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与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给予指导的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五年级教案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请看。你们猜这是哪个星球?她漂亮、美丽吗?为什么?(她有好多的水、她是我们的家啊、还有点电啊、还有煤、石油。)我们把水、电、煤、石油。统称为--能源(板书)。
(二)活动开始。
1、统计10户家庭用水用电情况。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经过辛苦调查“某月10住户交纳水费、电费、燃气费的情况表”
根据上题表中的数据,解答下列数学问题:
(1)谁家三项共交费最多?交纳金额是多少?
(2)谁家三项共交费最少?交纳金额是多少?
(3)交费最多的比交费最少的多多少?
(4)10住户平均交纳的电费是多少?
2、请同学们汇报。
谁知道我们东莞市现在每吨水、每度电、每罐气的价格?那么平均每户用水多少吨?多少千克呢?如果10千克是一桶水?那么平均每户用水多少桶?那为什么有的住户用得多,有的住户用得少呢?(节约)板书--节约。
平时我们不在家,就是在学校,那我们学校用水、用电、用气情况怎样呢?想知道吗?这是我们霄边小学进几个月用水、用电、用气的调查表:
金额项目。
月份水费电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2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多媒体课件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元,1分米=()米。
2角=()元,1厘米=()米。
1分=()元,1毫米=()米。
1、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0.05元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0.48元是4角8分或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学生回答: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
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1、出示例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和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
提问:0.1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我的设计。
一、尝试准备:
一些平面图形与一些立体图形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1、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请与同桌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结。
二、尝试探究。
1、先想一想,再动手操作确认,下列图形经过折叠后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
2、下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说出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
3、以下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一个长方体?
4、下面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找出相对的两个面,并分别标上记号。
三、尝试练习。
1、下面图形中,哪些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3、下列图形哪个不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五、布置作业。
1、下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标注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体的正面,如果正方体的左面与右面所标注代数式的值相等,求的值。
2、试画出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
参考:
动手剪开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盒。
1、先想,再用附页1中的图形试一试。
2、先判断,再用附页2中的图2试一试。
1、先想一想,再用附页2中的图1试一试。
2、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展开想象,进行判断、交流。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展开与折叠。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问题。课本第112~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集中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2.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出示教材第112页的情境图。学生阅读进入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讨论发现: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读题,分组讨论。)。
1.列表法如何解答?
2.假设法如何解答?
3.方程法又如何解答?
明确:
1.学生讨论得:有5只兔和3只鸡。
鸡8765432…。
兔0123456…。
脚16182022242628…。
2.师生共同完成:
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和5只兔。
3.根据鸡脚分只数+兔脚的只数=脚的总数。
(学生板书演示)解:设有x只兔,那么就有(8-x)只鸡。
4x+2×(8-x)=26。
2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做一做”。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六第1、2、3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
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在交流与反馈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明确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五、教学反思。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较中认识互化的必要性。
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请观察图表,说一说图的意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板书:林林0.4(小时);明明1/4(小时))。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在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精确比较)。
生1:我们小组是把小时化成分钟来比较的。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大小的。0.4小时是24分钟,1/4小时是15分钟,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2:我们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个同样的小格,0.4涂4格,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0个同样的小格,0.4能涂40格,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来比较的。0.4是4个1/10,也就是4/10,约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5:我们小组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分数化成小数那个小组的方案。因为画图太麻烦了,而分数化成小数,直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的那个小组的方案。分数化小数有的时候除不尽很麻烦,画图也很麻烦,比较时间能化成分钟来比,如果其它单位的还得又一种化法。所以我喜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案。
生3: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分母不同的时候还得通分,也很麻烦,还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探索分数化小数。
师:谁来说一说第5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的?
生: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而分母相当于除数。
师:请你把71页“试一试”第2题这几个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师:老师问一下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生:我们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0.4是4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约分后是五分之二。
师:那0.04,0.004呢?
生:0.04是4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约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约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师:说的真不错,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一直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小数的位数与分母1后面的零的个数一样多。
生2: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
师:请再观察分子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生: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把课本第71页“试一试”的第1题做到练习本上。
(二)练习提高。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题,分数化小数。
2、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
3、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
4、比较各组数的大小(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进行练习)。
5、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三)小结延伸。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五、教学反思。
练习五。
内容:练习五。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的熟练性。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0.40.80.7。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4、练习五的第1题(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这里重点练习分数的通分和运算顺序。
二、垃圾分类。
1、看图,理解图意。
2、提问: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看图表,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内提问,并组内进行解答,
4、全班汇报,集中交流。
三、解方程。
在复习解方程的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四、找数字游戏。
猜一猜,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然后确定数字的范围。教学反思:
五、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
读2本和3本书的学生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内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六、想一想,算一算。
先自己算一算,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得出-的结果吗?
七、小结。
八、实践活动:建造“分数墙”
单元小结: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身份证号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学号和身份证编码的方法,学习用数字来进行编码,学习抽象概括方法。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分工协作能力。
3、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1、2、3条。
三、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数字编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由于这是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属于第一课时,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比较新鲜,只要教师组织到位,学生学起来应该不是特别困难。但如果作为第一课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后面的教学中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教材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而本节课的内容则是通过邮政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学情分析。
1、数字编码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探究规律时容易理解,思维难度不大。
2、教学中,老师尽量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教学,同时,启发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3、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老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调查、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六、教学难点:理解编码的组成及数字反映的信息。
七、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不同编码资料,了解各种数字编码含义和编排方法。
八、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到银行开户储蓄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你还知道什么时候用到身份证吗?
生答:1、父母外出打工2、住旅馆3、办结婚证4、高考5、出国旅游。
看来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设计意图:从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引入,体会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悟身份证中的信息。
1、自主探索。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互动交流。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小组汇报。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互动交流小组汇报。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生答……。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二)、编码:
1、编写身份证号码。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会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
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1、2、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规定第一条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第二条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第三条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
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
3、编写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其他同学对上台汇报的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3)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给全校同学编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你应用以上所学知识来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全班同学编号。
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爸爸)320623450607331(奶奶)。
320623440101040(爷爷)360102197209280161(妈妈)。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3、一个被警方通缉的男罪犯,打算坐飞机逃走,他劫持了一个专门制作身份证的工人为他做了一号码为“44062419780229928”的身份证。正当罪犯拿着这身份证去坐飞机,却在出关检查时被扣住了。原来是工人在制作身份证时留下了线索,协助警方抓罪犯。你知道工人留下什么线索吗?(少了一位数)。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请同学们课下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身份证110102197501101519。
行政区划代号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以动画激趣导入新课;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身份编码的含义、编码规律、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识别、设计身份编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编码的规律与方法;三是联系生活中的数字编码,进一步拓展练习,让学生感知数字编码与生活的联系及作用并以收集的身份证比较发现结束本堂课,让学生感受数字编码的魅力。
上完这节课,感觉自己有一定的进步,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教学理念在逐渐更新,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没有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小组合作,探索编码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使师生共同获益,感受超强的信息量,探索到数字与编码的简单方法。
导入环节采用了激趣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可惜的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课堂没有跟着“生成”走,而过分被“预设”牵着了。
这节课还有一个遗憾是课堂上编码应用欠缺,小组合作的时效仍待提高,上课仍有些紧张、语速过快等。但这堂课在课堂形式、学生小组探究等新课堂理念方面进一步做了初步尝试,相信“身份证”等编码规律及意义会容易突破。
一.创设引入:
师做实验:把一个地瓜放入量杯里,加满水,然后再把地瓜取出。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面会下降?(使学生明白,地瓜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举例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师课件出示:电视机和遥控器、课桌和凳子,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
指生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占得空间比较大,那些物体占得空间比较小。
生举例说一说。
2.师出示一个地瓜和一个土豆,问谁占得空间大。
生猜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到底谁占得空间大。
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找代表汇报。重点说方法,并让学生到讲台前操作。
3.揭示体积概念。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小。
生举例说一说。
4.师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气搭的长方体,谁的体积大。
生说一说。
5.师拿出一个橡皮泥做的长方体,然后把它捏成球体,问: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6.出示一组图片:苹果、书包、冰箱、橡皮、碗、魔方。
把这些物体按能不能装其他物品分成两类。
生分一分。
揭示容器概念。
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容器。生举例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收集的容器图片。
7.出示一个玻璃杯和一个塑料杯,问:哪个容器装的水多?
生猜测。
有什么办法验证?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汇报方法,并让学生操作。
师揭示容积概念。
8.出示半杯水。
我能不能说杯子里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为什么?
9.课件出示:冰箱的体积与冰箱的容积那个大?为什么?
生讨论后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对于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一般比容积大,因为它有厚度。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判断。
(1)洗衣机的容积就是它的体积。
(2)游泳池里注入半池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
(3)两个盒子的体积一样大,他们的容积一定一样大。()。
2课本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也可以说说你的体会、感想。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设计思想: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理解。
六、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还记得刚入学时你们学得那些数吗?师准备一些豆子让学生数。师介绍自然数及非零自然数。
2.师:我们知道人和人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其实,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师:一起看大屏幕,老师这儿有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如果请你把这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能不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试试看。
2.学生汇报算式,然后思考是怎样摆的。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能写出3个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3.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4×3=12,数学上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师:大家很会联想,反过来说,4是12的因数,同样,3也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这四句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齐读一下。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选你喜欢的一个,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现在你能写一个算式,找一找其中的倍数和因数吗?(同桌互相交流)。
师:屏幕上也有几个算式,你能不能说一说其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
(重点是最后一个算式18÷3=6)。
生:18是3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3是18的因数,6也是18的因数。
师:看来,我们不仅可以用乘法算式,同样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的方法。
1.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只有12和18吗?(不是的)。
师:你能把3的倍数写出来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开始。
师:我们一起来写3的倍数,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前面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师:现在你会找一个数的倍数了吗?(会了)。
师:写出2的倍数行不行?(行)5的倍数呢?(行)。
2.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生:最小的和它一样。
师: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板书:最小本身)。
师:最大呢?(生:找不到最大的)。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板书:最大没有)。
生: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无数个我们也可以说是“无限”(板书:个数无限)。
四:拓展练习。
1.
(1)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
2.判断题.
(1)36÷9=4,36是倍数,9是因数。
(2)12的倍数只有24、36、48.
(3)57是3的倍数。
(4)1是1、2、3......的倍数。
3.下面的数哪些是4的倍数,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42121869203048。
4.写出100以内8的全部倍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1、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准备:
课件。
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森林探险吗?在森林里探险要想不迷路最重要的是什么?(会辨别方向)你们会辨别方向吗?谁来说说在森林里怎么辨别方向?(指南针、观察太阳的方向、树木的疏密、树的年轮等)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四个方向。除了这四个方向,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方向?(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如何确定这四个方向?我们学会了辨别方向,实际上就是学会了初步确定位置的方法,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如何更准确的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一))。
二、探究新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游玩,你们想去吗?那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我们首先来到了喷泉广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物园各场馆的路线图,找到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去的场馆,找学生自由说,刚才有同学说想去熊猫馆,老师也非常想去,因为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是我国的“国宝”,我想去看一看它的生活环境。
3、小结:用北偏东的.度数能准确描述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方向,在谁的什么方向,就是以谁为观察点。
4、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猴山、斑马场在喷泉广场的什么位置?
5、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方向上,如何区分它们的位置呢?(离喷泉广场的距离不一样,只有方向是不能确定准确位置的)。
6、参观斑马场后,同学们想去猴山,说一说他们的行走路线。
7、小结:我们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观测点,再确定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4题。
4、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方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它的意义是表示两个相同的乘积。对于这个概念,好象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透彻,却一点也不容易,书本是在第46页例3教授正方形面积字母公式时才第一次呈现平方数的意义、写法与读法,如果按照书本的方法去教,学生要真正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平方数又是立方数的基础,更是以后六年级的圆面积的计算的基础,因此设计这个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平方数读写及其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平方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具体数到抽象的字母,引导学生探索、体会平方数的意义,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对代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有具体到抽象,真正理解平方数的意义。
平方数的计算。
:多媒体课件。
课件演示(以下简写成p):8×52×aa×2c×13×5×t。
师:算式中的乘号能省略吗?如果能,请写出省略后的算式。
生说答案,同时演示答案。
师:2×a=2a和a×2=2a,为什么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生:因为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所以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1、p:乘法算式:4×4,6.5×6.5,8.7×8.7。
师:观察这三题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个因数都相同。
师:当两个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写成平方数的形式,例如:4×4=42,读作4的平方,表示2个4相乘。4表示相同的因数是4,右上角的小“2”表示因数的个数有2个。(课件同时演示)。
生:后两个乘法算式也可以改写成平方数。6.5×6.5==6.52,读作6.5的平方,表示2个6.5相乘。8.7×8.7==8.72,读作8.7的`平方,表示2个8.7相乘。
2、p:a×a,s×s,y×y×4。
师:这一组算式你会改写吗?
生:会,a×a==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s×s==s2,读作s的平方,表示2个s相乘。y×y×4==4y2,读作4y的平方,表示2个y相乘再乘4。(课件同时演示)。
师:你真棒!我们要记住:两个相同字母相乘要写成平方数的形式。
1、p:0.12=0.32=82=202=。
师:这些平方数你会算出结果吗?
生:0.12=0.1×0。1=0.010.32=0.3×0.3=0.09。
82=8×8=64202=20×20=400。
师:你在做题的过程中觉得哪题最容易出错呢?
生:0.32最容易算成0。9和202最容易算成40,真的要细心啊!
2、p: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22.5×2.5x×x62。
x26×22.52a×2。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题吧,提醒一下你们,不是每个算式都有好朋友跟它相连的。
生:2.5×2.5与2.52相连,x×x与x2相连。
师:那为什么剩下的四个不相连呢?
生:因为a2表示2个a相乘,而a×2是表示2个a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不连。同样的,因为62表示2个6相乘,而6×2是表示2个6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也不连。
教科书58页例1。
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可见、平台。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3、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42=98(x=57,x=135)。
(2)5.2-x=0.7(x=4.5,x=8.8)。
4、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的图。
(1)问:你们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皮球)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个皮球和外面3个皮球等于9个皮球)。
(2)请学生根据关系列出式子。
板书:x+3=9。
(3)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出示课件)。
(4)师:我们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
(5)看课件演示。
问:要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还能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
(6)学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课件。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在黑板写出:x+3-3=9-3。
(8)师生小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3)。
(9)问:为什么要减3,减2可以吗?学生回答。
(10)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平衡。
师板书: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边剩下x右边剩下6个球,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师在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
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注意:x=6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能带单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质疑:看书58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九册第28~29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实际环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两三位小数。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
请你以0.3为例说说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像这样的小数,从今天起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直接利用出示的例1图,让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学生回答完后,我借机谈话揭示同时板书课题。这样复习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学小数,原有知识可能遗忘,利用复习能很好地发挥这些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支点。同时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二、1、例1教学。
提问:你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一个信封和本练习簿的价钱吗?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是4角8分或48分。
2、教学小数的读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读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几分之几元?也就是?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为什么?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
板书:
【设计意图】对于例1我准备安排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出橡皮、信封和练习簿等物品的价钱。通过“说”,激发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试读小数并初步掌握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读写两位小数,培养学生类推知识的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已有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化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同时通过板书与提问渗透对单位1的初步感知。
4、出示例2。
(1)认识两位小数。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2)认识三位小数。
a、理解:1毫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01米。
指名理解1毫米为什么是米。(1米=1000毫米,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就是1毫米,1毫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7毫米与15毫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含义。因为已有例1的知识基础,在例2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米尺共同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明确因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所以写成小数是0.01米。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分数和小数,并要求学生们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我会这样问学生:以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1米的百分之几,以同样的方法教学例3,同时再次初步感知单位1。
c、观察板书。
米米米。
0.001米0.007米0.015米。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千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三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5、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的数学知识应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所以在例1、例2已有的感性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中每组的分数和小数,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强调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
6、试一试:
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和意义。
7、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学生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地解释。
教学重点:
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教师做自我介绍。(生自由介绍)。
你们学校五年级有几个班啊?咱班被选中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嗯,很难得!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啊,你知道马上就要到什么节日了吗?(生:圣诞节)圣诞节这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啊?(收到礼物)。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想要吗?只可惜,老师准备的礼物不够,那我们不如玩个幸运摸奖游戏,试试你的运气,怎么样?摸到红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准备的礼物哦,谁愿意来试一下?(生摸球)。
师: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知道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像这样好玩又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三、探究新知。
设计活动一。
(1)刚才只有x位同得到了礼物,可是老师很想把这些礼物都送给大家,那么怎样往盒子里放球,会使你们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陆续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与小伙伴们交流,看你们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方案?开始吧!
(2)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4)生分组汇报。
设计活动二。
(1)为我班学生设计节目表演活动方案。师出示要求,生读题。
(2)学生同位合作填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汇总。
(4)观察这些方案,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活动三。
(2)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汇总,那对于这些方案,你又有什么发现?
那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共同点,对这些方案进行总结一下?
四、巩固应用。
现在很多商场超市在节日期间,都想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促销活动。
1、下面是老师的调查情况(出示课件)学生读题。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3、汇报想法,实物投影总结活动情况。
4、看看另外一个商场的促销活动吧!(课件)学生读题。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体会?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准确读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懂得我们要爱护动物,人和动物相互依存。
教学重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复述人们救白鲸的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生字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瞧瞧它是谁,我们大声叫出他的名字把他请出来吧!
2、同学们有课前查找资料的好习惯,你了解鲸或白鲸的哪些知识,说给同学听一听。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白鲸的课文,《喜爱音乐的白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画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
2、自由读文,做到不丢字不多字,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听同学们课文读得很流利,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资、词掌握情况。
这篇课文讲白鲸遇险,在人们救助下又脱险的故事。
三、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1、白鲸是聪明的动物,怎么还会遇险呢?出声读课文的前三自然段。
白鲸追赶鱼群来到楚克奇海,那里有吃、有玩忘了回家的时间。
因为……所以……..
a从“突然”“转眼”看出时间变化快。
b我读明白白鲸让冰层堵住回不去家了。
c我读出白鲸很着急。我是通过“拼命、绝望”这个词看出来的。
3、白鲸最后怎么样了?(得救了)都有谁救助了白鲸?
出示方法提示1、画一画都有谁参加救助了白鲸?
2、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救白鲸的?
3、复述救白鲸的经过。
4、白鲸终于得救了,你此时什么心情,你就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四、总结。
是谁救助了白鲸,单单是音乐吗?是船员对白鲸的爱,才了解百鲸爱音乐的特点,是一个猎人,是一个村的村民,以至于一个政府,一个国家对动物的爱,以及白鲸爱音乐的特点,才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师生情、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欣赏乐曲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学生回答略)。
二、初步感受音乐:
1、初听歌曲,想想歌曲唱了什么?(生答略)。
三、学唱歌曲。
1、再次聆听,让学生跟着旋律试唱歌谱。
2、老师边弹伴奏边示范演唱歌曲的高声部歌谱。
1、学生跟着伴奏学唱,找出比较难唱的乐句,大家共同解决或找同学帮忙。
2、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把高声部旋律完整的演唱一遍。
3、继续聆听歌曲,四人小组学习按节奏读歌词。
4、请学生当老师,能干的先示范读,然后再帮助读得有困难的同学。
5、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告辞。
6、跟着音乐,把歌词带进旋律里演唱。
7、老师随机指导。
10、学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高声部。
四、学习歌曲的二声部。
1、听老师弹奏低声部旋律,学生哼唱。
2、学生跟录音学唱。
3、把衬词带到旋律当中演唱。
4、指导低声部的演唱。
五、表演歌曲。
1、按要求分组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叠加节奏、采用打击乐器、创编舞蹈等)。
2、分组展示、
3、评价。
六、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手拉手》。
二、欣赏歌曲。
1、初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师:你们听!下面这首歌曲也和找朋友有关,听听!歌曲里唱了什么?演唱者的心情怎样?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试着哼唱。
三、表演歌曲。
1、以歌曲为背景音乐,讨论集体舞的形式。
2、请有舞蹈特长的同学示范舞步,全班跟跳。
3、在音乐声中,全班跳集体舞。
4、小结:友谊长在,友爱永存。
四、创作活动:为儿歌谱曲。
1、让学生熟读儿歌,并有感情地背诵。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哼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围的同学听。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法进行创作。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播放一小段有关山村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录象,让学生观看后说说感想。
2、联系实际,说说我们现在与老师之间的感人事情。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感受歌曲情绪。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她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集体插座了这首歌曲,以苹果比喻学生火热的心去慰问老师。
3、再次聆听,让学生跟着旋律试唱歌谱。
4、老师边弹伴奏边示范演唱歌曲的高声部歌谱。
5、学生跟着伴奏学唱,找出比较难唱的乐句,大家共同解决或找同学帮忙。
6、着伴奏有感情的把高声部旋律完整的演唱一遍。
7、继续聆听歌曲,四人小组学习按节奏读歌词。
8、请学生当老师,能干的先示范读,然后再帮助读得有困难的同学。
9、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告辞。
10、跟着音乐,把歌词带进旋律里演唱。
11、老师随机指导。
12、学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高声部。
三、学习歌曲的二声部。
1、听老师弹奏低声部旋律,学生哼唱。
2、学生跟录音学唱。
3、把歌词带到旋律当中演唱。
5、指导低声部的演唱。
四、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演歌曲。
第四课时。
一、复习〈〈可爱的苹果〉〉。
二、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1、导入:
2、初步聆听,思考:歌曲唱了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思想?
3、朗读歌词。
4、跟着音乐哼唱。
5、跟着音乐创编舞蹈。
6、小结:“让世界有真心的爱,让世界充满情和爱。”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然后,教材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引导学生发现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最后,介绍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等概念,这些都是选学内容。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说明当两个数相除不能除尽时,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小数的循环部分可以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课时还能够专心听讲,积极主动发言,善于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已感受过循环、重复的现象,也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为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知识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思维发展目标:经历循环小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循环节数字,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商大于1
: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
二、探究活动。
1、确定主题。
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方案?
(4)向大家征集活动主题,确定一个最受欢迎的。
三、知识的运用。
1、分组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设计象征性长跑的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象征性长跑方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
长跑,教学,日常生活,数学好玩,活动方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yanjianggao/608968.html