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自信心,增强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展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有效措施,对我们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一、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鳜鱼肥不须归。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一课时。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是词,《渔歌子》是词牌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网上搜点课件或教案,看看别人怎么教。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然自乐。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唐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蓑”、“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1、教师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6、评价板画。 。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景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悠闲自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64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