根据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育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手段:电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
我的样子有多种,一纸薄薄空中飘。一线拉我任东西,空中舞蹈多自在。打一玩物--()。
3.风筝。
4.你们谁放过风筝?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放风筝。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主要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了哪些风筝?它们是什么样的?
这是在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天气怎样?
图上还有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图画内容。
认识生字。
字音:喳()宇()鹰()嚷()。
字形:“鹰”、“嚷”、“墨”、“斑”笔画较多。
理解词语。
明媚、线轴、稳稳当当、嚷、入神、缓缓、宇宙、精致、飘荡、五颜六色。
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看图完成填空。
(1)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来到体育场,准备放风筝。
(2)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老鹰、鹦鹉、仙鹤、蜈蚣,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读背。(师随机引导)。
说说文中省略号后还会有哪几种风筝?
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至5自然段。
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飞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画出描写动作的词加以体会。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飞。“拽”有紧抓的意思,“收”是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说明风筝已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朗读第4、5然段后思考:这两段写飞机和小鸟,这跟“大蜻蜓”有什么关系?(衬托“大蜻蜓”的高和漂亮)。
有感情地朗读3至5自然段,注意读出欣喜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6至7自然段。
从哪可以看出“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划出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1)自由组成小组读、找、议。
(2)汇报。
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图上没有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整个场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五、积累好词。
六、朗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人
前--多。
风筝。
举、拿、跑、放、松开、收住。
1放风筝时--乐快乐。
呼扇、转、转、赛过。
颜色。
后--美。
样子。
《放风筝》文中的孩子聪明机智、活泼可爱。心灵美好、品德高尚。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放风筝》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
放风筝的孩子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那悠悠的白云。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我正看得入神,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在花坛旁,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过来。他一手抱着一个花盆,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来,一双小手扒开松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里的花苗拔出来栽进土里。噢,他刚才不小心踩倒了几棵花苗,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
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
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朵朵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
1、画出文中的肖像描写,说一说表达了男孩怎样的特点。
2、文中将孩子和云朵对应起来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4、你怎样评价文中的孩子?
1、画出文中的肖像描写:(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说一说表达了男孩怎样的特点。(聪明机智、活泼开爱)。
2、文中将孩子和云朵对应起来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孩子和云朵对应起来写,使的云和孩子相互映衬,交相辉映。使文章显得具体生动。
3、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作者用天空的美来赞美孩子的美。表面写天空,实际是在写人。
4、你怎样评价文中的孩子?文中的孩子聪明机智、活泼可爱。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力提高:
1.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2.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导课。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活动目标:
2、了解风筝的各种造型。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欣赏风筝图片。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
2、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你放过风筝吗?什么时候放风筝呢?
二、欣赏散文。
1、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完整欣赏散文。
2、理解散文。教师引导幼儿仿读和初步理解“五彩缤纷”“飘荡”。
讨论:孩子是怎么放风筝的?孩子们放了哪些风筝?风筝在春风中是怎么样的呢?
3、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跟着课件朗读散文。
三、了解风筝。
1、教师:散文里说了这么多样子的风筝,你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
2、了解风筝是对称的。教师播放课件【风筝的外形】。
教师:小朋友有没有观察到风筝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呢?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2)独立背诵。
(3)集体背诵。
四、总结全文。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展开想象,花儿还会放飞什么?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 自己的理想。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自读课文,要求: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2、抽生分小节读。
3、生评读。
三、细读体悟,感受情感。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由读,边读边体悟。
2、学生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节。
(1)、抽读,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齐读,体悟。
(3)、师问: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
(4)、抽生回答,表演读,评读。
(5)、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
归纳: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
提问:“渴求”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
(6)、学生带着感情齐读。
学习第二节。
(1)、抽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点评赏析: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学生再次品读感受。
(3)、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
(4)、西红柿练习,抽读。
师总结: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学习第三节。
(1)、指名读。
发散思维: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
(2)、生齐读这一节。
生回答 。
学习第四节。
(1)、指名朗读。
(3)、学生回答 。
(4)、生再次感情朗读。
四、拓展发散。
2、在善于想象的孩子眼中,花儿也会放风筝,在生活中,一些平凡普通的东西,如果加上了想象,就立刻变得富有情趣了,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一个孩子无拘无束的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一条条游动的鱼儿。妈妈来了,她用拖把把这些“鱼”一“网”打尽。
在一个钟表柜台前,晴朗摇着拳头念起来:“锤子,剪刀,布”。我们往墙上一看,原来墙上很多钟摆在来回摆动,还真像在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呢!
3、你曾经看到过什么,引起了你美好的想象?
学生充分想象。
五、总结背诵。
1、试着练习背诵。
2、学了课文有什么收获? 。
六、板书:
蜜蜂。
蜻蜓。
蝴蝶。
花儿。
放风筝(体育)。
春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风筝的造型丰富多样、色彩鲜艳。放风筝活动激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每每周一来园,三五名幼儿都会聚在一起交谈放风筝的经历。结合这一社会娱乐活动,我班请幼儿每人自制了一只风筝。在第一次尝试放风筝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场地所限不能自由奔跑,奔跑时相互撞击,风筝被树枝刮住等等。利用幼儿浓厚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一活动,不要求幼儿将风筝放得多高,只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教会幼儿放风筝的正确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练习快速跑。
2.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放风筝。
3.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协调与他人的距离。
材料准备:三组幼儿斜坡跑道自制风筝六只奖品。
环节:
一准备活动。
1.活动幼儿的全身:头部、上肢、下肢、腹背。
教师用语:春暖花开了,我们来学学花草树木在风中点头、摇晃的姿势好吗?
2.练习追逐跑,为放风筝做身体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2.就幼儿在放风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正确的方法。提问:他们六个人谁的风筝放得好?谁的风筝没有放起来,为什么没放起来?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去?小结:起跑前,一只手臂伸直上举,放出一段线,抓牢线。快速奔跑,让风速将风筝托起。
3.请第二组幼儿再次尝试,就秩序问题再讨论。
讨论。
总结:从斜坡的右边跑上去,从左边跑下来,这样就不会两人迎面相撞了解。奔跑时,注意前面小朋友,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当前面的人停住时要能及时刹住脚步。
4.提问:如果风筝被树枝刮住了,怎么办?怎样可以避免呢?
5.请第三组幼儿尝试按正确的方法和秩序放风筝。
6.放风筝比赛。请三组幼儿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幼儿进行比赛,观察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为放得好又遵守规则的幼儿发奖。
7.总结:今天你们放风筝,玩得开心吗?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能避免许多的危险。既玩到了又保护了我们自己。今后在晨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再来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好。
三.结束活动:放松整理:学风中的蒲公英自由地随风飘回教室。
通过尝试,幼儿发现了能将风筝放起来的正确方法,获得了乐趣。规则的制定来自于幼儿的讨论,实际经验,规则的执行是幼儿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得到了幼儿的认可,因而做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可以在活动时请幼儿轮流做裁判,对其他幼儿进行提醒、监督,对不守规则者以一定惩罚如停止一次等。以巩固这些规则,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延伸:放风筝活动可以在每天的晨间体育游戏中进行。每组幼儿一周内流放风筝。
编花篮(单脚跳)。
活动目标:
1、学习两人用脚编花篮,练习单角跳,发展平衡、协调能力。
2、探索与同伴用身体各部分编花篮的方法,交流、迁移自己的经验。
3、努力完成游戏圈过程,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愉悦。活动准备:
1、编制的花篮一个,红花、黄花、兰花若干。
2、音乐磁带或cd,cd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队列练习。
引导幼儿练习开花走、左右分队走,在队列变化中听口令或哨声提示走、跑交替。
2、探索用身体编花篮的方法。
——出示花篮,启发幼儿与同伴结伴,鼓励幼儿用我们的小手或小脚编花篮。——请幼儿交流编花篮的不同的方法。
3、游戏:编花篮。
——两名教师示范用脚编花篮,观察将两只脚钩在一起编成花篮的动作以及单脚跳的方法。
——幼儿尝试双人钩脚编花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出示花篮念儿歌,最后将红色的花朵放在花篮里,变成一个红花篮。——两名教师边拍手念儿歌边表演单脚跳编花篮,然后带领幼儿一起玩编花篮,练习有节奏地单脚跳。
——两人一组编花篮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能坚持单脚跳玩游戏。——出示黄花,引导幼儿仿编儿歌,玩编花篮的游戏。
4、音乐舞蹈:
师生随着音乐表演快乐的圆圈舞。活动反思:
索,但我发现,孩子们都没有掌握其中的“窍门”:可能是衣服穿的太多了,前一个小朋友脚放好后,后一个小朋友的脚根本不能再弯下来,游戏没有成功。我想起小时侯玩的时候,人比较多,脚就好搭一些。于是,我再次示范了玩法后,请幼儿六个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花篮游戏。本以为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幼儿没有按次序一个接一个把脚搁在前一个小朋友的脚上,最后一个小朋友也没有把脚放下来,大家都倒在地上了,游戏再次失败了。最后,我只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一组一组教,终于大家都掌握了这个方法,但玩起来还有的小朋友单脚的平衡能力有限,还没等编好花篮就倒下来了。虽然如此,孩子们还是玩得很开心,下课后还是一直在玩,看来这个传统游戏还是很吸引孩子们的。
课后,我也及时做了反思:如果课前我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些生理特点,更科学地安排活动,这种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说,一线教师更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1、欣赏风筝对称的艺术美,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2、运用对称装饰的方式大胆对风筝进行装饰。
3、体验动手制作以及合作的快乐。
剪刀、彩纸、彩色图形、吸管、塑料袋、糨糊、擦手毛巾、棉线
一、导入活动。
1.以猜谜的方式引出风筝。
2.播放课件,观察各种各样的风筝。
二、感知风筝的对称美。
1.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屈老师专注提供优秀幼儿园教案!
2.引导幼儿感受风筝左、右边两边形状和图案的对称
美。
三、交代装饰要求。
1.出示并介绍操作材料。
2.感知中心线,进行对称装饰。重点强调位置对称的装饰。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跟音乐做动作。
六、结束活动。(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专注提供优秀幼儿园教案!
屈老师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两课时。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 ,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 ,揭题并简介风筝。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朗读课文,思维拓展。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你搜集到的作者写风筝的文章都有哪些,同桌或小组共同交换阅读,争取读得流利有感情。
3、抄写并试背描写天空中各种各样风筝的句子。
4、抄写生词,巩固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三、布置作业 。
1、自制或买风筝,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注意指导放风筝的方法和对空中风筝的观察)。
2、写日记。
《放风筝》是小学课文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放风筝》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2)独立背诵。
(3)集体背诵。
四、总结全文。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材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学生反思。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反思。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再提问: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当然还要借助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蔚蓝色天空”“鲜艳”“随风飘荡”等词语比较抽象,通过ppt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幼儿周围的大自然中,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枝头的嫩芽、飞舞的蝴蝶和暖暖的阳光、柔柔的春风,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变化万千这些春天特有的景象。与此同时,春天也是春游的好季节。结合我们的语言活动《放风筝》,我课前准备中,幼儿去操场上放风筝,除了让幼儿对风筝的外形特征、颜色、图案有一定的了解以外,还让幼儿亲身体验了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放风筝》描绘的是幼儿熟知且喜爱的日常生活中放风筝的游戏,非常巧妙的将小白云想象成风筝,它以简洁明快、多重复、富有韵律的语感以及大量的象声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和理解。小兔在放一只萝卜风筝,小猫在放一只金鱼风筝。活动一开始,我首先以谈话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一看谁也来了?”
接着通过观察图示,猜想小动物们在草地上干什么。又以连线的形式帮小动物找风筝,幼儿们都能说出找到风筝的原因,知道小动物们放的是什么风筝。我又以通过听故事第一到三节,让幼儿知道小猪的风筝是什么。小猪的风筝本领很大,通过变魔术方式小白云一会变成小绵羊,变成大白鹅,变成小白马。同时也让幼儿模仿小动物们是怎么叫的、跑的时候又会发出什么声音。在完整讲述小白云变魔术的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小白云还可以变成什么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这个时候孩子们思维比较活跃,说出了很多的动物,“像小猫、小鱼”等引导幼儿创编新的句型。最后我运用留空让幼儿填充的方式,引导幼儿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充分感受了童话作品语言的重复性。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到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教学用语应加的简洁一点,这一点,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就应不断的积累。其次,在教学环节中间,除了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也要给孩子留出思考和说的时间。这个环节应该让孩子说,注意想想要让孩子怎么说,怎么引导。还有就是我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幼儿被故事吸引了。能够认真地听。在回答我的提问时,也能准确回答。但是,我忽略了,在整个课堂上,孩子才是主体。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而这节课上,我却说得太多。我应该给孩子留出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67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