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三国演义的演讲稿(精选15篇)

三国演义的演讲稿(精选15篇)



通过演讲稿,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口才表达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成功演讲者的经典范文,学习他们的优秀表达和思维方式。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三国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故事的开始于黄巾起义,起义失败以后,各帮军阀都来争抢中原,你争我抢,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后,魏国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他愿意出山辅助玄德打江山,孙权为屏障,独霸江东,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以后,分成了三个国:魏国、蜀国、吴国,最后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但曹操打下的江山,最后也被司马家夺走了,三国也结束了。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非常非常佩服的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先说诸葛亮,他很聪明,懂得的知识很多很多,他为了帮助刘备统一天下,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国南部有一个蛮王部落,经常侵犯蜀国南部,诸葛亮领兵打他好几次,捉到了蛮王孟获,他都不服,诸葛亮一次一次的放了他,前后一共七次,都放了他,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了,多么让人敬佩呀!刘备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做人厚道、慈祥,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关羽是刘备结拜的铁杆兄弟,他武艺高强,过五关斩六将,有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放曹操……他重义气,让人感动。

啊!多么好的《三国演义》经典故事。读一遍又一遍的收获,读《三国演义》,我知道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三国演义》年,诸葛亮运用战术,出动关羽、张飞放火烧了新野,足智多谋,大获全胜。曹操的兵马突然从十万大军变成了数千。这足以显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我对他通晓天文地理的能力惊叹不已。同时也让我对诸葛亮有几分敬意。在这个故事里,我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巧妙手法。他似乎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对曹操的行动了如指掌。

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期而遇,圣人智慧难比”!

但诸葛亮似乎一辈子都是别人的工具,为别人出谋划策,为别人给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永远是勇敢无畏的。忘身忧国。没能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国家,是他一生的遗憾。

后来刘备建立蜀国,诸葛亮更爱人民和士兵,为蜀国创造了很多光辉的历史。回想起他的经历——取荆州,八排,接两河,三周琦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的是惊心动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三国演义演讲稿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劲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劲引人入胜的感觉。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寒假时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读完之后,万分感慨。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演变,不禁感叹,这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中国家朝代兴起衰亡,循环往复。在此期间,既有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肱骨之臣,又有过五关斩六将的骁勇之士,也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一世奸雄。《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的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生动的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勾结而又互相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纳贤的刘备,忠诚的诸葛,重义的关羽,无不各极其态,都给予我心中震撼,精神洗礼。

煮酒论英雄,谦让有理。三让徐州,重情重义。这一系列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胸怀大志,谦逊有加。但他并非尽是伟大,而无半点私心私欲。只不过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屡败屡战的精神和他礼贤下士的态度。他虽多次寄人篱下,但从未放弃过称霸天下。他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能人义士死心塌地的助他一臂之力,这种向心力,令人叹服,你若重情重义,他人便会不离不弃。在诸多贤者中,诸葛亮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奇人。

他躬耕南阳,隐居茅庐,不问世事,德行兼修,曾以管仲、乐毅自拟。而他的家室,古之传曰:“家有丑女,黄头黑发,而才堪相配。”从古至今,有此境界者又有几人?他性格中和,但不愿出仕,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入幕,衷心侍主。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大计,又向他做出了攻打中原的战略方针。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但诸葛亮并未取而代之,仍为汉室尽心尽力。他聪明绝顶,才华横溢,集百家之长,众学之精。他知天文,晓地理,通人情,达奇门遁甲自然兵法,会阴阳,算数,八卦,五行,可谓集尽三韬五略之道。他一生与奸邪斗智斗勇,为战乱开拓光明而努力,他怜悯天下苍生疾苦,欲尽早完成统一大业,是以晚年仍不辞艰辛北伐,六出祁山,以致积劳成疾,病逝于定军山五丈原。后人称其:“至圣先师”并引以为智慧忠贞的化身与代表,为其供香立庙!至此,受世人朝拜,万代之传唱。

话说关羽,追随刘备,镇守荆州,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此人一生义字当头,衷心追随义兄,骁勇善战,不畏艰难,率兵打仗,所向披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使人闻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他一生戎马,战功赫赫,但不幸遭人算计,败走麦城,首级被取,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首安葬洛阳,孙权以诸侯之礼将其身躯安葬当阳,因此后人称之: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后主刘禅追封其为“壮缪侯。”

历史车轮不断前进,一幅幅,一幕幕,读来犹似亲临,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的名著伴人一生,《三国演义》使我懂得:交兄弟重情重义,娶妻室德才双俱,为人谦逊克己复礼,平心静气方能成就自己。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谢谢大家!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占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具备了“天时”。孙权尽掌东吴,具备了“地利”。而刘备就凭着“人和”之势,从一草草布衣,却能划天下为三而独占其一。由此可见,在这三人中,刘备是最成功的。

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贩买草鞋、织草席为生。刘备宽仁忠厚、乐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喜欢结交豪爽之士。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而,刘备深得人心。有一次,刘备战败逃难,与关羽,张飞失散,孙乾赶来。两人决定去许都投靠曹操,再图后计。百姓们都知道刘备的宽仁忠厚,十分爱戴他。途中刘备没有了干粮,周围的百姓纷纷都争着请刘备吃饭。一天,刘备与孙乾到一位猎户家中投宿。猎户听说是刘备来了,赶忙到处去寻找野味给刘备吃。但是,猎户一时间没有找到什么猎物,他竟然杀了自己的妻子,准备给刘备吃。到吃晚饭的时候,刘备问猎户:“这是什么肉?”猎户回答说:“是狼肉。”刘备并没有怀疑,饱餐一顿后,就睡觉了。

事告诉了曹操,他十分感动,让孙乾送了黄金百两给那个猎户。从这件事中足可以看出,刘备受百姓爱戴之深,真是深得民心。

刘备不仅深得民心,还很机智聪明,应变能力强。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请刘备喝酒,喝得正陶醉的时候,忽然阴云漠漠,好像要下雨了。曹操问刘备当世有哪些英雄豪杰?刘备例举了袁术,袁绍,刘表等人,但曹操认为他们都还不算是英雄,刘备疑惑不解。曹操手指着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当世的英雄只有刘备和自己两人。刘备大吃一惊,不知觉,手中的`筷子掉在了地上。这时正好大雨来到,雷声大作。刘备赶快捡起筷子,巧言说道:“是雷的威严吓到了自己,吓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这才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刘备假借畏雷之过,轻轻掩饰过了。

刘备的谦恭待人,知人善任,任何事情都以民为先,致使刘备的势力逐渐扩大。之后又求得卧龙诸葛亮先生为辅,真是如鱼得水。有了孔明的锦囊妙计,以及其他重情重义的兄弟为他舍身卖命,刘备终于得以划天下为三而独占其一,创立了蜀国。

透过三国的争霸史,我们可以窥出这样一条真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者,就算“天时、地利”占尽,没有“人和”仍然可能功亏一篑;弱者,哪怕只具“人和”,仍然有一争的机会。这对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有句话说“友遍天下,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便是“人和”的积极意义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演讲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之战打响之时,曹操基本统一了北部中国。因此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不过曹操是北方人,是个地地道道的旱鸭子,他的士兵也是。结果半路上是上吐下泻,曹操不得已,只好下令把船都连成一条。看到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来到江东,吴国的大臣无不胆战心惊,连周瑜看到漫江都是曹军时也是一口血喷了出来。这时,盟友诸葛亮暗中传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半信半疑:这大冬天的,哪儿来的东南风?没想到,刚到三更,这军旗竟真向西北飘了。

这个时候,黄盖假意投降,开着火船冲进了曹操的大军中,系在一起的战船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曹军慌成一片,溃不成军;曹操也灰头土脸,慌不择路。曹操带着残余的兵马直奔向乌林,被甘宁给挡住了,又奔向葫芦口,曹操一看,放声大笑:“我就知道周瑜和诸葛亮毕竟不聪明,如果是我,就在这里埋伏下人马。”话还没说完,只听一声大吼:“曹贼哪里去?”为首的正是张飞。曹操连铁甲都没来得及穿就上马飞奔。来到华容道,曹操又是一声大笑:“如果是我,我就在这儿也埋伏下人马,那样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只听得一声炮响,关羽走了出来。曹操终于害怕了,对关羽大谈旧情,恳求他放了自己,一向使命必达的关云长也纠结了,最终关羽叹了口气,放走了曹操。

赤壁之战最终以孙刘联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诸葛亮可以说是最大的功臣,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淡定如常,不慌不忙布置陷阱,甚至连关羽会放走曹操都猜出来了。相反,周瑜的小肚鸡肠就反应出来了。诸葛亮预测的东南风来临之际,周瑜还在因为诸葛亮是个威胁就想除掉他,可见他一点也没为眼前的局势而考虑。至于曹操,不仅南下计划泡汤,自己损兵折将还得意洋洋以为自己聪明,结果两声大笑就让他悲剧了。可以说,三国演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这里,有忠良贤臣的正直,有奸人枭雄的奸诈,有谋臣策士的智慧,有忠勇大将的威风。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千百年后,他们早已化作尘土,但在罗贯中笔下,他们依旧闪耀在文学星空中!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戏剧﹑评书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使关羽的艺术形象与他的本来面目有着很大的差距,人们所熟知的关羽、戏台上的关羽和评书艺人中的关羽,而非是那个真实的关羽。

但奇怪的是,在他出兵北伐以及后院起火、回师救援的近半年时间里,刘备竟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救援,关羽向邻近的部队求援,对方竟然以种种借口推脱,不肯出兵。在关羽败亡一年多之后,刘备才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出兵讨伐孙权,兵败虢亭。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个奇怪的现象众说纷坛,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质疑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章太炎就曾说过:“(关羽)临沮之败,葛氏(诸葛亮)不以一卒往援,眛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还是刘备。就像人们咒骂秦桧害死岳飞一样,其实忽略了真正的幕后主使是宋高宗赵构。

刘备有借刀杀关羽的理由吗?史书上说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是早年的事了,当时刘备遭遇了一起未遂谋杀,需要关羽、张飞二十四小时切身保护。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也同于赵云同床眠卧,以保安全;刘备称汉中王后,费诗代表刘备前往荆州,拜关羽为前将军,曾说过;“王与君侯,譬如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同之。”这是费诗安抚关羽的话,这是因为关羽正闹意见,对黄忠封后将军,与自己同列不满。

当然,关羽与刘备一同起兵,共同奋斗三十多年,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情谊,这也是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关羽的资历和功劳,刘备才对委以重任,托付半壁江山。另外,关羽重感情、讲忠义,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就亲密无间、铁板一块、牢不可破的。

关羽投靠曹操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给刘备留下心结。因为在曹操的麾下,关羽曾经临阵刺杀袁绍大将颜良(很可能是借投奔刘备的名义,否则在千军万马中靠近和刺杀主将,是非常困难的)而刘备当时就在袁绍军中。刘备随后与文丑一同出战,应该是因为关羽斩杀颜良而受到了袁绍责备和猜忌,所以戴罪立功,表明自己的立场。

结果,在曹操的指挥下,文丑被杀(文丑应该不是关羽所杀,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我认为,这里的刺应该是暗杀的意思,“杀的出其不意所以谓之刺也。”颜良很可能是认为关羽是来投诚的所以不加防备被关羽临阵刺杀。

诛文丑史书上并无记载,应该是后人的演绎。颜良、文丑并为名将,如果都是关羽所杀为何史书上只记载斩颜良,而不写诛文丑,显然不合情理。况且,文丑与刘备一同出战,应该不会派关羽与刘备正面交锋。所以文丑应该不是关羽所杀。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猜测。)刘备夺路而逃,为了脱离险境,刘备以骚扰曹操后方为由南下。关羽为了报答曹操而考虑不周,直接造成刘备的处境恶化。

虽然他后来为了忠义重回刘备麾下,但不代表刘备就会“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关羽刚强自负、刚愎自用、,因此与绝大部分同僚都有矛盾,与刘备也难免发生冲突。当年,他与刘备在许都的时候因为此前曹操抢了自己喜欢的女人(杜氏,杜风儿),想在射猎时袭杀曹操,遭到了刘备的阻止,后来刘备长坂坡一败涂地,关羽还为当年不让他杀曹操的事埋怨刘备,这就是一例。

所以,刘备在重用关羽的同时,也常常保留,对关羽的任命往往是代理,而不是正式委派。如代理下邳太守、董督荆州则是代理荆州刺史。这样的目的'就是限制关羽的权利和权威,以免他坐大后拥兵自重,无法驾驭。

在荆州的人事安排上,刘备也留了后手。例如让小舅子糜芳但人最重要的南郡太守,荆州的文武百官可以越过关羽直接与他沟通,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当初以“借”荆州为名,武力夺取荆州三郡后,长沙太守就直接跑去向刘备报告,而不是逃往他的顶头上司关羽那里。

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实力上升难免自我膨胀这是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个性使然也是实力和地位变化的结果。例如,他远在荆州却插手益州的人事安排,马超归顺刘备后,得到重用,他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人才可与谁相比,诸葛亮只得回信周旋,吹捧关羽。后来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他因为黄忠封后将军,声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不接受拜封,公然抗拒刘备的王命。表面上是藐视黄忠,其实矛头指向刘备。

这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心胸狭窄、争强好胜,没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资历深、功劳大,地位高,现又雄踞一方,有资本这样做。关羽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当初三人一起举兵,打出了现在的地盘,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甚至不自觉地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试图和刘备平起平坐,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在一定的程度上,刘备控制不了、指挥不动当时的关羽了。这当然是刘备无法接受的现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按理说,刘备历时一年多才平定汉中正需要休养生息,不应该休养生息,不应该马上大动干戈、出兵北伐。但同月关羽就进攻襄樊,这很可能是关羽假节钺、获得代天子征伐的权力后,自作主张、一意孤行的结果。

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关羽出兵前请示了刘备,或者刘备被汉中胜利冲昏了头脑,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就命一直在养精蓄锐的荆州军出击。但如果这样,刘备应该会派兵支援,不会坐视关羽败亡而不施以援手。关羽在北伐期间,只是向邻近的房陵、上痡的刘封、孟达、求援而从未直接向刘备求援。也可以证明关羽的北伐并未经刘备的同意,所以无颜要求刘备支援。而没有刘备的命令,邻近部队自然不会出兵。

有人猜测北伐是关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刘备作了报道,而刘备却没有重视起来,既没有遥控指挥,又没有给予多少支持。即便当初刘备没有引起重视,但北伐前期的辉煌战果和后期的严峻形势,不可能不引起刘备的重视。不派援兵,显然不是疏忽,而是故意。

如果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不让其他人的功劳超过自己,擅自出兵,就足以触动刘备敏感的神经。刘备不派一兵一卒支援,假他人之手消灭关羽,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关羽身死后,刘备拖延一年多才出兵讨伐趁关羽北伐袭取荆州的孙权,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争夺荆州。

随着地盘的扩大和年龄的增长,刘备当时已经在考虑身后事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剪除那些“易世所不能欲”,也就是自己身后无人能够驾驭的棘手人物。例如刘备的义子刘封,“诸葛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以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备便借他不救援关羽的名义赐死刘封。刘封个性“刚猛”,与关羽的“刚而自矜”有相似之处,但与雄踞一方、指掌刘备半壁江山的关羽相比,刘封的威胁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如此看来,刘备借刀杀关羽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刘备假曹操和孙权之手除掉关羽,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是去了一员“万人敌”的虎将,也失去了荆州的半壁江山,但刘备当时已经没有平定天下、匡扶汉室的年头了,他只想割据一方,称王称帝。所以,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承受的,毕竟消灭内部的威胁更重要。益周是他的立足点,在刘备的战略天平上,荆州的分量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内部的威胁不及时消除,结果就可能是子孙的基业不保,连立足之地都会失去。

关羽的败亡也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由于他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得罪了荆州同僚,也激怒了盟友。被罚前后他就三次侮辱孙权,一次是拒绝孙权为子求婚,辱骂使者;一次是因为北伐时孙权承诺的援兵迟迟不到,骂孙权是小畜生,还说攻取了襄樊之后要去灭他;另一次是因为军粮不足,夺取孙权储存在湘关的米。

从战略上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的北伐策略有几个要点:跨有荆、益;结好孙权;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当时,益州虽被刘备战据,荆州却被三家瓜分;孙刘达成湘水协议,分割荆州之后,联盟虽然暂时得以维系,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则是危机四伏。关羽又屡次挑衅,激化了矛盾;由于曹操在汉中失利,内部出现了反曹势力并有所动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曹操的统治,算不上“天下有变”;诸葛亮提出刘备出秦川,另一支军队取苑、洛两路出兵,分进合击,而关羽孤军深入,承受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导致惨败。

但总地来说,如果没有刘备的不作为和孙曹刘三家的联合绞杀,关羽是不会输的那么惨的,至少不会兵败身死。“千古悬案,刘备借刀杀关羽;一腔热血,云长遗恨走麦城。”

三国演义演讲稿

诸葛亮,又名孔明,名卧龙。他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口若悬河,性格被罗贯中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年,诸葛亮运用战术,出动关羽、张飞放火烧了新野,足智多谋,大获全胜。曹操的兵马突然从十万大军变成了数千。这足以显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我对他通晓天文地理的能力惊叹不已。同时也让我对诸葛亮有几分敬意。在这个故事里,我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巧妙手法。他似乎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对曹操的行动了如指掌。

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期而遇,圣人智慧难比”!

但诸葛亮似乎一辈子都是别人的工具,为别人出谋划策,为别人给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永远是勇敢无畏的。忘身忧国。没能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国家,是他一生的遗憾。

后来刘备建立蜀国,诸葛亮更爱人民和士兵,为蜀国创造了很多光辉的历史。回想起他的经历——取荆州,八排,接两河,三周琦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的是惊心动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古时候诸葛亮以身作则,周恩来以身作则。我们为什么不向他学习呢?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xx: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谢谢大家!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演讲稿

诸葛亮,又名、卧龙,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他是智慧的象征,是忠臣的诠释。他几千年来一直在蜀国流传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大家眼里他足智多谋,足智多谋。他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家,也是一个能预测世界大事的占卜者。刘备的“三顾茅庐”也看到了诸葛亮照顾后对蜀国的贡献。我们来走近诸葛亮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

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用到他的成语。在节日里,我们用孔明灯笼来放飞希望。“空城计”常用于捉迷藏游戏。“母牛刘妈”极大地激发了各种交通用途。从他一次次策划的战役来看,我不得不否认,没有人能替代他。此人是卧龙军师。我们男生在《三国杀》这个游戏里也感受到了诸葛亮,可以看到这么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抵御外敌的同时,表现出了超人的能力和最睿智的胸怀。

诸葛亮既幸运又悲伤。我遇到了伯乐,却无法实现他的愿望。"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经死了,英雄哭了。"我们走近诸葛亮光辉的一面,却常常忘记他悲伤的一面。但是,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生活里还停留着的只有一些人,没有人可以仰望他。

在这样一个战争与和平的时代,我们是幸运和幸福的。与出生在战乱环境中的普通人相比,他们的野心是后人小理想的敲门砖。我们所做的就是记住他们,用更传统的活动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走近名人,走近历史,走近生活,我们会慢慢发现,生活都是他们的足迹,都是他们留下的一切,让后人去改进,去改善我们美好的生活。

三国演义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之战打响之时,曹操基本统一了北部中国。因此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不过曹操是北方人,是个地地道道的旱鸭子,他的士兵也是。结果半路上是上吐下泻,曹操不得已,只好下令把船都连成一条。看到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来到江东,吴国的大臣无不胆战心惊,连周瑜看到漫江都是曹军时也是一口血喷了出来。这时,盟友诸葛亮暗中传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半信半疑:这大冬天的,哪儿来的东南风?没想到,刚到三更,这军旗竟真向西北飘了。

这个时候,黄盖假意投降,开着火船冲进了曹操的大军中,系在一起的战船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曹军慌成一片,溃不成军;曹操也灰头土脸,慌不择路。曹操带着残余的兵马直奔向乌林,被甘宁给挡住了,又奔向葫芦口,曹操一看,放声大笑:“我就知道周瑜和诸葛亮毕竟不聪明,如果是我,就在这里埋伏下人马。”话还没说完,只听一声大吼:“曹贼哪里去?”为首的正是张飞。曹操连铁甲都没来得及穿就上马飞奔。来到华容道,曹操又是一声大笑:“如果是我,我就在这儿也埋伏下人马,那样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只听得一声炮响,关羽走了出来。曹操终于害怕了,对关羽大谈旧情,恳求他放了自己,一向使命必达的关云长也纠结了,最终关羽叹了口气,放走了曹操。

赤壁之战最终以孙刘联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诸葛亮可以说是最大的功臣,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淡定如常,不慌不忙布置陷阱,甚至连关羽会放走曹操都猜出来了。相反,周瑜的小肚鸡肠就反应出来了。诸葛亮预测的.东南风来临之际,周瑜还在因为诸葛亮是个威胁就想除掉他,可见他一点也没为眼前的局势而考虑。至于曹操,不仅南下计划泡汤,自己损兵折将还得意洋洋以为自己聪明,结果两声大笑就让他悲剧了。可以说,三国演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这里,有忠良贤臣的正直,有奸人枭雄的奸诈,有谋臣策士的智慧,有忠勇大将的威风。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千百年后,他们早已化作尘土,但在罗贯中笔下,他们依旧闪耀在文学星空中!

三国演义演讲稿

我想在座的各位想必都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把。“有没有哪个人不知道的啊。”,呵呵,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早在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写进了我们的课本里,像有名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的历史典故也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当然啦,这样一部小说,它的意义和精髓,就算我是死专几载,我想也未必能把他了解透彻把。所以今天,我只是站在我个人的理解来为大家重温一下这战火连天,英雄辈出的战乱时代吧。

记得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已经有了对于三国的认识,那是从那部九五版的《三国演义》,记得每当我看这部电视剧时,都格外的激动。看着那些英雄在杀场征战,看着一个个连环妙计,看着,那些无能的君主因为不听良言而导致的最终失败,不敬让人又兴奋,又惋惜。每当这个时候,爸爸总会兴致勃勃的跑过来,給我讲一些电视里没有的三国故事,那时,我总是认真的听着,想像着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活。

渐渐的,我长大了,翻开语文的课本,我惊奇的发现,在我的课本里,已经有了这样的内容。《出师表》,《隆中对》,一篇篇三国中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融入了我的眼睛,我的大脑,我的思想。我突然发现,儿时的爱好又徐徐的燃烧了起来。我买来了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通过文字的形式细细的品味这三国的别样风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