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传统与时尚(模板13篇)

传统与时尚(模板13篇)



优秀作文充满了力量和灵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创造力。下文是一些备受推崇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深入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赞赏。

时尚与传统高二学生作文

此时此刻我站在一条线上,一条传统与时尚的界线上。

我的左侧是风华绝代的丽江古镇,右侧是灯火辉煌的丽江新城。席卷了千年的尘埃与城市喧闹的声响迎面撞上,却缓缓地和谐地落下,在这条线旁洒了一地。左脚踏着青灰斑白的岩石土地,右脚踩着钢筋水泥铺成的.油柏大道,它们从双眼不可及的远处蔓延来,却不约而同地在我脚下止步,突兀可也和谐。走在丽江阴郁的楼房间,却能享受到最真实的阳光同最清新的空气。

你在这布满传统小楼的古镇里溜达,走过曲折的低矮弄堂,小心跨过青石板间的水洼,听着屋檐下那垂着的驼铃带起略显悠长的风声,然后看到几个穿着传统服饰的老太太背着比自个儿还大的竹篓坐在墙角低语,你几乎要沉醉在这个几千年前的童话中了。冷不防有一个和你一样的游人,带着大大的墨镜塞着耳机,从对面的街角缓步踱出,和你一样满脸阳光,你朝他笑笑,他也对着你微笑,然后,你仍旧没有丢失那个古老温润的梦,继续你的旅程。

这里似乎不存在矛盾,一切都像是理所当然。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卷发黝黑的黑种人,穿着摩登的男男女女,和当地永远穿着深蓝服饰的老人擦肩而过,在滴落雨水的竹桥上相视而笑,好像一切本就是如此。安静别致的酒楼小肆依水而立,疯狂绚烂的酒吧灯光大肆照耀,坐在狭窄的木船上顺流而下,形形色色的人正放生一只只古老的莲花灯。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温柔的因子,拂过躁动的心,牵起陌生的手,所有的事物都那么写意,那么和谐。

不断有游人穿越我正踩着的这条线,满身城市的激情,亦或是古镇的温情。我分明感受到传统和时尚的冲突,就在脚下。它就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将两片土地分开,可它却也将两片分离的土地用自己联系起来。我清楚感觉到传统和时尚相互拥抱,在我眼前的空气耳鬓厮磨,相视而笑。

在时尚中寻觅传统

摘要:本人一直以来在农村高中担任音乐教学工作,农村的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不愿听、听不懂,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时尚传统音乐兴趣的建构。

一、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本人是一名普通高中的专职音乐教师,从教10年,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当代学生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学习观念陈旧,音乐课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音乐课被称为副课,个别地方学校更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目。普通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要面对高考,无论是学校、班主任、家长还是学生都不重视音乐课。大家普遍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甚至是音乐书上的内容最好都滚一边去。这个现象从小学高段一直到高中都普遍存在。

(2)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

本人所教学生处在农村地区,这里的高中学生音乐底子比较薄,课上让学生唱歌时,他会回答说“老师我五音不全”,“老师我是音盲”。学校进行“红五月合唱大赛”时,很少有班级能独立完成学唱一首新歌,因为能视谱演唱的学生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行了学习信心调查,15位学生表示对学好音乐有信心,4位学生表示没有信心学好音乐,还有34位学生不表态。从个别交谈发现,有两位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音乐,还有不少学生也有放弃的想法。

(3)几百年的经典名曲,大多数学生听不懂。

世界经典名曲几乎都是大型音乐作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不愿听、听不懂、欣赏时打瞌睡、聊天,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就算是教师没有课前反复地聆听好几遍也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八单元第十五节是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作品时间长,一听就是十几二十分钟,音乐结束后,我看到的学生是一脸无奈和疲倦的样子。有的学生在课后与我交流说“老师我们不要听这个,我们听不懂、太无聊了,下次能不能放点流行音乐啊?”还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些音乐又长又没有歌词我们实在很难理解!”

(4)跟着主流,爱时尚,别人不听我也不听。

现在的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mtv、光碟、mp3、mp4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这就更显出音乐教材的“落伍”。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题目为《我心中的旋律》的短文,目的是了解学生音乐欣赏视野是否开阔,课余主要欣赏了哪些作品。结果有92.45%的同学写了流行歌曲,有5.36%的同学写了儿歌(校园歌曲),只有2.19%的同学写了一些世界名曲或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和学生交流,他们告诉我是跟着主流走,跟着时尚走,否则就显得落伍了,会被同学笑话,听名曲是假装高雅。

2、现状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时尚,追求时尚是处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期的准成年人――高中学生的典型表现。提起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当今有哪些当红明星,甚至明星的身高、体重、爱好、着装风格以及有哪些歌曲等都了如指掌,让同学高歌几曲也绝对难不倒他们。但21世纪的高中生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身边的人大都会感慨一句:“这么高雅的音乐我们听不懂,所以我不喜欢听!”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来说,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确很难被吸引。

由于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教师的教法过于传统,造成学。

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在这样听不懂,不爱听的学习氛围中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敬而远之”,到自觉地饶有兴趣地走进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呢?很显然,本人认为最首要的是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扩大欣赏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学习兴趣。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主义教学下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

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学习兴趣,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4种对策。

(一)时尚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时尚与传统的第一次碰撞。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而在一堂课中建构这种情境,必须要有个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45分钟的课堂是短暂的,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就成了成功课堂的关键。

课堂情景:

2010年,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肖邦,老师带领学生开始步入肖邦音乐的浪漫旅程。

肖邦音乐第一课,在肖邦钢琴音乐的背景下听肖邦的生平故事。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肖邦吗?”

学生纷纷答道:

“知道。”

“不知道。”

“他是钢琴家!”

老师:“你们从哪里知道或了解肖邦的?”

学生:“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夜曲》中有肖邦的名字,提到了他的夜曲。”(播放夜曲)。

老师:“你们想了解被周杰伦用歌曲演绎,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吗?”

学生:“想!”

合了当代学生的口味。换句话说严肃的音乐不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来教学,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直奔主题就是关键。

例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有:

“我在空旷的墓地,老去后还爱你,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亚洲流行音乐天王、新一代国际巨星周杰伦的感召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学生会很好奇,他最喜爱的音乐家为什么是肖邦?他们会因为周杰伦而对肖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尚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做到“要他听”变为“他要听”。这样就会达到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轻松愉快,而老师也得心应手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永不落时的爱情故事为传统音乐之旅导航,时尚与传统都离不开的话题――爱情。

建构主义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从古到今,爱情始终是个永不落时的话题,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都会为爱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对于爱情这个话题高中生特别感兴趣,进而对在爱情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分外留意,浪漫之旅也由此起航了!

例:作品《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柔板是表达对他前任女友的思念,从世俗之情入手,理解浪漫之情也不难。

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剧的因素――蕴含着主人公深沉的情怀。第二主题则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仿佛女友姣美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深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再现部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质,在这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三)努力使学生兴奋,自觉航行在音乐之旅,时尚与传统的第二次碰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多个“兴奋点”,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兴奋”,即指人振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而兴奋点,是指能激起人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情境、话题等等。

抓住课堂“兴奋点”,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或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兴奋点”,去激起学生振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振奋的精神状态下,认真听课,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在课堂教学上,使他们的情感尽可能地与教材内容及课堂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愉悦地踏上预定航行路线。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会反复聆听作品,但学生往往就会成为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根据这一点,我在音乐课作了新的尝试:

课堂情景:

肖邦音乐第二课《c小调练习曲》(高中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七节)。学生对克罗地亚的英俊而时尚的马克西姆并不陌生,当老师向学生介绍有三位演奏家演奏同一个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他们齐声高呼“马克西姆!”,望着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老师卖了个关子:“你们都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很喜欢,但我更喜欢石叔诚。”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疑惑的面容。然后老师又顺势说:“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三位的演奏,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喜欢石叔诚。”带着这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听了三遍《c小调练习曲》。看着他们的认真劲,老师暗自高兴。三遍的复听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进入肖邦音乐的境界,进入肖邦的灵魂世界!

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石叔诚,也有个别选杨鸣的,但没有选马克西姆的。最终老师较为详尽地阐明了欣赏石叔诚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师生互动于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也自觉地踏上了传统音乐之路。

1、引导学生领略音乐之美。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的美,不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和情绪上的放松,而在于它更像一幅历史的画卷每个朝代、每个帝国、每个人物都在音乐中呈现,历史在前进,音乐在演变,历史赋予了音乐活力,音乐记载了历史。

如:《c小调练习曲》引子由强烈、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是用右手在高声部奏出的,与这个英雄性主题相配合的是左手的伴奏。这个伴奏延续了引子中的伴奏音型――上下翻腾的琶音。这个主题及其伴奏,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想象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这个主题进行了反复、变化和发展,好像波兰人民在侵略者面前无所畏惧、顽强反抗。这种起伏向上的情绪一次次地把学生引向高潮,好像在学生面前展现着一幅又一幅反抗侵略者的战斗画面。

让美的音乐一直震撼、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当中,让音乐主导我们的音乐课堂吧。

2、引导学生发现人格之美。

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是所有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相信这也是周杰伦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

3、引导学生欣赏形象之美。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形象美。形象美不是单纯的外表美,它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仪表与内在的气质修养的较为完美的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长时间艺术熏陶所赋予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的外在形象仪表也具有了晕轮效应,别有韵味。如果郎朗不是举世瞩目的钢琴演奏家,给人们献上一首首精湛优美的钢琴曲,还有人会觉得他的形象特别与众不同吗?我们只有在对比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才会从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美的深刻认识。

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让美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在音乐之旅收获精神营养。

四、研究成效。

从去年9月到现在,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其成效还是显著的。

(一)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刚开始的传统音乐课学生听得很疲倦,老师讲得很辛苦,结果还是听不懂。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的为多。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大多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你,让你不知所措。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自动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热闹多了。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也没有了以前的拘谨,总是尽可能回答,而且不怕讲错。

(二)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每节课下课都有学生到讲台上来交流,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取材于哪首古典名曲,而且脸上特别自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袁×、陈×,他们都属于课堂上喜欢趴桌子的那类学生,几次课之后趴桌子的情况消除了,而且变得喜欢问问题,这让我惊喜不已。

(三)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学生不再惧怕传统音乐,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期末的一次调查更能说明问题,有信心学好音乐的学生数从15位增加到31位,认为自己学习音乐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学生达到了45位。

五、思考。

学生一直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敬而远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接触此类音乐的机会极少。如果学校的音乐课再抛弃高雅的传统音乐,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知什么是经典与高雅了。学生很难爱上传统音乐吗?不!他们很乐意甚至已经爱上了这次音乐旅程了。本人深切感受到:

(一)音乐课虽少,但这里可能是学生唯一打开经典音乐之门的地方。有句名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此可知如果连领进门的师傅都没有的话,哪来个人的修行呀?音乐课堂上涉及的经典名作可能只是一些代表,老师只能以点带面,但我们决不能抛弃经典,更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喜好来选材上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根本。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句永恒的至理名言。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我想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学习内容,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让音乐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3。

4、《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李镇西著。

5、《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传统与时尚作文

画面一:“《小马过河》中的小马一生下来就在视频聊天中遇见了小母马,于是它们结婚了;司马光砸缸后救出的是青蛙王子、流氓兔;白雪公主穿着高叉泳装……”《q版语文》就这样把故事篡改了。网上的一份报告显示,有40%的人认为这样做也无妨。文化就是这样被毁灭的。

画面二:一个五岁的小孩朗诵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上小学二年级的哥哥说:“不对不对,应该是“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我们班同学都是这么读的。”一旁的妈妈愕然。画外音:某些时候,时尚代替不了传统,代替不了我们心中那个不知深浅的小马,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多才的李白。所以我想,传统更好。

写信与电子邮件画面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双手颤抖地把一封信折好,装进信封,帖上邮票,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终于把信件放进了邮局的信箱,可当她准备回家时,突然晕倒了。原来,这位老奶奶患有高血压,由于走路太久又太累,于是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画面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写了一篇论文,准备寄给某杂志社,但后来又想,用e-mail不是很好吗?他便在网上找到了杂志社的邮箱,用e-mail轻松地发了过去。画外音:电子邮件方便快捷,这是事实。它避免了写信的麻烦,既然有人创造了信息高速路,就应当合理地利用起来。这个时候,时尚更好。

画面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矜持地坐下,她身着鲜红的旗袍,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看上去格外好看。画外音:礼服代表华丽、高贵、典雅;旗袍,代表复古、庄重、素雅。一种是西式风情,一种是中式服装。此时,传统与时尚都挺好。

传统与时尚,说不定谁好谁坏。如果说传统的好,那封建迷信呢?如果说时尚的一定好,那流行性感冒呢?我们要扬其之长,避其之短,中西结合,我相信,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传统与时尚作文

歌德说过:“所谓时尚就是目前的传统。传统都带有某种必要性,使人们非向它看齐不可。”当今社会,追求时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萧伯纳说:“时髦仅仅会引起流行病。”可见,并不是每个人在追求时尚时都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见,而是普通地随波逐流,盲目从众。

每一个中国人都渴望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因为讲英语是一种时尚。面对时代的压迫,孩子们在牙牙学语时便接受了双语教育,当我们的英语口语日益提高,我们的语文作业中的错别字也越来越多。人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本源,忘记了自己的母语,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中华儿女以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荣,而面对外来文化的“侵略”,我们却束手无策。

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圣诞节……这些西方节日更加收到年轻人的推崇,因为这是一种时尚。

梭罗说过:“每一个人都嘲笑陈旧的时尚,却虔诚地追求新的时尚。”追求时尚并没有错,但不要忘了回归本质,追寻传统。时尚的事物是崭新的、华丽的,但却空洞而虚无缥缈。传统的事物虽然老旧,但却更具价值而富有内涵。

寻觅传统,可以给人更大的感染力。背景奥运会的成功之处不在于高超的现代技术带给人们的震撼,而在于中国汉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太极拳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感染力。传统的事物可以给人更深的感触,使人站在历史长河上,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寻觅传统,可以让生活更加朴实而富有诗意。为何人们竭尽全力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为何高楼林立的北京城区仍有四合院的身影?因为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越久远,它们就越具有存在的价值。时尚带给人们的只是新鲜感,写过不了多久优惠被人们所抛弃。而传统的事物经久不衰,给人们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淡泊的心态和一种质朴的情怀去感受生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值得我们去传承。一些迂腐、落后的传统思想就需要我们摒弃,所以,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一味地追寻过去,活在过去,也不能遗忘过去。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时尚中寻觅传统,在思索过去中展望未来。

传统又时尚的新年作文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它的时尚,也因为有了时尚,社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有的人却盲目追求时尚,这样的人则会变得庸俗。

我就来给你讲一个沉迷网络的后果吧林辉下决心要戒网了,因为上网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第一次进网吧是表哥带他去的。表哥说:“上网是一种时髦休闲,21世纪不上网的不是傻子就是穷光蛋。林辉是不折不扣的时尚一族,当即就去了。谁知,上网也会上瘾,他一天不上网就觉得难受,一上就得五六个小时。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昏昏欲睡。成绩下来了,前也大把大把地花出去了。现在他终于明白,时尚的东西不一定好,盲目地追求更是危害无穷。听了这件事后,你们一定都明白了吧!过分的追求时尚是害。我们一定要合理的来运用时尚,使时尚能让自己更加奋发向上。

我就来给你讲一个陈晓佳班级的时尚吧!

陈晓佳同学买了一只收音机,带到教室来,大家都觉得很好玩,纷纷借过来听。没过几天,林立买了一个随声听,他故意大声对别人说:“现在谁还用收音机呀,真是老土死了,人家都用随声听了。我这只是松下的,买的时候花了500多呢!”又过了两天,单峰带来了一个mp3,他笑嘻嘻地说:“walkman要落伍了,现在流行mp3,知道多少钱吗?1500!”从那以后,班里的气氛变得怪怪的,大家每天谈论的都是时尚,学习的性质减了,攀比的气氛浓了。到学期末,整个班级的成绩都下降了。

我们一定不能学习这些人,因为过头的时尚的人会变得庸俗。请合理的追求时尚吧!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

摘要:本人一直以来在农村高中担任音乐教学工作,农村的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不愿听、听不懂,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时尚传统音乐兴趣的建构。

一、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本人是一名普通高中的专职音乐教师,从教10年,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当代学生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学习观念陈旧,音乐课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音乐课被称为副课,个别地方学校更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目。普通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要面对高考,无论是学校、班主任、家长还是学生都不重视音乐课。大家普遍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甚至是音乐书上的内容最好都滚一边去。这个现象从小学高段一直到高中都普遍存在。

(2)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

本人所教学生处在农村地区,这里的高中学生音乐底子比较薄,课上让学生唱歌时,他会回答说“老师我五音不全”,“老师我是音盲”。学校进行“红五月合唱大赛”时,很少有班级能独立完成学唱一首新歌,因为能视谱演唱的学生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行了学习信心调查,15位学生表示对学好音乐有信心,4位学生表示没有信心学好音乐,还有34位学生不表态。从个别交谈发现,有两位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音乐,还有不少学生也有放弃的想法。

(3)几百年的经典名曲,大多数学生听不懂。

世界经典名曲几乎都是大型音乐作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不愿听、听不懂、欣赏时打瞌睡、聊天,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就算是教师没有课前反复地聆听好几遍也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八单元第十五节是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作品时间长,一听就是十几二十分钟,音乐结束后,我看到的学生是一脸无奈和疲倦的样子。有的学生在课后与我交流说“老师我们不要听这个,我们听不懂、太无聊了,下次能不能放点流行音乐啊?”还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些音乐又长又没有歌词我们实在很难理解!”

(4)跟着主流,爱时尚,别人不听我也不听。

现在的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mtv、光碟、mp3、mp4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这就更显出音乐教材的“落伍”。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题目为《我心中的旋律》的短文,目的是了解学生音乐欣赏视野是否开阔,课余主要欣赏了哪些作品。结果有92.45%的同学写了流行歌曲,有5.36%的同学写了儿歌(校园歌曲),只有2.19%的同学写了一些世界名曲或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和学生交流,他们告诉我是跟着主流走,跟着时尚走,否则就显得落伍了,会被同学笑话,听名曲是假装高雅。

2、现状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时尚,追求时尚是处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期的准成年人――高中学生的典型表现。提起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当今有哪些当红明星,甚至明星的身高、体重、爱好、着装风格以及有哪些歌曲等都了如指掌,让同学高歌几曲也绝对难不倒他们。但21世纪的高中生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身边的人大都会感慨一句:“这么高雅的音乐我们听不懂,所以我不喜欢听!”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来说,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确很难被吸引。

由于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教师的教法过于传统,造成学。

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在这样听不懂,不爱听的学习氛围中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敬而远之”,到自觉地饶有兴趣地走进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呢?很显然,本人认为最首要的是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扩大欣赏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学习兴趣。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主义教学下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

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学习兴趣,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4种对策。

(一)时尚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时尚与传统的第一次碰撞。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而在一堂课中建构这种情境,必须要有个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45分钟的课堂是短暂的,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就成了成功课堂的关键。

课堂情景:

2010年,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肖邦,老师带领学生开始步入肖邦音乐的浪漫旅程。

肖邦音乐第一课,在肖邦钢琴音乐的背景下听肖邦的生平故事。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肖邦吗?”

学生纷纷答道:

“知道。”

“不知道。”

“他是钢琴家!”

老师:“你们从哪里知道或了解肖邦的?”

学生:“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夜曲》中有肖邦的名字,提到了他的夜曲。”(播放夜曲)。

老师:“你们想了解被周杰伦用歌曲演绎,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吗?”

学生:“想!”

合了当代学生的口味。换句话说严肃的音乐不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来教学,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直奔主题就是关键。

例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有:

“我在空旷的墓地,老去后还爱你,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亚洲流行音乐天王、新一代国际巨星周杰伦的感召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学生会很好奇,他最喜爱的音乐家为什么是肖邦?他们会因为周杰伦而对肖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尚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做到“要他听”变为“他要听”。这样就会达到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轻松愉快,而老师也得心应手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永不落时的爱情故事为传统音乐之旅导航,时尚与传统都离不开的话题――爱情。

建构主义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从古到今,爱情始终是个永不落时的话题,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都会为爱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对于爱情这个话题高中生特别感兴趣,进而对在爱情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分外留意,浪漫之旅也由此起航了!

例:作品《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柔板是表达对他前任女友的思念,从世俗之情入手,理解浪漫之情也不难。

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剧的因素――蕴含着主人公深沉的情怀。第二主题则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仿佛女友姣美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深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再现部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质,在这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三)努力使学生兴奋,自觉航行在音乐之旅,时尚与传统的第二次碰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多个“兴奋点”,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兴奋”,即指人振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而兴奋点,是指能激起人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情境、话题等等。

抓住课堂“兴奋点”,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或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兴奋点”,去激起学生振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振奋的精神状态下,认真听课,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在课堂教学上,使他们的情感尽可能地与教材内容及课堂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愉悦地踏上预定航行路线。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会反复聆听作品,但学生往往就会成为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根据这一点,我在音乐课作了新的尝试:

课堂情景:

肖邦音乐第二课《c小调练习曲》(高中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七节)。学生对克罗地亚的英俊而时尚的马克西姆并不陌生,当老师向学生介绍有三位演奏家演奏同一个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他们齐声高呼“马克西姆!”,望着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老师卖了个关子:“你们都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很喜欢,但我更喜欢石叔诚。”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疑惑的面容。然后老师又顺势说:“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三位的演奏,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喜欢石叔诚。”带着这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听了三遍《c小调练习曲》。看着他们的认真劲,老师暗自高兴。三遍的复听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进入肖邦音乐的境界,进入肖邦的灵魂世界!

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石叔诚,也有个别选杨鸣的,但没有选马克西姆的。最终老师较为详尽地阐明了欣赏石叔诚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师生互动于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也自觉地踏上了传统音乐之路。

1、引导学生领略音乐之美。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的美,不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和情绪上的放松,而在于它更像一幅历史的画卷每个朝代、每个帝国、每个人物都在音乐中呈现,历史在前进,音乐在演变,历史赋予了音乐活力,音乐记载了历史。

如:《c小调练习曲》引子由强烈、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是用右手在高声部奏出的,与这个英雄性主题相配合的是左手的伴奏。这个伴奏延续了引子中的伴奏音型――上下翻腾的琶音。这个主题及其伴奏,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想象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这个主题进行了反复、变化和发展,好像波兰人民在侵略者面前无所畏惧、顽强反抗。这种起伏向上的情绪一次次地把学生引向高潮,好像在学生面前展现着一幅又一幅反抗侵略者的战斗画面。

让美的音乐一直震撼、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当中,让音乐主导我们的音乐课堂吧。

2、引导学生发现人格之美。

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是所有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相信这也是周杰伦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

3、引导学生欣赏形象之美。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形象美。形象美不是单纯的外表美,它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仪表与内在的气质修养的较为完美的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长时间艺术熏陶所赋予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的外在形象仪表也具有了晕轮效应,别有韵味。如果郎朗不是举世瞩目的钢琴演奏家,给人们献上一首首精湛优美的钢琴曲,还有人会觉得他的形象特别与众不同吗?我们只有在对比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才会从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美的深刻认识。

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让美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在音乐之旅收获精神营养。

四、研究成效。

从去年9月到现在,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其成效还是显著的。

(一)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刚开始的传统音乐课学生听得很疲倦,老师讲得很辛苦,结果还是听不懂。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的为多。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大多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你,让你不知所措。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自动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热闹多了。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也没有了以前的拘谨,总是尽可能回答,而且不怕讲错。

(二)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每节课下课都有学生到讲台上来交流,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取材于哪首古典名曲,而且脸上特别自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袁×、陈×,他们都属于课堂上喜欢趴桌子的那类学生,几次课之后趴桌子的情况消除了,而且变得喜欢问问题,这让我惊喜不已。

(三)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学生不再惧怕传统音乐,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期末的一次调查更能说明问题,有信心学好音乐的学生数从15位增加到31位,认为自己学习音乐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学生达到了45位。

五、思考。

学生一直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敬而远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接触此类音乐的机会极少。如果学校的音乐课再抛弃高雅的传统音乐,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知什么是经典与高雅了。学生很难爱上传统音乐吗?不!他们很乐意甚至已经爱上了这次音乐旅程了。本人深切感受到:

(一)音乐课虽少,但这里可能是学生唯一打开经典音乐之门的地方。有句名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此可知如果连领进门的师傅都没有的话,哪来个人的修行呀?音乐课堂上涉及的经典名作可能只是一些代表,老师只能以点带面,但我们决不能抛弃经典,更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喜好来选材上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根本。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句永恒的至理名言。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我想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学习内容,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让音乐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新人的传统与时尚礼仪知识

中国数千年文化中的传统迎亲嫁禧是为婚嫁礼仪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仪节与婚前数日礼仪。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父母。

翻铺:父母兄弟俱全的男孩。好命婆口念:“翻落铺,生查埔;翻过来,生秀才;翻过去,生进士。”的吉利语。

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以前,应先祭拜祖先。

新郎+媒人+傧相(六或十二人)随轿前往女方家。

燃炮迎亲车队前往女方家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新娘先食‘姊妹桌’,以示依依不舍之情。

新娘拜神明、祖先,叩别父母,接受新郎献花,依择定吉时。

随新郎,并由‘年高多福’好命人扶持上轿。

放爆竹,关门,以示不归。

起轿由女方家长辈将碗水泼在地上,表示不归。

新娘放扇,并在轿上哭几声,且在花轿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笠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以防邪神白虎。而迎娶队伍顺序为:竹笠—媒人轿—鼓吹—傧相—舅爷—新郎嫁妆—新娘轿—随嫁娴—随嫁姆—子孙桶。

到男方家,花轿停于门前,由男家童子端茶迎轿。于择定吉时,将花轿升入门内,新郎用扇在轿顶上打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次,下马威以示威严,新娘顺从,易于驾驭。接着由童子捧柑两颗,象征夫妇圆满吉祥。本站:。

新娘由好命婆扶下轿,一手拿竹筛覆之(现用伞)。

过火盒、踩瓦片、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人认识。

新娘足履红毯、进堂,和新郎同拜天地,行交拜礼,交拜完毕,送入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

新郎为新娘揭帕并坐案前,点花烛,饮合欢酒。

喜宴。

闹洞房。

礼成。

学生作文

摘要:本人一直以来在农村高中担任音乐工作,农村的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不愿听、听不懂,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时尚传统音乐兴趣的建构。

一、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本人是一名普通高中的专职音乐教师,从教,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当代学生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学习观念陈旧,音乐课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音乐课被称为副课,个别地方学校更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目。普通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要面对高考,无论是学校、班主任、家长还是学生都不重视音乐课。大家普遍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甚至是音乐书上的内容最好都滚一边去。这个现象从小学高段一直到高中都普遍存在。

(2)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

本人所教学生处在农村地区,这里的高中学生音乐底子比较薄,课上让学生唱歌时,他会回答说“老师我五音不全”,“老师我是音盲”。学校进行“红五月合唱大赛”时,很少有班级能独立完成学唱一首新歌,因为能视谱演唱的学生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行了学习信心调查,15位学生表示对学好音乐有信心,4位学生表示没有信心学好音乐,还有34位学生不表态。从个别交谈发现,有两位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音乐,还有不少学生也有放弃的想法。

(3)几百年的经典名曲,大多数学生听不懂。

世界经典名曲几乎都是大型音乐作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不愿听、听不懂、欣赏时打瞌睡、聊天,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就算是教师没有课前反复地聆听好几遍也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八单元第十五节是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作品时间长,一听就是十几二十分钟,音乐结束后,我看到的学生是一脸无奈和疲倦的样子。有的学生在课后与我交流说“老师我们不要听这个,我们听不懂、太无聊了,下次能不能放点流行音乐啊?”还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些音乐又长又没有歌词我们实在很难理解!”

(4)跟着主流,爱时尚,别人不听我也不听。

现在的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mtv、光碟、mp3、mp4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这就更显出音乐教材的“落伍”。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题目为《我心中的旋律》的短文,目的是了解学生音乐欣赏视野是否开阔,课余主要欣赏了哪些作品。结果有92.45%的同学写了流行歌曲,有5.36%的同学写了儿歌(校园歌曲),只有2.19%的同学写了一些世界名曲或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和学生交流,他们告诉我是跟着主流走,跟着时尚走,否则就显得落伍了,会被同学笑话,听名曲是假装高雅。

2、现状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时尚,追求时尚是处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期的准成年人――高中学生的典型表现。提起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当今有哪些当红明星,甚至明星的身高、体重、爱好、着装风格以及有哪些歌曲等都了如指掌,让同学高歌几曲也绝对难不倒他们。但21世纪的高中生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身边的人大都会感慨一句:“这么高雅的音乐我们听不懂,所以我不喜欢听!”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来说,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确很难被吸引。

由于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教师的教法过于传统,造成学。

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在这样听不懂,不爱听的学习氛围中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敬而远之”,到自觉地饶有兴趣地走进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呢?很显然,本人认为最首要的是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扩大欣赏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学习兴趣。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主义教学下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

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学习兴趣,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4种对策。

(一)时尚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时尚与传统的第一次碰撞。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而在一堂课中建构这种情境,必须要有个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45分钟的课堂是短暂的,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就成了成功课堂的关键。

课堂情景:

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肖邦老师带领学生开始步入肖邦音乐的浪漫旅程。

肖邦音乐第一课,在肖邦钢琴音乐的背景下听肖邦的生平故事。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肖邦吗?”

学生纷纷答道:

“知道。”

“不知道。”

“他是钢琴家!”

老师:“你们从哪里知道或了解肖邦的?”

学生:“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夜曲》中有肖邦的名字,提到了他的夜曲。”(播放夜曲)。

老师:“你们想了解被周杰伦用歌曲演绎,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吗?”

学生:“想!”

合了当代学生的口味。换句话说严肃的音乐不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来教学,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直奔主题就是关键。

例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有:

“我在空旷的墓地,老去后还爱你,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亚洲流行音乐天王、新一代国际巨星周杰伦的感召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学生会很好奇,他最喜爱的音乐家为什么是肖邦?他们会因为周杰伦而对肖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尚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做到“要他听”变为“他要听”。这样就会达到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轻松愉快,而老师也得心应手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永不落时的爱情故事为传统音乐之旅导航,时尚与传统都离不开的话题――爱情。

建构主义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从古到今,爱情始终是个永不落时的话题,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都会为爱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对于爱情这个话题高中生特别感兴趣,进而对在爱情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分外留意,浪漫之旅也由此起航了!

例:作品《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柔板是表达对他前任女友的思念,从世俗之情入手,理解浪漫之情也不难。

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剧的因素――蕴含着主人公深沉的情怀。第二主题则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仿佛女友姣美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深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再现部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质,在这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三)努力使学生兴奋,自觉航行在音乐之旅,时尚与传统的第二次碰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多个“兴奋点”,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兴奋”,即指人振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而兴奋点,是指能激起人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情境、话题等等。

抓住课堂“兴奋点”,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或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兴奋点”,去激起学生振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振奋的精神状态下,认真听课,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在课堂教学上,使他们的情感尽可能地与教材内容及课堂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愉悦地踏上预定航行路线。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会反复聆听作品,但学生往往就会成为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根据这一点,我在音乐课作了新的尝试:

课堂情景:

肖邦音乐第二课《c小调练习曲》(高中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七节)。学生对克罗地亚的英俊而时尚的马克西姆并不陌生,当老师向学生介绍有三位演奏家演奏同一个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他们齐声高呼“马克西姆!”,望着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老师卖了个关子:“你们都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很喜欢,但我更喜欢石叔诚。”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疑惑的面容。然后老师又顺势说:“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三位的演奏,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喜欢石叔诚。”带着这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听了三遍《c小调练习曲》。看着他们的认真劲,老师暗自高兴。三遍的复听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进入肖邦音乐的境界,进入肖邦的灵魂世界!

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石叔诚,也有个别选杨鸣的,但没有选马克西姆的。最终老师较为详尽地阐明了欣赏石叔诚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师生互动于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也自觉地踏上了传统音乐之路。

1、引导学生领略音乐之美。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的美,不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和情绪上的放松,而在于它更像一幅历史的画卷每个朝代、每个帝国、每个人物都在音乐中呈现,历史在前进,音乐在演变,历史赋予了音乐活力,音乐记载了历史。

如:《c小调练习曲》引子由强烈、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是用右手在高声部奏出的,与这个英雄性主题相配合的是左手的伴奏。这个伴奏延续了引子中的伴奏音型――上下翻腾的琶音。这个主题及其伴奏,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想象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这个主题进行了反复、变化和发展,好像波兰人民在侵略者面前无所畏惧、顽强反抗。这种起伏向上的情绪一次次地把学生引向高潮,好像在学生面前展现着一幅又一幅反抗侵略者的战斗画面。

让美的音乐一直震撼、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当中,让音乐主导我们的音乐课堂吧。

2、引导学生发现人格之美。

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是所有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相信这也是周杰伦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

3、引导学生欣赏形象之美。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形象美。形象美不是单纯的外表美,它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仪表与内在的气质修养的较为完美的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长时间艺术熏陶所赋予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的外在形象仪表也具有了晕轮效应,别有韵味。如果郎朗不是举世瞩目的钢琴演奏家,给人们献上一首首精湛优美的钢琴曲,还有人会觉得他的形象特别与众不同吗?我们只有在对比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才会从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美的深刻认识。

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让美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在音乐之旅收获精神营养。

四、研究成效。

从去年9月到现在,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其成效还是显著的。

(一)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刚开始的传统音乐课学生听得很疲倦,老师讲得很辛苦,结果还是听不懂。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的为多。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大多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你,让你不知所措。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自动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热闹多了。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也没有了以前的拘谨,总是尽可能回答,而且不怕讲错。

(二)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每节课下课都有学生到讲台上来交流,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取材于哪首古典名曲,而且脸上特别自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袁×、陈×,他们都属于课堂上喜欢趴桌子的那类学生,几次课之后趴桌子的情况消除了,而且变得喜欢问问题,这让我惊喜不已。

(三)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学生不再惧怕传统音乐,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期末的一次调查更能说明问题,有信心学好音乐的学生数从15位增加到31位,认为自己学习音乐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学生达到了45位。

五、思考。

学生一直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敬而远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接触此类音乐的机会极少。如果学校的音乐课再抛弃高雅的传统音乐,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知什么是经典与高雅了。学生很难爱上传统音乐吗?不!他们很乐意甚至已经爱上了这次音乐旅程了。本人深切感受到:

(一)音乐课虽少,但这里可能是学生唯一打开经典音乐之门的地方。有句名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此可知如果连领进门的师傅都没有的话,哪来个人的修行呀?音乐课堂上涉及的经典名作可能只是一些代表,老师只能以点带面,但我们决不能抛弃经典,更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喜好来选材上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根本。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句永恒的至理名言。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我想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学习内容,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让音乐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3。

4、《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李镇西著。

5、《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传统与时尚的作文

喜欢时尚的流浪,也喜欢传统的淡定自如。

收拾行装,从匆匆忙忙的步履中逃出,从花花绿绿的灯红酒绿中逃出。告别熟悉到几近陌生的小巷,我要到那遥远时空的春天寻找什么呢?是要去追逐时尚的脚步,像那些热情洋溢的徒步人,背着吉他,唱着流浪的歌,海角天涯?还是去寻找远古的痕迹,从离披的秋草,从崩塌的古城,从古老的尼罗河金莲那盛放了几生几世的绝美容颜?旅行是泅水涉滩,那溯游的是波,溯徊的是浪,歧出的是旋涡,而我——背着行囊的我,要的竟是何等萍踪?驱车在蜿蜒山路,看群山起伏如浪;漫步窄细小径,听流溪低吟如诗;停步清澈石潭,望飞瀑泻落如练;凝睇苍松古寺,见青烟缭绕如丝,踩在古老的青苔上,发出清越的足音,会不会再有深闺的少妇打开窗子,企盼那个美丽的错误。那么她看见的将不再是一个时尚的独行者,千年前策马者的背影掩映着我的脚步,在时尚与古老的交辉中,过去与现在的许多故事,从原已分崩离析的光影中,再一次重逢。

有梦,因为有时尚。

有爱,因为有古老。

传统与时尚

从“岁月在墙上剥落,我看见小时候”的《东风破》,到“狼牙月,伊人憔悴”的《发如雪》,再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青花瓷》,周杰伦的歌可谓老少皆知。它们为何传播得如此广和快,就是因为歌曲里成功融合了的因素。

当我们行走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见身着旗袍的女子,莲步轻移,婉约清丽,从车流人海中穿行,好似一朵朵静静绽放的美丽木兰,彰显了现代女性的优雅和柔美,体现出东方女性的气质和神韵。旗袍,带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对话,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共融。这似乎能让我们闻到香炉中袅袅飘起的一缕轻雾,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些镜头:高挽的云髻、纤手上沁凉温润的玉镯、耳畔点睛的珠坠、还有那隔着古木箱子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的千年幽香……令人陶醉和迷恋。

传统是一种时尚;时尚,也是一种传统。传统世代相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它在不断的借鉴和扬弃中继承和发展。时尚是一时的风尚、一时的追求,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新与旧的交错,是留与守的彷徨。正如歌德所说:“所谓时尚就是目前的传统。传统都带有某种必要性,使人们非向它看齐不可。”

我喜欢时尚的流行,也喜欢传统的淡定自如。因为,传统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对多元化的追求,而时尚也不能完全作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以传统的根系滋养时尚的枝叶,最后结出丰硕有花朵。

我们既要向时尚迈进,但也不能抛弃传统。我们需要时尚,也需要传统。时尚,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传统,坚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传统与时尚

左手与右手是相反的,对立的。但右手离不开左手的协助,左手也少不了右手的扶持。是相反的,对立的,但传统离不开时尚的推动,时尚也少不了传统的奠基。,就像人的左右手,相辅相成,一个也不能少。

人类一切的发明与创新,都是在原有的物质材料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所谓的时尚,也不过是把已有的传统打扮得焕然一新,给大众带来视觉上的新奇感受,迅速蹿上流行的宝座。知道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是怎样诞生的吗?它竟是由一位生意惨淡的商人把积压的帐篷布剪裁而成的。这一对传统的大胆改造使牛仔裤成了西部牛仔的时尚标志。当“牛仔热”渐渐退去,一位老人在她的孙女的牛仔裤上绣了朵花,这只是对传统牛仔裤的.稍加改造,然而这一创意却使已经过时的牛仔裤再度流行,人们争相购买绣花的牛仔裤。如今牛仔裤仍是时尚界经久不衰的老将,倘若没有“牛仔热”的传统,没有对传统的改造,牛仔裤还能昂首挺立在时尚之林吗?因此,时尚离不开传统。

时尚,推动着传统前进。

北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也给北京吹来了一股“时尚”之风。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成功申办20xx奥运会更使北京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大批外商投资,大量中外游客慕名前来,给原本皇城味十足的老北京注入了时尚的气息。也正因为北京的名气在全球越来越响亮,北京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与那些虽有传统文化却闭塞冷清的文明古城相比,足可见新文化、新科技、新风气、新面貌等这些时尚元素对传统的老北京有多大的推动力了。

传统是时尚的基础,时尚推动着传统前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着社会前进。当下许多文学名著的简缩版、搞笑版等书籍热销,因为它们对传统做了些改造,但有些改造已经超越道德界限,将传统名著改得面目全非。也许很多愚昧无知的人还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时尚,盲目跟从,抛弃了传统文化,这样的做法不仅模糊了时尚的概念,更是对传统的亵渎。因此,我们必须明辨时尚,尊重传统,不盲从时尚,也不摒弃传统。只有将时尚与传统有机结合,才能使二者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领导社会的前进。

左手传统,右手时尚,让更有力地握在一起吧!

传统与时尚

画面一:“《小马过河》中的小马一生下来就在视频聊天中遇见了小母马,于是它们结婚了;司马光砸缸后救出的是青蛙王子、流氓兔;白雪公主穿着高叉泳装……”《q版语文》就这样把故事篡改了。网上的一份报告显示,有40%的人认为这样做也无妨。文化就是这样被毁灭的。

画面二:一个五岁的小孩朗诵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上小学二年级的哥哥说:“不对不对,应该是“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我们班同学都是这么读的。”一旁的妈妈愕然。

画外音:某些时候,时尚代替不了传统,代替不了我们心中那个不知深浅的小马,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多才的李白。所以我想,传统更好。

no.2写信与电子邮件。

画面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双手颤抖地把一封信折好,装进信封,帖上邮票,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终于把信件放进了邮局的信箱,可当她准备回家时,突然晕倒了。原来,这位老奶奶患有高血压,由于走路太久又太累,于是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画面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写了一篇论文,准备寄给某杂志社,但后来又想,用e-mail不是很好吗?他便在网上找到了杂志社的邮箱,用e-mail轻松地发了过去。

画外音:电子邮件方便快捷,这是事实。它避免了写信的麻烦,既然有人创造了信息高速路,就应当合理地利用起来。这个时候,时尚更好。

no.3晚礼服与旗袍。

画面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矜持地坐下,她身着鲜红的旗袍,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看上去格外好看。

画外音:礼服代表华丽、高贵、典雅;旗袍,代表复古、庄重、素雅。一种是西式风情,一种是中式服装。此时,都挺好。

说不定谁好谁坏。如果说传统的好那封建迷信呢?如果说时尚的一定好那流行性感冒呢?我们要扬其之长避其之短中西结合我相信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传统与时尚

此时此刻我站在一条线上,一条的界线上。

我的左侧是风华绝代的丽江古镇,右侧是灯火辉煌的丽江新城。席卷了千年的尘埃与城市喧闹的声响迎面撞上,却缓缓地和谐地落下,在这条线旁洒了一地。左脚踏着青灰斑白的岩石土地,右脚踩着钢筋水泥铺成的油柏大道,它们从双眼不可及的远处蔓延来,却不约而同地在我脚下止步,突兀可也和谐。走在丽江阴郁的楼房间,却能享受到最真实的阳光同最清新的空气。你在这布满传统小楼的古镇里溜达,走过曲折的低矮弄堂,小心跨过青石板间的水洼,听着屋檐下那垂着的驼铃带起略显悠长的风声,然后看到几个穿着传统服饰的老太太背着比自个儿还大的竹篓坐在墙角低语,你几乎要沉醉在这个几千年前的童话中了。冷不防有一个和你一样的游人,带着大大的墨镜塞着耳机,从对面的街角缓步踱出,和你一样满脸阳光,你朝他笑笑,他也对着你微笑,然后,你仍旧没有丢失那个古老温润的梦,继续你的旅程。这里似乎不存在矛盾,一切都像是理所当然。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卷发黝黑的黑种人,穿着摩登的男男女女,和当地永远穿着深蓝服饰的老人擦肩而过,在滴落雨水的竹桥上相视而笑,好像一切本就是如此。安静别致的酒楼小肆依水而立,疯狂绚烂的酒吧灯光大肆照耀,坐在狭窄的木船上顺流而下,形形色色的人正放生一只只古老的莲花灯。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温柔的因子,拂过躁动的心,牵起陌生的手,所有的事物都那么写意,那么和谐。不断有游人穿越我正踩着的这条线,满身城市的激情,亦或是古镇的温情。我分明感受到传统和时尚的冲突,就在脚下。它就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将两片土地分开,可它却也将两片分离的土地用自己联系起来。我清楚感觉到传统和时尚相互拥抱,在我眼前的空气耳鬓厮磨,相视而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